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成人學習動機之理論與意涵

一、成人學習動機意涵

動機 (motivation) 是涵蓋面極廣的一個名詞,可代表人類行為複雜 的一面,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該活動,進而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 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89)。動機為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

包括感覺需求、促動行為及朝向目標,以獲致滿足(溫世頌,1997)。

黃富順(1996)認為,學習動機指的是引起成人參與、維持學習活動 並繼續使行為朝向其學習目標的一種心路歷程。學習動機是個體追求 成功的一種心理需求,亦即學習者發現學習活動的意義與價值,而嘗 試驅策自己追求成長之傾向(朱敬先,1986)。張春興(1994)也指 出:學習動機是指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導使學習 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林寶山(1998)則認為學 習動機是引發學習者認真學習的動力。廖志昇(2004)對「學習動機」

的定義如下:「是指引起學習者對客觀的學習活動認知,自發的維持 學習活動,以導使該學習活動趨向所設定的目標,並滿足其學習目標 的內在心理歷程。陳素蓮(2006)研究指出學習動機即指在學習活動 中,藉由各種客觀的認知,促使個體投入心力、維持學習、達成學習 目標的內動力。

14

MacKeracher(1996)認為學習動機是學習者展開一項學習活動時 所感受到的需求。張春興(2007)認為學習動機(motivation to learn)

是指教師講課時能引起學生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促使該學習 活動趨向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的內在心理歷程。許鴻志(2007)認 為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兩種,都可視為促使個體樂意參與 學習活動,追求預設目標的一種需求或驅力,是驅策個體持續學習、

引發行為並期待成功的一種心理歷程。

動機是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亦是解釋有機體所作所為的概念。

由於各人有不同的動機取向,而展現不同的行為特質(張德永、黃芳 銘、陳儀蓉,2008)。動機理論的種類繁多,當代的動機理論都有理 論的歷史背景可循,為當代動機理論的基礎。Pintrich & Schunk(2002)

提出許多動機理論的歷史源由,包含行為論、認知論、哲學觀點、心 理動力論、特質論、驅力論及人本論等。

二、成人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從成人的學習動機的文獻探討中,可發現許多學者一致認為成人的 學習皆非單一面向模式,例如 Cross(1981)及黃富順(1985)的理論 模式中皆指出成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具連鎖性循環過程,只要有因素 阻礙或是無法滿足參與學習的相關條件,都可能影響成人做出參與學 習活動的決定,或是終止正在從事的學習活動。然而相關的理論對於 成人繼續學習並未提供一個完整的看法,只能推測出許多影響成人繼 續學習的相關因素。

Thompson(1992)視參與學習的活動是一種動態過程,可以分為 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當一個人能承諾參與學習,重新規劃生 涯的計畫能與生活配合,就是參與學習的適當時機,與學習者的學習 動機有關。而第二階段「維持平衡」關係到學習者的繼續學習或終止

15

學習,主要受到學習者參與學習後是否能維持各方面因素的平衡,包 含個人、學校、非學校的因素。當學習者無法在這些因素變項中的負 載及正向力量無法取得平衡時,就容易導致其終止學習。

Zimmerman 認為個體的學習從原本固有的變項(如課程的特質、

資訊及素材的信度、及師生的互動關係等)透過課堂間的師生溝通互 動,即使不論個體是否能達到最佳等級的學習狀態,只要有良好的教 學引導,都能使個體繼續參與學習(Pintrich & Maehr,2004)。因此,

以此模式解釋於成人教育上,成人對學習的期待以及學習之後對學習 的滿意度,即關係著成人繼續學習的意願與持續參與學習的行為。

Boshier(1973)將成人教育的參與者分為二類,即成長動機者與匱 乏動機者:前者的學習較重自我實現,而後者的學習易受社會環境的 趨使。Boshier 認為成人繼續參與教育學習與否,是參與者內在自我與 教育環境不符合程度的函數,即當個體內在的自我與教育環境之間不 一致的程度越大,其將來終止學習的機會就越大。

Woolfolk (2000) 認為學習動機的理論主要分為:行為主義、認知 主義、人本主義及社會學習取向等四大學派。每一學派的理論對於學 習動機的解釋,可作為發展激勵學生學習之基礎。其理論論述如下:

1. 行為主義學習動機理論

行為學派對學習動機的理念為,學習產生過程中之所以刺激作用與 連結反應,主要係由於強化物能滿足個體需求,進而產生效果強化。

運用於學校教育常見的為,藉由獎勵與懲罰的措施來維持學生的學習 動機,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朱敬先,2000;張春興,1994)。

動機係由驅力所促使,而驅力係因生理上的需求所致,若個體表現行 為時給予強化物,滿足生理上之需求,就會強化其行為。

Bandura 認為於班級教學的情境下,其他學生的良好表現或教師的

16

教學風格,皆可能引起學生的觀察或模仿學習。從學習動機的觀點來 看,觀察或模仿學習的產生,主要係由於學生於心理上,向同儕或教 師的行為表現進行模仿與認同,且在見賢思齊的心態下,督促並要求 自己,期望可以有像楷模一樣的優異表現,從而提升個人心理上的自 尊。學校教育一向重視學生行為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對教師行為要求 以身作則,對學生的優良行為公開表揚,其目的均在於引起學生模仿 學習,藉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張春興,1996)。

