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時期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在文檔中 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頁 108-145)

運動中心前身臺北市民運動中心在1998 年規劃,中山、北投落成應該被視 為第一階段嘗試的階段,2004 年北投運動中心落成後,市府從開始並沒有人看 好,因為參照先進國家日本都經常虧損,日本的作法是將綜合性地方運動組織 視為社會福利的一環,透過運動彩券的盈餘撥入協助其營運,但是仍是虧損的 狀態,出人意表的,救國團營運下的運動中心獲致使用者高度的評價,即使經歷 SARS 的風暴,運動中心的使用人數不斷的激增,導致馬英九市府對於該政策信 心大增,但也因為各運動中心營運校成效頗佳,管理經營思維也慢慢從福利國 家思想轉向以績效為本位的科學管理與新自由主義思想,因此本時期的公共性,

本研究將之稱作「市場機制的公共性」與「科學管理的公共性」,茲分述如下:

一、市場機制的公共性

臺北市政府在各種福利支出不斷增加之下,加上民意代表龐大的壓力,亟需 引進民間的資源參與政府各項的建設,因此傳統的公共建設步驟加上民間參與 的可行性評估,利用各種合作、認養、聯合開發或是委由民間經營、成立基金創 投等等,來分擔政府在各項建設時的負擔,此外在國際分工網路重整下,亞洲被 編入全球的經濟體系,輔以自由化的資本流動快速,各國紛紛推出租稅優惠、自 由化經濟政策,○年代末期預期香港回歸後,可能會造成區域金融體制的洗牌,

因此形體上「高、大、奇、巧」的臺北101 大樓在 2003 年 11 月落成,藉以吸納 國際資金推升臺灣的國際金融地位,而「世界第一」所爭取天際線的主控權、達 到媒體的免費宣傳,對於公部門來說,亦可達到都市行銷與國際化的意象,因此 這些經濟中心或新興服務性決策部門遽增的轉變,迫使執政者必須建造高品質 的生產、居住、消費娛樂空間,以滿足在地或跨界對空間的需求,包含運動中心 這些地標性的建築出現,一方面創造都市地產價值,一方面也向世界宣告其重 要的經濟實力象徵,更包含城市頌揚「市場經濟」的價值觀 (周素卿、林潤華,

2008)。同樣的概念。臺北市是運動中心的起始點,其建設運動中心的原因經由 訪談幾位專家的說法,都認為主因還是馬英九市長本身喜好運動健身,入主市 府後便大力推行,但即便主政者意志強烈,也取經世界先進國家的作法,卻仍擔

101

心虧損,此時期仍正值臺灣經濟起飛的末期,社會經濟尚稱平穩,市面上各種私 人健身俱樂部林立,諸如亞歷山大、佳姿等,許多廠商擔心投入運動中心營運,

無利可圖,所以當時市府央請與國民黨事業關係良好的救國團來參與營運的標 案。

其是我們原本也沒有要標,比方說開始是中山再來南港,政府寄單子來,然 後我們要參標,標了一家、標了兩家、標了三家……(C-02)

當中山、北投兩區的運動中心獲得高度的評價,市府有了信心,對於運動中 心更加積極推廣,短短兩年內全臺北市12 個行政區都興建專屬地方特色的運動 中心,因此運動中心初期的中山、北投的建設經費是屬於公務預算,往後的南 港、萬華、中正等等都屬於市府開發基金,普通的公務單位預算主要特點包含是 政府的歲入與歲出均應編入預算、單位預算特種基金應於總預算中編列全部的 歲入與歲出。但附屬單位的預算特種基金,應以歲入、歲出一部分編入總預算,

收入無須繳庫、可超收,年度若有結餘可以挪用治下年度使用等等,但從預算的 角度觀之,當政府利用公務預算支付運動中心的興建經費時,運動中心是被視 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經費由政府完全補助,也就是國家利用運動中心提供 人民(或市民)運動休閒的空間及倡導運動價值的場域,是一種公共財的概念,但 當兩所運動中心獲致民眾不錯的評價,運動中心也開始轉虧為盈的時候,開始 以基金支付建設經費,而基金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還」給市政府,因此運動中 心的營運模式更加地往商業靠攏,從制度經濟學的「財產權」角度觀之,因為運 動中心營運成本內部化的結果,支出運用的彈性可以流向「更高效率」、或「給 予顧客更好的設備等」為由,達到類似財產權「移轉性」的效果,使得運動中心 從原先「群體共有」邁向「公共領域財產」或「俱樂部財」 (高明裕,2003)。

第一個是本身以營利來導向的話,會因為營運導致於公共政策公共目的或 者是公眾利益的減損,假設我政府要公共政策的利益,公益的話那就很簡 單你就是要編列預算,如果你要民間來的話,那民間他一定要賺……(A-01)

