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徐訏與南大的蕭然離索╱社群往來

第四章 徐訏星洲離合的流動身世及創作

第二節 徐訏與南大的蕭然離索╱社群往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半生的創作視為散淡飄零的劣等作品,不合時宜,這對於始終孜孜矻矻於創作的 他顯然不盡公平。徐訏流動意識隱含了自我與他者的對視與凝望,藉以紓緩離鄉 去國之思,建構作者主體與異域他者的交鋒對話。當旅行者跨入異域他者的地理 疆界與文化版圖,產生一種追尋烏托邦的欲求,一種對理想國度的想像建構,30 承載在徐訏作品中更多的是宿命論,依託風的載力讓不由自主的命運推助流動的 態勢,雖然自我主體與異域他者不斷藉由刺激產生更多省視與對話,潛藏在徐訏 內裡關於自我與他者的思考,一是合宜的環境形成創作的沃壤,二是被動順隨命 運安排,知命安身。安命之餘,徐訏以孤獨為創作本質,文友遍布,台灣文藝界 相知亦不少,31知交故舊都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孤獨,香港如此,台灣亦然。32不 能忘情創作的徐訏在教學與社會關懷中,轉入更為內裡的自我哲思與宗教探索,

這是流動軌跡帶給徐訏的思考,始終渴望覓得一個最理想的依歸。

第二節 徐訏與南大的蕭然離索╱社群往來

孤傲自恃與疏離的特質使徐訏懷持流離情懷,並試圖在移動之間確立自我,

冷戰與反共情境使其作品中呈現隱性的政治關懷,具備立足香港,放眼台灣的文 學視野。

一、流離情懷與自我確立

徐訏在香港物質精神兩匱乏,寫作的苦悶,三十年古劍飄零,唯有教書略加 排遣;教書的安身立命雖能維生,寫作時間卻嚴重被壓縮;寫作的寂寞與苦悶,

使他懷想師生相處的愉悅,是故寫作與謀生兩者恆常矛盾,33使徐訏糾結不已。

常態而言,文化深耕需要有「屬民意識」,34對於所居處的城市與國家懷持認同 感,期許自己是身為其中的一分子,力圖在所專精的領域貢獻己力,使有所成,

30 宋美璍:〈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迪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 文學》16 卷第 4 期(總 304 期),頁 5。

31 彭歌:〈憶徐訏〉,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頁 251。

32 隱地:〈寂寞〉,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頁 81。

33 林伯雅:〈懷伯訏兄〉,收於徐訏紀念文集籌委會:《徐訏紀念文集》(九龍:香港浸會學院中 國語文學會,1981 年),頁 3。徐訏本名徐傳琮,字伯訏,然因筆名常為大家所稱,反只有摯友 知其字「伯訏」。

34 法律上以國籍和公民身分作為屬民意識的判斷準據,在國際法上行使管轄、保護和懲戒的權 力,本文在此所指的是更為寬泛的國族神話、血統、共同歷史與命運、公民資格,以及政經權力 等要素,方能更為投入流動地點的文化深耕。見黃居正〈國籍與公民身分──一個跨領域的探索〉,

《台灣國際法季刊》1 卷 4 期 (2004 年 10 月)頁 2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自己也獲得滿足感,同時被所在地的人民所肯定,視為共同體。香港雖是物質 的天堂,然而掙扎活命,以謀生賺錢為宗的生活,卻難提倡大型而普遍的文藝活 動,只能說是「有藝無文」。香港暫居帶來極大的流動性,人才一旦培育有成,

又流動往他方;而文學作品從來離不開鄉土,不將住處視為永久居留地,則無法 產生屬民意識,離開所屬國家土地的文學家,便難再有傳世不朽之作,據此,論 者常將作家的流動現象以負面觀點的價值評判之,35加以徐訏所處的時代,往往 看輕海外流亡文學的創作價值,36被迫流離的文人或許有其不得不的選擇;像徐 訏等文人一旦來到,也安分致力於創作,在時代侷限中力求突圍,而姚拓、趙滋 蕃、馬朗、劉以鬯等人的流動,都為當地帶來不可抹滅的影響,37因此,流動視 野中的作家影響論不容忽視。

徐訏個性疏離,文人交遊不多也在所難免,對於組織群眾或從事出版事務,

徐訏慣有一種文人特有的疏懶,38惟林語堂之邀,他勇於離港赴任,符合他所認 為作家應跳出生活中平庸的樊籠,尋找一種新的經驗,拓展其視野和生活範圍。

珍惜的故舊,雖有不多,39像是南大時期,故友孫晉三辭世,徐訏以新詩悼念:

你去了,╱就因為你曾經來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聚散離合,╱人 與人之間,友誼是兩點中的直線。 ……

……我們—— ╱在同一時代中掙扎,╱在同一環境中掙扎,╱我嘆息時,

你緘默,╱我詛咒時,你緘默,╱我哄笑時,你緘默,╱我困難時,你說:

╱回到這邊來吧,╱橫豎還有一個掙扎。

──〈悼晉三〉(節錄)40

35 王宏志:〈「竄迹粵港,萬非得已」:論香港作家的過客心態〉,收於黃維樑等編:《活潑紛繁的 香港文學──1999 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 713。

36 錢理群:《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紀故事 : 現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人間出版社,2009 年),

頁 173。

37 李瑞騰:〈不再流離――以劉以鬯、姚拓、趙滋蕃、馬朗、劉非烈為例〉,游勝冠、熊秉真編:

