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源起

第二章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及消費者保護法第 51 條

第一節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源起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二章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及消費者保護法第 51 條

由於懲罰性賠償金賠償制度係源自英美法,故有必要先理解其發展背景與制 度功能。對於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有基本之認識後,有助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第 51 條要件之探討。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於英美法上亦曾引發存廢之爭論,此爭議進而 影響到我國消費者保護法第 51 條適用之寬嚴。實務及學說對於該條文之態度,

直接反映於對於條文要件之解釋。其中,消費者保護法第 51 條「依本法所提之 訴訟」之要件中,關於「本法」及「訴訟」,於我國實務與學說上有就其限縮解 釋,使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適用更趨嚴格,進而減少其適用之可能。本章將先就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源起及功能為介紹,並整理我國實務及學說對於消費者保護 法第 51 條「依本法所提之訴訟」之見解,最後歸納該要件最妥適之解釋。

第一節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源起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punitive damages16)之歷史相當悠久,早期的法典中即存在 各種形式之懲罰性賠償金17。其最早的原型係多倍懲罰原則(doctrine of multiple damages),為一種根據預先決定的比例酌定懲罰性賠償金的形式。此類賠償金出 現於近 4000 年前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西元前 1400 年赫梯法(Hittite Laws)、西元前 1200 年希伯來摩西律法(Hebrew Covenant Code of Mosaic law)、西元 前 200 年印度教摩奴法典(Hindu Code of Manu)。於民刑未分立之時代,早期羅馬 民法(early Roman civil law)源自於西元前 450 年以制裁為本質之十二銅表法 (Twelve Tables),古典羅馬法(classical Roman law)即有兩倍、三倍及四倍的賠償金 之規定18。此些多倍賠償之概念並為普通法系所沿用,較完善之懲罰性賠償金制

16又稱為 exemplary damages, vindictive damages, smart-money. See

Michael Rustad & Thomas Koenig,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Punitive Damages Awards: Reforming the Tort Reforms, 42 Am. U. L. Rev. 1269, 1294 (Summer 1993).

17 THOMAS J. COLLIN, PUNITIVE DAMAGES AND BUSINESS TORTS: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6 (1998).

18 David G. Owen, 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 39 Vill. L. Rev. 363, 368 (1994).

國國會(Parliament)即頒定多倍懲罰之規定20。該規定謂:「侵害宗教人士者應負擔 雙倍賠償金21」。繼此規定後,英國國會於西元 1275 年至 1753 年頒定有兩倍、三 倍、四倍等至少 65 項多倍懲罰之規定22

現代懲罰性賠償金原則係出現於英國 Wilkes v. Wood 案23及 Huckle v. Money 案24中。於此二案件中,法院認為就涉及不法利用財富(wealth)與權力(power)之行 為判決懲罰性賠償金係屬正當25。Wilkes v. Wood 案中,John Wilkes 於其創辦之刊 物 North Briton 第 45 期中批評英王喬治二世及其幕僚(ministers),英國政府助理 (Secretary of State)Lord Halifax 簽發欠缺正式資訊且未載有特定姓名之逮捕令逮捕 印刷者及出版者,以制止其出版。被認為是出版者之 John Wilkes 家中因而遭到

21 原文為“Trespassers against religious persons shall yield double damages.”參閱 David G. Owen, supra note 18. punishment to the guilty, to deter from any such proceeding to the future, and as a proof of detestation of the jury to the action itself.參閱 98 Eng. Rep. 489, 489-99 C.P. (K.B. 17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是 North Briton 第 45 期之印刷者的受僱人,因同樣逮捕令而遭拘禁之事件。於 Huckle v. Money 案中,原告遭拘禁,然拘禁期間僅約六小時,且於受拘禁期間 受有相當之禮遇。雖然本案中原告所受損害甚小,陪審團仍酌定 300 磅之賠償 金,此金額幾乎相當於原告週薪的 300 倍。

於上訴審中,被告承認其應負責任,惟就賠償金之部分主張原告並未受有 何實質損害,且原告於受監禁時受到良好待遇,又考量原告之薪資與地位,認 為該賠償金之酌定極為蠻橫(most outrageous)。

