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透過成人子女家庭照顧者的訪談,目的是了解成人子女家庭照顧者的因應調適經驗、他們 和外在社交世界的互動改變、這些改變對他們的意義、以及這些調適經驗、這些改變對他們對自己人 生未來可能有的發展影響。而這種透過訪談資料來論述研究主題的方式被認為是一個詮釋性的質性方 法(Merriam,2002)。同時,為了滿足資料的整體性的要求,研究者深度廣泛的閱讀現有對於家庭照 顧者關照的出版品、部落格文章和國內外家庭照顧者聯盟的相關研究文獻,將這些閱讀的心得與整理

45

資料,於訪談期間與訪談內容交互對照比較,使得文獻內容的研讀心得同時也能作為訪談工具之一。

一、研究對象

由於本研究試圖了解的是成人子女作為家中長者主要的家庭照顧者的調適歷程,其中所訪談的問 題或問題內容回答時,會涉及到相當程度的受訪者的心理調適歷程,同時與受訪者私人生活部分也可 能有相當的關連。所以一開始的前導訪談,先以訪談研究者本身已認識並且符合成人子女作為家庭長 者主要照顧者條件者開始,希望透過前導訪談能將訪談問題做一測試,瞭解問題的適切性。之後再透 過研究者閱讀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網站上的照顧者的故事內容與報導,與前導訪談結果做交 叉比對,修正訪談問題,並開始經由前導訪談的受訪者介紹,增加接觸不同背景和脈絡的成人子女照 顧者的機會。藉由研究者主動詢問、關懷、交談,進而尋求具受訪意願者。最後研究者共與六位成人 子女照顧者保持二年以上的訪談記錄時間。但因為在研究進行期間有二位受訪者因為受照顧的父母發 生變故,使得其與研究者的來往變成是一種會引起受訪者思念父母的傷心情緒的理由。因為考量受訪 者的心情,研究者只能儘量表達關心與支持,但基於禮貌,無法要求受訪者繼續進行訪談,以免刺激 受訪者。所以最後本研究共有四位受訪者的完整內容,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及資料收集過程如表 3-1 及 表 3-2。

46

47

48

二、研究架構

本文在第一章即提到,成人階段的思考運作常會因為所處社會環境與文化養成的背景而有極大的 差異,所以當成人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常常無法完全以邏輯演繹的形式思考運作來處理或是解釋。對 於這樣複雜的成人發展階段,西方一些學者提出了「後形式思維」架構來強調成人的彈性思考、多元 答案與多重事實、及相對辯證式真理。相對於西方這種彈性、多元、辯證式認知發展的理論,中華文 化中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似乎也可以視為一種 認知行為轉換的理論,教導成人在面對複雜的人生議題時,以「山不轉人轉」的調適心境來因應。本 研究應用了西方學者 Sinnott (1998)所提出的「後形式思維」中「與自身的連結」、「與他人的連結」、

「與超驗世界的連結」的三個連結架構來探討成人子女身為家中長者主要家庭照護者的「後形式思維」

認知發展。因為親密關係的連結成功與否對於成人發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圖3.1 說明本研究整體 進行,是以質性方法的深度訪談內容為主,再搭配訪談前、訪談進行階段、以及透過訪談經驗之後所 更進一步蒐集到的相關研究文獻與資料,對所訪談的內容進行分析。而分析的工具是利用 Sinnott(2006) 的「後形式思維」九種運思架構,來探討受訪的成人子女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如果遭遇認知上的衝 突或是不一致時,可能採取哪些「後形式思維」的運思架構來因應調適。而在其調適後是否能呈現出 成年子女「自我轉化」,對自我的肯定(connect to self),改善或重新與社會產生連結互動(connect to others),並且對本身超驗(超越自己) (connect to transcendent)的連結有所領悟,能夠對自己生命有更 豐富與動態韻律的掌握。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圖如圖3.1:

