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後形上學

第一節、 從本有而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後形上學

第一節、從本有而來

「成形」的美學政治,在1930 年代中期成為海德格藝術思想的核心,海 德格從藝術、作品與存有的關係中,從裂隙中提出成形的可能,重新構思了此 有、存有、世界與共同體之發生。而海德格在其1930 年代中期的秘傳之作《哲 學獻論—從本有而來》(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更詳細闡述了這 種藝術與存有的複雜關係。

《哲學獻論》仍然必須從上一節整理出來的兩種不同思維來讀解。海德格 說,在從形上學過渡到存有歷史之思想(das seynsgeschichtliche Denken)的時代 中,必須要從一個更源初的根本位置來思考存有真理的問題,這個根本位置不 是 形 上 學 時 代 的 主 體 與 客 體 之 對 立 關 係 , 亦 即 不 設 定 「 對 象 物 」(ein Gegenständliches),而是「從本有而來」(vom Ereignis)(GA65: 3)。這就是海德格 提的「另一個開端」,而他的《哲學獻論》就是致力使西方思想通向這個開 端,或者說是一種致力於形上學的暗林中開出明亮小徑的努力,這種努力是從 形上學—或者說仍然是形上學的存有學—轉入存有歷史的道路。這個轉向是一 次「返回」(Schritt-zurück)(GA9: 343):從第一個開端回到另一個開端。第一個 開端是形上學的開端,從這開端到當代就是從希臘哲人發展到當代的「存有之 遺忘」史;是從希臘哲學對存有之追問,到今日哲學只成為科技時代中的計算 式、再現式思考的思想史;是人變成「理性動物人」(homo animal rationale)的 歷史(GA65: 175)。而另一個開端,就是源初性(ursprünglich)思想開端,這個開 端是真理顯露之處,此有能以一種非形上學式的發生而成其自身。這兩個開 端,第一個開端就是他窮其一生批評的形上學之開端,而此開端形成了思想史 中僵滯不去的本體–神–邏輯學,所造成的後果是對存有之遺忘、哲學之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以及計算的、再現性思想(Vor-stellen)、科技社會之作造(Machenschaft)與集 置(Ge-stell)。海德格藉著「返回」,試圖以第二個開端改變思想史之誤途。而 身負此任務的此有則棲居於由此開端到另一開端的「裂縫」(Zerklüftung)中,他 說:

在另一開端中真理被承認為、且被奠立為存有自身之真理,並且存有自身被承認、

且被奠立為真理之存有自身,也就是,自我生成,這種自我生成是一種向自身返 回的本有(ein in sich kehriges Ereignis),裂縫與深淵都內在地發生於此。跳入另一 個開端也就是回到第一個開端,反之亦然,然而回到第一個開端(「撤離」)並非進 入已然發生者,就好像一般意義上的讓它再「實際」發生一次。回到第一個開端 毋寧是、且只能是遠離它,是維持一個距離,以便能體驗開端發生了什麼、開端 作為開端產生了什麼(GA65: 185)。

由此可知,返回並非重複,而是通向,並且挖解(abbauen)此曾經發生的開 端。在這返回中存有者之任務將是回到使希臘人驚訝之處,而這最終將導致完 全不同於現代主體性意義的自我生成。這通向另一個開端的這種此有之生成,

海德格 稱為一種「人 類存有自 身之 轉化」(eine Verwandlung des Menschseins selbst):

這種轉化並非經由新的心理學的、或生物學的觀點而被提出。在此,人類並非某 種人類學的對象。在此,人類在最深刻、最廣、實際上根本的觀點中被理解:人 類,在與存有的關係中—也就是,在轉向中:存有自身(Seyn)及其真理,在與人類 的關係中(GA11: 151)。

