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徐訏的南向視野與身世圖景

第四章 徐訏星洲離合的流動身世及創作

第一節 徐訏的南向視野與身世圖景

《徐訏作品評論集》(香港:香港文學硏究出版社,2009 年),頁 239-240;王劍叢:《香港文學 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年),頁 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僅是尋找光、愛與夢的人生驛站,13實言之,徐訏在 1950 年代由上海孤島 強勢文學主流之地南來香港,再轉赴東南亞,皆屬當時建構中的場域,乃文化相 對弱勢之處,於今再觀,徐訏在港成就的輝煌已備受論者肯定,14挾著盛名,這 些待建構的場域加入徐訏的創作異彩,更能彰顯其明。

晚期幾乎年年來台的徐訏,曾試圖以台灣為最終依歸,謀其一份教書事業為 經濟來源,專事寫作;15不過他沒有林語堂的幸運,林語堂能夠在蔣介石的協助 下於陽明山安度晚年,徐訏依舊漂泊離散,最後病逝於香港,而終埋骨台灣三峽 天主教公墓。16一方面出於說真話的個性和勇氣,使徐訏長期游離於港台主流文 壇之外,二則因各地政治角力、文學思潮與徐訏捍衛自由與真理、對自我忠誠、

任個性張揚、尚民主信仰等立場大相違抵,17離開中國大陸居停香港的選擇使「後 1949」的徐訏被視為右翼知識分子,因此他飽受左翼評論界的批評,斥之為「黃 色作家」或「逆流作家」,18然而香港時期的徐訏並不以政治表態唯尚,而是訴 求於唯美主義創作傾向,作為遯世之中既偶然,也是必然的選擇。19徐訏成為多 方駮火硝煙中的砲灰,隱地十分理解他的困境:

我當然也知道目前在台灣有許多寫作的朋友卑視徐訏,他們說他只是一個 說故事者。人云亦云的結果是,使一些內心原來頗為崇拜徐訏的讀者竟不 敢提徐訏的名字,怕徐訏的名字玷辱了他,怕別人譏笑他欣賞能力的低 落……。 20

至於一生長達三十年居留香港,港人看待徐訏則是:

13 吳義勤、王素霞:《我心徬徨:徐訏傳》(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年),頁 227。

14 王宏志:〈「竄迹粵港,萬非得以」:論香港作家的過客心態〉,黃維樑等編:《活潑紛繁的香港 文學──1999 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新亞書院出版,

2000 年),頁 718。

15 劉其偉:〈徐訏與我〉,《新文藝》第 297 期(1980 年 12 月),頁 48-50。徐訏想辭去學校繁冗 職務來台定居,好能騰出時間專事寫作。

16 丁紀為:〈風蕭蕭兮淡水寒――中華民國文藝界追悼徐訏先生大會紀實〉,《新文藝》第 297 期

(1981 年 12 月),頁 36-46。

17 吳義勤、王素霞:《我心徬徨:徐訏傳》,頁 237。

18 吳義勤、王素霞:《我心徬徨:徐訏傳》,頁 215。

19 何慧:〈徐訏小說的唯美主義傾向〉,寒山碧編:《徐訏作品評論集》,頁 54。

20 隱地:〈徐訏的「離婚」〉,陳乃欣等著:《徐訏二三事》,頁 65。應鳳凰:〈寫在《人性的悲劇》

之前〉,《人性的悲劇――徐訏的腳印》(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 年),頁 1-3。亦提及論者對於 徐訏〈馬克倫夫太太〉進行摘句式、扭曲的人身攻擊,早逸出文學批評範圍之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讀者認為徐訏的小說,故事與結構都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幾乎成為一 種公式,每部小說開頭與結局總是那麼一套,認為有抄襲之嫌。

二、徐訏的小說,缺乏真實,這種虛構的故事,讀者讀多了,會對小說乏 味,也大減對作者的信用。

三、徐訏的小說,犯了大毛病,就是過份捧自己,捧得太離譜了。

四、徐訏成名後過份的驕傲。21

虛假而缺乏真實,套路公式欠缺創造,致使香港讀者厭棄,最被詬病的還在於他 向香港政府申請歸化英國,因改變身分認同而受到文化界口誅筆伐。在故友的回 憶中,入英國籍的徐訏在言談中曾省思過往對於左翼的追求,晚年以行動證明對 自由的嚮往:

徐訏雖入英國籍,他還是熱愛自己的國家,特別是對共產主義,認識得極 為透徹、他曾提起年輕時曾經入迷,中年後經過理智的分析,晚年根本唾 棄。共黨的同路人曾勸他回大陸,他說大陸是要回去的,不過要在政權體 制全部改變之後。這些話在十幾年前他便說過,到死前還是堅持這項原則。

