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

Copied!
2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班論文. 指導教授:高瑋謙. 博士. 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 學童品德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鄭育玲 撰. 中華民國一O四年三月.

(2)

(3)

(4) 謝辭 回首這一年多的研究所歲月,一路走來倍覺艱辛,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進 來就讀教專學程也算是個意外吧!或許是老天爺的安排,讓我進來這裡接受磨練, 將來才能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良師吧!讓所有的辛酸與淚水都化作祝福,也感謝 這裡的一切,因為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更感謝我的無上恩師-上日下常 老和尚,沒有您在心靈上的陪伴,弟子無法走到盡頭,您是我永遠的精神導師! 也感謝指導教授高瑋謙老師不厭其詳地指導論文,讓我這位菜鳥研究生最後 能找到方向而不致迷路,且老師總是能夠鉅細靡遺地指出我論文不完善的地方, 讓我可以將論文修正得更周全,感謝老師如此耐心地指導和適時地給予我支持與 鼓勵;也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周碧香教授和翟本瑞教授,相當細心地提供眾多寶貴 的建議,讓我的論文內容能臻於完善,也讓我受益匪淺。 再者,感謝實地研究期間的教學輔導老師-陳紋瑤老師,沒有您大力的支持 和相助,我的教學無法順利完成,每每占用到您的課堂時間,你總是不計較且樂 於跟我分享孩子們的點點滴滴,讓我感激在心中,您的帶班風格更是我學習的榜 樣,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像你一樣傑出,感謝您和孩子們留給我這麼多美好的回憶, 我會將這份感動化為滿滿的教學熱忱來造福我未來的學生。也感謝實地研究學校 的曾振興校長和王惠玲主任,在行政上給予我支持和協助,讓我的論文研究得以 順利進行! 也感謝陪伴我一起走過這段歲月的同學,有你們的加油打氣讓我得以繼續往 前邁進。每當論文遇到困難,謝謝靜玫總是願意陪伴我一起討論和解決難題;也 謝謝怡汝願意一起並肩作戰,彼此相互加油打氣;也謝謝室友們,常給予專業的 指點,並不厭其煩地解答疑惑;謝謝麗敏,常聽我訴說心事,以撫慰我那低落的 心情;也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你們都是我的貴人,願你們永遠平安健康喜樂!.

(5) 最後感謝我的媽媽,常不斷地耳提面命要我趕快完成論文,雖然常常備受威 脅,可是我知道您是愛我的,關心我的一切,總是讓我無後顧之憂去完成功課, 也希望我所有的努力能換得您的安心與寬慰,您的愛是我前進的動力,希望有朝 一日能讓您以我為榮! 期許自己將來成為一位好老師,秉持初衷,繼續在教育這條路上貢獻所能, 努力地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鄭育玲. 謹誌. 中華民國 104 年 3 月.

(6) 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影響 之行動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主要探討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 德表現之影響。研究者參考了福智文教基金會兒童讀經班所設計之教案來規劃 《弟子規》教學內容,為增加教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課程內容包含了德育故事、 誦讀經典和體驗活動,總共設計了八個單元課程。 為達研究目的,以高雄市弟子國小四年辛班之 26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 12 週的教學,每週 2~3 節課,共 30 節課之單元課程,且依據《弟子規》之〈孝〉、 〈弟〉 、 〈謹〉 、 〈信〉 、 〈汎愛眾〉 、 〈親仁〉 、 〈餘力學文〉各篇章所強調之品德內涵 來分析學生品德表現之成效,依研究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 《弟子規》教學有助於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之品德表現。 二、 精心設計之《弟子規》教學方案適合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 三、 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藉由不斷省思改進可克服困境。 最後,研究者根據省思心得與研究結果,擬定未來《弟子規》教學改進之方 向,並提出一些建議,以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及教育工作者有利之參考。 一、課程方面 (一) 可採用吟誦教學,以增加學習興趣。 (二) 可強化體驗課程,以提升學習成效。 (三) 可安排小組合作,以促進觀摩學習。 二、教師方面 (一) 可善用非正式課程或零碎時間。 (二) 多營造有利於經典學習之環境。. I.

(7) (三) 多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共讀經典。 (四) 需以身作則提供學生良好示範。 (五) 多充實進修讀經教育專業知能。 三、未來研究方面 (一) 就研究主題而言,可朝向多元發展。 (二) 就研究時程而言,可延長教學週數。 (三) 就研究方法而言,可採用實驗研究。 (四) 就研究範圍而言,可聚焦核心德目。. 關鍵詞: 弟子規教學、品德表現、兒童讀經、行動研究. II.

(8)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Moral Performances for Grade Four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by Implementing Di Zi Gui Instructio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and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oral performances of grade four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by implementing Di Zi Gui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researcher planned the content of Di Zi Gui instruc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lesson plans of children's classical recitation classes of Fu Chih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In order to enrich the instruction, stories of moral education, classics recitation and experience activit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urses. This action research design was adopted 26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lasted twelve weeks with thirty lessons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moral performances according to the moral intension stressed by chapters: Filial Piety, Fraternal Love, Cautiousness, Honesty, Pan-loving Public, Benevolence, Having energy left, place to learn cultur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Di Zi Gui instruction is helpful for promoting moral performances of grade four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2. The program of Di Zi Gui instruction designed meticulously by the teacher researcher is suited to grade four student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3. Teachers can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by reflection when teaching Di Zi Gui. Finally,the teacher researcher drew up the direction of improving Di Zi Gui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what the researcher learned and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n the teacher researcher advance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favorabl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1. About the courses (1) They can adopt Reciting Teaching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interest. (2) They can strengthen the courses of experience to promot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3) They can arrang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 advance observation learning 2. About the teachers (1) They can utilize the time of informal courses or after class. (2) They can create good environment of classics learning. III.

(9) (3) (4) (5) 3. (1) (2) (3) (4). They can encourage parents to accompany children on reciting classics. They need to set good examples with their own conduct for students. They need to study abou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Classics-Reciting Educ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in future The research topic can be developed diversely. The research time of teaching can be extend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can be adopted. The research scope can focus on the core characters.. Keywords: Di Zi Gui Instruction, Moral Performances, Children’s Classics-Reciting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IV.

(10)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弟子規》之介紹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讀經教育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品德教育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弟子規》與品德教育之關係及其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5 第四節 教學活動之實施計畫...................................................71 V.

(1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7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3 第一節 第一循環《弟子規》教學之歷程、成效與檢討 ......83 第二節 第二循環《弟子規》教學之歷程、成效與檢討 ......98 第三節 《弟子規》教學之總體成效 ....................................128 第四節 研究者之省思與成長.................................................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160 一、中文部分 ...........................................................................160 二、英文部分 ...........................................................................170 附錄……..........................................................................................171 附錄一 讀經教育相關研究.....................................................171 附錄二《弟子規》之相關研究...............................................178 VI.

(12) 附錄三 品德教育之相關研究.................................................186 附錄四 家長同意書.................................................................201 附錄五 《弟子規》之教學活動設計 ....................................202 附錄六 教學者省思日誌.........................................................227 附錄七 家庭聯絡單.................................................................228 附錄八 單元回饋單.................................................................229 附錄九 學生互評表.................................................................230 附錄十 軼事紀錄表.................................................................231 附錄十一 學生總單元回饋單.................................................232 附錄十二 家長回饋單.............................................................235 附錄十三 家長訪談同意書.....................................................236 附錄十四 家長訪談大綱.........................................................237 附錄十五 導師訪談大綱.........................................................238 附錄十六 學生訪談大綱.........................................................240 附錄十七 科任老師訪談大綱.................................................242 附錄十八 訪談學生逐字稿.....................................................243 VII.

(13) 附錄十九 家庭聯絡單之資料整理.........................................245 附錄二十 學生總回饋單之資料整理 ....................................247 附錄二十一 家長回饋單之資料整理 ....................................257. VIII.