從上述參與管理評鑑的官員中,從市民運動中心到國民運動中心,規劃思考 方向已經開始轉變,此時期,臺北市運動中心邁入成熟的階段,但是因為臺北市

102

運動中心多半位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加上居民教育水準與所得均高,此時期市 府對於運動中心的管理已經不若以往完全屬於公共福利的思維,而越趨靠攏市 場營運的機制。

發展社會全民運動,就是你賺錢,我發展我的政策,目標就是我的政策與私 人的營運目標,兩個要掛勾不能脫開,兩個你一但把它脫開來,就發覺廠商 都不做了。(A-01)

可見運動中心慢慢也從發展社會福利思想,慢慢靠攏市場機制,藉以節省或 增加政府的經費,然而因為市場競爭的因素,市府必須發展出一套管理的機制,

藉以公平徵選各個利益團體、廠商取得續約的權利,因此便發展出一套管理評 鑑的機制,此時期的運動中心也走向以「科學管理的公共性」。

二、科學管理的公共性

二十世紀的石油危機造成各國政府直接改革,尤其新公共管理的思潮受到 美國政府的重視,其主要的論述為因為政府管理不彰,所以讓人民對於政府的 信賴感流失,因此為了改善財政赤字、增進人民對於整府績效的信賴感,新公共 管理行政的思潮大行其道,許立一 (2002) 認為其主要的背景脈絡有質疑,大有 政府理念、不滿公共管理中,政治控制行政以及批評官僚不符民主與缺乏效率。

因此改弦易張的結果就是朝向「管理主義」與「市場機制」。然而回應社會需求 是一件相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了維護政府存在的正當性,市場化成為政府 新形態的作法,這種看似由民間社會自主決定的方向,實際上是讓政府更加脫 離政治監督,取消了與社會直接會面的,各種以「培力」(empower)為名的外包、

協力政策,只是讓政府單位加速卸責,於是行政是公共決行的,行政也不屬於公 共的,政府把自己縮小後,在行政運作的雷達消失,致使政府不受控制、也不被 打擾,但是卻仍掌握公共資源的處理權,而已經變成顧客的公民,只能對於微弱 的政府進行客訴。葉啟政 (2005) 在《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貝塔》曾指出:

就歷史的軌跡看來,大眾社會的形成與日益茁壯,可以說是檢討平均類型 與理念型兩者之時代意義的關鍵參照點,而公共性(因而公共領域)內涵的 演變恰恰是一種轉折點,公共性的塑造,乃要求不同世代之間具有著一種

103

永恆,卻超越時間的延續性(包含過去和未來),進而得以展現出一種整體的 表現形式,然而大眾社會所表現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dualism)最晚 進的歷史形式,其所展現的基本特徵卻是Maffesoli 所謂的新部落主義(neo-tribalism),一個社會基本上缺乏具有整體社會性與耐久性的集體意識與集 體記憶,有的只是訊息網路所制約的一種歸屬感。

也就是說當前政府採取數量統計或統計政治的後果,不僅容易忽略弱勢或 是個別人民的需求聲音,也透過標準化與制度化的行政規章,將社會成員通通 規訓為一種均值人,促使社會多元價值的競逐削弱,公民社會理性討論空間形 塑較為困難,有的只是大眾社會或網路部落格社會。因此在我們目前社會所存 的行政管理仍充滿市場績效與管理績效的思維,故「數量政治」的影響下,大部 分的「重要執行成效」、「評鑑績效」都包含許多個政策領域的細項說明,然而許 多的「產出面」與數據似乎未能回應出影響與效果,或是這些數據也經常無法看 出對於民眾的意義何在。而OT 廠商也因為疲於應付政府評鑑,也多少抱怨,甚 至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手法,以獲得評鑑的高分,繼續取得續約權利。

因為我們其實市府是怎麼看你的,你的承諾那麼多,他大概會看,你定的承 諾的,他會用金額來看,或是人次來計算……。(C-01)

政府是跟我們夥伴關係,可是現在慢慢演變到現在,那他很多東西就是量 化,用量化,而且他對我們的管制,要求就變得比較多管制,………。(C-01)

此時期運動中心逐漸走向專家績效主義的思潮,也因為在諸多的評鑑下,許 多業者也抱怨不已,甚至有造假的情事發生。

比方說像臺北市,績效評估的部分,就半年現場做一次,這邊三個月做一 次,三個月要做一個績效說明書,然後要去報告,光這樣一個資料說明,然 後要先去處理那些報告,你再去修正補正,然後第二次在對外的委員,第三 次再去最高層在去作一次,流程太繁瑣了。(C-02)

104

第五節 本章小結

本時期中,前兩座運動中心中山、北投在市府偶然之下,獲得不錯的評價,

並且逐步推廣到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形成本時期運動中心的公共性的主要力

並且逐步推廣到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形成本時期運動中心的公共性的主要力

在文檔中 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頁 10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