49

圖3.1 研究架構圖

內心挫折

與衝突 害怕老化與

死亡

自我參考邏輯 形式思考運作

邏輯

自我

與社會疏離

自我 轉化

後形 式思考 運作 模式 後形

式自我指 涉邏輯

平衡的自我 與他人 平衡互動

自我連結身 心平衡

面對老化與死亡 的必然 賦予生

命超驗的價值

相關支持系統的融入

50

三、 資料收集

質性的方法包括三種資料採集(Patton,1987):(一)、深入的,開放式的採訪;(二)、直接觀察;

和(三)、書面文獻探討。在本研究中所要收集的是成年子女照顧者,在照顧父母的日常當中的情緒感 知。因為受訪者心理層面的呈現,有可能因為周遭環境不同,時空背景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情緒反 應或是陳述內容的多寡。同時,照顧經驗的陳述是絕對主觀的,所以本研究要進行資料的收集,必須 在受訪者能夠接受的場域、願意接受訪談的時間,才能進行。所以直接觀察法在這項研究是不適用的。

同時,因為受訪者所照顧的是自己至親的父母,會成為受照顧者,多是因為年紀增長或是疾病影響而 成為需要依賴成人子女的受照顧者,因此受訪者在受訪談期間,當時父母健康狀況的起伏,常成為影 響受訪者回應問題內容的重要因素。為了使訪談內容更為詳盡,研究者除了正式錄音訪談的內容做為 分析的主體,同時在進行研究的兩年當中,儘量與受訪者保持良好的友好關係,定期的聯絡受訪者,

關心受訪者,藉由日常談話的內容來充實正式訪談資料。

(一)相關文獻探討

由於目前高齡少子化的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所以社會上對於家庭照顧的議題有相當程度的關 注,尤其是政府單位,為了因應此銀色浪潮,進行了組織再造,由內政部成立了衛生福利部,並且設 立了家庭福利部,針對老人安養照護部分規劃了老人福利科及老人福利機構輔導科。因此在政府資料 方面,蒐集相關的統計資料或調查是研究進行前的參考基礎。另外,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 網站所提供的相關資料與出版品是一重要的文獻來源。最後,則是透過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學術期 刊的蒐集,補強文獻的完整性。

(二)深度訪談

深度訪談能夠透過研究者與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以口語互動的方式蒐集研究所需資料。潘淑滿 (2003)認為深度訪談必須包含:有目的的談話過程、夥伴關係的對話之旅、瞭解受訪者的感受、看法 和認知。這樣的訪談內容呈現的是,研究者與受訪者共同建構的社會事實。這樣的研究取徑被定義為 一種雙向理解詮釋的過程(double hermeneutics),藉由研究者的投入,進入被研究對象的生活處境並 感同身受,再由研究者呈現研究對象的行為意義(阮新邦編,1993)。本研究中採取的是半結構式的深 度訪談。利用質性深度訪談的方式,與經歷過或是正在調適照顧歷程的成人子女受訪者作個別的經驗 交換,再將訪談所得到的資料與收集的文獻做一整理與分析,希望藉由研究中所訪談四位成人子女的

51

調適照顧所產生的問題、挫折或衝突所得到的學習經驗,透過後形式思維的架構分析,了解其認知發 展模式。訪談大多須在受訪者認為適合的地點進行,因為周圍環境與相關的氛圍可能會影響受訪者談 論自己心路歷程的開放程度,所以在進行訪談前對問題的溝通、了解、與相關問題內容的解釋,都必 須再三聯絡與確認才能進行訪談。因為受訪者的不便或任何可能影響受訪內容呈現的因素的發生,都 會讓訪談中斷甚至就此無法進行。另外,因為這項訪談可能會因為受照顧者的健康狀態變化而影響這 些成人子女照顧者對照顧責任有不同的定義與承受狀態,研究者只能就研究進行期間經由訪談或是日 常交換生活心得所得到的訪談內容做出最客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