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心理距離說的批判 心理距離說的批判 心理距離說的批判 心理距離說的批判

康德發展系統哲學的努力來建構無涉利害說。他以知識論的靜態分類方法來 發展此美學,以作為其哲學思想體系的一支,卻可能犯了哲思有餘、心理實踐不 足的毛病,更無法解決二元對立的哲學問題。心距說可修正前述無涉利害理論建 構上的毛病。心距說的理論發展在內容上是藝術觀賞理論,布洛採取動態的心理 學研究方法,他反對康德以發展完整哲學體系建構的無涉利害說,而是強調觀眾 在欣賞藝術品的心距狀態的描述。不過,布洛在建構心距說時仍有不少問題,茲 從「研究方法」、「審美態度」和「心理距離實際性質」三個面向來加以探討。

壹 壹 壹

壹、 、 、 研究方法的問題 、 研究方法的問題 研究方法的問題 研究方法的問題

一 一

一 一、 、 、 、過重實驗法易將美學和科學加以混淆 過重實驗法易將美學和科學加以混淆 過重實驗法易將美學和科學加以混淆 過重實驗法易將美學和科學加以混淆

布洛提出心理距離說的時間乃是二十世紀初,當時心理學科學化運動才剛崛 起,尤其是行為學派,夾帶著統計學方法之研究。布洛也承接這樣的風潮,他企 圖以此風潮的方法來帶領美學邁向另一個境地。布洛強調實驗法,衛金森在其蒐 集布洛的論文集所集結的《美學》一書中的〈前言〉中指出,在 1905 至 1908 年 間,布洛便密切的進行廣大而一系列的顏色欣賞之研究。他完全依賴可反省的證 據,他認為,沒有其它方法會比美感的實驗方法好,甚至是比統計方法來得更佳,

這是因為他想要的並非觀賞主體對顏色的意見,而是他們對顏色及時判斷的理 由。經由這些實驗,在 1905 年到 1912 年發表心距說之前,布洛陸續發表了許多 的文章。諸如 1907 年的〈顏色讓人明顯沈重〉(On the Apparent Heaviess of

Colour)、1908 年的〈單色的美感欣賞所呈現的知覺問題〉(The “Perceptive

Problem”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Single Colours)、1910 年的〈簡單顏色混合 的美感欣賞所呈現的知覺問題〉(The “Perceptive Problem”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Simple Colour-Combinations)(Wilkinson, 1957: xxvi-xxvii);然而

前述這些實驗並非標準化實驗(Ball, 1965: 442),衛金森更直言布洛的實驗法失 敗,而讓布洛的理論本身產生前後矛盾的現象:

由於美學具有主觀成分,這些非科學的的反省性證據便無法獲得信任。美感 事實乃是一種獨特的意識模式,對這樣立即的材料而言,這樣的實驗方法是 完全不適合的。布洛打著偽科學的態度,便有責任去承受美感實驗所落入門 外漢和假科學家的壞名聲。(Wilkinson, 1957: xxvii)

筆者的立場與衛金森相同,皆認為即使布洛當初應用此研究方法的立意良 善,想用科學去研究具有主觀的成分,卻往往落入失敗一途。美學應該有別於科 學,布洛自己認同此點41,卻企圖以科學方法來研究美學,的確忽略了美學和科 學上本質上之差異,也使得他的理論在邏輯上產生極大的謬誤。

二 二 二

二、 、 、 、過於著重單一原則易於錯判判斷美感經驗的複雜性 過於著重單一原則易於錯判判斷美感經驗的複雜性 過於著重單一原則易於錯判判斷美感經驗的複雜性 過於著重單一原則易於錯判判斷美感經驗的複雜性

即便心距說便係要破運用單一原則來解釋的絕對美,心距說已讓無涉利害的 審美狀態從更易實踐,但是它仍落入了單一的美學原則的藩籬;關於這點,衛金 森認為,此謬誤便是要用此單一原則來衡量任何事,此乃無法證成的一種假定

(Wilkinson, 1957: xxvii)。因為它仍用簡單的光譜論去分析主體欣賞或創作美感 對象時的所應具備的心理距離,去探討心距是狎近或是疏遠,抑或是具有超離而 適當的心距。