(14) 表. 次. 表 2-1 讀經班常使用之教材 ..............................................................26 表 2-2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之三期六段論 ..........................................40 表 3-1 《弟子規》教學之教學活動大綱 ..........................................72 表 3-2 資料來源之代碼 ......................................................................79 表 4-1 第一循環教學〈入則孝〉之「道德認知」學習成效 ..........88 表 4-2 第一循環教學〈入則孝〉之「道德情感」學習成效 ..........89 表 4-3 第一循環教學〈入則孝〉之「道德行動」學習成效 ..........91 表 4-4 第二循環教學之「道德認知」學習成效 ............................ 110 表 4-5 第二循環教學之「道德情感」學習成效 ............................ 114 表 4-6 第二循環教學之「道德行動」學習成效 ............................ 118 表 4-7 最喜歡的教學活動之人數統計表 ........................................129 表 4-8 S1 之教學前後品德表現對照表.........................................131 表 4-9 S7 之教學前後品德表現對照表.........................................132 表 4-10 S21 之教學前後品德表現對照表........................................133 表 4-11 品德表現進步原因之人數統計表 ......................................134 表 4-12 教學結束後是否願意繼續實踐弟子規之人數統計表 ......135. IX.

(15) 圖. 次. 圖 3-1 研究甘特圖 ...............................................................................6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70. X.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 研究背景 (一) 校園問題日益嚴重 研究者過去已有五年的代理代課經驗,在教學現場中發現國小學童在進入青 春期時,通常不只是在生理上有所變化,心理上也有很大的轉變,不但開始有個 人主觀意識的想法,也很注重同儕關係。另外,對於外表也非常地在意,所以需 要一番調適才能因應生理和心理的改變。 故學童若於此青春期受到不良同儕的影響,則容易衍生出各種行為問題。研 究者在過去教導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經驗中發現,有些學生為尋求同儕的認同,不 分是非地附和同學負向的行為,導致霸凌事件或師生衝突問題的產生。近年來由 於校園霸凌問題日益嚴重,教育部於是在民國 101 年 7 月 26 日訂定發布「校園 霸凌防治準則」(教育部,2012),目的在於落實保障學生學習權、受教權、身體 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從霸凌問題層出不窮之現象可看出,學童為了一己之私不 惜傷害他人的身體、意志和情感,顯示出學童在道德認知、情感與行為層面上出 了問題。 由於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曾親眼目睹學童對同學施以關係霸凌的過程,深 深感受到無奈與痛心,是故研究者欲透過《弟子規》教學來教導學童為人處事之 道,以改善學童品德低落的問題,以達到提升品德表現之目的!. 1.

(17) (二) 品德教育漸受重視 近年來由於校園問題日益嚴重,教育當局開始重視「品德教育」這一環,將 教育回歸人的本質,重建倫理基礎。 我國教育部於民國 93 年訂頒「品德教育促進方案」5 年計畫,請各縣市各 級學校由下而上選定中心德目與具體行為準則,並融入學校正式課程、非正式課 程,以發展具有特色且可永續經營之品德教育校園文化;另外,於民國 98 年訂 定第二期品德教育 5 年計畫,預計實施至民國 103 年,除鼓勵強化資源整合,並 積極塑造校園文化外,也期盼結合家長、社區與民間團體之參與,使品德教育由 學校擴展到家庭與社會(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吳宜靜等,2005)。 美國十餘年來已積極推動「新品德教育」,強調當代核心價值,並輔以多元 教學模式;英國則於近幾年推動「價值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課程;新加坡、 日本亦始終重視學校道德教育之實施(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此外,於挪威召 開的2001年國際工程教育會議中,提到將個人能力界定如下列公式: A 態度. C能力 = ( K知識 + S技能 ) 由此公式可看出,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態度才是 其中真正關鍵之處。因為良好的態度,會使個體願意努力,即使面對困難,也能 不屈不撓地完成目標,所以良好的態度是成功的基石。而品德教育目標之一就是 培養具有道德情感之成熟個體,也就是所謂的良好態度。故品德教育的推動也是 刻不容緩,如此一來才能提升個體之能力,也能促進國家競爭力。 103 年 7 月,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其教育政策內涵在於讓每個孩子都能適 性揚才,達到優質銜接,並以多元進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為實施原則(教育 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10),讓每個孩子都能發展潛能,快樂學習。在十 二國教政策中,培養現代公民素養,是六大目標之一,目的是希望未來的公民都 2.

(18) 能具備健康的身心和強健的心理素質。而優質的公民應從小開始培養,故基礎教 育相當重要,若國小學童能從小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礎,日後也較容易養成健全的 人格及開啟潛能,故落實品德教育,兒童就可望成為未來優質的公民。. (三) 個人讀經之初體驗 研究者在民國 98 年參加了福智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全國教師生命成長營」, 結束後帶著滿滿的感動進入福智文教基金會所開設的「成人經典背誦班」,並陸 續在民國 101 年加入了「親子讀經班」護持老師的行列,在讀經班的薰陶下,發 現讀經之美,不只是對兒童,對於成人,讀經也能夠帶來很多助益。 在護持親子讀經班的經驗中,發現孩子若能及早接觸經典教育,就能夠汲取 更多古聖先賢的智慧,在現代文明生活中充斥著網際網路與電子 3C 產品,許多 孩子在未有足夠是非判斷能力之前,早已接觸網路、手機、電玩遊戲等產品,讓 幼小的心靈也提早面對色情暴力等媒體渲染與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而受到不少的 汙染。是故,若能讓兒童從小讀經,不但能減少接觸 3C 產品的機會,還能汲取 古聖先賢的人生智慧,對於身心靈均有莫大的裨益。 此外,在民國 102 年時,研究者在就讀研究所時期,選修了高瑋謙教授所開 設的「國小讀經」之課程,在這門課中高教授教導了許多讀經的理論,本人也分 享了自身實施在家教育的經驗,讓研究者了解到兒童讀經的好處與意義。王財貴 教授也提到,零到十三歲這段期間是孩童記憶力發展最好的黃金時期,也是身心 發展的關鍵期,故背誦經典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但此時期兒童理解力不及記 憶力發展快速,因此讀經方式主要強調誦讀,不在於解經,是故兒童階段以背誦 經典為主;至於經義,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逐漸提升,對於經義自然容 易理解(王財貴等,2011:36)。鑑於此,研究者認為在國小階段相當適合讀經。 再者,根據王財貴教授的讀經教育理念,讀經不但有品格陶冶的功能,更具有潛 3.

(19) 能開發的功效─提升兒童專注力與記憶力,達到右腦開發(王財貴等,2011:36)。 國小階段正處於身心發展之重要時期,此時期若能讓兒童讀經,不但能敦品勵行, 還能開發潛能,可達到良好學習的效果,所以能為父母、老師減輕擔憂孩子學業 和品行的問題。不過讀經的效果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日積月累之薰習,才能 慢慢顯現其成效,因此成效是透過潛移默化而來的,提早讓兒童接觸讀經,才能 及早變化其氣質,達到人格健全發展之目的(王財貴等人,2011:37)。 透過以上背景,可知研究者早期接觸讀經班,深深體會到經典之價值,再加 上研究者過去的教學經驗,對學童品德表現漸趨式微感觸頗深,研究者本身也是 教育界一份子,有責任與使命來提升學童的品德表現,故欲利用讀經教育來改善 學童不良行為問題,期能為教育注入一股活水,也為未來的主人翁開闢一條光明 的人生道路,同時也是研究者自我成長的途徑之一。. 二、 研究動機 隨著 E 世代來臨,網際網路已然成為現代生活之一部份,雖然高科技帶來 生活上的便利,但相對地也帶來了副作用,如:低頭族現象、網路成癮症、網路 霸凌、網路犯罪等等,這些網路世界的負面現象,不只帶來了社會問題,也成為 現代人際關係互動之隱憂,由於網路取代了真實生活的人際互動,所以人與人之 間的情感連結變得愈來愈薄弱,連基本的人倫觀念也逐漸式微。孩子在這樣的環 境下長大,自然而然缺乏了人文素養的薰陶,反而容易沉浸在色情暴力充斥的網 路世界中,所以在這個時代,教育應力挽狂瀾,讓孩子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 了解待人接物的道理,才能在時代洪流之中作正確的抉擇與判斷。 研究者在過去的教學經驗當中,曾遇見許多活潑又令人喜愛的孩子,這群孩 子不但能夠懂得感恩老師辛苦的教導,且犯錯時面對老師的責罵,也不會記恨於 心,反之能虛心接受,並警惕自己下次不再犯。相對地,也碰過一些學生雖然功 4.

