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我是油彩的化身》與變局中追求藝術境界的陳澄波

第五節 《我是油彩的化身》之陳澄波作為「夢想先行」意義的展現

陳澄波於劇中夢想的體現,可謂燃燒生命,將夢想完整地體現於成年後的每 個時期。陳氏堪稱為「夢想先行者」的原因,在於對夢想有堅定的決心。因此不 畏他人眼光,堅持理想而前進,即便鄉親不看好、岳父不認同亦不願支助,仍然 選擇向夢想跨出第一步,至異地求學,而在大學部畢業後,認為自己所知有所不 足,選擇繼續往研究所進修時,妻子因獨撐家計多年,欲以斷絕經濟支助來逼迫 陳氏放棄夢想返鄉,但陳氏為追求更上一層樓,而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堅持自己的 夢想,妻子因不忍其為堅持夢想而生病才繼續支助,由此展現陳氏對夢想的堅持。

此外,陳氏於大學時期,作品即獲得入選日本帝展的殊榮,卻不因此感到驕 傲自滿,反而選擇進修,呈現出努力讓自己更好的一面,且陳氏赴日學習時,白 天上課、晚上去畫室、閒暇之時,還會到公園寫生,緊抓住每個學習的機會不放,

展現出了強烈的企圖心與勤奮不懈的學習態度。然而,陳氏的入選日本帝展,無 疑改觀了當時臺灣人對於留日學習美術的刻板印象,也因為是臺灣第一人以美術 科入選帝展,而有承先啟後、開創新局勢且對後進晚輩造成影響之先行者形象。

陳氏對夢想的熱情處處展現於生命中,因此,無論陳氏身處何處,皆能細心 觀察當地特色,並呈現於自己的畫作中,如:任教於中國時,對中國畫的細心研 究與融入自己的創作理念中加以實踐、返臺定居時,則於臺灣島內四處旅行寫生,

將各地風情展現於畫作中。而陳氏除了在各個時期創作不輟外,仍然期許美術教 育能在臺灣生根發芽,因而與其他畫家籌組臺陽美術協會,希望藉此推動臺灣美 術的發展,因此劇中有陳氏於公園寫生時,啟蒙年輕張義雄以及與女兒於公園內 寫生時起衝突的場景,皆為強化藝術傳承的概念。

偉大的藝術者,並不僅僅為藝術而奉獻,同時也關心著百姓的生活,因此擔 任議員受委託為和平使者,試圖為人民請命而獲得和諧的社會生活樣態,卻因不

幸而受害,然而,陳氏在即將告別生命之際,所留下之遺書,仍不忘卻對臺灣藝 術界的叮嚀與期盼,且對於為民請命之事未感到愧對,留下至死夢想仍熱情燃燒 著的一面。

劇中呈現陳氏不在乎他人看法,勤奮追求夢想的堅定決心,以至於開創出屬 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走在所屬之領域的最前端,是為承先。而試圖推廣美術教育,

是為啟後,且將對藝術之奉獻,擴大為對百姓奉獻,是為偉大藝術家之生命體現,

因此,陳氏為美術界的夢想先行者。

第六章 結論

夢想先行者,意味著有超脫於他人的眼界與想法,並於特定時代中,突破舊 有的現況、發展自己的特色後,持續堅持自己的理想,因此夢想先行者,具有承 先啟後的特質。而本論文所探討之三位夢想先行者,分別是以音樂時代劇場所演 出的《渭水春風》、《四月望雨》、果陀劇場演出的《我是油彩的化身》,來作為呈 現。主題人物分別為: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運動,作為啟迪民智與推動改革的蔣 渭水、以創作出臺灣風格的曲調,使藝術走入民間的鄧雨賢、以繪畫獲選日本帝 展,打破傳統印象,且開創獨特的畫風並積極推廣美術教育的陳澄波,他們各自 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耕耘成一片天,而他們的成長背景雖皆為日本治理下的臺 灣,活躍時期卻不盡相同,因此,透過音樂劇的展演文本與史實的對照,可從以 下兩個面向總結,由時代氛圍下所塑造出「夢想先行者」意義的展現。