就此,法官認為考量原告所受之損害相當輕微,大概 20 磅之賠償金已足以 填補。然相較於原告僅受輕微損害及原告之身分地位之考量,陪審團重視該案涉 及統治者恣意行使權力、違反大憲章(Magna Carta),並藉由主張該逮捕令之合法 性以企圖摧毀國家自由之事實。法官肯認本案懲罰性賠償金之課予,其認為以一 張未載有姓名之逮捕令進入他人住屋以取得證據,此較西班牙宗教法庭(Spanish Inquisition)27之行為為惡劣28,為對於國民自由(liberty of the subject)大膽公然之侵害。

法院考量該案中國家權力之濫用不僅造成原告自由之侵害,亦侵犯國家自由,認 同陪審團超出實際損害甚多之懲罰性賠償金的酌定。Huckle v. Money 案中,懲罰 性賠償金(exemplary damages)一詞首次被引用為正式法律原則29

二、美國

(一)英國法之影響

懲罰性賠償金原則於其發源自英國後即迅速傳至美國。其最初之案例為 1784 年的 Genay v. Norris 案30

27 西班牙宗教法庭係於 1478 年至 1834 以殘忍手段驅逐異教之天主教法庭。

28 95 Eng. Rep. 768, 768-769 C.P. (K.B. 1763).

29 Michael Rustad & Thomas Koenig, supra note 16, at 1289.

30 Genay v. Norris, 1 S.C.L. 6 (1 Bay 6) (17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Genay v. Norris 案中,原告與被告因酒醉而發生爭執。嗣被告提議與原告乾 杯和解,卻暗地於原告酒杯中摻入大量斑蝥 (cantharides) 31,致原告飲用後痛苦不 堪。南卡羅萊納法院(the South Carolina Supreme Court)判決考量原告所受之痛苦,

並認為身為醫師之被告不得抗辯其不知斑蝥之毒性,因而判處被告懲罰性賠償金

32

另一關於早期懲罰性賠償金之 Coryell v. Colbaugh 案33,則是於 1791 年發生 於紐澤西之案件。該案被告違反與原告結婚之承諾,法院指示陪審團不要以原 告實際損害或所受痛苦酌定賠償金,應以避免將來類似事件之發生為酌定賠償 金額之考量。該案中,法院駁回被告以貧困為由主張其不應負擔懲罰性賠償金 之抗辯,認為應設立典範(for “example's sake”)於社會大眾,以達嚇阻與預防 之目的為懲罰性賠償金判決。

至 1850 年,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根深蒂固為美國法的特色之一。美國最高法 院甚至表示,懲罰性賠償金原則獲得司法判決的支持超過一世紀之久34。就侵權 行為訴訟,陪審團通常會考慮被告侵犯之嚴重性,而非衡量原告損害之填補35。 法院頻繁地以懲罰性賠償金為維持社會秩序之手段,對於以權勢欺壓弱者之人判 決懲罰性賠償金,認為惡意或嚴重忽視原告權利者,應受懲罰性賠償金之制裁36

19 世紀末期,對於判處對象則自擁有權勢的個人移向大型公司。對於可能造 成公眾損害之瑕疵,懲罰性賠償金或為促使大型公司進行改善措施之動機。懲罰 性賠償金判決因此成為有效的社會控制措施之一,用以阻止刑罰無法控管且涉及

31 為稱為斑蝥的甲蟲乾燥後製成之粉末,俗稱西班牙蒼蠅(Spanish fly),具有毒性。因有誘使交 配的作用,早期曾被用於春藥。

32 法院於該案中就懲罰性賠償金係採vindictive damages”之用語。

33 Coryell v. Colbaugh, 1 N. J. L. 77 (1791).

34 Day v. Woodworth, 54 U.S. 13 How. 363 (1851).

35 THOMAS J. COLLIN, supra note 17, at 9.

36 Michael Rustad & Thomas Koenig, supra note 16, at 12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龐大利益之案件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