(20) 課好又聰明,但缺乏感恩之心,面對師長盡心的教導,不但不懂得表達感謝,反 而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冷漠以待!除此之外,也遇見一些較頑劣的學生,常自我 為中心,較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甚至面對教師教誨時,常公然頂撞,造成對立 與衝突,讓教師感到失望。以上種種現象說明學童缺乏了感恩與尊重他人之心, 雖然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但品德教育的落實,學校仍責無旁貸。 學童缺乏感恩與尊重,不外乎不懂得自律,更缺乏以同理心來對待他人,由 於少子化的趨勢,許多學童都是家中獨生子女,父母常常呵護備至,所以容易養 成驕縱的性格,在家裡也常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較不懂得感念父母的辛勞, 也不了解待人接物的道理,所以必須教導其正確為人處世之道,以啟迪其良知良 能,才能邁向正確的人生方向。故第一步應先教導懂得孝順父母,所謂的「百善 孝為先」,從落實孝道開始,然後擴展至周遭一切人事物,如此一來不但能奠定 良好的品德基礎,也能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進而與人產生良好的互動。 為消弭學生行為偏差問題,研究者本欲塑造國小高年級學童正向積極的品德 行為,但高年級學童在個體上主觀意識較強,在許多認知和生活習慣上均已養成, 不容易改變。研究者認為若能在學童進入高年級階段前塑造其良好的品德表現, 那麼將來升上高年級時,由於已具備正確的道德認知與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在 面對青春期所產生的身心變化,能有較佳的適應能力,不論是在個人、家庭與學 校中,與人互動相處也能趨於和諧;在學習成長上也能有正向的發展,至於為何 以四年級學童為主要研究對象,除了目的在於欲提早塑造其品德表現以因應將來 的青春期變化外,也根據了皮亞傑與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引自張春興,2007: 82-84),得知四年級的孩童正處於他律到自律以及相對功利到尋求認可階段的過 渡時期,若這階段老師能加以引導,可幫助孩童順利發展道德認知,這符合了研 究者欲在孩童進入青春期前塑造其品德表現之目的,故本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 為主要研究對象。 5.

(21) 由於研究者過去在護持讀經班的經驗中,體會到讀經之美,於是欲結合讀經 教育來改善學童品德低落的問題,而在相關文獻整理當中,發現童蒙教材之中, 《弟子規》屬於道德教養類(宋健行,2001),其餘像《百家姓》、《千字文》、《千 家詩》,則是比較偏向識字類型之啟蒙書籍,而《三字經》雖然內容涵蓋做人做 事道理,但也包含了其他天文地理之知識,不若《弟子規》內容純粹屬於人格養 成之內涵;另外,《朱子治家格言》雖屬於家訓格言類,但內容有性別歧視之爭 議(溫如梅,2004),故研究者選擇以《弟子規》為主要教材內容。 另外,研究者於兩年前曾看過一片光碟,名稱為「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紀 錄片-聖賢教育改變命運:扭轉命運的密碼」(超群光碟,2011)。在這支紀錄片裡 介紹了現代文明的種種弊端,以及人類沉淪的各種現象,最後均指向要在 21 世 紀中如何找到一條全人類生命希望之路乃在於聖賢之經典教育。影片內容,令人 感動的是每一位分享者都是用自己最真實的人生故事,傳遞真善美給大家,訴說 自己如何從人生谷底迎向光明的人生,而當中的關鍵點就是聖賢之經典教育。大 陸因為十年文化革命的關係,使得大部分的年輕人從小就沒有接觸過經典,加上 一胎化政策,父母寵愛獨生子女的結果,造就了一批小皇帝,這些小皇帝不僅不 知道要孝順父母,甚至還忤逆父母,還當街扯母親頭髮等令人唏噓的現象,直到 長大後經歷許多人生低潮與打擊,在感到痛苦與絕望之際,因緣際會下碰見了一 群大力推動中華文化的仁人志士,才接觸到《弟子規》這部經典,才開始為自己 的人生開啟新的扉頁,並透過聖賢智慧的引導,才開始懂得怎樣做人,並透過落 實《弟子規》,才慢慢改善自己的命運,感受到為善的快樂!一片光碟讓研究者 感動並肯定《弟子規》的價值,相信它也能為學童帶來真正幸福快樂的人生。 職是之故,研究者嘗試以《弟子規》教學來改善兒童品德低落的問題,並以 四年級學童為對象,期待能夠透過認知、情意與行為三方面之啟發,讓學童養成 知善、愛善與行善之人。 6.

(22) 再者,研究者選擇「行動研究」作為研究方法,其目的在於欲解決實務教學 現場中之問題,而學童品德之低落是目前教育現場中亟需解決之議題,且透過不 斷反思修正,教師可改善教學並達到自我成長,直至解決教育問題,以長遠眼光 來看,行動研究正可發揮教師研究之精神,不但能結合理論與實務,且透過不斷 自我反思與修正,而達到真正教學相長。 故本研究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弟子規》教學,並採取行動研究法,以 探究對學童品德表現之影響,期望能提升學童品德之表現,對教育有所貢獻。.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來探討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 之影響,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如下:. 一、 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本研究有下列三項主要目的: (一) 探究《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之影響。 (二) 探索如何設計合適之國小四年級學童《弟子規》教學方案。 (三) 探討教師在實施《弟子規》教學歷程當中之教學省思與成長。. 二、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下列三個問題: (一) 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之影響為何? 1-1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孝」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1-2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弟」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7.

(23) 1-3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謹」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1-4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信」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1-5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汎愛眾」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1-6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親仁」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1-7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 「餘力學文」方面的表現是否有所進步? 1-8 四年級學童接受《弟子規》教學後,在整體的品德表現上,是否有所提升? (二) 如何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設計合適的《弟子規》教學方案? 2-1 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所設計之《弟子規》教學方案,其合宜的教學方法為何? 2-2 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所設計的《弟子規》教學方案,其理想的活動內容為何? 2-3 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所設計的《弟子規》教學方案,其恰當的評量方式為何? (三) 教師在實施《弟子規》教學歷程當中之教學省思與成長為何? 3-1 實施《弟子規》教學過程當中,所遭遇的難題為何? 3-2 教學過程中針對所遭遇的難題,其解決方法為何? 3-3 在實施《弟子規》教學過程當中,所得到的啟示為何? 3-4 所得到的省思與成長,如何應用在未來教學現場上?.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 《弟子規》教學 本研究所稱之《弟子規》 ,是指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代朱熹之《童蒙須知》 所改編,原名為《訓蒙文》,後經清朝賈存仁先生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全文 360 句,共 1080 個字。而與弟子規結合在一起所稱的「教學」 ,是指多元教學活 8.

(24) 動,如:德育故事、誦讀經典和體驗活動等方式,來讓學童了解《弟子規》之內 涵並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故本研究所稱之「《弟子規》教學」即是綜合 以上兩個面向所設計之一套教學方案,期望透過這樣的教學方案能達到促進學童 品德表現之目的。. 二、 品德表現 黃政傑(2008)認為品德可視為兼含個人「性格」和「德行」 , 「性格」乃是個 人與眾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亦指強烈的個人品質,如勇氣或毅力, 「德 行」則指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黃政傑,2008:262)。 因此本研究將「品德」定義為「結合品格與道德之內涵,並展現在道德認知、 道德情感與道德行動等三個層面上,以培養知善、愛善與行善三者合一之目標」。 故本研究所稱之「品德表現」,涵蓋了道德認知、情感與行動三個層面的表現, 在品德表現範圍中,以《弟子規》中之「孝」 、 「弟」 、 「謹」 、 「信」 、 「汎愛眾」 、 「親 仁」 、 「餘力學文」等七個綱領,作為探討學童品德表現之依據,且在品德表現之 成效上,以質性資料蒐集為主。. 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一個不斷反省循環之歷程,目的在於解決實務現場中的問題,大 部分則運用在教育實務現場之中,每個循環包含「所要解決之問題、擬定解決的 行動方案、執行策略、了解執行成效與所產生的問題」等步驟,之後接著進行下 一個循環(蔡清田,2000:80)。 因此本研究將「行動研究」定義為「為解決教學實務現場中的問題,規劃能 夠解決之行動方案並實際執行,在執行過程中藉由不斷省思修正所產生的新問題, 以獲得現況的改善之循環歷程。」本研究將弟子規教學課程分為兩次循環,第一. 9.

