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弟子規》與品德教育之關係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弟子規》與品德教育之關係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分析《弟子規》與品德教育之關係,再藉由探究《弟子規》與品德 教育之相關研究,使《弟子規》與品德表現之關聯性有更完整的連結。

一、 《弟子規》與品德教育之關係

《弟子規》體現了傳統儒家之倫理道德思想,故欲探究《弟子規》與品德教 育之間的關聯性,然後再對應現今品德教育所提到之中心德目,依所符合之德目 來說明《弟子規》與品德教育的深遠關係。

(一) 《弟子規》之倫理道德思想

《弟子規》集結了中國的德育思想,蘊含深刻的人文內涵,雖然著作之時代 背景不同,但其德育理念,刻劃出品德之核心價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故為幼 學基礎教育之最佳教材(史文政,2010)。以下就《弟子規》具備哪些倫理道德思 想做說明:

1. 闡揚孝道之思想

《弟子規》是以孝悌為中心而開展開來的生活禮儀規範,孝順父母是一切品 性之開端,即「百善孝為先」(王永彬、徐永斌,2010)。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 核心思想,也是一項美德,關於孝順之故事不勝枚舉,皆是弘揚孝道感人之精神。

50

雖然自古以來,孝道是最主要之傳統文化,但是歷經時代之更迭,孝道文化 也逐漸式微,在現代,由於父母生育的子女數少,於是將孩子捧在手掌心呵護,

寵溺孩子,而造就了所謂的「小皇帝」(大紀元,2002),這些受寵的孩子非但不 孝順父母,還對父母予取予求,倫理道德認知相當薄弱。歷年來也有許多駭人聽 聞之殺父弒母社會案件,如今年發生的「蔡京京弒母拋海案」(自由時報,2014)、

1998 年「林清岳弒親案」(今日新聞網,2010)等等,這些震驚全國社會的逆倫案 件,也顯示現代倫理道德淪喪,故孝道需從小開始培養,讓學童了解父母養育的 恩德,養成感恩的態度,進而能孝順父母,體會父母的心意。

2. 敬老尊賢之思想

《弟子規》中提到「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等等,即是對尊長要有恭敬之心,不可輕忽怠慢,不管在行住 坐臥間,對於長者都要能謙虛禮讓,才是成熟懂事的表現。

敬老尊賢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之一,在《弟子規》中不只闡揚這樣的思想,

也告訴我們如何表現才是尊敬長輩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有人扶持 老人過馬路、公車上讓座給老人、關懷獨居老人等,這都是敬老的表現,但近年 來也有許多受到社會輿論的新聞,例如:年輕人霸佔博愛座不讓位(今日新聞網,

2014)、安養院爆發虐待老人事件(華視新聞網,2011)等,也說明了國人對老年人 的敬重和照護仍有待加強,尤其臺灣人口老化嚴重,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推 估,2017 年以後,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到 2026 年時,每 5 人就有 1 位是 老年人(劉慧俐,2007),所以顯示老年人的完整照護措施益發重要。若國人對於 老年人不夠敬重,那麼在照護上一定會產生疏忽與問題,甚至成為社會的隱憂,

且每個人將來都會成為老年人,有誰願意被忽視甚至受虐呢?

為適應高齡化社會,學童須從小培養敬老尊賢之態度,才能與長者有良好互 動,形成社會良善之風氣。

51

3. 推己及人之思想

《弟子規》中提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從敬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推及到叔叔伯伯和堂表兄弟 姊妹,然後擴展到周遭的一切人,都要能用仁愛之心對待之,與孟子所言:「親 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愛雖然有等差,不過能親愛自己的親 人,才能推及到愛其他人,故觀察一個人有無仁慈之心,必先看他是否能親愛自 己的親人。

另外「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要將事物加到別人身上或要求 別人做事之前,先反問自己,如果換成是我,我喜歡這樣嗎?如果連自己都不喜 歡,那麼就要立即停止(樂琳,2013:36),這是推己及人的表現,也代表能夠用 同理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代人著想,反觀現代社會為何治安敗壞,校園霸凌問 題層出不窮,原因在於施暴者往往不具同理心,不懂得推己及人,在人性的根本 上出了問題,故「尊重」是品德教育上重要一環,也是現代學生需要學習的重要 課題。

校園內學生常見的偏差行為即是不尊敬師長,由於尊師重道之風氣在現代社 會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強調保障學生之學習權、受教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 發展權,故學生容易忽略對師長應有的尊重態度,若家長本身也與老師對立的話,

更遑論學生會懂得尊敬師長,且會衍生更多的問題,故培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之道德修養是必須的,也是為人處世之根本。

4. 嚴謹修身之思想

《弟子規》是一部教導如何為人處世之生活規範,其中在自身的修持上,也 以嚴謹的態度行之,如下:

(1)外在行為之修持:「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椅;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

