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反思

一、 研究限制

(一)資料收集的限制

本研究是以成人子女作為老年父母主要照顧者的調適歷程作為研究分析的主體。因為照顧時間 的長短會影響成人子女對問題的回應,所以在樣本尋求上必須要考慮到受訪者是否能與研究者保持長 時間的聯繫,這個因素造成研究者在收集訪談對象有數量上的限制。在訪談對象居住場域上也受限於 研究者本身可以長期保持接觸到的受訪者,以致受訪者居住地域皆集中為北部。並且因為「照顧父母」

是一件屬於私人領域的事務,有些可能的受訪者會因為照顧過程中的家庭衝突,認為家務事不願外人 知道而拒絕了進一步的訪談。另外,有些原先訪談樣本,因為受照顧的父母健康狀況改變而心情受到 影響,不願在研究期間與研究者繼續進一步的訪談,或是訪談內容因為受到受照顧的父母剛剛過世而 出現心情完全前後不一致,以致於最後訪談內容脫離了訪談問題的焦點,無法與研究目的相符合而必 須放棄。另外本研究以研究者本身作為主要研究工具也有其一定的限制。例如語言上,研究者不甚流 利的閩南語在某些時候就無法與受訪個案在個人情緒表達上達到充分的交誼,在訪談深度上就可能不 盡完整。

(二)、研究取向的限制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詮釋敘說的方式,瞭解成人子女在成為老年父母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歷程 並呈現其照顧過程中,運用後形式思維運作,調適心理認知架構因應不同生活上的挑戰,成功轉化感 知連結的生活故事。但因為「孝順父母」與「照顧父母」,在目前華人社會中仍是被大多數人認知為 做子女應該要盡的家庭義務範圍,所以即使受訪者在照顧歷程中有遭遇到一些挑戰與經歷某些特殊的 事件,在錄音訪談時,受訪者有可能避重就輕,並沒有揭露更多內心情感的實際起伏。這使得許多非 語言的訊息要透過文字來完整表達,有其困難度。由於研究者本身也是一位成年子女照顧者的身分,

121

所以本身相似的經驗使得本研究不可避免的有研究者的直觀在內,在取捨訪對象與內容時可能影響到 訪談資料的收集。所以為了豐富受訪內容,研究者除了將訪談錄音稿小心謹慎處理,篩選出可作為研 究參考而不觸及受訪者隱私的部分,再輔以持續長達一年半的日常生活關心的談話筆記,作為錄音訪 談稿的補強。不同於當前關注高齡社會照護體制的研究所關心的主題多是聚焦於社會扶助政策、醫療 體系可利用資源以及心理諮商協助管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成人子女照顧者照顧歷程的心理調適轉 化,但在現有已知的知識與相關研究不多的限制下,本研究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只能就所蒐集到的 文本內容,儘量抱持中立反覆閱讀及組織、分類、來加以詮釋說明。

二、研究中的問題

本研究藉由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瞭解成人子女照顧者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因應調適 經驗與其和外在世界互動模式改變或重新建立的改變歷程。這些深度訪談皆以錄音方式進行以使訪談 內容能夠不失真的表達受訪內容。但因為照顧父母是一個長期、不斷起伏的過程,短短幾小時的訪談 可能無法真正完整呈現受訪成人子女的照顧經驗,為了豐富研究資料的內容,研究者會儘量與受訪者 保持某種程度的關心情誼,藉由日常的聊天談話與拜訪,希望能夠得到一些輔助內容讓研究資料更具 完備性。但在這樣的交叉方式下,研究者卻在分析訪談錄音資料與日常聊天的內容時發現,受訪成人 子女在日常聊天時比較會有個人感情上的起伏表露,這是在正式錄音訪談資料中比較不容易看到的。

另外為了使研究對象具有不同代表性,本研究訪談對象有包含兩位單身成年子女與兩位已婚成年 子女。在對照已婚受訪成人子女錄音訪談與日常聊天內容時發現,受訪者的配偶是否在訪談現場會很 明顯地影響受訪成人子女表達負面照顧情緒的頻率。也就是說受訪的兩位已婚成年兒子,在與其日常 聊天或訪談時,如果配偶不在,會比較願意表達出照顧工作的辛苦或是自己調適過程的苦悶,這也許 是受訪者不希望另一半更加擔心自己的照顧負擔或是其他理由,這是另一項在研究中的所發現的問 題。

在本次研究的訪談進行過程中,不只一位的受訪子女曾提到,其實影響成年子女照顧者是否能夠 轉化成功成為正向的照顧者最大的決定因素往往在於受照顧的父母。不只是父母的健康狀況會影響成 人子女身為照顧者的感知連結能否健全,同時受照顧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也會影響照顧關係的品質。這 些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都需要未來有更多的相關研究來提供解釋。

122

三、個人生命歷程與反思

(一)、願意承擔這份照顧責任,是一種選擇而不是犧牲

Seltzer & Li (1996)指出,對於家庭照顧者來說,要能明確認定自己即為家庭照顧者或是何時成為 家庭照顧者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許多家庭照顧者這個角色的承擔,在一開始的時候僅僅只是因為家庭 互相關心照料、支持協助的親密關係的一種延伸。

