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的目地在於透過質性研究取徑,呈現成年子女照顧者調適轉化的後形式思維,面希望能夠 幫助更多的成年子女家庭照顧者能夠在承擔照護責任的同時,有更平衡協調的生活,以健康的方式來 面對人生。在此前提之下,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都將遵守相關的研究倫理,以避免造成任何他人 的傷害並保護研究對象的權益。以下為研究者所特別注意的幾項倫理議題。

—、尊重研究對象並調整研究者心態

首先,研究者必須加強質性研究法相關的知識、技巧以及基礎訓練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常常自 我反省,注意研究心態與受訪者的關係等。在進行訪談時,必須以開放、具有高度彈性的態度,與受 訪者建立互信、互相尊重的關係。尤其因為這項研究的訪談內容為相當具有私密性的家庭關係及個人 轉化的經驗,研究者必須以高度的關懷及同理心來與受訪者對談,並且深入了解受訪者的生活經驗和 個人觀點,這樣才能真正明白受訪者本人對事物所賦予的意義。

此外,由於成人子女照顧者的照顧對象是父母,面對父母因年紀增長的衰退或是突如其來的疾病 等,都有可能使受訪者的受訪意願降低或是改變受訪意願。此時研究者應該情願割捨或放棄現有的研

59

究資料,也不能使受訪者的身心受到傷害(余漢儀,1998)。同時因為訪問問題引起受訪者心理上的波 動,不論是不愉快或是悲傷等情緒,研究者都需要注意到訪問進行時間的調配與場地的更換以避免受 訪者過度的負荷。

二、受訪者的同意權及保密議題

研究者在與可能願意接受訪談的研究對象進行聯繫時,就把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研究實施程序、

研究者本身資料、需配合事項及權利、以及保密性及自願性等對研究對象說明清楚,對方有自主決定 是否參與研究,研究者絕對予以尊重。若對方願意接受訪談,研究者亦將承諾其隨時可以退出研究的 權利。同時研究者重視與研究對象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基礎,以使得研究對象對於受訪內容能夠有最 真實的呈現。

而在資料的保密方面,在訪談資料中任何可以辨識或推測受訪者資料都將以代稱或符號取代,使 讀者無法從研究結果中判斷出參與者的身分,藉此來保障受訪者的隱私和相關權益。所有的訪談資料 都將視為機密予以妥善的保管。最後,在撰寫研究研究報告時,遵守誠實原則,不隨意竄改訪談資料,

以使得研究結果最真實的呈現。

60

61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訪談資料的分析,梳理成人子女作為父母的主要家庭照顧者的過程中,如 何運用認知轉化達到平衡本身的生活,進而在面對自身老化有更為積極的態度。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因為需要瞭解成人子女不同階段的生活體驗與其因應照顧生活轉折的變化,

其訪談內容可能有涉及受訪者本身或其家庭一些較為私密的生活內容,所以研究者在訪談前,皆已先 與其受訪者做過簡單會面,並與其閒聊,分享研究者本身照顧經驗,以與受訪者建立互信度。尤其是 在訪談期間受訪者的言語資料的蒐集,常常會因為受照顧者,也就是受訪者父母,的健康狀況起伏,

而使得照顧者當下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態度來看待照顧者的工作。因此使得受訪者在不同時間點回應研 究者同一問題,會呈現出差異性。所以,研究者一開始蒐集訪談資料,以非正式的訪問方式,以自身 照顧父母的歷程與七到八位受訪者交換彼此的經驗與感想。接者,嘗試著徵詢這些受訪者是否能夠接 受正式錄音訪談。之後只有六位願意接受錄音訪談。在接受第一次正式錄音訪談之後,受訪者當中有 一到兩位因為家中受照顧的父親或母親身體健康產生重大的變化,而在時間上或是心理上無法持續或 是委婉拒絕與研究者討論關於目前的心理感受或狀態。也有部分受訪者在正式訪談之後,研究者只能 不時以電話或拜訪方式關心受訪者,但受訪者並不願意再次以錄音的方式繼續訪談。人是情感的動物,

就因為本研究牽涉受訪者生活中較自我的心境波折,這些波折不容易透過簡單的訪談問題,完整地表 達出來;同時因為不斷深入的對談,有時受訪者可能會需要面對自己其實並不願意一再碰觸的內心某 些部分,這時可能只能透過研究者藉由本身照顧父母、努力轉化調適的經驗為出發點,對受訪者表達 關懷,並與其保持一般日常聯絡,研究者期待能夠透過這些同理心的交流,藉由日常生活的閒聊,更 完整地了解受訪者照顧歷程的細微變化。研究者希望能利用了解受訪者的日常生活,而更進一步真實 瞭解受訪者,達到研究資料的豐富性與完整性。最後,本研究篩選出與研究者保持聯繫達到兩年以上 的五位受訪者為主要分析對象。為了使研究內容較為完整,第一節與第二節的受訪者分別為一位單身 男性與一位單身女性;第三節、第四節則為兩位已婚的男性,其中第四組是夫妻一起受訪接受錄音。

