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重返亞太」到「亞太再平衡」

第二章 「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演進與現況

第三節 從「重返亞太」到「亞太再平衡」

雖然歐巴馬政府的國家戰略於上任後就藉著出訪亞洲及積極參加亞太地區 各項會議等方式來修正與調整,但是並沒有非常明確地賦予一個代名詞。無論是 歐巴馬2009年11月出訪亞洲四國(日本、新加坡、南韓及中國大陸)時所發表的演 講中,還是2009年2月希拉蕊•柯林頓出訪亞洲四國(日本、印尼、南韓及中國大 陸)所發表的談話,均在在表示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合作以及維護區域安全是美 國的外交核心。直到希拉蕊•柯林頓在2011年10月11日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數位期刊網站上所發表的《America’s Pacific Century》一文發表後,「重返亞太

」(Pivot to Asia)一詞開始被各界學者關注,也是未來歐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

(Asia Pacific Rebalancing)的前身。1希拉蕊•柯林頓這篇文章是自歐巴馬政府上 任之後,第一次清楚地闡述美國未來全球暨外交戰略的方向,也明確指出亞太地 區是未來國際政治的重心,不論是外交經濟、或是軍事戰略都會一併調整。因此

,美國與亞太地區的學者們開始研究此戰略未來對全球情勢與區域安全所帶來的 影響,其中研究最多的莫過於「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

「重返亞太」一詞具體化了歐巴馬政府整體的經濟、外交以及軍事戰略方針

,這也足以稱為歐巴馬政府國家戰略的三叉戟。這三個面向,歐巴馬首重的就是 外交戰略,國際關係是人際關係的延伸,外交戰略的成敗將會影響歐巴馬政府在 世界的領導地位,軍事以及經濟戰略便是輔助其外交戰略的重要因素。歐巴馬與 希拉蕊•柯林頓兩人都深知美國在小布希執政期間於伊拉克與阿富汗發動的兩場 戰爭,其所耗費的成本大於國家利益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並且嚴重影響到國家 經濟實力。

在軍事戰略的調整上,美國軍隊士氣因為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上陣亡與傷殘 的人數日漸攀升而受到重挫,使得美國人民開始浮現越戰時期的陰影。因此,中 東地區對歐巴馬政府來說,就像是一個滿佈政治地雷的危險區域,稍有不慎就會 讓歐巴馬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中丟掉政權。歐巴馬上任不久後,美國國內以及伊 拉克當地政府開始出現了要美國撤軍的聲音。但是歐巴馬政府為了不被國際看笑

1 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11 October, 2011, <http://foreig npolicy.com/2011/10/11/americas-pacific-century/> (04 November 2016).

話,苦尋為中東戰場劃下完美句點的關鍵,直到2011年5月2日美國海豹部隊突襲 奧薩瑪•賓拉登(Usāmah bin Lādin)在巴基斯坦藏身處並將其擊斃後,歐巴馬政府 妥善利用這個強而有力的理由,開始著手將駐守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軍隊開始分 批撤離,不僅使歐巴馬政府在得以從軍事戰略上的難題中解了套,也能配合其國 家軍事戰略的轉變,進而將軍事部署的重心移至亞太地區。

在歐巴馬於2012年公佈《維繫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 世紀國防優先事項》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中明確的指出美國 現在屬於一個戰略機遇期,是調整美國政府長期的重「歐」戰略與政策的絕佳時 機點,並強調美國的軍事力量一直為了維持世界安全而努力,然而亞太地區的區 域安全面對的挑戰與困境日益增加,美國樂意且願意為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提 供協助。這也是歐巴馬首度將「再平衡」(Rebalance)一詞運用在此篇文章中,更 定調了歐巴馬政府未來的國家戰略方向,就是「亞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 Pacific)。其中在軍事上最強而有力的證明就是在美國國防預算逐年縮減的窘境 中,美國太平洋司令部下轄的陸軍指揮部指揮官編階,自2013年前的三星上將編 缺擴編成為四星上將編缺,不論是在象徵上還是實質上的戰略調整都展現出非常 強而有力的決心,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總共有了三位四星上將,讓歐巴馬政府在 亞太地區的軍事曝光率大為提高。

