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弟子規》之介紹與相關研究

《弟子規》是清代重要的童蒙教材之一,內容涵蓋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 人接物、求學處世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敦品勵 行與淳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樂琳,2013),也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德育思想。

一、 《弟子規》之介紹

《弟子規》是清代重要的童蒙教材之一,內容涵蓋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 人接物、求學處世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敦品勵 行與淳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樂琳,2013:15),也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德育思想。

《弟子規》之作者為清朝康熙年間之秀才李毓秀,他根據宋代朱熹之《童蒙 須知》作改編撰寫並引用《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孔子所說:「弟子入則孝,出 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作為全文主旨,編寫 一篇《訓蒙文》,後由清代山西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史文政,2010:

95)。以下就內容、特色與限制三方面來探討:

(一) 《弟子規》之內容

《弟子規》全文計有 360 句,共 1080 字。總敘的部分是全文的主旨,內容 則再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13

等七個綱領,以下茲述其涵義:

1. 總敘

總敘為全書的總綱領,一開始即說明《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 所編纂的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 次是謹言慎行,且說話要守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親近有仁德之人,

以上都做到了以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才來學習詩書六藝等有益之學問(樂 琳,2013)。

2. 入則孝

《弟子規》開宗明義即道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孝弟為首,代 表這是《弟子規》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是一種重視「孝道」

的展現,父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其恩德重如山,所以為人子女不但要懂得感 恩,更要學會如何孝順父母,故在此篇章中教導為人子弟要如何表現才是真正孝 順父母的行為,如何才能讓父母不擔憂、不心傷。

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 承。」當父母叫喚我們時,要立即回應,不要慢吞吞;父母交代我的們事情,也 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懶。還要聽從父母的教誨,若父母有所責備,為人子女的態 度要順從,不可頂撞爭辯(吳世弼,2007)。

孝順父母不但是天經地義之事,也是培養仁德之心的源頭,古諺有云:「自 古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因孝順父母之人,必能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父母 也必具備仁愛之心,也能推及人去愛他人,《孝經》中提到:「君子之事親孝,故 忠可移於君。」即是此道理。

3. 出則弟

教導為人兄姊應該要友愛自己的弟妹,而做弟妹的要恭敬自己的兄姊,兄弟 姊妹之間能相親相愛,對父母來說不但能感到欣慰,也是家庭和樂的原因之一,

14

所以這也符合孝順的行為,另外對待長輩要恭敬,不論用餐、行走或就座,應遵 守長幼有序、謙虛禮讓,最後導出對待父執、母執長輩和同族的堂表兄弟姊妹,

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親和兄弟姊妹一樣恭敬友愛(樂琳,2013:21-24)。所以此 篇章目的在於不只是為人子弟在家要做到兄友弟恭,出外也要能夠推己及人去尊 敬長輩和友愛同學,也教導我們兄弟姐妹、同學間和睦相處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現 才算是恭敬長輩的行為。

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時不去斤斤 計較財物,這樣怨懟就無從升起,且言語上也要多忍讓,不說氣話和壞話,就能 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樂琳,2013:21),這樣子自然而然就能夠與人和睦相 處,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和氣能生財,能成就許多大事,若人與人 之間常常計較利益得失,那麼就容易產生衝突,爭執到最後傷了和氣,也破壞了 感情,得不償失。

另外,「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有事要找尊長時,應 快步向前;離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

眼睛不可東張西望(樂琳,2013:23)。這才是做到對尊長的尊重和禮貌,禮節的 表現包含了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其中非語言訊息更能傳達真實的情感。根據研 究顯示,在人與人的對話中,非語言的線索佔了 55%的影響力,其次是語氣聲調 和語言內容(楊小紅,2008:224),故表達對尊長的尊重更要注意非語言的訊息,

即肢體動作,才能有合宜的表現。

4. 謹

在生活起居上,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簡樸為主,不奢華講究,行為舉 止要謹慎,才能有合宜的表現。故舉凡食、衣、住、行等一切生活內容,皆以嚴 謹的態度面對,才能有健康的身心和合宜的表現。

此篇章也告訴我們一些為人處世重要的原則,如:「鬥鬧場,絕勿進;邪僻

15

事,絕勿問。」意旨為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鬥的不良場所,絕不靠近,以免受到 負面影響,另外,對於邪淫荒誕的事情,也不過問,以免汙染良善的本性(樂琳,

2013:27),故如同孔老夫子所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才能保有清淨的身心靈。