這裡人類不再是一種掌握存有的存有者,而是從存有自身發生的歷史、從 與存有的關係才生成的存有者。思想史從人類如何成為理性動物人的發展史,

被改寫為存有真理之歷史。兩種不同開端、不同理解存有者的方式,是基於

「區分」(Scheidung)而發生。區分並非哲學流派、世界觀之分,而是對於存有 與存有者彼此間不同生成方式之區分(GA65: 117)。因此在轉向後,返回另一個 開端的步伐,可以視為一種「去—區分」(Ent-Scheidung)57,而轉向以前此有所 作的決斷(Entscheidung),在此成為在「區分」中作出的「去—區分」,就成為 更合於存有真理、而不致落於主體性的決斷。

這個決斷與返回,是海德格的時代診斷藥方,早在《形上學導論》中他已

57 德文的 ent-字根,除了去除之意,也有決意、在不同選擇中作出某種定奪之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經悲觀地指出德國處於科技化的形上學時代中的命運,面對美國與蘇聯的太空 科技發展,德國的敵人不僅僅是政治意義上的美蘇兩國,而更是形上學意義的 美蘇兩國:這兩國所代表的科技時代,威脅了德國的前現代特質,並進而使得 德國社會有分崩離析之危險。從這角度出發對德國命運甚至全人類命運的憂 心,決定了海德格從30 年代中期到他的晚期思想的發展。甚至在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後,海德格被大學講堂所拒絕時,他轉向學術界之外的聽眾所提出的思 想,正是以「技術」為核心概念而闡發的。如同馬基維利在佛羅倫斯共和國瓦 解後寫就《君王論》與《論李維羅馬史》,在困頓而最遠離政治的情形下提出 政治思想;海德格也在離開他一度視為民族共同體希望之所在的大學之後,由 存有論出發,從人類如何克服宿命的角度深思科技與人之關係。

海德格將技術(techne)視為一種「創作」(etwas Poietisches),這種創作是一 種產出(Her-vor-bringen),什麼東西被產出了?真理,在「無蔽」意義上被理解 的真理。作為無蔽的真理才是真正與技術本質相關的,科技時代裡只知道使用 技術而忽略了深思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忘記了技術之本質,這樣的真理並非 一種解蔽,而是「促逼」(Herausfordern),此態度將自然視為開採能量的對象,

世界成為對象物,這種與世界的關係是啟蒙思想的產物,海德格明確地拒絕這 個開端,強調深思科技之本質的必要性。而這也正是《 哲學獻論 》致力於通向 另一個開端的用意:為科技時代的危境找尋救贖之道。

他指出,《 哲學獻論 》所要探問的是一條通向另一個開端的道路,為什 麼要另一個開端?因為「各種『體系』(Systeme)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今日 我們更需要的是這種通向另一開端的思想:就是一種奠基性的存有之真理的計 畫,以進行歷史性的深思(GA65: 4-5)。《 哲學獻論 》第 45 節的標題「從《 存 有與時間 》到《 本有》」表達了海德格的思想道路,《 存有與時間》對他來 說仍是屬於第一個開端的,因而也是必須要被克服的。Vallega-Neu 在詮釋海德 格的《哲學獻論》時,就將此書視為從《存有與時間》到《哲學獻論》的思想 發展,海德格因此踏上克服《存有與時間》的形上學痕跡之道路,因為他發現 在《存有與時間》中存有論仍深陷於語言的侷限中,而語言對於存有的表述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定失效,因而海德格轉而發展歷史性的本有,以另一種思想方式揭露存有 (Vallega-Neu 2003);這種所謂語言對於存有的失效,也因為沒有徹底挑戰存有 者與存有之關係,最終仍然跳不出主體性的思考;而轉向後「存有自身的歷 史」意義中出現的人類存有自身之轉化,標示出了海德格後期的嘗試:放棄

「主體性」而直接探問此有如何在非主體意義下、或者非體系的時代裡能夠生 成。海德格如此定義「存有自身之歷史」:

「存有自身的歷史」(»Die Geschichte des Seyns«)是這種嘗試之名稱:將存有自身 之真理作為本有(Ereignis)置回思想之詞語中,因而,能夠交付給歷史性人類的本 質根基—交付給詞語以及其可說性(Sagbarkeit)(GA69: 5)。

