•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頁 150-175)

本文認為運動中心的公共性有其時代背景、社會經濟環境因素、及主政者的 個人價值,而運動中心就是臺灣社會的縮影之一,思索運動中心的研究旨趣尚 有力有未逮之處,在此提出建言。

一、可推展實務應用對社會的貢獻

本文以質性的研究探討運動中心的公共性,發現運動中心的公共性在各時 期有其背後的影響力,因此提出反思與批判的視野,希冀提供政府在運動政策 的規劃上,考量各縣市的差異,盡量排除影響運動中心公共性的因素,並尋求地 方「共同體」投入,且加入文化思考的元素,不應僅重視數字化的績效,而更應 該將運動中心塑造成運動「文化」中心,以文化視野、文化價值的符號打造運動 中心未來的走向,藉以提供使用者消費的滿足與認同。

二、解構與文化反思性的思考模式

運動文化或是運動中心都是社會脈動下的產物,無論是政府官員或是規畫 的學者,經常對於媒體、商業化、績效主義、形式主義等世界潮流影響而無所知,

因此制定的政策或是監督機制經常會受管理思潮的影響,但是運動文化是對人 的文化,應該避免過度理性的算計與思考,造成運動體制的僵化或是走向上有 政策,下有對策,如此並非發展全民運動之福,運動公共性與運動價值雖然無可 名狀,確有其核心意義,脫離了價值只是捨本逐末,因為價格與價值是有極大的 差別。

三、後續研究建議 (一)研究方法論方面

本研究主要是以政治經濟學及文化的思維探討運動中心的公共性,但就如 同公共性是有其多元意涵,未來可以從媒體報導的方面、語言學、文化空間的等 多元的角度進續進行深入的分析,抑或增加其他的有關的因素,並使用運動管 理學、經濟學等互相交叉比較,如此對於運動中心的全貌可以更理解,同時也對

143

於運動中心欠缺的文化思維進一步理解,並在往後的經營管理添加文化的要素。

(二)研究議題方面

運動中心可以拿來與全球相近的運動組織模式相互比較,對於跨國性的比 較將可以釐清我國運動中心的背後社會力與文化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 全面性的比較研究方法,建構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運動公共性,此外我國運動 中心主要的力量來自於國民黨的馬英九時期,但是2016 年,民進黨全面執政,

運動中心的政策是否還會落實,對照民進黨執政後及國民黨時期運動中心的公 共性探究運動中心的公共性應是頗值得關注的議題。

(三)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針對運動中心的政策研擬到運動中心實際營運,探討運動中心其公 共性所造成的力量或權力,而運動中心是如何鑲嵌在這樣的時代脈絡,屬於比 較巨觀的研究方法,建議可以利用人類學的俗民誌方法論,針對運動中心採取 適當的蹲點,紀錄運動中心的人類學文化,並對於運動中心的使用者、工作人 員、或志工等進行更深層的文化分析,例如從精神、文化、制度等進行各運動中 心的文化比較,可以較深入的探討運動中心的運動文化價值與公共性。

144

引用文獻

丁輝 (2010)。論美國社會價值觀與體育的契合。體育成人教育季刊,26(3),4-8。

土城運動中心 (2015)。新北市土城運動中心年刊。新北市:作者。

孔繁斌 (2008)。公共性的再生產: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機制建構。中國:江蘇人 民出版社。

王千文 (2005)。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光旭 (2013)。社會網絡分析在公共政策權力途徑上應用之初探: 以全民健保 的重要政策事件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57,37-90。

王志弘 (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66。

王志弘 (2005)。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政治與社 會哲學評論,14,95-147。

王宗吉、林智偉 (2011)。運動公共領域的想像與提擬: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發 展模式之建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98-2410-H253-002-MY2),未出版。

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建臺、許義雄 (1992)。國民運動權利之探討—以憲法中人民權利之內涵為析 論中心。體育學報,14,61–70。

王振洋 (2009)。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振寰、錢永祥 (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臺灣 社會研究季刊,20,17-55。

王振寰 (1999)。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臺灣社會研 究,34,69-112。

王儀君 (2013)。帝國奇觀:英國近代早期歌劇中之殖民與族裔想像。英美文學 評論,22,1-32。

丘昌泰 (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市:巨流出版。

丘昌泰 (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台北:巨流出版。

包正豪 (2013)。人格特質與施政滿意度:以馬英九總統為個案的探索性研究。

145

法政學報,25,1-26。

安碧芸 (2009)。超級盃:一種流行文化。中華體育季刊,23(2),168-178。

朱玉 (2005)。從命令與控制型到規制型國家:公共性概念的變遷 (未出版碩士 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朱寒笑、苗大培 (2006)。發達國家城市體育休閑服務組織體系分析與啟示。體 育科學,12,9-15。

朱雲漢 (2004)。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1,146-162。

朱慧君 (2003)。情境,形象修護策略與策略效果之關聯性研究-以男性政治人 物性醜聞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江宜樺 (1997)。社群主義的國家認同觀。政治科學論叢,8,85-110。

