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曾在專訪中表示,在台灣有高達四成以上的家庭是與老人 同住的,遠遠高於亞洲其他國家。主因應是台灣社會中,由於儒家文化涵養甚深,成年子女常常受到

「孝道」觀念的影響,而讓他們認定照顧父母就是自然與天經地義的責任,所以在台灣當長輩需要照 顧的時候,第一個就定位的照顧者就是家人(林秀姿等,2017)。而因為「百善孝為先」,成年子女通常 被要求犧牲自己的生活,陪伴生命即將邁向終點的父母,一般來說,這種犧牲是具有「犧牲神話」的 撫慰性作用,是被詮釋為「愛的展現」(王行,2014)。但有時候這種犧牲與「愛的展現」,卻往往也會 為成年子女照顧者帶來心理上莫大的挫折與壓力。然而,本研究的四位成年子女照顧者,改變自己看 待「孝順責任」與「父母照顧者」的角度,經由學習運用「後形式思維運作」,重新建立起平衡的感 知連結。這樣的正面父母照顧者經驗歷程對成人發展學習有一定的正向貢獻。所以整理上一章的個案 訪談資料分析後,本研究提出結論如下:

一、當條件重新設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所謂條件,有時候是指可資運用的資源,有的時候卻是一種限制。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本研 究受訪的成人子女對於照顧父母的責任承擔,都以一種應然的態度來應對。但是「應然」不表示受訪 者就不會感受到因為照顧責任衍生相關壓力與挑戰。重要的是,受訪的四位成人子女,都在面對照顧 父母隨之而來的生活變動時,學習改變,瞭解自己調整的必要。M1 改變自己由絢麗的業務生活成為 呆板靜滯的顧店生活的定義,認為這是中年「返樸歸真」的必要;W1 改變人生排序,將能夠陪伴至 親度過老年生活視為一種「福分」;M4 自年少即需要照顧原生家庭,相較於他人似乎有著受限的人生 發展,但他調整人生步調,在兼顧到照顧父母的責任的同時,曲直向前逐步追逐夢想的實現;M5 體 認到母親對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調整自己事業發展的目標、調整與家人相處的默契,定義這樣的人生 才不會有所遺憾。

瞭解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有些事物我們必須堅持,但同時也有些是必須在當下條件下必須放棄或 忽略的。因為能夠認知到永遠不會只有一種角度來定義所遭遇的生活起伏與挑戰,學習面對照顧責任 所帶來生活改變的必然,學習運用當下時空環境條件做出可能最適卻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應,那麼,「問

112

題」也就不一定仍是「問題」了。

二、多重因果關係相對於多重解決方案

許多關注家庭照顧者的研究文獻與報導的焦點,常集中在於承擔照顧責任的子女的「不得不」, 例如是家中的單身未婚子女,所以「不得不」照顧父母,或是因為經濟收入相對不穩定,所以就算去 上班也賺不到專職養護所需要的金錢,所以「不得不」自己照顧父母的子女。因為這些原先的設定條 件,使得照顧父母這件事似乎就與「犧牲」、「沮喪」、「不得不」畫上了等號。但本研究發現,受訪的 四位成年子女照顧者能夠學習改變看待現實生活有些條件的限制,瞭解到每件事都有其不同的因果關 係背景。M1 能夠體諒母親因為受到傳統的束縛,所以「孝順的兒子來照顧母親」是使其傳統價值不 致崩解的最好方式。同時又轉換這個承擔照顧責任的結果,解釋為自由自在的小店東才符合自己不受 拘束的個性。運用多重方法來與受照顧者溝通,調整照顧的方法,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運用社會資源來 支持(例如在母親失智之後聘用外勞),讓自己可以在照顧到父母的同時,保有自己的社會網絡與獨立 生活空間。W1 體諒到父母因為教育水準不高,而以傳統的公婆概念看待婆媳關係,為了避免生活相 處可能的摩擦,W1 利用自己的照顧者角色,適當地潤滑父母與兄嫂相處之間的緊張家庭生活。這樣 她讓父母期待的美好大家庭生活能夠運作,同時又讓兄嫂在感恩之餘能夠共同分擔照顧責任。M4 將 家庭照顧責任內化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論是工作職涯的選擇還是婚姻生活的經營,都與自己 的照顧生活分不開。但就是因為體認到自己必須承擔照顧責任是長期且不定時的有所變動,所以在平 時沒有特殊照顧狀況出現時,他全心投入工作,熱心幫助同事,建立自己獨特的綿密並且有著人情溫 度的社會網絡。M5 則將受到照顧母親責任而限制貿易商經營範圍的挑戰,看成是一種轉變的契機。

因為要照顧母親,他開始積極學習利用網路,保持自己與原先廠商客戶的密切連結。所以為了解決問 題的學習,卻成了另一種新事業發展的轉捩點。

三、改變認知觀點,瞭解真實世界中得失相互矛盾依存的現實

成年子女在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最常感到的,就是年華老去的力量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抵抗。本研 究的四位受訪者幾乎都表達了類似的感受。原來是家中掌管大小雜務、精明能幹的父母就這樣愈來愈 老弱、愈來愈糊塗、愈來愈依賴自己。但如果將自己照顧父母的機緣,視為與父母共同進行人生課題 學習的機會,看似辛苦的照顧工作,卻因此讓自己與父母一同學習以包容、寬廣的觀點來面對老後的