要理解這定義我們就需要理解,那作為「本有」(Ereignis)的存有自身之真 理是什麼?本有串起了海德格轉向後發展出來的許多概念,我們無法畢其功於 一役地去定義它,而必須在各種不同概念的相互滲透裡,理出輪廓。且在理解 這概念時必須知道,海德格思想方式特別之處就在,為一個問題給定一個答案 並非思想之任務,而是在追問過程中,我們就已經發展出尋求答案的方式—意 即我們面對的是沒有答案的哲學問題,唯一的解答方式就是承認答案的不可 能,並在不斷追問中探求其不可能性何在,也因此他說提出「什麼叫作(heißt) 思想?」的問題時,其實也是在召喚(heißt)思想(GA7: 129-143)。在此我們只能 召喚海德格在不同脈絡下給出的本有之說法。

首先本有有「發生」(ereignen)之意。這種發生不是一種在舊有概念上的 轉化或變形,而是一種對迄今不曾被提出的思想之探求,因此海德格稱本有為

「將來之思想」(das künftige Denken),在這種絕對的發生之意義下,「所探討 的 不 再 是 『 關 於 』(über) 某 物 的 處 理 , 或 者 描 述 某 種 對 象 性 之 物 (das Gegenständliches),而是轉生(übereignet)於本有中,這種本有等同於人類從『理 性的動物』到此-有的本質變化。因而適當的標題是:從本有而來(Vom Ereignis) (GA65: 3)」,這裡海德格試圖告別一種再現性的、對象性的思維方式,而源始 地思考存有者如何能在本有中被發生而來。在此,此有 (Dasein)被轉寫為此-有,因為海德格否認此有的獨立性,而強調本有作為「此」,乃存有者發生之

(Systeme)的時代已經過去了」(GA65: 5),因為事件並不是系統內的被確保的發 生,而是對舊有模式的中止,且返回到另一個開端(der andere Anfang)。這個概 念也呼應上一章中對於海德格藝術空間的後結構式理解。 (Zusammengehören),而這使我們驚惶地更清楚了,是且如何地(daß und wie),人 類結合於(vereignet)存有,而存有又如何地被獻給了(zugeeignet)人類。在集置(Ge-Stell)裡作用著一種罕見的結合(Vereignen)與獻出(Zueignen)。這個自成(Eignen),在 那其中人類與存有相互生發(ge-eignet),以直接被經驗的方式生效著,也就是進入 了我們稱為本有之物者。本有這字是由發展後的語言取來的,使自成(er-eignen)源 始地意謂著:使看到,看見,在看到時喚到自己身邊,使屬於自己(er-äugen, d. h.

Erblicken, im Blicken zu sich rufen, an-eignen),由被指引之事來思索,本有這字現 在應作為用以服務思想的引導詞彙(Leitwort)而使用,而如此被思想的關鍵字,仍 未被適當翻譯出來,如同希臘的關鍵字logos 以及中國的道。本有這個字在此不再 意指我們平常稱的某種發生(Geschehnis)或事件(Vorkommnis)。此字現在以獨特的 名詞(Singulare tantum)被使用,它所指稱者,只發生於(ereignet sich)單數(Einzahl) 之中,不,並非在一數字中,而是獨特唯一(einzig)。在現在科技世界所產生的,

Erblicken, im Blicken zu sich rufen, an-eignen),由被指引之事來思索,本有這字現 在應作為用以服務思想的引導詞彙(Leitwort)而使用,而如此被思想的關鍵字,仍 未被適當翻譯出來,如同希臘的關鍵字logos 以及中國的道。本有這個字在此不再 意指我們平常稱的某種發生(Geschehnis)或事件(Vorkommnis)。此字現在以獨特的 名詞(Singulare tantum)被使用,它所指稱者,只發生於(ereignet sich)單數(Einzahl) 之中,不,並非在一數字中,而是獨特唯一(einzig)。在現在科技世界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