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南大女作家群體的地方感覺結構

孟瑤與蘇雪林先後應聘到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書,不但以女作家群體展現學者 風範,致力高等教育,深耕學術,在其地撰作小說、書寫日記,均精彩紀錄 1960 年代「此時此地」的東南亞人文景致。加以隨後而來謝冰瑩、鍾梅音,或者更早 的凌淑華(因凌叔華未來台,故本文略而不論)等人的東南亞經驗,在台灣文學 與馬華文學交融的視野中既具有代表性更具重要價值。女作家們來到東南亞貢獻 卓著,像是孟瑤的《太陽下》奠定《蕉風》長篇小說連載刊的首部曲,蘇雪林日 記記載南大學潮及其日常感受,文藝野餐會的踏查開創,佐之以高教深耕育才之 功。她們將教學融入生活,在教學中不忘創作,在創作中體現東南亞感覺結構的 特殊性。不論地景的觀察或人情的領略,其意義超越尋常遊記的獵奇,也非一般 小說寫實/言情的純粹範疇,而是帶來具有獨到女性觀點的東南亞體察。

第六章、菲華文學的流動與傳播

1949 以後台菲交流十分頻繁,尤以「暑假文教研習會寫作班」居功厥偉,

來自台灣的師資群將文學思潮帶往當地,現代詩方面促成了「自由詩社」,兒童 文學方面則有「菲華兒童文學研究會」,寫作班則有「菲華青年文藝社」,台灣文 學對當地影響深遠。藍菱、雲鶴、莊垂明、月曲了、和權、林婷婷等作家嶄露頭 角之後,成立「菲律賓華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不但辦理文藝講習會、創作比 賽,更出版《文聯》季刊,將作品集結出書等,自成體系,並辦理跨國的「第二 屆亞洲華文作家會議」,顯現菲律賓華文作家已是成熟獨立、具備整合能力,具 有豐沛創作動能的實體。本章藉由台灣作家互動考察,探討民國文學在菲律賓的 流動軌跡。

第七章結論

總結本研究以民國文學的區域流動史觀,梳理文學的跨國界、跨文類、跨時 期現象,揚棄一元論的地理中心視角論,以多元主義多方建構文學考論古人類學 中文學遷徙現象。1949 的巨大世變形構離散漂泊、混雜異質、認同再現的動力 場域,其槓桿力矩有著位處邊緣,卻不可輕忽的文化傳承使命,以空間的人文感 與地方感,精神的信仰與力量的超昇,追蹤文學顯現的延異、傷感洞明世局之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既是文學與生命的離散,更是文化與象徵的軌跡,183也突破了中心╱邊緣二元對 立的單一思考。民國性是民國文學展示動態的、發展的和未完成的路徑,其動能 來自於開放性和建構性。在民國文學地域建構、話語實踐與圖像美學等各種的象 徵認同型態之中,循著歷史化與語境化生產解釋期間的共相與殊相,184透過跨國 的存異求同,以寬容、和諧、自由解構再建構來自二戰中義界出的「東南亞」文 學與文化特質,期能在血緣∕地緣∕邊緣中探討再現與認同的終極奧義。

183 高嘉謙:〈時間與詩的流亡:乙未時期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收於王德威、季進主編:《文學 行旅與世界想像》(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年),頁 12-13。

184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 年),頁 2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后希鎧跨域書寫的認同與再現

本章探討民國文人后希鎧 1949 以後身世流動所帶來的書寫景觀,包括家國 與政體:流動的社群景觀、地景/聲景/空間的物質景觀,以及文化流動與族群 敞視的精神景觀。隨著國共分裂,身處雲南的后希鎧循地利之便取道緬甸進入越 南、新馬等地,以其豐富的報刊編輯經驗與對少數民族的關懷,敏銳捕捉時局勢 變下的生活樣態與民族心理,呈現地景與心緒的交融、物質景觀與現代性等特質。

緬甸政權動盪不安、印度民族早婚與宗教異俗,具有宗教視野與民族性,神話與 包容的救贖經由后希鎧《離心的花蕊》長篇小說的鋪衍,成為兼具寫實風格與寫 意情境的作品。來到馬來西亞,時值左右政權角力,受到支持的馬共政權蠢蠢欲 動,勢弱卑小的馬來民族無以為繼之餘,后希鎧開創一種異族通婚,灌注以傳統 倫理視域的母性力量,形構由家族到民族到國族的穩定結構,在《馬來妹》中締 造一則馬來亞民族的建國寓言,鼓舞自由的力量,也跨越種族鴻溝,因而寫下在 當地長期《虎報》連載長達近三個月的紀錄。

而旁及新加坡的流動,后希鎧接觸東南亞國家邁入現代化的進程,物質的豐 饒改變了社群和精神景觀,《混血女郎》道盡為了求取餘生安定的利益而與西方 人士婚戀,為了鞏固家族經濟命脈而選取勤苦勞動的華族婦女為妻,當經濟不虞 匱乏之後,隨即產生情感危機與對人倫關係的再省思,同時也涉域台灣,使台灣 成為能夠沉澱思慮,安身立命之所在。在把親人由香港接到台灣之後,后希鎧在 高教與編輯事業上累積有成,延續在東南亞觀察到的民族心理與社會現象,華人 社會宗法人倫的維繫、母性力量的護持成為家國到政體團結的基礎。進一步隨著 台灣中部橫貫公路的開發,寫出《楊柳青》這樣既有原民特色,又具經濟發展視 野的小說。著作豐富的后希鎧以其少數民族身分擔任國代,在東南亞流動培養了 寬闊眼界,以平等寬容看待各族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婚戀為基礎發展家族而後國 族的命脈延續,為世界締構大同之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1:后希鎧流動軌跡圖(吳國楨繪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后希鎧的跨域身世與文學事業