113

生活。這是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矛盾相互依存的人生真實。能夠認知道這一點,M1 會在適 當的時候申請外勞來分擔照顧的工作,保持自己的健康。W1 會與父母共同學習佛學哲理,希望能夠 在面臨老死分離之際能夠無懼無悔。M4 與 M5 知道自己照顧責任的限制,讓自己對小孩的家庭生活 有所虧欠,但也認知到只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才是自己能夠留給小孩子最好的祝福。

四、藉由後形式思維的運作,轉化自我

如同本研究在第二章文獻探討中陳述的,照顧的意義,遠比「照料」、「護理」等物質方面或勞 務方面的提供,需求更大。因為醫療科技的進步,父母可能需要照顧的時間,相對比自己所預期或 是所能完全承擔的時間拉長許多。照顧年老父母,重要的是父母的老、病、甚至死,這是一段無法 規劃、不可逆轉且無法預期照顧時間長短的歷程。甚至,當照顧工作與當下自己生活與職涯期待產 生不一致時,為了照顧逐漸衰老或甚至生病的父母,必須離開自己原有的生活軌道,這種抉擇的困 難度,常常無法像書本上,甚至是照顧手冊所教的那麼的簡單。有些子女可能會因為怕被周遭親友 議論,而選擇獨自面對。但事實上獨自扛下照顧責任的子女,常會感到力有未逮,或是因為照顧父 母放棄了原有的有經濟收益的工作,生活上承受了更多的壓力,這時成人子女如果不能學習轉化自 己對「親情」,「責任」,「義務」的定義,跳脫傳統「犧牲」、「愛的展現」等家庭倫理的框架,那麼 成人子女做為年老父母的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就會成為學者們所言的「社會發展中身心都受到 擠壓的」一群人(吳書昀,2011; 王增勇,2011;王行,2014)。

在本研究的四位受訪成人子女,最終都能突破原有傳統思維與框架所帶來的社會制約,來因應 照顧父母所帶來的責任與挑戰。四位受訪者瞭解成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害怕改變。改變不一 定是因為自己發生了人生中最糟糕的狀況,在人生不同階段性任務完成之際,都是改變的契機。M1 與 W1 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標準、改變對婚姻的定義、改變孝順的方式,因此更有彈性地因應照顧責 任,願意在需要的時候運用親友或社會支持的資源。M4 與 M5 改變自己對夢想追求的方式、改變 對完美幸福生活的定義,讓自己的生活呈現另一種平衡。只有不害怕挑戰與改變,人生才能充滿驚 喜。

本研究受訪的四位成人子女照顧者,不論是在有心理準備下的承擔了這份照顧責任,例如受訪的 M4 和 M5,還是因為父母身體突然出了狀況而在非預期的狀況下接下照顧責任的 M1 及 W1,都是在 承擔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摸索學習調適其所可能遭遇的順逆起伏,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才能發展出有

114

品質的親密照顧關係,不封閉自我並維持開放有溫度的社會網路。分析這四位受訪者的照顧經驗與歷 程,在強調「孝道」倫理、文化習慣甚至宗教信仰的社會規範對其侍親之影響外,其實都因為本身能 夠學習到調整認知架構,同時不自覺地運用到 Sinnott(1998)後形式思維的某些運作要點,讓自己能夠 達到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超驗世界三方面的動態平衡,呈現正面父母照顧者的角色。

所以,綜合以上發現整理,如果成人能夠在適當時間,學習改變看待日常生活許多問題的矛盾或 似非而是的視角,接受同一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都會有著多種的可能解決方式,當 下的最適方法並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方案;問題的解決常因為當下不同情境而有多重的解決標準,每次 問題的解決其實都有其必要的主觀性與成人本身當下所必須採取的參考條件。然後,練習以開放的心 態,學習新的知識,以新的認知架構來看待自己。就像本研究的成人子女照顧者,運用後形式思維運 作模式,調適自己,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利用後形式思考技巧,幫助自己因應照顧責任所伴隨的可能 挑戰;肯定自我的照顧者角色,同時能夠認可自己的社會價值,在自己能力許可範圍內扮演好父母照 顧者的角色;當照顧工作已超過自己負荷時,願意接受他人支持協助,學習運用社會資源讓受照顧者

所以,綜合以上發現整理,如果成人能夠在適當時間,學習改變看待日常生活許多問題的矛盾或 似非而是的視角,接受同一個問題其實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都會有著多種的可能解決方式,當 下的最適方法並不一定是最完美的方案;問題的解決常因為當下不同情境而有多重的解決標準,每次 問題的解決其實都有其必要的主觀性與成人本身當下所必須採取的參考條件。然後,練習以開放的心 態,學習新的知識,以新的認知架構來看待自己。就像本研究的成人子女照顧者,運用後形式思維運 作模式,調適自己,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利用後形式思考技巧,幫助自己因應照顧責任所伴隨的可能 挑戰;肯定自我的照顧者角色,同時能夠認可自己的社會價值,在自己能力許可範圍內扮演好父母照 顧者的角色;當照顧工作已超過自己負荷時,願意接受他人支持協助,學習運用社會資源讓受照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