(25) 次循環為第一單元教學,第二循環為二~八單元之教學,每次循環教學之中仍不 斷省思修正教學內容,以適時解決問題。.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以下分別從研究對象、研究主題與研究時間等三大部分作說明:.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高雄市弟子國小四年辛班(化名)之 26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探 討《弟子規》教學對其品德表現之影響。由於弟子國小全校共有 53 個班級,每 個班級學生數大約有 26 人,屬於大型學校,校園氣氛活潑。且學校地理位置位 處三民區,週邊交通便利,鄰近還有國民中學,形成了一個頗具競爭力的學區。. (二) 研究主題 本研究主題根據研究者對當今社會現象及教學現場的觀察與分析,發現學童 普遍品德表現低落,為提升學童之品德表現,進行相關文獻探討,發現《弟子規》 是一部適合國小學童品德教育之教材,故本研究以《弟子規》為主要教學內容, 範圍從「入則孝」至「餘力學文」共七個提綱,並限於探討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 德表現之影響。. (三) 研究時間 本研究起訖時間為民國 103 年 9 月至 12 月底截止,歷經將近四個月,共 18 週。第 1 至第 4 週為入班觀察時間;第 5 至第 6 週為第一循環教學;在第一循環 教學結束後,與指導教授討論教學相關問題,以修正調整第二循環教學;第 7. 10.

(26) 至 16 週則進行第二循環教學;最後 17 至 18 週進行訪談學生、家長、導師與科 任老師之任務,以蒐集相關質性之資料。. 二、 研究限制 基於地點、人力等主客觀條件因素,本研究可能會有以下限制:. (一) 研究場域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高雄市弟子國小四年辛班,由於學校地理位置位處市區,故學 生在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和學習經驗上與偏鄉學校學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研 究結果上可能也會有所差異,所以無法類推到其他相關研究情境中。雖然結果無 法推論,但可做為有意提升學生品德表現之教育或研究人員參考,且研究者將來 分發到偏鄉學校服務時,也將延續相關之行動研究,以期更客觀完整呈現《弟子 規》教學對不同場域之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之影響。. (二) 研究者角色的限制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討《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 之影響。然研究者本身即教學活動設計者與實際教學者,因此研究過程中可能受 研究者的主觀看法而產生不客觀之判斷與詮釋。 為求研究的客觀性,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隨時自我提醒,持客觀中立之 觀點來詮釋所觀察到的現象,並對於每個細節與步驟加以反省與覺察。教學活動 中,將以錄影、錄音的方式來做記錄,並邀請班級導師做現場觀察,教學活動結 束之後共同針對教學內容來進行討論,以做為下一次教學改進的參考。. (三) 研究時間的限制 為配合規定之實地研究時間(9 月~12 月),本研究從 9 月底開始實施教學至 11.

(27) 12 月中旬結束,歷時 12 週,共 3 個月。為不影響導師的授課進度,利用週一彈 性課程與週二晨光時間來進行《弟子規》教學。. 12.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的目的與待答問題,本章針對《弟子規》教學與品德表現之相關研 究進行探討,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弟子規》之介紹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讀 經教育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品德教育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 《弟子規》與品德教育之關係及其相關研究。. 第一節 《弟子規》之介紹與相關研究 《弟子規》是清代重要的童蒙教材之一,內容涵蓋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 人接物、求學處世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敦品勵 行與淳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樂琳,2013),也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德育思想。. 一、. 《弟子規》之介紹. 《弟子規》是清代重要的童蒙教材之一,內容涵蓋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 人接物、求學處世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敦品勵 行與淳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樂琳,2013:15),也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德育思想。 《弟子規》之作者為清朝康熙年間之秀才李毓秀,他根據宋代朱熹之《童蒙 須知》作改編撰寫並引用《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孔子所說:「弟子入則孝,出 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作為全文主旨,編寫 一篇《訓蒙文》 ,後由清代山西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史文政,2010: 95)。以下就內容、特色與限制三方面來探討:. (一) 《弟子規》之內容 《弟子規》全文計有 360 句,共 1080 字。總敘的部分是全文的主旨,內容 則再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13.

(29) 等七個綱領,以下茲述其涵義: 1. 總敘 總敘為全書的總綱領,一開始即說明《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 所編纂的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 次是謹言慎行,且說話要守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親近有仁德之人, 以上都做到了以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才來學習詩書六藝等有益之學問(樂 琳,2013)。 2. 入則孝 《弟子規》開宗明義即道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孝弟為首,代 表這是《弟子規》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是一種重視「孝道」 的展現,父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其恩德重如山,所以為人子女不但要懂得感 恩,更要學會如何孝順父母,故在此篇章中教導為人子弟要如何表現才是真正孝 順父母的行為,如何才能讓父母不擔憂、不心傷。 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 承。」當父母叫喚我們時,要立即回應,不要慢吞吞;父母交代我的們事情,也 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懶。還要聽從父母的教誨,若父母有所責備,為人子女的態 度要順從,不可頂撞爭辯(吳世弼,2007)。 孝順父母不但是天經地義之事,也是培養仁德之心的源頭,古諺有云:「自 古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因孝順父母之人,必能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父母 也必具備仁愛之心,也能推及人去愛他人, 《孝經》中提到: 「君子之事親孝,故 忠可移於君。」即是此道理。 3. 出則弟 教導為人兄姊應該要友愛自己的弟妹,而做弟妹的要恭敬自己的兄姊,兄弟 姊妹之間能相親相愛,對父母來說不但能感到欣慰,也是家庭和樂的原因之一, 14.

(30) 所以這也符合孝順的行為,另外對待長輩要恭敬,不論用餐、行走或就座,應遵 守長幼有序、謙虛禮讓,最後導出對待父執、母執長輩和同族的堂表兄弟姊妹, 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親和兄弟姊妹一樣恭敬友愛(樂琳,2013:21-24)。所以此 篇章目的在於不只是為人子弟在家要做到兄友弟恭,出外也要能夠推己及人去尊 敬長輩和友愛同學,也教導我們兄弟姐妹、同學間和睦相處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現 才算是恭敬長輩的行為。 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時不去斤斤 計較財物,這樣怨懟就無從升起,且言語上也要多忍讓,不說氣話和壞話,就能 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樂琳,2013:21),這樣子自然而然就能夠與人和睦相 處,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和氣能生財,能成就許多大事,若人與人 之間常常計較利益得失,那麼就容易產生衝突,爭執到最後傷了和氣,也破壞了 感情,得不償失。 另外,「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意思是有事要找尊長時,應 快步向前;離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 眼睛不可東張西望(樂琳,2013:23)。這才是做到對尊長的尊重和禮貌,禮節的 表現包含了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其中非語言訊息更能傳達真實的情感。根據研 究顯示,在人與人的對話中,非語言的線索佔了 55%的影響力,其次是語氣聲調 和語言內容(楊小紅,2008:224),故表達對尊長的尊重更要注意非語言的訊息, 即肢體動作,才能有合宜的表現。 4. 謹 在生活起居上,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簡樸為主,不奢華講究,行為舉 止要謹慎,才能有合宜的表現。故舉凡食、衣、住、行等一切生活內容,皆以嚴 謹的態度面對,才能有健康的身心和合宜的表現。 此篇章也告訴我們一些為人處世重要的原則,如:「鬥鬧場,絕勿進;邪僻 15.