迪奇(G. Dickie)認為,心距「太遠」或「太近」之所以不適於審美活動,

是因為它們會使我們不能注意對象本身的性質。造成不能注意的原因固然可以有 很多,但注意只有一種。注意之不同只能在動機上去區分,注意本身除了程度上 可有差異外,並無種類之不同。我們大可不必再談虛幻的心距,只需談是否專心 注意即可。但是劉昌元卻認為,如果迪奇的論點可以成立,科學家的注意和欣賞 家的注意就沒有種類的不同,只有動機之差異。完全用「注意」來取代「心距」,

就不能把布洛所強調的「壓抑實用態度」之含意,完全表達出來」(劉昌元,1994:

107-108;Saxena, 1978: 82)。筆者並不贊同迪奇以「注意」來取代「心距」,因

41 布洛認為心距提供了美感價值獨特的標準,此價值有別於實踐的(效益主義)、科學的和社 會的(倫理的)價值(PD:129)

為「心距」的「距離的二律背反」之原理是藉由「拉近」和「拉遠」的「超離」

功夫來走向無涉利害的美感狀態,其意涵之深,絕非「注意」可輕易取代之。

三 三 三

三、 、 、 、美感對象著重在繪畫而缺乏對其它藝術的描述 美感對象著重在繪畫而缺乏對其它藝術的描述 美感對象著重在繪畫而缺乏對其它藝術的描述 美感對象著重在繪畫而缺乏對其它藝術的描述

布洛的美感意識理論的發展,主要的典型例子乃是依據繪畫,此是與布洛在 1908 年所進行的一系列顏色的實驗研究有關。布洛的理論只以顏色的欣賞為基 礎,而非以所有的藝術作品的欣賞為基礎(Clement & Smith, 1968: 110-112)。劉 昌元認為狄奇主張布洛以海霧這樣特殊的例子來說明審美態度是不當的,因為這 並不是審美活動的典型例子,不過劉昌元並不同意迪奇的說法,他認為迪奇對於 海霧這個例子確實有誤解,海霧的確是個非常特殊的例子,而且一個正常人也的 確很難在那種危急的狀態下,仍保持適當的心距。布洛所以選這麼特殊的情況作 例子,是為了要對照審美態度與實用態度之不同。這種不同,在極端的例子中特 別可以清楚顯現(劉昌元,1994:107)。

布洛在〈心理距離作為藝術與美學規則的一個要素〉一文中所舉的例子諸如 觀賞海上迷霧、雪萊寫詩和欣賞《奧賽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42一劇 等,在詮釋心距說時,舉例較少較難說明心距說的運用原則。關於這個部分,本 研究採用美學大師朱光潛的諸多論述,朱光潛可說是中國學者中演繹心距說最好 的學者。他舉了許多非繪畫的例子:閱讀《西廂記》(朱光潛,1995:28);欣賞 王漁洋的〈秋柳詩〉的解析;欣賞詩經中,對「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解 讀(朱光潛,2006a:12-15,67);觀賞德國的音樂家華格納的歌劇、觀賞埃及 雕刻和欣賞中世紀諸大教寺的雕像(朱光潛,1995:31,33)。此外,唐山德以 欣賞《湯姆.瓊斯》為例子(林逢祺譯,2007:244-245)。這些例子,皆可補足 討論心距說的例子不足之問題。

貳 貳 貳

貳、 、 、 審美態度的問題 、 審美態度的問題 審美態度的問題 審美態度的問題

一 一

一 一、 、 、 、反實用的態度容易有與生活隔離之嫌 反實用的態度容易有與生活隔離之嫌 反實用的態度容易有與生活隔離之嫌 反實用的態度容易有與生活隔離之嫌

心距說所採取的立場與無涉利害說的立場是一致的,乃是「免於實用的態 度」,與實用隔絕,跳脫常人實用的毛病。劉文潭提到,審美必須跳脫一般人所

42 《奧賽羅》是莎士比亞大約在 1603 年所寫作的一齣悲劇。

持的生活立場。根據布洛的經驗,他發現常人所犯的通病,便在於一般人缺乏保 持距離的能力,極易達到距離的極限,而產生失距的現象,所以他們每每不能像 藝術家那樣,不計利害,不起意慾,但以純粹無雜的審美眼光去觀賞對象。這皆 是「狎近」多過於「疏遠」(劉文潭,1967:254)。不過有別於無涉利害說,心 距說更進一步說明所謂實用的毛病便容易給人狎近的心距,劉文潭提到:

