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族想像共同體的神話潰決

第三章 林語堂瞬息南大及其冷戰小說

第二節 華族想像共同體的神話潰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敗,《匿名》在以英語寫作,在西方轟動一時,讓十字路口徘徊的青年得以重新 抉擇,思索政治取向與社會情境,了悟回頭是岸之理。20

在這一段歷程中,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何以醉心幽默的林語堂,南大之後 心繫政論書寫?何以林語堂在冷戰時期,憑藉著一股政治衝動,投身西方世界反 蘇反共的浪潮之中?不若以往的冷淡疏離?21以下將由其史傳類著作《武則天 傳》,和平主義思潮小說《遠景》(又名《奇島》)、政論宣傳《匿名》、自傳體小 說《賴柏英》以及《逃向自由城》等相關著作,回溯南大事件中的林語堂身影,

梳理其邁往東南亞的流動軌跡。

第二節 華族想像共同體的神話潰決

滿懷辦學壯志的林語堂由美赴新,卻因與陳六使的扞格,寡歡以終。面對難 大學潮的省思,林語堂呈現出寬容的姿態,展現多元主義的願景建構。

一、兩位領袖之間的精神扞格

細索林語堂出任南洋大學前後因緣,若就相關人物加以對照,或可鑑照此時 林語堂思想世界所構成心靈社群所具備的關鍵因素,並可多重面向來看待此時此 刻的林語堂,亦能從中探知社群的動力如何相互拉扯,導致林語堂無以為繼。強 森(Samuel Johnson,1709-1784)曾將投身啟蒙運動的文人們所構築的想像共同 體描述為「心靈社群」(Community of Mind)的展現,據此,余英時認為與五四 思想運動者性情相近,22其思想中都有某種共同核心。23在此共同理念中以情感 主義作為動力核心,積極通過反思性的經驗,修正和認可的道德、情感來管理自 身,而能將此情感主義反思理論向著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方向發展。24

以平行視野看待同時期的胡適,作為注重身體力行的行動主義思想家,其實 驗主義哲學觀決定了他不可能坐在書齋裡研討學理,勢必要用世於外,追求社會

20 林太乙:《林語堂傳》,頁 286。

21 陳湧:《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我看林語堂》(新北市:雅書堂文化,2003 年),頁 279。

22 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余英時等著:《「五 四」八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9 年),頁 26。

23 桑農:《五四百年評說》(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 年),頁 178。

24 邁克爾‧L‧弗雷澤(Michael L.Frazer)著,胡靖譯:《同情的啟蒙:18 世紀與當代的正義和道 德情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年),頁 8-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業的「有為」。25而像林語堂與胡適這一輩知識分子,其事業之有為,在於讀 書為文、性靈知交、胸中丘壑、世道枉存、文化涵容、思想互攝等種種情致之中。

林語堂嘗有詩自言道:

道理參透是幽默,性靈解脫有文章。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對面只有知心友,兩旁俱無礙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

領現在可行之樂,補平生未讀之書。26

其具體實踐曾傾家蕩產勢所不惜,只為研發中文打字機;且年逾古稀猶致力於英 漢辭典的編譯,日日工作不輟持續五年之久;將書齋名之為「有不為齋」,其實 創作文類廣泛,著作等身,根本是「無所不為」,均可見林語堂作為一個積極入 世的知識分子,其「有不為」實質意義也等同於胡適的「有為」,對照之下,即 可窺探林語堂雙重歧異的內在矛盾性。

南大事件中另一端是以陳六使為首的南大華人群體,廣大百姓無不期待創校 能有效緩解馬來西亞中小學師資短缺的立即性需求,深深寄望於東南亞地區華人 能夠以華文為教學媒介,鞏固華族教育的最高學府,因此引介了台灣各大學學者 師資。成立之初,即因殖民地政權的敵視身陷險境,27但並未因此阻撓華人在新、

馬淪陷時期因戰火與戰亂而警覺到自身對知識強烈的渴求,更在受刺激之下,拋 開涓滴為貴的守財心理,將教育視為比財貨更為重要的戰後復興之資、國族命脈 永續之基,振興華校也就因為這樣的群體心理,開啟決心與行動實踐。28林語堂 的南大挫折,正與昧於對華社的認識密切相關,29豐富的跨國流動、國際經驗,

並無助於深刻理解東南亞華人此番心理。

新加坡南洋大學之於林語堂,在學者崔貴強所能蒐集到的相關第一手史料中,

25 許紀霖:《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頁 40。

26 林語堂:《行素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頁 45。

27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3 年),頁 21。

28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頁 575。

29 李亞霖:〈南洋大學首任校長:林語堂〉,收於南洋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編:《南洋大學史論集》, 頁 26-27。文中認為林語堂所持立場是冷戰時期美國人的思想,和中國文人的心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認為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卻引致林語堂後半生備受撻伐,從中值得進一步理解 此時期新加坡的文化群體心理狀態──當時人們普遍對於南大建校共築了情感 結構,這些群體、階級或社會所共有的價值觀和社會心理,31與冷戰國際情勢、