《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頁 XI。

38 慕容羽軍:〈徐訏――作家中的明星〉,收於寒山碧編:《徐訏作品評論集》,頁 21。

39 徐訏:〈悼吉錚〉,《徐訏文集》第 10 卷,頁 119。

40 徐訏:《徐訏文集》第 15 卷,頁 47。1962 年 9 月 2 日夜所作。孫晉三先生東吳中學畢業,清 華大學英文系文學士,清華官費留美,進哈佛大學。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多年。在重 慶時曾主編當時最著名的文藝刊物《時與潮》,由於常向徐訏約稿,相識交往多年。1962 年 8 月 29 日孫氏逝世,徐訏作此詩悼念之。孫晉三任職香港美新處,是宋琪的摯友,對戲劇修養湛深。

靈文:〈劉以鬯愛書成癖〉,收於梅子、易明善編:《劉以鬯研究專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987 年),頁 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間聚散離合的悲淒,徐訏視為常態以此消解苦痛哀傷,兩人情誼建立在時代困 頓裡的相知相惜,相濡以沫,也藉此看出知識分子在當時生活之不易。徐訏常自 言一生總只交失意的朋友,朋友一得意,往往難與之同往相親,而失意的朋友多 半不相厭棄。41徐訏眼中的新加坡,整個國家都相當積極,顯得欣欣向榮。這一 段十年之後的回顧,徐訏看重文化建國,珍視年輕人心智的啟發與精神出路的尋 覓,斷下警語:「沒有文化的國家很容易被別的民族同化併吞」,42期待文化鞏固 與再生。1961 年至 1962 年徐訏在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適逢創作體類轉向思想 清澈的理論性雜文,被視為反共理論卓有建樹的《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和

《回到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引起海外文壇廣大迴響,尤以東南亞地區為最,星 馬一帶左翼分子大力抵制徐訏作品,43曾為徐訏出版作品的作家徐速追憶此景:

本來,我打算每期都登他(徐訏)的稿子,但第二期我就接到南洋發行商 的警告信,因為星加坡正在展開「反徐訏運動」,有些學校將他的書堆在 操場上點火焚燒,罪名是黃色加反動,黃色是指他的作品裡美麗的女人,

反動是他在美新處辦的刊物上寫稿,這時候國內正在鬧文化大革命,南洋 大概也有不少「四人幫」,想不到徐訏首當其衝。我們是與發行商訂有合 同的,他們有權干涉編政,我不能再發表他的稿子了,也不能將這種情形 告訴他,大概他也聽到風聲了。44

徐訏本人也關注左右翼對峙的現象,他以「民族的覺醒」加以定義,並與當時潮 流中反共話語相接:

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理論,比較成功的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就是民族 的覺醒;但民族的覺醒也應當以個人人格覺醒為基礎,如沒有這個基礎,

理應在民族革命成功時,馬上喚起個人人格覺醒。……現在東南亞,共產 黨所號召宣傳的也是民族的覺醒。他們要的民族的覺醒,也是不要個人人

41 徐訏:〈從「金性堯」的席上說起〉,《徐訏文集》第 10 卷,頁 473。

42 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頁 29-31。

43 陳乃欣等:《徐訏二三事》,頁 21。

44 徐速:〈憶念徐訏〉,收於徐訏紀念文集籌委會:《徐訏紀念文集》,頁 93-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格的覺醒的,因為只有在無個人人格覺醒的民族覺醒,他們才可以操縱利 用。45

徐訏將個人人格的覺醒與反共語言嫁接,左右翼政治立場互斥卻在文學的語言特 別是鋒利的雜文式論述中趨同,展現徐訏早年對馬克思熟稔的話語辯證功力。教 育與新知誠為提升民智的必要手段,在政治封閉的年代,徐訏的影響力透過文學 媒體流播及於大陸內地,46他立足於文化意識開闊的香港,47百花齊放的傳播媒體 自由喧騰,能不受限於出版品的政治立場宰制,而大加開放,便於理解其宣傳手 段與思想本質,透過以人格尊嚴為基礎的公民教育,提升民族尊嚴,使人懷持個 人與民族、個人與世界的責任和理想。48徐訏對於東南亞赤化現象,提出猶如墓 誌銘式的詩作〈蒼蒼的暮色〉說明他的憂思:

藍天中金光漸淡,╱白雲在林梢冉冉駛過,╱青草間虫聲唧唧,╱啾啾的 飛鳥倦翼歸巢。

天色漸暗,萬籟已寂,╱惺忪的羞星初點銀河;╱此時竟無人了解,╱平 靜的池面應有菱荷。

燦爛的青春逝後,╱多少壯志豪興消磨,╱如今我旅情在天涯流落,╱長 夢浮沉於青霧綠波。

萬川四海,層層的原野間,╱都有人把路徑走錯,╱唯我在廣闊的天庭中 迷路,╱對斑爛的星雲徒喚奈何。

但此去還有無數大路,╱哪一條大路沒有燈火?╱何獨留戀於蒼蒼的暮色,

╱對著黝暗的樹林蹉跎。

――〈蒼蒼的暮色〉49

45 徐訏:《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徐訏文集》評論卷 3(台北:釀出版社,2016 年),頁 289。

46 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 年),頁 192-193。1966 年 1 月《展望》刊載徐訏批評周作人文章,謂之「周作人是中國最偉大的散文家,晚年卻做了漢 奸,實在令人惋惜。」半年後雜誌即收到周作人自北京來稿,為其附逆辯護。顯見文化封鎖極嚴 的時期,大陸仍能讀到香港刊物,受之影響。

46 司馬璐:《中共歷史的見證:司馬璐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4 年),頁 192-193。1966 年 1 月《展望》刊載徐訏批評周作人文章,謂之「周作人是中國最偉大的散文家,晚年卻做了漢 奸,實在令人惋惜。」半年後雜誌即收到周作人自北京來稿,為其附逆辯護。顯見文化封鎖極嚴 的時期,大陸仍能讀到香港刊物,受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