(31) 事,絕勿問。」意旨為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鬥的不良場所,絕不靠近,以免受到 負面影響,另外,對於邪淫荒誕的事情,也不過問,以免汙染良善的本性(樂琳, 2013:27),故如同孔老夫子所言: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才能保有清淨的身心靈。 另外,「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告訴我們借用別人的東西, 應該要向主人清楚說明需求,並徵得同意,若沒有經過允許就擅自取用,等同是 偷竊的行為(樂琳,2013:28)。但這也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疏忽之處,有時會為 了一時之方便而擅自取用別人的東西,這樣一來不但沒尊重到他人意願,二來也 容易衍生爭執或法律問題,所以需特別謹慎小心。 5. 信 與人交往要謹守信用,言談須實事求是;看見別人的善行長處要學習;反之, 看見邪思惡行須反躬自省,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知錯能改,良友才會日益增加。 如:「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意即當還沒看見事情真相時, 不要輕易地發表想法;還沒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時,也不要輕易地傳播出去 (樂琳,2013:30)。故在還沒看見事情真相,就隨意地散播言論,萬一所言是錯 誤的話,那麼就容易造成禍端,輕則損及個人信用,重則禍國殃民,不可不慎! 常言:「禍從口出」即是此道理,故我們必須三思而後言,才能避免言語不當所 造成的不良後果。 另外,此篇章也告訴我們與人溝通交往之正確觀念,例如:「事非宜,勿輕 諾;苟輕諾,進退錯。」意旨是覺得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地承諾,若貿然答應 了,屆時無法做到,那麼會使自己進退兩難(樂琳,2013:30)。若以現代的表達 技巧來說,面對朋友不合義理的請求,應該學會拒絕,並婉轉表達自己的立場, 以免誤人又誤己。. 16.

(32) 6. 汎愛眾 對待每一個人,皆應一視同仁,且要相親相愛;德行高尚、能力卓越者,自 然會贏得別人的敬重與佩服,自己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時,要勇於付出,對於別人 的才能,也要能夠欣賞、學習,不去忌妒與批評;對人隱惡揚善,朋友之間互相 規勸,才能互相砥礪德行;與人交往,財物的取予,要清楚明白,寧願多給,也 不要多拿,才能與人廣結善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人才不會有怨言。 例如: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急速已。」此句的意義即是孔子所言: 「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自己不歡喜的,也不要將之加諸於別人身上,才是同理 心的表現,但現代人卻少了這樣的修為,故社會上才會衍生種種的紛亂,皆是由 於自私,不懂代人著想,故為人弟子須引以為惕,才不致造成別人的困擾和痛苦。 另外,「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用強勢逼迫別人服從,對方 雖表面上服從但心會不服,但若用理服人,別人就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這是 人與人相處之間,應有的處世智慧,許多人喜歡逞一己之能,讓對方啞口無言, 殊不知強勢壓人,最後只是導致更大的反撲,所以應該用理字來說服別人,才能 使對方信服而不埋怨,所謂「有理走遍天下」即是此理。 7. 親仁 親近有仁德的人,德行日益增加;反之,親近小人,有無窮的禍害。正是所 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同儕之間,有益友和損友之分,益友時常與你 相互切磋學藝,砥礪德行;但損友是表面上雖與你交好,但卻會慫恿你做壞勾當 的人,甚至陷你於不義,此種朋友應盡早遠離,否則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 不只應遠離損友,更應結交與親近益友,才能有所進步。 8. 餘力學文 學習與實踐是並重的,否則只是增長浮華不實的習氣或者依偏見行事;讀書 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求學問不可三心二意,專精才能深入,遇到疑問,要 17.

(33) 隨時做筆記,遇到機會就向人討教,以求確實明白;讀書的環境整齊清潔、井然 有序,才能靜下心念書,書籍要擺放定位,且讀看完畢要放回原處,好好保存書 的完整,非聖賢書或有害書籍應屏棄不看,才能避免身心受到汙染,智慧遭蒙蔽; 遇到困難或挫折,不自暴自棄和怨天尤人,應奮發向上,聖賢的境界雖高,但循 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樂琳,2013:39-42)。 此篇章主要是告訴我們,若為人弟子已經學會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生 活起居能嚴謹自持、謹言慎行守信用、博愛仁慈及親近有仁德之人後,就可以好 好求學問了,一切聖賢所教誨的,若都能做到,那麼離聖賢的境界就不遠了!. (二) 《弟子規》之特色 《弟子規》集結了中國的德育思想,蘊含深刻的人文內涵,雖然著作之時代 背景不同,至今也有其不合時宜的地方,但其德育之理念,刻劃出品德之核心價 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清代被譽為「童蒙養正最上乘」之讀物,故為幼學基 礎教育之最佳教材(史文政,2010:95)。既然《弟子規》是培育弟子德行之準則, 也是生活教育之指南,故對於現代學童可作為適應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之軌則, 以下就《弟子規》所具備的特色做說明: 1. 句式簡短押韻 《弟子規》內容為三字一句且押韻,其音韻特色在於善用「頭韻」的相似性, 營造音韻效果;另外,全文僅有四組文句未出現押韻,其餘皆有,故慣用押韻來 加強其韻律節奏;在韻腳的部分,喜用韻符ㄨ、一,並運用去聲字來強化聲調起 伏,故《弟子規》全文讀起來音律協調,琅琅上口,容易記憶(莊盈如,2011)。 2. 文字修辭豐富 《弟子規》運用「引用」 、 「類疊」 、 「對偶」 、 「排比」 、 「頂真」等修辭技巧, 讓文辭豐富有變化性,有助於提升兒童學習興趣(莊麗娟,2008)。 18.

(34) 3. 涵蓋核心品德 在現代品德教育所代表的十二項核心德目─「公德、合作、責任、助人、尊 重、關懷、正義、誠信、感恩、反省、勤學、健康」(上游出版社教育編輯小組, 2009)與「品格六大支柱」─「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 (王金國,2010:25-27)中,《弟子規》皆涵蓋大部分的品德核心項目,且有明確 的行為規範,故《弟子規》可成為品德實踐之行為指標最佳指南。 4. 注重生活教育 從《弟子規》之整體內容看來,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皆提及 應有之合宜舉止,將品德修養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並著重養成良好之生活習慣, 以奠定品德之基礎,從〈謹〉之篇章中,更可看出重視生活教育的特色,且結合 《弟子規》為清代重要童蒙書籍而言,《弟子規》無非是透過兒童之生活教育來 作為人格培養之搖籃。. (三) 《弟子規》之限制 針對《弟子規》內容也有諸多需討論的空間,雖然其精神內涵能貫通古今, 但因為時代背景時空不同,許多做法已不適合現代情境,故須加以釐清與調整, 才能因時因地制宜,以下是從《弟子規》內文中擇取出許多需要與現代環境搭配 與調適做法的字句,如下: 1.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此四句的意義在於當父母犯錯而不聽勸時,此時為人子女應該耐心等待機會, 待時機成熟,再繼續勸導,若父母仍不接受,甚至生氣而遭到斥責與鞭打,仍然 要無怨悔地痛哭流涕求改過,去避免父母一錯再錯(樂琳,2013:19)!但此方式 需視當時狀況而做調整,現代父母除需擔負家計外也扮演著多重角色,故生活壓 力較大,若某些原因,導致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或負債累累,如同許多社會案件般, 一些父母可能因此帶著孩子走上絕路,此時就無法再等待時機進行勸導,應積極 19.