另外,「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告訴我們借用別人的東西,

應該要向主人清楚說明需求,並徵得同意,若沒有經過允許就擅自取用,等同是 偷竊的行為(樂琳,2013:28)。但這也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疏忽之處,有時會為 了一時之方便而擅自取用別人的東西,這樣一來不但沒尊重到他人意願,二來也 容易衍生爭執或法律問題,所以需特別謹慎小心。

5. 信

與人交往要謹守信用,言談須實事求是;看見別人的善行長處要學習;反之,

看見邪思惡行須反躬自省,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知錯能改,良友才會日益增加。

如:「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意即當還沒看見事情真相時,

不要輕易地發表想法;還沒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時,也不要輕易地傳播出去 (樂琳,2013:30)。故在還沒看見事情真相,就隨意地散播言論,萬一所言是錯 誤的話,那麼就容易造成禍端,輕則損及個人信用,重則禍國殃民,不可不慎!

常言:「禍從口出」即是此道理,故我們必須三思而後言,才能避免言語不當所 造成的不良後果。

另外,此篇章也告訴我們與人溝通交往之正確觀念,例如:「事非宜,勿輕 諾;苟輕諾,進退錯。」意旨是覺得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地承諾,若貿然答應 了,屆時無法做到,那麼會使自己進退兩難(樂琳,2013:30)。若以現代的表達 技巧來說,面對朋友不合義理的請求,應該學會拒絕,並婉轉表達自己的立場,

以免誤人又誤己。

16

6. 汎愛眾

對待每一個人,皆應一視同仁,且要相親相愛;德行高尚、能力卓越者,自 然會贏得別人的敬重與佩服,自己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時,要勇於付出,對於別人 的才能,也要能夠欣賞、學習,不去忌妒與批評;對人隱惡揚善,朋友之間互相 規勸,才能互相砥礪德行;與人交往,財物的取予,要清楚明白,寧願多給,也 不要多拿,才能與人廣結善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人才不會有怨言。

例如:「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急速已。」此句的意義即是孔子所言:「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自己不歡喜的,也不要將之加諸於別人身上,才是同理 心的表現,但現代人卻少了這樣的修為,故社會上才會衍生種種的紛亂,皆是由 於自私,不懂代人著想,故為人弟子須引以為惕,才不致造成別人的困擾和痛苦。

另外,「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用強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 雖表面上服從但心會不服,但若用理服人,別人就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這是 人與人相處之間,應有的處世智慧,許多人喜歡逞一己之能,讓對方啞口無言,

殊不知強勢壓人,最後只是導致更大的反撲,所以應該用理字來說服別人,才能 使對方信服而不埋怨,所謂「有理走遍天下」即是此理。

7. 親仁

親近有仁德的人,德行日益增加;反之,親近小人,有無窮的禍害。正是所 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同儕之間,有益友和損友之分,益友時常與你 相互切磋學藝,砥礪德行;但損友是表面上雖與你交好,但卻會慫恿你做壞勾當 的人,甚至陷你於不義,此種朋友應盡早遠離,否則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 不只應遠離損友,更應結交與親近益友,才能有所進步。

8. 餘力學文

學習與實踐是並重的,否則只是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氣或者依偏見行事;讀書 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求學問不可三心二意,專精才能深入,遇到疑問,要

17

隨時做筆記,遇到機會就向人討教,以求確實明白;讀書的環境整齊清潔、井然 有序,才能靜下心念書,書籍要擺放定位,且讀看完畢要放回原處,好好保存書 的完整,非聖賢書或有害書籍應屏棄不看,才能避免身心受到汙染,智慧遭蒙蔽;

遇到困難或挫折,不自暴自棄和怨天尤人,應奮發向上,聖賢的境界雖高,但循 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樂琳,2013:39-42)。

此篇章主要是告訴我們,若為人弟子已經學會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生 活起居能嚴謹自持、謹言慎行守信用、博愛仁慈及親近有仁德之人後,就可以好 好求學問了,一切聖賢所教誨的,若都能做到,那麼離聖賢的境界就不遠了!

(二) 《弟子規》之特色

《弟子規》集結了中國的德育思想,蘊含深刻的人文內涵,雖然著作之時代 背景不同,至今也有其不合時宜的地方,但其德育之理念,刻劃出品德之核心價 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清代被譽為「童蒙養正最上乘」之讀物,故為幼學基 礎教育之最佳教材(史文政,2010:95)。既然《弟子規》是培育弟子德行之準則,

《弟子規》集結了中國的德育思想,蘊含深刻的人文內涵,雖然著作之時代 背景不同,至今也有其不合時宜的地方,但其德育之理念,刻劃出品德之核心價 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清代被譽為「童蒙養正最上乘」之讀物,故為幼學基 礎教育之最佳教材(史文政,2010:95)。既然《弟子規》是培育弟子德行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