然而,若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低落,可能為環境因素的刺激,可能為 行為或反應的,亦可能為驅力或強化的因素。於學校教學上,當學生 表現正面的學習行為,採納行為學派的教師經常使用獎勵(如:口頭 讚賞、獎品、給予權力、高分數…等),而當學生表現負面,則實施 處罰(如:訓斥、剝奪權力、勞動服務、低分數…等),以督促學生 學習,其目的係要藉由外在誘因或外控權力,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張春興,1998)。故藉由增強物的運用,以達到建立刺激與反應之 間的連結;盡量利用強化原理來促進學習,以引發、維持學習的動機,

其強化原則如下:1. 每當學生表現新的、且是好的行為時,立即給予 增強;2. 當好的行為建立至穩定時,減少增強的次數,改採間歇性增 強或延宕增強;3. 增強物要考慮個別差異;4. 將目標行為分為小部分 再漸次的增強,以達成目標行為;5.訂定行為契約(蔣恩芬,2000)。

依據行為學派的觀點,訂定一行為契約,並依契約的標準給予獎勵 增強,或藉由模仿和認同楷模的行為,即可產生學習動機(郭淑禎,

2003),唯若獎勵方式被運用得過於頻繁,則有礙學生個人發展,且 學生會變得過於依賴成人的威權。張春興(2001)就指出對此種只注 重外在學習動機,而忽略內在學習動機的教學方式,易出現以下缺失:

(1) 重外誘控制無從培養學生學習熱忱;(2) 趨獎避罰心態於全體學生

17

均不利;(3) 手段目的化的結果有礙學生人格發展;(4) 短暫的功利取 向不易產生學習遷移。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運用強化的原則來控制個體的學習,將學習的結 果視為外在因素控制的歷程,在學習動機的解釋上是採取「刺激→反 應→強化」、「需求→驅力→行為」的模式。故此學派的學習動機理 論是外控的,屬於外在動機(李咏吟,2001)。Hull 的驅力論則指出 人類行為的動機,主要來自個人為了滿足需求,減輕不愉快的刺激,

再經由增強作用的學習,以及對目的物追求的增強價值等因素交互作 用所形成的(陳李綢,1990)。

雖然運用外在強化能使學生在短期內接收到學習效果,唯因此而忽 略內在動機的引發,使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不利於長期的發展,因為當 外在驅力不在時,就可能會失去動機。由上述可知,強化理論對於學 生的學習動機,並不一定是產生正面的影響,只能當成促進學習的輔 助工具之一。

總體而言,行為學派認為個體的學習是持續「刺激」與「反應」的 結果。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代表人物有俄羅斯生理學家 Pavlov、

Thorndike 與 Skinner。由於剌激與反應關係的不同,制約學習可分為 兩類: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 及操作制約 (operant condition)。

古典制約學習以 Pavlov 實施「狗唾液實驗」,所導論出對於學習 行為的解釋。依據 Pavlov 的實驗程序及事實發現,學習的歷程可做為 以下之說明:在控制的情境下,將一個原來不能引發個體反應的制約 刺激,伴隨另一個能夠引發該反應的非制約刺激出現多次以後,使得 制約剌激與該反應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結關係,而能單獨引發該種反應

(張春興,1992)。相較於 Pavlov 以狗來做實驗,Thorndike 則是以 猴子、雞、貓、狗、魚來做實驗。Thorndike 研究嘗試錯誤學習,並將

18

此種學習的因素分析歸納為三個原則,提出了學習三定律:a. 練習定 律 (law of exercise),練習次數愈多,個體的某種反應與某一刺激間的 連結則愈增強;b. 準備定律 (law of readiness),個體身心狀態準備反 應時,聽取其反應則感到滿足,阻止其反應則感到苦惱;c. 效果定律 (law of effect),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增強,刺激反應間之 連結強化;反之,無效果之反應將逐漸遞減(張春興、林清山,1973)。

此外, Skinner 加以改進了 Thorndike「嘗試錯誤學習」的理論,進而 發展出「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一般心理學家多稱此類學 習過程為「工具制約學習」, Skinner 主張:生物體的行為可以用強 化 (reinforcement) 或獎勵的方式來「塑造」環境預期的反應。Skinner 訓練鴿子打乒乓球及訓練老鼠走迷宮,為其「操作制約學習」最有名

此外, Skinner 加以改進了 Thorndike「嘗試錯誤學習」的理論,進而 發展出「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一般心理學家多稱此類學 習過程為「工具制約學習」, Skinner 主張:生物體的行為可以用強 化 (reinforcement) 或獎勵的方式來「塑造」環境預期的反應。Skinner 訓練鴿子打乒乓球及訓練老鼠走迷宮,為其「操作制約學習」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