(35) 尋求救援,以免悲劇發生;再者,許多父母虐童或性侵親生子女等不倫事件,皆 是因為父母不懂情緒管理,道德觀念薄弱,若萬一發生此不幸事件,為人子女應 及時向外界求援,不需再等待時機向父母勸諫,以免悲劇一再發生。此經典內容 皆是闡揚孝親的精神,但方法上應視情境狀況而調整,才不落於文字障(劉雅苓, 2009)。 2. 「親有疾,藥先嘗」 此兩句表面文意是當父母生病時,子女應當親嘗湯藥,盡力照顧。但現代的 藥幾乎都是藥丸,要如何嘗藥呢?且嘗藥是要喝下去嗎?針對此疑惑,劉雅苓 (2009)認為應當重視實質而非形式,「藥先嘗」之意,主要教導為人子,在端湯 藥於父母時,應該試其湯藥溫度,令父母不致燙口,現今雖改為藥丸,仍依同樣 道理,在端水給父母時,應先測其水溫,不令父母因水燙而生煩惱,而不是真的 把藥丸吞下去,這才是《弟子規》教誡的主要精神。但研究者認為,古代人親嘗 湯藥之作法有其時代背景之意義,而現代用親嘗湯藥之方式已不可行,建議可改 變作法為「慰問父母吃藥沒?關心父母身體是否安康?或者幫忙端水讓其服藥」 等方式來取代,一樣可表達孝心。 3.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此四句主要意思為父母親若不幸去世,要守喪三年,在服喪期間,要以悲慟 的心情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且生活起居也需調整改變,不可貪圖享受,且應戒 絕酒肉(吳世弼,2007)。此是遵循古禮,若父母去世須守孝三年,且這三年當中, 生活起居應樸素簡單,此精神內涵在於感念父母教養之恩德,雖父母過世,但恩 情仍不變,為人子女待父母應如同在世般地孝養尊敬,故服喪三年之規定也是出 自於對父母之報恩,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取其孝親之精神,以現代來說,父母之喪 大都以一年之時間為守孝期間,故形式上會隨時代變化而調整,但其孝道精神仍 不變。 20.

(36) 4.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此四句的意思是當乘坐交通工具時,在路上遇到長輩,應該下車問候,等到 長輩離開約百步之遙時,再自行離開以表恭敬。這具有時代更迭性,因為古代的 交通工具是馬車,交通之頻繁不若現代,所以在路上隨時可停下來向長輩問候, 但以現代的交通狀況來說,並非任何時刻都適合臨時停車,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故應取其恭敬之精神,但方法上需調整(劉雅苓,2009)。所以就現代來說,最好 的方式是,若方便停車,則應下車問候,並詢問是否需要搭便車,若長輩要離去, 則目視長輩離開,然後再自行離去,這才是敬老尊賢的表現。. 二、 《弟子規》之相關研究 《弟子規》是一部為人處世之準則及生活禮儀之規範,其中〈入則孝〉 、 〈出 則弟〉 、 〈謹〉 、 〈信〉 、 〈汎愛眾〉 、 〈親仁〉 、 〈餘力學文〉等篇章,與教育部所推動 之品德教育內涵息息相關,研究者在 2015 年 03 月 06 日查詢「臺灣碩博士論文 知識加值系統」 ,將有關《弟子規》之相關研究 28 篇,年代由遠至近,做歸納整 理與分析。以下分別從三個面向來加以分析:. (一) 就研究主題而言 在 28 篇研究論文中,以「生字」為研究主題的有 1 篇; 「注意力」2 篇; 「品 德」14 篇;「教學方法」2 篇。另外,還有探究分析《弟子規》文本的 6 篇;探 討「教育成效」的 2 篇;「工作滿意度」1 篇;「教學者實踐經驗」1 篇。 從上述分析中可得知, 《弟子規》與品德教育相關研究篇幅共占了將近一半, 故可知《弟子規》與品德教育議題息息相關,在品德教育推動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 就研究對象而言 在 28 篇論文當中,以「幼兒」為對象的 4 篇; 「國小學童」9 篇; 「國中生」 21.

(37) 4 篇; 「幼兒園教師」1 篇; 「企業員工」1 篇; 「弟子規文本」8 篇; 「弟子規教學 者」1 篇。 從上述分析中可得知,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仍為最多數,共有 9 篇,其次 則為《弟子規》文本,由此可說明《弟子規》是一部適用於國小階段實施品德教 育之教材!. (三) 就研究結果而言 從文獻的整理與分析中可知,實施《弟子規》讀經教學之主要成效在於增進 學童的品德表現,其餘對於注意力也有所提升,可見《弟子規》教學能為學童帶 來許多正向的影響。研究者為改善學童之不良行為,欲從提升學童品德表現著手, 因此選擇《弟子規》為教材內容,目的便是希望能透過一部完整涵蓋重要品德項 目之經典,讓學童在薰習過程當中能逐漸內化,進而改變錯誤認知,達到提升品 德表現之目的。. 22.

(38) 第二節 讀經教育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介紹讀經教育之理念、時機、教材與教法,以了解《弟子規》與讀 經教育之間的關係,接著介紹讀經教育相關理論,並分析讀經教育之相關研究, 以說明本研究之可行性及預期之成效。. 一、 讀經教育之理念 讀經教育在中國施行了兩千多年,從西周到清末,但到了民國元年(1912 年), 教育總長蔡元培下令廢除讀經科,讀經教育於學校體制內正式結束,也逐漸沒落, 直至民國八十三年,王財貴教授在華山講堂成立「讀經風氣推廣中心」,於是開 始向社會大眾推廣讀經,展開讀經復興運動,使得沒落已久的讀經教育才又開始 復甦(王財貴等,2011:28)。而當代讀經教育的發起人─王財貴教授,對讀經教 育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如下(王財貴等,2011:33-41):. (一) 經典具有文化傳承之重要意義 要了解一個國家文化,最簡捷之路便是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著手,原因在於 經典具有貫通古今,發自人性之特色,其精煉的文字,豐富的內涵往往代表著民 族思想與情懷,因此經典具有文化傳承上之意義,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另外,中國經典幾乎是以文言文為主的內容,所以也必須具備解讀文言文的 能力,才能傳承文化,否則容易出現斷層,但因現在的人們都是以白話為主,較 少接觸文言文,故經典的學習相當重要,才能繼續尋根。 故想要好好保存傳統文化,則必須愛惜經典教材,並仔細去玩味它,相信它 能夠帶來無窮盡的寶藏,所以讀經教育是需要被重視的。. 23.

(39) (二) 兒童時期是最適當的讀經年齡 如同語言學習般,讀經教育也是愈早學習愈好,因為孩童時期可塑性高,潛 移默化之效果也較好,不論在品格、文學涵養及智能上,都有深遠的影響與意義, 若錯過此黃金時期,便容易事倍功半,故讀經教育最主要的對象則是兒童。. (三) 兒童讀經之教法是簡易可行的 由於兒童時期的發展特色在於記憶力,不在理解力,故兒童讀經之基本原則 為「只求熟讀,不求理解」,因此老師只要教導兒童讀誦,兒童跟著唸誦即可, 過程輕鬆愉悅且簡單,所以在教法上,老師容易教,學生也容易學。. (四) 讀經教育具有潛能開發之功效 在各種研究中,讀經教育已被證實有多種功效,像是提升記憶力與專注力, 故愈早讓孩童接觸讀經,則能愈早開發其潛能,進而影響一生之成就,不可輕忽。 在語文學習之中,需要提高語文學習之難度才能促進其語文能力,進而提升整體 之學習能力,若教學內容為簡單之白話文,則缺少此深層長進之效能。故學習讀 經不但能減輕課業壓力,也能學生學得輕鬆,老師教得愉快。. (五) 讀經教育具有品德教育之功能 讀經教材往往是古聖先賢之智慧結晶,讀誦內容時,聖賢之嘉言懿行則顯現 於前,讓我們可以直接效法與學習,像是把聖賢請到家裡當家教一樣,給予身教, 而品德的陶冶也需要在這樣潛移默化之下進行,兒童讀經的過程,即不斷在接受 薰陶,耳濡目染之下,則慢慢具備經典所要教導給我們的智慧,最終能夠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看天下。. 24.

