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後形式思維意涵

以生命發展觀點來看,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會面對當時難以處置的挑戰以及感情及理性的衝突,但 都是靠個體的調適與平衡來持續本身生命意義的重要性。身處在一個強調活動動感前進和強健體能美 好的社會裡,當一個人生理上面臨年齡所帶來的老化或甚至病變,常會有生存意義和價值的威脅感。

所謂照顧父母,並不是給予父母一個所謂安全、健康或是舒適空間,或是與父母同住這樣的簡單的外 在環境條件可以解釋清楚的概念,所以成人在處理這樣無法明確定義解決方式的生活處境時,認知發 展就必須重新更改或重組一套新的邏輯思考,來讓自己以較高層次的思考運作方式來面對照護父母所 可能承擔的不同責任與角色要求,因應不同於原先期待的社會互動模式。Sinnott(2014)認為,「後形式 思維」能幫助成人在面對人生歷程中親密關係的挑戰時運作出最適的因應方式,使得自己所在乎的他 者與自己能夠共同建構並瞭解彼此所共同生活的真實。

所謂的「後形式思維」(Postformal thought)即是以皮亞傑式理論(Piagetian theory)中具象(concrete)

與形式(formal)的思考為基礎,讓成人瞭解到,在處理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認知衝突時,所謂現實(reality)

及事件的意義(meaning of events),其實都是自己與本身、與社會、與所處時空所共同創造的。在面 對成人生活中的變動,例如需要犧牲部份家庭生活或事業生涯發展來照護邁入高齡的家人時,「後形 式思維」能使個體在面臨既有的認知系統失衡時,重新啟動再平衡的動力(Sinnott, 1984)。因為成年 期的思考是開放並且要超越邏輯而去適應生活的複雜的,而在這不斷調適的過程中,慢慢發展形成與 他人不同,具自我特色的觀念。成年期的思考會有一種轉變,因為這種思考的成熟會結合客觀(理性 或邏輯的元素)和主觀(具體元素,或可說是基於個人經驗的元素)。因為這種思考的轉變,進而使成人 建構了一個較高層次的思考邏輯,生活在一較寬廣的現實中。因為思考的更富彈性,使人能夠接受不 一致、矛盾、不完美和妥協,也因此能夠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後形式思維」,運 用這種思維架構的人在遇到生活上的問題時,會做個人化的推理,並將自己的經驗運用到模糊情境的 處理上(黃慧真譯,1995)。也就是說,「後形式思維」使成人學習到一個人的認知是包含了必要的主觀

(necessary subjectivity),瞭解「真相」(truth)部份是由於自己先前的選擇所建構而成的(Sinnott, 2006)。

後形式思維是一種複雜的邏輯式思考,是一種與他人互動時,能夠認知到他人對於現實有與自己

35

不同面向的看法的思考訓練(Sinnott, 2006)。Sinnott 認為,認知發展的理論定義認知的發展是需要隨 著社會認知經驗以及社會互動技巧的累積才能導引到更高的一個層次。也就是說,他者的想法是會影 響並挑戰當事者所認知的現實 (Sinnott, 1998)。

Kramer 及 Woodruff(1986)歸納「後形式思維」的眾多模式,整理出三個共同的特徵,(一)知識是 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接受矛盾(contradictions)為事實真相的一部分;(三)能夠統整綜合矛盾與衝突。

邱文彬(2004,2007)則整理後形式思考,認為其包含了相對性思考與辯證性思考兩種不同層次的思考 形式。相對性思考被認為能夠幫助成人擴展社會世界,透過相對性思考的運用,成人得以因應世界不 同觀點的衝擊與扮演多元角色的可能不相容性(Sinnott, 1984)。辯證性思考為後設系統,意圖統整不同 的運思形式系統。辯證性思考以「辯證性綜合」的方式與外界互動並且建構知識,透過經驗的重新組 織與再組織的歷程來獲取知識,而非累積固定真實。辯證性思考接受矛盾與統整並能夠綜合矛盾,因 此能夠接受不同價值系統的多樣性。

正因為成人所生活的環境與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題,往往並不是像 Piaget(1929)原有認知發展理 論所界定的以形式運作方式找到合乎邏輯而正確的解決方式,也就是無法有單一解決問題的標準。所 以必須以彈性思考(Cavanaugh, 1993; Labouvie-Vief, 1984)、多元答案與多重事實(Labouvie-Vief, 1984)、

相對真理與辯證式真理(Kramer, 1989; Kramer & Woodruff, 1986)等成人階段特有的「後形式思維」模式,

來有效處理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問題,甚至解除生活中的困境提到了成人如果能夠以「後形式思維」

模式來對應這全新的世代,就像是學習如何進行一場轉化適應的舞曲 (a dance of adaptive adult transformation)。要能夠先把自己的舞步記熟,也就是了解自己、傾聽自己;而後能夠學著去與他人 共舞,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之中茁壯;最終能在這場人生之舞中找到意義。所以,後形式思考可以作為 處理成人複雜生活與多重身分的社會責任要求的有效思考工具之一,也可以運用來印證成人學習過程 與認知發展的關聯性。

吳翠珍(1991)整理「後形式思維」認為是成人思考的特質,不同於青少年期的思考型態「形式思 維」,並歸納 Koplowitz(1984)「後形式思考」與「形式思考」二者相異之處,如表 2-1:

36

(一)、後設理論之間的轉換(Metatheory shift):試著不要以單一全局性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也就是 說,試著以較包容、寬廣的觀點看待事物。