當殖民地主權猶未底定,流寓他方的中國知識分子懷持原鄉思戀與民族情懷,

在殖民地配合僑教政策下,協助普及國民教育,從事教科書編纂,使華文教育體 系成為華人與中國之間的文化臍帶,建構華人子弟的文化身分與民族歸屬,1功 不可沒。作為早期離散華人「文學複系統」中的生產者,后希鎧 1950 年起居於 緬甸五年,曾於仰光崇德學校執教,創立華僑職業學校並擔任校長。1955 年遷 居新加坡,任職華義中學下午班主任。因其祖籍雲南西疇,是對廣西用兵的韜略 重鎮之一,地接桂越,后希鎧也曾僑居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因此嘗自言其作品 不但研究與深入體驗東南亞地區人士適應現代化的心理狀態,加上在昆明《中央 日報》擔任採訪主任、副總編輯,吉隆坡《虎報》文藝副刊任職主編,這些駐外 人員、中學教師、傳媒編輯等身分職務,使民國文學隨之得以在東南亞流播,開 枝散葉。2

后希鎧 1917 年 3 月 13 日生於雲南西疇,畢業於北京中法大學文史系,自 1950 年跨域離境至 1995 年離台移居蘇州養病的三十五年間,一方面將神州視為 原鄉,另一面因不斷離散而拉開時空距離,而能更為客觀、從容根據東南亞經驗 書寫小說。其筆下小說人物之間的種族隔閡,非但不構成婚戀羈絆或枷鎖,作品 的主題意識顯見在多元文化主義尚未萌生之時,已然呈現促進族群和諧社群景觀 的開放風貌。尤其值得注目的是后希鎧所參與的「星馬自由作家同盟」——這是 一批由僑居新加坡、馬來西亞以「愛國家、愛自由」為訴求的華僑作家們所組成 的社群,人數雖然不多,但因個別作品出色,深受當地青年僑胞敬重,更因勤於 在當地報刊撰文筆耕,在東南亞地區發揮深遠閎博的影響力。3像是后希鎧第一 部長篇小說《馬來妹》1959 年 10 月 2 日至 1960 年 2 月 18 日於吉隆坡《虎報•

小說林》連載三個多月,長達三十萬字,展露奠基於昆明《中央日報》採訪主任、

副總編輯、中國新聞出版公司總經理、吉隆坡《虎報》副刊主編等出色的媒體經

1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馬來西亞留台校友聯 合總會主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台北:新銳文創出版公司,2012 年),頁 60。

2 李瑞騰:〈帝國崩解、離散華人與家國想像:以《馬來妹》為例讀後〉,「媒介現代:冷戰中的 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 年 5 月 24 日,莊華興論文講評文字。資料形式為簡報,由李 瑞騰教授提供,特此誌謝。

3 王藍:〈讀馬來妹〉,《馬來妹》(新北市:紅藍出版社,1960 年),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驗,與其文藝創作相得益彰。4

1960 年赴香港接妻子與二男二女來台後,后希鎧曾於中國文化大學、淡江 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校任職講師、副教授、教授,政治方面則曾以滇省背景擔 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因而在藝文界、新聞界及政治界皆佔一席之地。5授課 之餘,后希鎧勤勉搦管為文,於台灣報刊陸續發表作品或創作理論相關文章,著 有《奔流》、《落潮》、《葉落空門》、《從黑暗到天明》、《龍天蛇草》、《混血女郎》、

《楊柳青》、《離心的花蕊》等多部長篇小說,至 1970 年代後期計有五十餘篇未 集結文字。至於為何選擇以小說作為創作主要體裁,〈從「靈姑」談到文學的「整 合」〉一文提及他認為小說注意境遇和時代的描寫,能描寫人生的全面,抒情也 記敘,表達複雜的情操,描述變化的事態,發揮整體的作用。6 1959 年后希鎧 在馬來西亞創作的《馬來妹》,隔年由王藍經營的紅藍出版社在台出版。1961 年 在台北發表《奔流》,受到文壇熱烈討論,並曾翻拍為影劇作品。前者被定位為 馬來西亞開國寓言,以域外作家碰觸當地馬共的禁忌題材,後者痛斥共產黨統治 奸狡歹毒,在台被劃入反共僵化訓誡一類,於今或可由冷戰視野、跨文化研究、

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等諸多新的研究視野來重新評價其作品。

1978 年台灣報載后希鎧應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邀請,以中華民國小說家 身分出席該中心於舊金山舉辦的第五屆國際文藝交流會議,7多場域的跨境流播,

1978 年台灣報載后希鎧應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邀請,以中華民國小說家 身分出席該中心於舊金山舉辦的第五屆國際文藝交流會議,7多場域的跨境流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