(40) (六) 讀經教育之觀念具有可拓展性 由於讀經教育之原則在於反覆誦讀經典內容,基於這樣的理念便可拓展至其 他相關課程,如音樂讀經、美術讀經、外語讀經、數理讀經、識字讀經、閱讀讀 經、母語讀經與體育讀經等,這些課程能夠找到相關之經典名著,然後用浸潤式 的方式反覆地聆聽、欣賞與閱讀,即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而體育讀經是屬於 動態的展現,我國之精粹「武術」以及印度的「瑜珈」都是對身體有深度的關照 和教育,故能夠達到身心靈的結合,提升自我。 王財貴教授表示讀經教育是立基於對教育全面性與本質性的考量,由於經典 通於人性,所以能產生對人性的了解與照顧之效果,故讀經教育是一種簡易而成 效深遠的教育方法,讓人人都能多方提升素質,使之性情端正,才華洋溢,以正 確的態度面對世界,面對未來(王財貴等,2011:33)。. 二、 讀經教育之時機、教材與教法 在讀經教育理論上,王財貴教授提到三大重要論點,分別是讀經教育之時機、 教材與教法,以下分別論述並與《弟子規》之關係作說明:. (一) 時機 讀經教育最主要的對象是「兒童」,且年齡從零歲開始到十三歲,原因在於 此階段的兒童,記憶力開始迅速發展,6~13 歲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故應好好 把握這關鍵期,讓兒童大量吸收經典內容,將古聖先賢的智慧裝進腦袋,以奠定 品德基礎,並激發潛能,開拓視野,達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天下」的宏觀境 界(王財貴等,2011:55)。. 25.

(41) (二) 教材 自中國古代以來,讀經教育所讀的經書,大體以儒家之典籍為主,即所謂的 「四書五經」 ,而王財貴教授將經典定義為「最有價值的書」 ,將範圍拉大,凡是 經、史、子、集皆屬之,但只要是眾人公認最有價值的書,必定是經得起時代洪 流的淬鍊,超越時空仍不失其價值,自從民國 83 年王財貴教授推動讀經以來, 民間與宗教團體紛紛設立讀經班,以下列舉出現代讀經班所常使用之讀經教材: 表 2-1 讀經班常使用之教材 經書性質. 書目. 儒家經典 道家經典 啟蒙書籍.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易經、孝經 老子、莊子 三字經增訂版、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 朱子治家格言 唐詩三百首. 文學經典. 參考來源:黃彥富(2009)。讀經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品格認知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頁 7),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故《弟子規》是現今讀經教育教材之一(如上表 2-1),其歷久不衰的原因在 於它能明確列出立身處世之規範,且能涵養道德情操,奠定孩童良好生活習慣之 基礎,因立基於人性,所以能貫通古今,故在讀經教材之中有著屹立不搖之地位。. (三) 教法 教育方法與教育時機、內容是互有關聯的,不同的教育時機和教育內容,其 教育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是故教育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必須配合教育時機和內容 而定。 讀經教育重要時機點在於兒童階段,因為此階段的兒童記憶力發展最好,而 理解力則必須到十三歲過後才有長足的進步,所以王財貴教授認為讀經教學主要 26.

(42) 的方法就是「熟讀成誦」,不必講解,只要透過讓學生不斷反覆誦讀,就可以因 熟讀而背起來,因而有六字真言來代表讀經教學方法,即「小朋友,跟我唸!」, 且誦讀過程看似無趣,但透過口誦與眼視文字,能啟動眼、耳、口等感官,同時 也連結了左右腦的運作,因此學習力也增長了 2~5 倍(王財貴等,2011:65)。 而目前在兒童讀經教學上實際有「老實讀經法、角色扮演誦讀法、歌唱法、 CD 聆聽教學法、說故事法、遊戲法」等教學方式,而多元的教學方式最主要是 為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但本質上仍以「老實讀經法」為主,因為透過反覆誦 讀才能真正將經典內容存於腦海中,收潛移默化之效,其餘方法則是輔助之作用, 在讀經教學過程中,最常遇到的難題即是兒童提不起興趣,有的因此而中斷讀經, 相當可惜,所以教師能讓兒童喜歡讀經,便是教得非常成功了,其中關鍵處在於 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讀經熱忱,才能真正感動學生,這也 是讀經教學上應有的態度(王財貴等,2011:69)。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採用的教材《弟子規》,不論在人生哪一階段皆可成為 立身處世之準則,不但通古今中外(何宜珍,2012;莊麗娟,2008),也相當符合 人性之根本。且《弟子規》之教學成效不只在品德教育方面,還包含了認字、閱 讀能力、專注力都有提升之效果(李宛純,2014),故《弟子規》內涵與讀經教育 之理念是相輔相成的! 同時《弟子規》也是清代重要的童蒙教材之一,而所謂的「蒙書」,有分為 廣義與狹義之定義,廣義而言,凡是能啟迪蒙昧之書皆屬之;狹義而言,則是指 以兒童為主要教學對象之教材(溫如梅,2005)。本研究採取狹義之蒙書定義,故 《弟子規》之教學對象與讀經教育理論中以兒童為主要教育對象相符合。再者, 《弟子規》的教學上,因為內容為三字一句且押韻,所以容易琅琅上口,不但適 合讀誦,也能搭配多元的教學方式,如吟唱、說故事、闖關遊戲……等等,不但 能讓教學活潑化,也能展現《弟子規》的內涵,故讀經教育之教法也適用於《弟 27.

(43) 子規》之教學上。 是故《弟子規》與讀經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其符合了讀經教育之 理念及所要求的時機、教材與教法,故《弟子規》可說是讀經教育中的一環,具 有開啟人生智慧的價值。. 三、 讀經教育相關理論 過去一些西方學者所提出的教育理論,也可作為支持讀經教育理論之論點, 列舉如下:. (一) 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是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提出了「觀察模仿 學習理論」,為教育上所重視的身教重於言教,帶來理論基礎。社會學習論強調 個體會因為「觀察學習」與「模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其中「觀察學習」是個 體以旁觀者身分進行觀察,以獲得學習,且不限於去實地觀察他人,直接觀察到 他人經驗的後果,也能間接獲得學習。而「模仿」是個體向社會情境中某人或團 體行為學習的歷程,模仿的對象即「楷模」(張春興,2007:130-132)。 是以,兒童透過讀經不但能觀察學習經典中所提到之行為經驗,也能向經典 中的人物楷模進行模仿學習,故兒童接受一段時間的讀經教學後,慢慢地能夠變 化氣質,並具有內省之功夫,進而提升自我。. (二) 鷹架學習理論 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1896~1934)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 即兒童實際認知發展水準到可能認知發展水準之間的差距,這段差距可由教師或 他人來協助學生縮短距離,以發展學生潛在能力,並超越實際的發展水平。教師 的協助就像是「鷹架」 ,能夠適時地協助學生,進而提升學生之學習能力(張春興, 28.

(44) 2007:56)。 兒童讀經即掌握了「鷹架」原則,原因在於經典內容不外乎是古聖先賢之智 慧結晶,內容已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為人處事,故經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範, 能夠帶領學生超越實際的發展水平。. (三) 人格發展理論 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所提出的「心理社會期發展 論」,是繼佛洛伊德之後對人格發展理論貢獻最大之人,其理論提到,6 歲到青 春期這段年齡的學生,其發展危機是勤奮對自卑,若發展順利,則具有求學、待 人接物之基本能力;反之,若不順利,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是故,在國小階段,教師扮演著學生健全人格養成之重要推手,故在這段期 間,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積極正向的人生觀,以及良好的為人處世態度, 以健全身心發展,由於兒童讀經之相關研究已證實能夠對品格、情緒、自我概念、 課業學習……等,帶來正面的影響,故兒童讀經在教育上具有一定之價值,對於 生命也能產生深遠的影響。. 四、 讀經教育相關研究 根據高瑋謙與張淑玲(2011)所撰之〈1986-2010 年海峽兩岸讀經教育碩博士 論文綜合分析研究(上)(下)〉中可知,從 1986 年起之二十幾年當中,關於海峽兩 岸讀經教育之碩博士論文研究已達 53 篇,至於 2010 年至 2015 年有關讀經教育 之相關研究的篇數,在 2015 年 03 月 12 日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 站並輸入關鍵字「讀經」 ,其相關研究大約有 42 篇,短短五年內,學術研究篇數 不斷累積增加,可見讀經教育在學術界已掀起一股研究探討之風潮。 關於相關研究之探討,研究者欲先分析高瑋謙與張淑玲(2011)之〈1986-2010 29.