有一次共黨同路人在港發起一項文化運動,贊助教授中也列了他的名字,

有些人開始批評他既入英籍又靠向共黨,徐訏沒有提出文字駁斥,也未對 任何朋友解說,祇是回台灣住了一段時間,那就是他對中共分化、統戰伎 倆,最佳的聲明和抗議。22

沉默的詩人,在離亂世局中對於任何作為都更為謹慎,求生存的競逐奔波中,晚 年交往的朋友多半在台灣,一口浙江慈谿鄉音未改,心懷自由的眷戀,有不能言 說之苦。

1970 年代,徐訏轉向對人性、民族性、自我個性的取向關懷,南大時期創 作的雜文〈論藝文創作中之個人的與民族的特性〉,指出藝術創作的可貴,在於 它一方面有個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有普遍性的要求;沒有個性的作品一定淡而

21 聯合報香港航訊:〈從萬千讀者中慘跌下來 徐訏入英國籍〉,《聯合報》6 版(1958 年 7 月 13 日)。

22 田原:〈念三友〉,《聯合報》8 版(1981 年 3 月 2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無味,沒有普遍性的作品則只有少數人可以欣賞。因此第一流的作家的作品,一 定是通過人性來表露他的民族與自我的個性,使讀者和觀眾可以從人性了解,並 欣賞其民族的自我個性。23跨國越界必然要有民族性作為特色打底,與異域文化 相接,相融相攝濡染,才能挺立自我本有的主體性,而不淹沒在流動的圖景之中。

徐訏以作品中反映內容豐富具有鮮明民族思想情操與社會生活建立「民族性」, 再以人性及民族之間所共同重視的人類因素和世界意義闢建「世界性」,24先有 民族性,再有世界性,25層次分明。現代性極早進入徐訏的視野,論者提出徐訏 以「新和諧美學」建構世界主義文化理想,以反思文革、傳播個人主義與宗教現 代性啟蒙,為文化弱點增添主體性建構,26將徐訏視為寂寞的先知。通過民族性 體現世界性,達致跨國越界的流動美學,徐訏認為最好達成的手段與方法是旅行,

像是小說《江湖行》中李定一告訴野壯子:

旅行有好多種,有一種是無的放矢,只想到一個遠遠的陌生世界;有一種 是隨風飄蕩,東顧西望,飄到哪裡是哪裡。有一種旅行是放風箏,遠遠地 放出去,落到哪裡就死在那裡;有一種旅行則是隨地播種,看哪裡土壤好 就在哪裡生根。27

藉由旅行,可以洞悉更開闊的一部「人世學」,不囿拘於小圈子的流動,鼓起勇 氣跳脫執迷庸俗的圈子,得到超脫。對照徐訏身世,為了宜於書寫的環境,他在 港台與東南亞流動。1961 年在《今日世界》連載的《江湖行》中充滿船隻浮動 與不定的意象,順水而去的生活經驗得自於家鄉的童年體驗,28亦不乏政治逼迫 之下的選擇與流離身世的投影。29不論在哪裡流動來去,也不論賣稿維生或者矢 志大業,徐訏在香港評論家眼中只是過客,台北更是,而大陸時期的輝煌,既是 企望再造創作高峰的挑戰點,也成為此後餘生的盛名負累。大多數人僅將徐訏後

23 徐訏:〈論藝文創作中之個人與民族的特性〉,《文星》10 卷 5 期(1962 年 9 月),頁 58-61;《徐 訏文集》第 11 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年),頁 63。徐訏:《徐訏文集》第 11 卷,頁 62-70。

24 璧華:〈個性、民族性、世界性〉,收於寒山碧編:《徐訏作品評論集》,頁 37-38。

25 徐訏:〈禪境與詩境〉,《懷璧集》(台北:釀出版社,2016 年),頁 294。

26 馮芳:〈20 世紀上半葉徐訏研究述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 年第 2 期,頁 210。

27 徐訏:《徐訏文集》第 2 卷,頁 54-55。

28 心岱:〈台北過客〉,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頁 35。

29 方忠:〈香港當代文學的格局與走向〉,黃維樑等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 年香港文 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半生的創作視為散淡飄零的劣等作品,不合時宜,這對於始終孜孜矻矻於創作的 他顯然不盡公平。徐訏流動意識隱含了自我與他者的對視與凝望,藉以紓緩離鄉 去國之思,建構作者主體與異域他者的交鋒對話。當旅行者跨入異域他者的地理 疆界與文化版圖,產生一種追尋烏托邦的欲求,一種對理想國度的想像建構,30 承載在徐訏作品中更多的是宿命論,依託風的載力讓不由自主的命運推助流動的 態勢,雖然自我主體與異域他者不斷藉由刺激產生更多省視與對話,潛藏在徐訏 內裡關於自我與他者的思考,一是合宜的環境形成創作的沃壤,二是被動順隨命 運安排,知命安身。安命之餘,徐訏以孤獨為創作本質,文友遍布,台灣文藝界 相知亦不少,31知交故舊都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孤獨,香港如此,台灣亦然。32不 能忘情創作的徐訏在教學與社會關懷中,轉入更為內裡的自我哲思與宗教探索,

這是流動軌跡帶給徐訏的思考,始終渴望覓得一個最理想的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