研究者以與這四組之正式訪談錄音稿為本,平時聯絡與觀察筆記為輔,進行深度的研究分析與探討。

在撰寫安排方面,本章將每一位受訪的照顧歷程作為一節,依據學者 Sinnott(1998)所提出的與自 身、與他人、與超驗(自我超越)的三種感知連結概念為架構,透過九種後形式思考運作要點分析訪談 資料與筆記。瞭解這些受訪成人子女照顧者在自己成為年老父母主要照顧者,所面對的自我角色轉換

62

衝突與生活改變,探究其調適過程中所可能運用的後形式思維以及調適轉化後的心境。每一節的第一 部分為探討受訪者與自身的連結。成人子女成為父母主要照顧者,因為角色的轉換而產生不同的衝突 或經驗。研究者藉由後形式思考模式架構,深入瞭解受訪成人子女如何藉由問題定義的思考改變,轉 化條件設定與自我認知,肯認自我在這段照顧歷程的角色與責任,重建自我的價值,重新連結自我。

第二部分則探討受訪成人子女與他人、社會的連結。成人子女會成為父母主要照顧者的因素往往涉及 多重因果關係,這些複雜的因果關係可能造成成人子女照顧者的社會角色改變,許多原先的社會連結 可能會因此而有了變化。研究者探究受訪的成人子女照顧者如何以「後形式思維」的視角來看待、思 考這些因果關係,重新建立、連結自己與他者的關係。同時,如何避免自己因為人際關係的日漸薄弱 而感到孤立無援,甚至在心理上形成孤獨、憎恨的某種距離感而影響到本身心理的健康,並且改變本 身的思維模式來發展與他人及社會有效的連結。又如何讓社會與自我的連結成為自己的一種照顧之路 上的支持力量。第三部分則是探討成人子女照顧經驗的反思及與超驗的連結。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動與 受照顧父母生理狀況起伏,成人子女常常需要運用多重解決方案,才能得到當下最實用的,卻不一定 是他人認可的照顧方式。透過訪談資料的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到成人子女照顧者是能夠透過學習,改 變思考運作的方式或是改變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肯認自己照顧父母的經驗所採用的照顧方式是一種 當下的最佳選擇。同時透過自己反思照顧經驗,學習接受人生中的「悖論」(paradox),進而練習,或 者如作家張曼娟所說的「預習」以正面的態度應對本身即將到來的老年(林秀姿、蔡佩蓉、劉嘉韻、鄧 桂芬,2017)。

第一節 價值取捨,我心自在

原先是在台北上班族的 M1,曾經留學日本,也在日本工作了一陣子。在台北的一間企業擔任業 務員一段時間。後來工作上遇到職涯發展的瓶頸,所以回到鄉下家中,靜思下一步的動向。在這時卻 恰巧遇到了母親開刀需要幫忙照顧而留了下來。之後,在家裡附近一面經營店面生意,同時成為逐漸 無法自理生活的父母的主要照顧者。M1 沒想到在日本求學工作,親身見聞到的老化社會因應方式與 政府照顧政策概念,竟成為自己提早學習如何調整,妥善地因應自己做為父母的主要照顧者。

一、與自我的連結

(一) 調整自己心態,兼顧工作與獨立生活空間,這樣子承擔照顧工作就沒問題了

63

對 M1 來講,成為「主要照顧者」,似乎無法界定為是個「問題」。就像他所說的,是因為時間而 慢慢的「套」。父親從年輕時就不下廚,因為受日本教育的父親不認為那是男人該作的事。但自己長 年在海外讀書及就業獨居的經驗反而成為照顧父母前的好練習,同時也是讓父親願意讓他進廚房的一 個合理藉口:

比較特殊就是說啊,我就跟你講年輕的時候就外面玩習慣了,那後來回來這邊的時候也變成就是說 自然而然,剛好就是說天時地利啦!那個時候剛好也工作在告一段落,剛好要轉換,那我媽媽那時 候要住院開刀。那時候腦部要開刀,住院住了一個多月,那時候開始啊,這樣子也就過了十幾年了。

我父母本來就….(停滯一會兒)兩個人住。我爸是從來不上廚房的啦!他一個人你不弄給他吃又沒

我父母本來就….(停滯一會兒)兩個人住。我爸是從來不上廚房的啦!他一個人你不弄給他吃又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