(45) 海峽兩岸讀經教育碩博士論文綜合分析研究(上)(下)〉 中所歸納整理之學術論文。 接續再分析臺灣 2010 年至 2015 年有關讀經教育之學術論文研究,由於這段期間 相關研究篇幅眾多,故擇取與教學範疇有關之研究主題 30 篇以作分析,如下:. (一) 1986 至 2010 年海峽兩岸讀經教育之相關研究 從〈1986-2010 海峽兩岸讀經教育碩博士論文綜合分析研究(下)〉之結論中 可知,53 篇有關讀經教育之論文共囊括 14 類研究主題,分別是「認字、閱讀、 語文、課業、記憶力、專注力、學習力、情緒、品德、文化」,其中以「品德」 為主題的篇數最多,達 30 篇,且研究結果均肯定讀經教育能夠改善學生之品行, 達到培養良好品德之目的。可見讀經教育與品德之培養是息息相關的。 除了品德之外,其他方面也有顯著的提升,故可知讀經教育對於學童之認字、 閱讀、語文能力、課業成績、記憶力、專注力、學習力、情緒的穩定及傳承中華 文化均有正面之影響,讀經教育之價值因此而奠定,由於本研究以品德表現為主 題,故直接從這 30 篇以「品德」為研究主題之論文做深入分析,並從研究對象 與研究方法來作探討: 1. 就研究對象而言 此 30 篇研究當中,有 15 篇是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4 篇以國中學生為研 究對象;1 篇以幼兒為對象;2 篇是以國中小學生為對象;1 篇以教師為對象; 其餘則以社區讀經班為對象或是探討讀經教育運動之發展史。由此可知,以「品 德」為研究主題之讀經教育仍以國小學童為主要研究對象,代表國小階段是實施 讀經教育之重要時機,其研究結果也皆肯定讀經教育能改善學童之品德現況。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施弟子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之影響,教學過 程中包含了誦讀經典,故屬於讀經教育之一環,根據以上研究分析,本研究以四 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不但符合讀經教育之重要時機,也能預期品德表現之成效。 30.

(46) 2. 就研究方法而言 在研究方法中,採取量化研究的共有 2 篇;質性研究的共 25 篇;質量並行 的共 3 篇。質性研究方法中則包含了行動研究、個案研究、文獻分析、社會觀察 與訪談法。故可知以「品德」為研究主題之讀經教育相關研究,大多數都以質性 研究為主,量化研究則較少。因這牽涉到以「品德」為研究主題,需要較深入地 觀察、訪談並做文件分析,才能獲得真實的資料,故通常以質性研究為主;但若 能質量並行,或是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將能客觀呈現研究結果。本研究是以 行動研究法為主,在諸多條件限制之下,採用觀察、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式來蒐 集資料,雖然缺少量化之資料,但研究者透過三角檢證之方式來避免主觀詮釋, 以增加研究結果之客觀性。. (二) 2010 至 2015 年臺灣讀經教育之相關研究 臺灣近五年來有關讀經教育之相關研究,根據所整理出之 30 篇學術論文, 分別從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教材與研究結果這四方面來分析,如下: 1. 就研究主題而言 茲就這 30 篇(附錄一)相關論文研究作分析,並參考高瑋謙教授與張淑玲 (2011)針對讀經教育相關研究所歸納出 14 類研究主題來劃分,且每篇論文之主 題可能涵蓋兩個類別以上,故將歸類在不同的研究主題之中,分析結果如下: 與「認字」相關的有 2 篇;「閱讀」2 篇;「記憶力」1 篇;「專注力」1 篇; 「學習力」5 篇;「品德」9 篇;「教學方法」4 篇;;「在家教育」1 篇。另外, 還有探討「讀經教師」的 1 篇;「教育成效」7 篇;「現況分析」3 篇。 從上述可知,研究主題與「品德」相關之研究仍為最多數,不論在 1986 至 2010 年,抑或至今的 2014 年,讀經教育都離不開品德培養,可視為品德塑造最 佳途徑之一,故與品德教育有深遠的關係。本研究利用《弟子規》教學來改善學 31.

(47) 童品德表現,可說是有效途徑之一,因為《弟子規》教學不但涵蓋誦讀經典,也 包含了德育故事與體驗活動,可讓學童更加了解經典之意義,進而在日常生活中 實踐。 2. 就研究對象而言 在此 30 篇研究當中,針對「幼兒」為研究對象的有 5 篇;「國小學童」18 篇;「國中生」3 篇;「讀經志工」1 篇;「幼兒園教師」3 篇;「讀經班家長」3 篇;「讀經班」3 篇。 從上述可知,研究對象從幼兒到成人,實施對象仍以國小學童佔最多數,這 說明了讀經教育要從小紮根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符合了兒童讀經理論中所描述 的最佳教育時機點在於兒童時期,且是零到十三歲之間的兒童,因為這段時期的 兒童記憶力最好。 本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主要研究對象,符合了讀經教育時機點,此年齡 的學童介於 9~10 歲之間,正處於記憶力的黃金期,若能激發讀誦經典之興趣, 將能大量記憶經典之內容,進而能夠奠定語文及品德之基礎。 3. 就研究教材而言 在研究教材上,此 30 篇論文有提到《聲律啟蒙》 、 《弟子規》 、 《三字經》 、 《唐 詩》、《百孝經》 、《千字文》與英文經典。另外,施和伸(2014)在〈讀經教學對於 國中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之影響〉中,選用自編的《經典選粹》,內容 有唐詩、宋詞、《增廣昔時賢文》、《論語》、《大學》、《中庸》、《子不語》、《禮記 學記》、《老子道德經》,來實施讀經教學,故可知在讀經教育之教材上,不外乎 以四書五經、童蒙教材與唐詩宋詞為大宗,其中《弟子規》又是廣泛探討之教材, 由此可知《弟子規》在讀經教育領域中,占有重要一席之位。 本研究是以《弟子規》為主要教材,共實施 12 週之教學,在教材選用上, 不但適合兒童學習,且其淺顯扼要之字句也容易讓兒童明白,有利於教學。 32.

(48) 4. 就研究結果而言 關於此 30 篇讀經教育之相關研究成果,歸納出主要有以下成效: (1) 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 對學習力有正面提升之效果。 (3) 助於心性穩定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4) 提升品德表現助於改善親子關係。 (5) 適合成為推動品德教育之輔助教材。 本研究實施 12 週之《弟子規》教學,以期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品德表現有正 面之影響,故綜合以上之探討,本研究所選取的教材以及研究對象,均適合進行 讀經教學,對於研究目的,也能有預期之正面影響。. 第三節 品德教育相關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分析品德教育之意涵,接著則是介紹品德教育與品德表現之關係, 藉以了解品德表現之內涵,再探討品德教育之相關理論、實施策略與評量方法, 以規劃可行之《弟子規》教學內容。. 一、 品德教育之意涵 (一) 品格、道德、品德名稱之釐清 1. 品格(character) 「品格」一詞並無統一之定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傅佩榮(2004)在第 287 期之《天下雜誌》中指出: 「品格」一詞,在英文稱為「Character」,在中文則兼指人品與性格而言。如果 以我們熟知的五育來說,德育與群育的共同歸趨,應該意近於此。換言之,品格 陶冶的過程,不能脫離道德上的認知及判斷,也不能忽略群體生活的適應能力。 (傅佩榮,2004:104)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gration of price and volume moving average approach in Taiwan stock market, including (1)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optimizing

It was found from the research that in four simulation situations,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Hsinchu city has five VDs currently in the research scope and when the peak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is research adopts Technology Accepted Model (TAM), which was brought out by Davis in 1979, to verify the us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eighth-graders using on-line tes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