東南亞地區湧動的政治浪潮密切相關。南大校舍的建造與校長的延聘同於 1954 年進行,從無到有的創校歷程,當地華人展現了高度的凝聚力:

原是荒山野嶺的地段,頓時化為一作文化城。這時,新馬各地也掀起捐獻 熱潮,上自富商巨賈,下至販夫走卒,無不慷慨解囊,踴躍輸將,義款源 源而來。更使人感動的,是三輪車夫義踏,德士車夫義駛,小販義賣,藝 人義演義唱,運動員義賽,風起雲湧,建校必成。32

可以想見全國上下將闢建南大作為一場充滿民族主義的愛國運動,由底層階級蔓 延至全社會共同籌辦,廣土眾民無一人得置身於事外。以教育救國,弘揚中華文 化立足於東南亞的共識,駁倒馬來亞大學副校長薛尼爵士的反對與英國駐東南亞 最高專員,同時也是馬大校長的異議,其成功理由歸因有三:

一是陳六使身為福建會館主席,在新加坡福建會館執監委員聯席會議上首倡 創建華文大學的提議,以身作則捐獻五百萬元,奏首功之效。他在華人世界具有 的崇高聲望風行草偃上行下效,而聲望是自我不朽化的一種世俗的形式,和自我 演繹密切相關。33

第二是各界基於民族教育危機意識迅速響應,34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召開聯合 董事會議通過決議,華人社團、華社領袖及文教界人士;甚至馬來西亞的馬華商 聯會、社團、與各界人士無不響應、贊同陳六使之舉,一時風起雲湧。中華總商 會召開僑團大會計 279 個社團與會,推舉陳六使與中華總商會、福建會館、廣東 會館、客屬總會、三江會館、潮州八邑會館等 12 個社團籌組大學籌備委員會,

而其他地區性社團也紛紛開會通過創建華文大學、積極參與募款工作。自 1953

30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館聯合總會、教育出版私營有 限公司,1994 年),頁 276-281。

31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年),

頁 560。

32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頁 205。

33 哈羅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頁 26。

34 王如明編:《南洋大學文獻 南洋大學創辦六十周年紀念 1955 年-2015 年》(新加坡:新加坡南 洋大學畢業生委員會出版,八方文化創作室發行,2015 年),頁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 1 月 16 日提議構想,到 1953 年 2 月 12 日迅速取得共識,於「紀念先僑在南 洋開荒拓土的豐功偉績」毫無疑義,因此取名「南洋大學」。4 月 7 日籌委會揭 櫫四大創辦宣言:「為中學畢業生廣開深造之門;為中學培育師資;為本邦造就 人才;為適應人口上之需要。」並再提出兩項辦校特質以正視聽以立其足:「溝 通中西文化;發展馬來亞文化。」1953 年 5 月 5 日南大取得法人資格,堅守南 大是學術研究機構,校長、教職員和學生都不能從事政治活動。355 月 22 日南洋 大學執行委員會依法組成,並舉行首次會議推舉陳六使為主席展開建校大業。36 第三是民氣銳不可檔,因著這股沛然莫之能禦的群眾運動勢力,6 月 16 日 馬來亞聯合邦政府批准了分公司註冊,7 月 26 日即在裕廊 14 條半時(哩)地區 動土奠基,一年多後,一座 250 英畝的山頂及廣達 130 多英畝的山區均已剷平完 畢,來自熱心人士捐獻的校門牌樓、圖書館、文學院、教授住宅、學生宿舍依序 動工,37日後多方交涉逐漸取得當局建築批准,輔政司也暗中助挹,派令各部門 加以協助之餘,凡捐獻南大款項一律免稅。一切宛如朝氣蓬勃的新雛,正待展翼。

考察林語堂作品與此行之枹鼓相應,小說《遠景》削弱國家政體的霸權宰制,

認為民眾對政府產生健康的懷疑乃是民主的基石,有利的政府永遠破壞民主政治,

隨時不信任領袖卻是自由精神存在的明證,政府越弱,越受大眾輕視,自由、平 等、博愛的明燈就照得越燦爛,奉持簡單的法律、衰弱的政府和低稅率是快樂民 國的三要素,而服務國家、榮耀組織的快樂本身就是報酬,因此公職人員的薪金 低到可恥的程度。其中的領袖與公職人物秉持林語堂人生的「半半學」原則──

受歡迎可是不能太受歡迎,要聰明但卻不能太聰明,表現出為大眾做事的樣子,

但卻不真正去做,而且使人不懷疑他的正直;還必須符合委員會的集體責任原則、

諮商原則和慢進原則,委員會即是民主政治的化身,不管要做什麼事,先成立委 員會再說,最起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道德論,避掉任何人唯之獨尊的決策風險,

如此一來,人民便相信他們自己統治自己,38林語堂此番對於公部門的觀察,與

如此一來,人民便相信他們自己統治自己,38林語堂此番對於公部門的觀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