52

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等等。

(2)內在思想之修持:「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等等。

品性道德不只包含個人的行為舉止,也包括思想與態度,所以在《弟子規》

中不只是強調外在行為之規範,也強調內在思想之正確,才是真正具備品德,故 從自我修持中,不但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情緒穩定,也能改善人際關係與家庭氣 氛,故透過《弟子規》教學,期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錯誤的認知,進而培 養道德情操,提升品德行為之表現。

5. 平等博愛之思想

《弟子規》中提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告訴我們只要是 人,就應當不分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族群,互相敬愛才是,同是天地所化育 覆載的人類,就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一起共存共榮。

這與現代所講求的尊重多元文化息息相關,但老祖宗早就把這樣的智慧傳達 給我們,對每一個種族或族群文化都應該賦予尊重,但目前世界各國仍充斥著種 族歧視的氛圍。所謂的種族歧視,其實是出自於民族優越感,進而才會去歧視其 他種族,種族歧視的結果非但不會帶來和平,還會造成更多的衝突與悲劇,像歷 史上的希特勒屠殺六百萬猶太人,這樣血淚斑斑的殘酷歷史,也為人類留下不可 磨滅的傷痛記憶,所以不分種族、信仰、族群,一律平等對待,才能夠讓世界真 正走向和平之路。

6. 親近仁者之思想

《弟子規》中強調要親近有仁德之人,如此一來德性便日益增加,過錯便日 益減少,在求學階段,學生受同儕團體的影響很大,若親近的同儕本身品性良好,

那麼思想態度也會受其影響,因受其均霑故也能培養良好的品性;反之,若親近

53

行為不良的同儕,久而久之也會有負面的影響,最後也會產生不良之行為。

根據法務部之統計顯示,交友不慎為少年犯罪之最主要原因(孫淑文,1990),

故須及早建立擇友之正確心態並教導如何選擇良友,這樣才能使其懂得明辨善惡 是非,而遠離不良朋友的影響,許多學童在經營人際關係中,為了得到同儕的認 可,不分是非對錯同流合汙,而往往造成不良後果,所以《弟子規》中親近仁者 的意涵,目的是讓孩童明白擇友的重要性,這也是培養品德之重要關鍵處!

7. 求學次第之思想

在現今的教育體系中,仍是以智育為上,德育為輔,所以社會上往往仍有高 學歷犯罪之現象,可說是「以智毀德」的結果(高瑋謙,2009:57),在九年一貫 之教育政策中,品德教育是融入在各七大領域之中,並無獨立的領域,但以目前 的教學現場來看,教師因有教學進度之壓力,所以品德教育的融入只是隨機式或 者根本忽視,所以等同沒有品德教育,故九年一貫課程也被譏為「缺德」的教育 (闕皎,2007)。

如此一來,教改就變成是走回頭路,況且未教改前,還有「生活與倫理」之 學科課程,但現在已消失,且變成是一種融入式教學,等同是可有可無的課程,

那麼學生接受情意陶冶的機會就更少了,而這樣所培養出的學生,可能淪為擅長 讀書考試之機器,但不懂得為人處世之道理,最後變成知識巨人,但卻是生活之 侏儒(轉載自明倫月刊資訊網,2010)。如此一來,學生之品德發展就成為隱憂,

況且現代父母,子女生育少,每個學生都是家裡的寵兒,容易養成飯來張口,茶 來伸手的習慣,如何培養服務人群,謙虛禮讓之態度呢?故須從小開始培養正確 待人接物之觀念,塑造良好品性,才能增加品德表現。

在《論語.學而篇》中提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則是先鞏固人性的根本,

再求學問,這才是真正做人的道理,也才能邁向安和樂利、大同世界之路。《弟 子規》將〈餘力學文〉擺在最後,也是此道理,另外,在讀書求學問上,《弟子

54

規》也清楚告訴我們應有的學習態度和方法,讓學生可依循此原則,養成良好的 讀書態度。

8. 成就聖賢之終極目標

《弟子規》在〈餘力學文〉中之最後兩句話「聖與賢可馴致」,即道出《弟 子規》之終極目標是要學做聖賢人,如此崇高的目標並非難以達成,但也非一蹴 可幾,只要按部就班,根據聖賢所教導我們的,一步步力行,那麼就能臻至聖賢 的境界!

所謂的「聖人」與「賢人」即是擁有「完美品德的人」與「志行崇高,才德 兼修的人」,如古代的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古今中外的偉人如耶穌、

林肯、德蕾莎修女、非洲之父-史懷哲等等,他們的人生目標在於造福人民,完 成偉大的夢想,並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故建立了不朽之豐功偉業。但一般在世之

林肯、德蕾莎修女、非洲之父-史懷哲等等,他們的人生目標在於造福人民,完 成偉大的夢想,並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故建立了不朽之豐功偉業。但一般在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