由於軍事戰略的限制因素較多,相形之下經濟戰略較容易形塑與調整,因此 歐巴馬政府上任後就開始積極著手國內與國外的經濟戰略,無論是振興國內經濟 還是要與中共競爭極具潛力的亞太市場,都是當務之急。當歐巴馬首次於2009 年11月14日訪問日本時所發表的演說中,除了將重心放在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安全 合作外,其餘主題均環繞在經濟貿易的合作以及協助全球與亞太地區經濟復甦,

無論是全球性的二十國集團(Group Twenty, G20)還是區域性的亞太經濟合作會 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都是可以促進經濟合作的平臺,

同時也強調與中共的經濟競爭與合作的不是零和遊戲,經濟的成長也不需要藉由 損害他國利益換取,而最具亮點的部分就是以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來強化區域經濟合作為目標。2

2 Barack Obama, “Remarks by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t Suntory Hall” The White House,19 November, 2009,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remarks-president-barack-obama-suntory-hall>,30 October 2016.

由歐巴馬的主張中可以了解,美國既然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就必須與亞太地 區的國家與組織進行整合,並且同時呼應其在2009年11月在日本提出致力於推動 美國加入TPP3的宣言。因此,在2010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領袖宣言中表達,

建立起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Asia-Pacific, FTAAP)的基礎將建立於 東協加三(日本、南韓及中國大陸),東協加六(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紐 西蘭及印度)或者是類似TPP的區域經貿組織與自由貿易協定。4無論是東協加三 或是東協加六,均沒有美國的一席之地,因此對於歐巴馬政府2010年當時的亞太 經濟戰略來說並無實質的幫助。歐巴馬政府的經濟戰略若需要與亞太區域接軌,

除了APEC以外,就是美國長期以來興趣不高的TPP。同時,由於TPP的成員國中 並沒有中共,因此歐巴馬政府可以藉由TPP的締約與推行可以使美國自成一派,

與躍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共保持經濟上的競爭,甚至可以拉開兩國之間的距 離。

從希拉蕊•柯林頓親手擘劃的「重返亞太」到歐巴馬團隊修正後所提出的「

亞太再平衡」,雖然在用詞上有了改變,但是戰略意涵同樣是將美國的外交、經 濟以及軍事重心移回亞太區。筆者認為,相較於希拉蕊•柯林頓的「重返」(Pivot)

,歐巴馬的「再平衡」(Rebalance)在用詞上顯得比較柔性,也比較不會使中共產 生被威脅感。同時,「再平衡」一詞可以一語雙關,可以代表美國政府在歐巴馬 的領導之下,將歐亞大陸上的外交關係定義出新的平衡點,不再是重歐輕亞;另 一方面則是要平衡美國政府長期失衡的亞洲政策,因為自二戰結束,美國雖然在 日本、南韓以及菲律賓均有駐軍。但是,自美國在1992年從菲律賓全面撤軍之後

,美國的亞洲政策往往都是重日本以及韓國為首的東北亞而忽略東南亞地區的國 家,這種情形也將不利於歐巴馬政府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無論是歐、亞兩區 的戰略平衡還是亞洲區域內的戰略平衡,歐巴馬都希望在他領導的美國能夠保持 其世界的領導地位,讓日益壯大的中共能夠在國際政治中多擔負大國應有的責任

,而非無限制地發展軍事力量,造成區域的動盪與不安。

3 TPP 的起源係來自於 2005 年 5 月 28 日,汶萊、智利、紐西蘭及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泛太平洋 夥伴關係,發起國與其他五國正進行磋商,其中包含澳洲、馬來西亞、秘魯、美國及越南。

4 APEC, “2010 Leaders' Declaration,” 13 November, 2010, <http://www.apec.org/Meeting-Papers /Leaders-Declarations/2010/2010_aelm.aspx>(12 Novemb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