(二)、問題的定義(Problem definition):試著瞭解永遠不會只有一種角度來定義「問題」。也就是說我 們常是先預設我們週遭的人對問題的看法或想法,然後才會定義「問題」並做出解決此定義下的

「問題」的方法。事實上,以不同角度定義同一「問題」才會引導出不同的解決方式。

(三)、過程/結果之間的轉換(Process/product shift):試著瞭解到我們所採取的任何解決問題方式都 是因應當時的時空背景而產生的,我們藉由這解決問題的過程來學習,而非單一地執著在問題是

37

否完美解決的結果上。

(四)、條件設定(Parameter setting):試著瞭解在我們因應了不同時空背景而採取某種問題解決方式 時,有些事物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但同時也有些是我們必需放棄的。放棄或忽略並不一定是我們 不知道有這些事物,或是這些事物不重要;而是我們瞭解到我們所在時空的條件設定是什麼。

(五)、多重解決方案(Multiple solutions):多重解決方案表示我們能瞭解到我們可以採取不同的角度 來看待問題,並依不同看待問題的方式產生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六)、實用主義(Pragmatism):所謂的「實用主義」指的是在我們擁有了多重解決方案之後,我們會 依據我們本身所設定的條件,選出最符合當下時空環境的「最佳」解決方式。

(七)、多重因果關係(Multiple causality):試著瞭解到一個事件的結果,往往是好幾種因素造成的。

(八)、多重方法(Multiple methods):試著瞭解到,有好幾種方法都能達到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一種 問題不是只有單一的解決途徑。也就是說,學習不採取單一分化的立場(polarized position)來看待 生活中的事件。

(九)、悖論(Paradox):瞭解似是而非的矛盾處境是現實世界中必定存在的。試著瞭解只有學習採取 較包容、寬廣的觀點看待事物,矛盾才能消除。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要依據什麼樣的時空條件,採 取什麼樣的態度,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當下的問題;只有自己才能決定(self-referential thought)

是要將自己提升到另一層次的認知來看待問題,還是要直接面對問題,解決矛盾。

二、成人子女照顧者的後形式思維架構運作與發展可能性

「後形式思維」有兩大主要的認知特色(Sinnott, 1998),一個就是自我參考決定(self-reference), 也就是必要的主觀(necessary subjectivity),一個就是形式思考運作的排序(the ordering of formal operations)。自我參考決定就是要知道一個人是無法跳脫自己所生長的社會文化空間的制約來做出生 活的決定的,所以只有掌握自我所能參考到的條件,才能做出自我能夠接受的決定。學習不採取單一 分化的立場(polarized position)來看待生活中的事件。如果自己知道本身是個個性固執的人,不表示 自己就不是個有仁慈心能學習照顧他人的人。只要真正瞭解自己是在做什麼,就能做出最適的自我參 考決定。

「後形式思維」的第二個特色就是運用皮亞傑形式思考運作的排序(the ordering of formal operations)(Inhelder & Piaget, 1958)。就是說成人瞭解到自己所做出的決定並非都是最好的,但必定

38

是最適合當下的時空環境以及當下的自我。因為不論是具有多麼高層次邏輯推理能力的成人,也無法 以邏輯推論解決所有人類生活中所面對的抽象、不具邏輯的所有事件。所以,成人需要以「後形式思 維」,學習以當下的最適認知結構來面對生活。

成人子女作為父母主要照護者的理由是多樣的,時間點是不確定的,每個人的照護歷程更是不盡 相同。就如同作家王文華陳述,家庭照護的歷程「沒有固定策略可循。」每個照顧者有自己的生活起 伏,每段照顧歷程有其酸甜苦辣。成人子女本身能夠調適自我與生活的連結,才有可能從這段照顧經 驗中汲取出最美好的力量來面對未來。「當天下太平時,人生是連續而明確的段落,什麼時候該做什 麼事,大概是早、中、晚三段式的結構;當生活出現動盪時,則必須適應切割零碎而非大塊揮灑的人 生。」(陳雅馨,2006)

成人子女照顧者無論在面對因疾病或因年紀逐漸失能的中高齡家人,成為主要依賴者,或甚至其 自身逐漸成為家中高齡者,常常同時面對的是自己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變化。大部分的成年子女是在 自己的中年期成為自己逐漸衰老的父母的照顧者,而其中大概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子女的年紀剛好落 在三十五到五十五歲之間(Myers, 1989)。文獻中把這段中年期(middlescence)與青少年期(adolescence) 作對照,因為這兩段時間的歲月常是一個人的角色任務不確定或不斷變動而有許多認知上的衝擊;但 最大的不同是,青少年期常是對未來不斷探索向前,而中年期則是開始面臨人生中許多的減退(Dobson

成人子女照顧者無論在面對因疾病或因年紀逐漸失能的中高齡家人,成為主要依賴者,或甚至其 自身逐漸成為家中高齡者,常常同時面對的是自己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變化。大部分的成年子女是在 自己的中年期成為自己逐漸衰老的父母的照顧者,而其中大概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年子女的年紀剛好落 在三十五到五十五歲之間(Myers, 1989)。文獻中把這段中年期(middlescence)與青少年期(adolescence) 作對照,因為這兩段時間的歲月常是一個人的角色任務不確定或不斷變動而有許多認知上的衝擊;但 最大的不同是,青少年期常是對未來不斷探索向前,而中年期則是開始面臨人生中許多的減退(Dob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