江岷欽 (1995)。論行政中立與公共利益 (上)。人事月刊,21(4),34-39。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a)。日本體育運動制度 (編號 Sac-Res-095-001)。未出 版。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b)。德國體育制度 (編號 Sac-Res-095-001 )。未出版。

何彥陞 (2013)。土地利用關係與公共利益界定與論證-聚焦於土地使用限制、

都市更新與財產權保障。臺灣本土法學雜誌,224,142-156。

何展旭 (2012)。淺介日本都市更新法制。取自 http://www.npf.org.tw/1/10692 余軍 (2012)。公共利益的論證方法探析。當代法學,4,17-24。

吳秀光、吳宗憲 (2008)。台北市政府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之研究。政策 研究學報,8,23-75。

吳育巧 (2005)。中央健保局經營現況之研究--以代理人理論分析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吳定 (1999)。公共政策。臺北:華視文化。

吳定 (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 (2005)。行政學(下)。臺北:國立空中 大學。

吳英明 (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眾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

2 (3),1-14。

吳鎮宇 (2013)。都市更新公共利益之探討-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 (未出版碩士 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146

吳瓊恩 (1999)。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的反思與批判。中國行政評論,8(2),1-20。

呂建德 (2003)。全球化與福利改革的政治經濟學:以荷蘭與丹麥為例的分析。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7(2),121-171。

呂惠富 (2013)。運動參與、人口統計變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 士林區居民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 (1) ,41-64。

李丁讚 (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觀 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1-30。

李丁讚、林文源 (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 成;1970-86,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38,133 – 206。

李少軍、尚新建 (譯) (1995)。民主的模式 Models of Democracy。臺北:桂冠。

(David Held 著)。

李加奎 (2004)。美國的社會體育。體育文化導刊,3,57。

李宗勳 (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出版社。

李明伍 (1997)。公共性的一般類型及其若干傳統模型。社會學研究,4,110-118。

李雨澤 (1994)。近代德國文化對德國社會的影響。取自:

http://www.87994.com/read/a20f8f98eaaa2250171a6c7f.html 李英明 (1986)。哈伯馬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李宴甄 (2011)。臺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 學,臺北市。

李展瑋 (2008)。臺北市運動中心委外經營營運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銘生 (1991)。臺灣的環境事務與環境管理。中山社會科技學刊,6(4),26-42。

肖林鵬 (2008)。論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概念及其結構。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4,6-11。

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10)。臺北縣政府體育處興建新莊運動休閒中心 園區整體規劃報告書。新北市:陳章安建築事務所。

卓仕文 (2011)。臺灣農會政治角色的歷史變遷。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8,

37-52。

周宇輝 (2013)。促參主題式教育訓練-運動設施國民運動中心推動模式介紹。

147

取自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News/Display.aspx?ID=1223。

周宇輝 (2013)。校園空間活化的規劃與執行。學校體育,136,6–14。

周素卿 (1997)。都市政治與都市發展政策:以臺北市信義計畫區和南港經貿園 區的發展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臺北市:國立 臺灣大學地理系。

周素卿、林潤華 (2008)。與世爭高:台北市高層建築生產的在地脈絡。都市與 計劃,35(1),1-28。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 (2009)。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 地理學會會刊,43,15-32。

周慶行 (2004)。公共行政導論。中國:重慶大學出版社。

官有垣、王湧泉 (2000)。我國地方政府社會福利角色的歷史變遷。公共行政學 報,4,193-239。

尚憶薇 (2000)。推廣臺灣老年休閒活動─以 YMCA 的老年人休閒活動設計為 借鏡。中華體育季刊,14(1),77-83。

林伯修 (2010)。日本中央體育組織與政策分析。國民體育季刊,39(4),42-49。

林克松 (2010)。“公共性”視域下的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探討。繼續教育研究,

2,35-37。

林松柏 (2009)。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利害關係人互動模式建構:評鑑政治學理論 之應用與評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市。

林秉毅、黃任閔、劉田修 (2004)。注入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概念於中山運動中 心經營之重要性。屏師運動科學學刊,創刊號,44-54。

林秉毅 (2012)。國民運動中心營建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芝禾 (2009)。消費世界的奇觀顯影—Andreas Gursky 攝影作品初探。議藝份 子,36,209-226。

林昱君 (2011)。臺北市大同運動中心服務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萬億 (1995)。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臺北:五南

林慧亭、林明宗、邱翼松 (2006)。參與體育志工動機初探。輔仁大學體育學 刊,5,276-286。

林鐘沂 (1993)。政策評估理論之分析及方法論的重建。中國行政評論,2(2),

148

27-96。

林鍾沂 (2001)。行政學。臺北:五南。

林鍾沂 (2003)。行政學。臺北:三民。

邱宜儀、蘇蘅 (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學 研究,99,1-45。

邱建章 (2003)。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建章 (2003)。來去加州:休閒健身運動與生活風格之文化研究 (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在文檔中 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頁 15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