研究者本身早在小學時候,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就因為一次術後感染,短暫無法工作且需要在家 休養,母親只有小學學歷的限制使得她只能以低階的手工加工工作來支持經庭經濟。這讓研究者很早 就懵懂認知到父母有時也有可能是脆弱的、需要扶持的。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在接近大學入學考試 前後,研究者本身因為就讀學校就在住家附近,姊妹皆考上外縣市的大學,使自己成為唯一留在台北 就讀大學又住在家裡的女兒,打工支持家庭經濟並且協助母親照料父親,似乎就慢慢成為許多家中瑣 事的當然處理者。同時,因為自己所受的教育遠遠較只有小學畢業的母親為多,好像都該是自己出面 帶著父親進出醫院、與醫生溝通等,才能真正了解如何配合那些複雜的醫療處置。姊妹大學畢業不久,

因為理工的背景及優異的表現,赴美國留學並在當地就業似乎是光耀家門的必然之路,而研究者這個

「家庭瑣事的當然處理者」慢慢地,就成為目前社會上所定義的「主要照顧者」。那長長的一段奔走 於醫院、學校之間,後來進入社會工作後醫院、公司,甚至到自己有了家庭之後,都還在醫院、原生 家庭與自己家庭與工作之間來回奔走,這段持續照顧歷程糾結與拉扯著自己的成年歲月,也影響了研 究者的人生進程。

在進行本研究的訪談時,研究者通常以自身的經驗為開端,與受訪者分享,並表達希望瞭解在他 們成為父母主要照顧者的背後,有著那些不同的故事;他們是「何時」成為主要家庭照顧者;尤其希 望與他們分享的就是在成為父母的主要照顧者之後,他們如何調適與因應生活中的發展期待限制與挑 戰。在整理訪談內容的同時,其實研究者本身也同時對自己的照顧生涯做了許多次的回顧與反思。這 四位受訪成人子女都將自己的照顧責任承擔重新定義,可能是自己受到父母的信賴(如 M1 和 M5), 也可能是因為在家裡自己與父母的感情最親密(如 M4 和 W1),但都不會是「不得不」,不是「犧牲」。 所以研究者從這些受訪內容,解答了自己曾經有的疑惑。成人子女照顧者的身分,可以是自己的選擇,

也可以是一種被迫接受的責任,端看自己如何去定義。一旦自己誠實面對,瞭解承擔這個角色可能隨 之而來的挑戰與改變,那麼自己就能夠以開放的心,學習因應照顧父母可能有的挫折與困難,學習運

123

用社會資源與支持,學習肯認自己。

(二) 過程∕結果之間的轉換:照顧父母的經驗讓自己學習到重要的調適能力

研究者本身在做為家庭主要照顧者的當下,正是周遭朋友同學享受美好大學校園生活的黃金歲月,

因為自己主要照顧者的身分,幾乎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在支持家庭經濟與照顧進出醫院的父親,對於 許多青春浪漫的嚮往只能放在心裡。尤其在父親重病的最後那一年,自己因為必須經常跑醫院,又碰 到稚齡小孩也需要自己投入照顧心力,所以只好請辭當時算是小有發展的職務,轉而從事兼職工作。

在辭職時,主管的一句「你一定會後悔」,讓研究者當下對自我產生極大的懷疑,似乎自己的未來就 只能跟著體弱的父親一起老去。所幸研究者因為自年輕就必須陪著父親進出醫院,看到許多人的生死 拉鋸,藉由自己所愛好閱讀的哲學書籍,調適自己,探索學習,終於瞭解自己所採取的解決當下照顧 問題的方式是當下時空背景的最佳選擇,自己必須跳脫制式的社會期待,面對省思自己的選擇。在當 時,研究者試著改變自己對本身角色的期待,承諾自己只是將追求夢想的時間拉長,調適了當下自我 對主要照顧者角色的排斥與怨懟。而在進行本研究的分析之後,知道這就是後形式思維的運作。因為 任何事情發生都有其多重因果背景,但也都有多重解決的方案。因為照顧父母,受訪的 M4 將自己的

在辭職時,主管的一句「你一定會後悔」,讓研究者當下對自我產生極大的懷疑,似乎自己的未來就 只能跟著體弱的父親一起老去。所幸研究者因為自年輕就必須陪著父親進出醫院,看到許多人的生死 拉鋸,藉由自己所愛好閱讀的哲學書籍,調適自己,探索學習,終於瞭解自己所採取的解決當下照顧 問題的方式是當下時空背景的最佳選擇,自己必須跳脫制式的社會期待,面對省思自己的選擇。在當 時,研究者試著改變自己對本身角色的期待,承諾自己只是將追求夢想的時間拉長,調適了當下自我 對主要照顧者角色的排斥與怨懟。而在進行本研究的分析之後,知道這就是後形式思維的運作。因為 任何事情發生都有其多重因果背景,但也都有多重解決的方案。因為照顧父母,受訪的 M4 將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