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工具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為一重要的研究工具(Patton, 1987)。研究者本身所追隨的典範與研 究風格決定了質性資料的分析取徑(胡幼慧,2008)。研究者的觀點以及對研究問題的理解,會影響整 個研究的進行。研究者利用人類對問題的敏感度及溝通傳達的能力,與研究對象互動之後共同建立了 對研究現象實體的詮釋,所以研究者的角色會影響到與研究對象的關係及互動模式,進而影響研究對 象提供資料的開放性。同時研究者本身的生活背景及價值信念也會涉入研究歷程當中,影響到研究者 的選擇性感知(selective perception)(丁雪茵、任金剛及鄭伯壎,1996)。所以,如同 Peshkin(1985)指出,

研究者必須懂得不斷地反覆檢視、反思自己的主觀,才能建構出最貼近研究對象所欲呈現的圖像。胡 幼慧與周雅容(1996)提到「每一位研究者要對自己的詮釋負責」。本節將說明研究者個人的背景及在研 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分述如下。

一、研究者個人背景與研究動機

研究者本身早在小學時候,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就因為一次術後感染,短暫無法工作且需要在家 休養。之後父親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進入大學,研究者的姊妹皆考上外縣市的大學,研究者成為唯 一留在台北就讀大學又住在家裡的女兒,支持協助母親照料家庭。同時,因為自己的教育程度較只有 小學畢業的母親好,所以從大學時代就成為體弱的父親的主要醫療協助者。姊妹大學畢業不久,赴美 國留學並在當地就業,而研究者就成為目前社會上所定義的「主要照顧者」。這一段由無憂無慮學生 身分轉變成為父親的醫療協助照料者與家庭經濟支持者,讓研究者關注到了所謂子女作為「家庭照顧 者」的所需要因應的社會角色轉換與心理轉化的問題。

在開始本研究之前,研究者本身即為成人子女家庭照顧者,同時作為家庭照顧者的時間是跨越了

52

成長期與成年期。所以,在這段時間的摸索學習體驗歷程成為進行這項研究的觸發點。研究者抱持著 對同為成年子女家庭照顧者高度的關懷熱忱,敏銳的覺察力,努力掌握受訪的四位成人子女所在情境 中所有隱含的意義。一方面,研究者透過不斷搜尋與閱讀國內外關於家庭照顧者支持系統的網路資料,

建立對研究議題所面臨的各式問題的深度瞭解。一方面與受訪者努力建立和諧、信任的關係,透過研 究者真誠的關心受訪者與不斷建立日常溝通關係,使得受訪者願意分享自己內心的一些轉折與思路歷 程。透過與這些受訪者的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進而對訪談資料與文獻內容獲得解釋性的理解 (陳向明,2002)。研究者在開始這項研究主題之前,就自身的照顧經驗進行省思,整理出一些體會、

想法以及學習感受,與受訪者分享在照顧父母歷程中可能有的認知思維改變、生命課題學習以及在感 知連結「自我轉化」之後的生活平衡樣態。

在研究方法的專業學習方面,研究者在碩士班修習了「社會研究方法」以及「質化研究方法」, 對於量化及質化研究方法皆有了粗淺的涉獵。同時在碩士修業期間參與了考試院研究計畫及國科會計 畫的執行,透過實際操作,學習質性研究中文獻蒐集、訪談分析及報告撰寫的技巧。在博士班期間透 過修習「方法論」,瞭解到研究的意義往往不只是外在的研究成果,同時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本身不 斷地反思研究表層與深層意義,將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根本呈現出來,並對本研究所欲關懷的成人子 女父母照顧者作出貢獻。

二、研究者的角色 (一)研究者即是訪談者

研究者在本研究當中同時也是唯一訪談者,依據訪談大綱設計、進行測試訪談後,修正訪談問題,

邀請願意接收訪談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因為這項研究的內容可能涉及研究對象心理層面的省思 或是一些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糾結,所以要了解受訪者真正的情緒轉折與調適過程,研究者本身的照 顧者角色,是使得訪談內容豐富的關鍵。研究者自行訪談,一方面可以對研究問題有更好的掌握,一 方面也可以和研究對象建立一定的信任關係。因為受訪者某些照顧經驗可能是不愉快或是屬於內心不 願意揭露的部分,研究者藉由本身經驗或心路歷程的分享,同理心的傾聽,體諒家庭照顧者的情緒與 時間分配是深受到被照顧父母的健康及精神狀態所牽制。有時研究者無法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的 訪談,或是訪談過程會受到某些突發狀況阻礙,都因為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建立了良好關係以及對其所 可能有的狀況的理解,使得研究對象願意持續與研究者保持聯繫,也在受訪談時,願意跟研究者分享

53

更多心路歷程。事實上,研究者這樣同為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對於研究問題的所能得到的深度是有相 當程度的幫助的。

(二)研究者也是資料分析與研究報告撰寫者

在本研究中,所有訪談資料的逐字稿轉錄、謄寫、分析的工作皆由研究者完成,因為許多研究對 象的訪談資料是與其受訪當下的情緒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所以研究者本身對訪談逐字稿進行資料分 析,才能真正掌握研究對象所處脈絡與其受訪資料的整體一致性。同時,研究者本身進行將研究報告 的書寫,以保持訪談資料內容與情境能夠達到詮釋的最佳一致。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為訪談大綱。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自行擬出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作為研究工具可達到二項目的(高民凱,2011)

(一)、使研究者在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時有所依據又不至於有所限制,同時能夠聚焦在研究問題。

(二)、藉由事先閱讀訪談大綱,研究對象在訪談進行前可以增加心理上的準備,使得訪談進行能夠 更順利。

訪談大綱的內容包含希望瞭解研究對象成為家庭照顧者的時間、是在甚麼狀況下(或是有甚麼特 別的原因)成為父母主要照顧者?而在成為照顧者時有些什麼樣的思考歷程?在這段家庭照顧者的時 間當中有遇到什麼問題要去解決的過程?或是本身對於照顧父或母這段期間的心境?在面對這些問 題或心境轉換時,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或因應?是有哪些原因或考量因素,使自己採取這樣的方 式來因應或處理?或是有哪些方式對自己有幫助?表 3-3 是根據研究問題所擬的訪談大綱。而因為是 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在訪談進行時,訪談的提問會依據訪談當時的情境脈絡加以彈性調整。同 時也因為研究進行期間有持續以日常生活關心方式進行資料內容的補強,所以訪談內容並不局限於訪 談大綱的問題以免限制了受訪者願意表達的資料豐富度。

54

(spiritual opeing)?

1. 在照顧的過程中,有感受到或是學習到甚麼特別的意義?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