我們可以很清楚瞭解,何以常人動不動便大興問罪之師,指責藝術家的作 品,充滿浮華、奢靡、肉感、淫蕩、殘忍、詭詐……等不道德的內容,但在 實際上,應加歸罪的往往不是受指責的藝術家或藝術品,而是指責者自己。

(劉文潭,1967:254)

一般人時常無法跳脫實用的毛病,無法如藝術家一般以超離的視角欣賞藝術 品。然而,迪奇認同戈夏克(D. W. Gotshalk)的主張,認為布洛的理論之所以 錯誤,乃是他強調美感對象要和我們的實際生活本身有所割離,他認為:「我相 信,現象中的完整經驗若是美感的,並不是將所有的行動予以停止,也不是將來 自於現象之中的主動的實際自我予以分離」。同樣的,迪奇認為隆美(L. D.

longman)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布洛有兩個錯誤的假定,一為一般人是實際 的,一為美感乃是排除實際,他便批判布洛由於其央格魯撒克遜的實際而無美感 的環境,他便已經失控(Dickie, 1961: 234)。杜威也有類似的看法,也認為審美 的敵人既非實用,也非理智,而是單調貧乏、目標鬆散造成怠惰,在實際行動和 思維活動中對陳習屈服。一方面禁慾、強迫屈服、禁錮;另一方面則是放縱無度,

毫無條理,沒有目標地沈溺,都與完整經驗的整體背道而馳(Dewey, 1980: 42)。

然而,迪奇並不贊同前述戈夏克和隆美對布洛的批判。例如他認為戈夏克和 布洛的論點實際並不相同,迪奇認為布洛並不強調人們擁有美感經驗是必須和他 的實際環境割離的,當我們欣賞一幅畫和一齣戲時,並不是說布洛所謂抽抽煙和 搔搔耳朵就要和實際環境割離。有些事件可能會阻斷心距,也因此阻斷了美感經 驗,然而有些事件卻不見得會(Dickie, 1961: 234)。在此,筆者贊同迪奇認為「布 洛並不強調人們擁有美感經驗是必須和他的實際環境割離」之看法。

延續此看法,筆者強調杜威之所以反對布洛實用的用法,他乃是以「廣義美」

之立場來反對布洛等人採取「狹義美」的立場,才會認為審美的敵人必須無涉實

用的生活態度。在杜威看來,日常生活常受到無感、厭倦和刻板印象所感染。我 們既沒有受到來自感官性質的衝擊,也沒有獲致思考事物的意義。世界對我們而 言有過多的負擔和擾亂。我們受到環境的壓迫,或只是對環境感到麻木不仁

(Dewey, 1980: 270)。杜威認為審美最大的敵人便是觀賞主體對美毫無感知能 力、麻木不仁。在杜威的「廣義美」之界定下,品茗是美,享受美食是美,在他 看來生活無處是美。但這些美感經驗在布洛看來,因為側重口腹之慾,則有距離 過於狎近之嫌。筆者認為,杜威和布洛之間的爭議在於對於美的界定不同,杜威 是從廣義美觀之,由於生活處處是美,審美的敵人便是生活過於單調貧乏,屈從 陳習而毫無變化,實用與否,並非審美的關鍵,這些反而是布洛無法認同的。我 們只能說,布洛與杜威立場不同,以各自的美學立場建構其理論。布洛的理論實

(Dewey, 1980: 270)。杜威認為審美最大的敵人便是觀賞主體對美毫無感知能 力、麻木不仁。在杜威的「廣義美」之界定下,品茗是美,享受美食是美,在他 看來生活無處是美。但這些美感經驗在布洛看來,因為側重口腹之慾,則有距離 過於狎近之嫌。筆者認為,杜威和布洛之間的爭議在於對於美的界定不同,杜威 是從廣義美觀之,由於生活處處是美,審美的敵人便是生活過於單調貧乏,屈從 陳習而毫無變化,實用與否,並非審美的關鍵,這些反而是布洛無法認同的。我 們只能說,布洛與杜威立場不同,以各自的美學立場建構其理論。布洛的理論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