一、族群處境的展現

清朝因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戰後簽訂《馬關條約》,將臺澎以及附屬島嶼割讓 給日本,進而開啟臺灣由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成為日本五十年殖民地的歷 史。然而,對當時的臺灣百姓而言,認為日本是以異族的身分統治臺灣,自我認 同是漢人的身分、清國的子民,因此在子女教育的部分,選擇讓子女進入私塾學 習漢文,作為對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如:蔣渭水的父親,因族群身分認同的關係,

堅持不讓蔣氏接受日本教育,使蔣氏幼年時期進入私塾學習漢文。鄧雨賢因出生 於書香世家,家族富有「一門三秀才」之美稱,在異族的統治之下,鄧家有傳習 漢學的使命感,且鄧父為漢學教師,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下,鄧氏對漢學亦有所浸 染。陳澄波的父親為清朝的秀才,亦對陳氏的教育有所影響。但在異族的統治下,

仍需進入官方學校就讀,三位於公學校畢業後,分別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 北師範學校、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成為知識分子,並於成家立 業後,不久,或集結同好、或至日本留學進修等,各自投身於自己的夢想領域發 光發熱。

然而,在日治初期,臺灣沒有平等的參政權,且日人對臺灣島內民眾亦有眾 多不平等待遇,因此,蔣渭水與同時代之夥伴共同努力爭取權益、陳澄波雖因作 品曾入選帝展,提升臺灣人的精神層面,後欲返臺從事美術教學,卻因臺灣人之 身分而受排擠,無法打入臺灣設有美術相關類科的學校任教,而受朋友邀請,赴 中國上海任教。不久,世界局勢起了重大的變化。一九三七年,中國與日本的大 型會戰在上海展開,使原本在上海發展的陳澄波,遭到身分認同的影響,而返臺 定居。日本一方面對外採取戰事策略、一方面對臺灣施行皇民化教育,在語言、

姓氏、信仰、服飾等,試圖藉由同化政策,消除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使文化與生

活型態脫離漢民族及臺灣原住民,並動員臺灣人參與戰事,鄧雨賢在如此時代背 景下,所創作的作品被改為時局歌外,並受迫於時政,譜寫配合政令的歌曲以及 更改日本姓名、陳澄波不受戰事影響而持續環島寫生創作,並推動美術教育,後 因日本二戰戰敗投降後,所寫下「吾人生於前清,而死于漢室者,實終身之所願 也。」呈現出對新政權所寄于的厚望,後卻因二二八事件蔓延至嘉義,陳澄波受 託為和平使者,而亡於滿心期待的政權下。

在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的時間內,臺灣人大都以漢民族作為自我身分認同,

而日本視臺灣人為次等公民,中國視臺灣人為日本國民,因此對於嚮往回歸中國 政權的臺灣人而言,一直處在尷尬的身分認同關係中。蔣渭水具有強烈的漢族思 維,不受日本政府的壓制,致力於推動社會運動,企盼有所改變。鄧雨賢雖因戰 亂背景所造成影響,仍於任教時期對音樂教育有所貢獻。陳澄波雖因身分認同問 題而返臺定居,仍持續寫生與推展美術教育,因此,在異族的治理下,雖有不平 等之待遇與身分認同的問題存在,夢想先行者仍不畏懼這些問題,而持續耕耘著 自己的夢想。

二、文明進步的展現

甫接收臺灣的日本政府,面對臺灣人民尚停留於抽鴉片、裹小腳、雉髮留辮 且衛生習慣不佳、醫療水準不夠、人口死亡率高等百廢待興的樣態下。只得採用 逐步地規畫,並實施有系統的管理模式來加以改善,例如:人口普查、剃髮、戒 鴉片、禁纏足、改善衛生條件等基礎條件,再進一步地引進西方的觀念、教學課 程與時間的觀念,使識字率普及等,有計劃地培養人才。

日治初期,以開發能源和建立鐵道網,作為近代化基礎工程,全面地改造了 臺灣的地貌與都市景觀。接著,再將資金挹注到推行教育上,因此,一九二○年 代的臺灣,是各階段人才的蓬勃發展期,也是許多新思潮逐漸傳入的時期。新思 潮的部分,藉由活躍於一九二○年代的蔣渭水,所推動的文化運動與創立文化書 局,販賣各種書籍,皆起到引領整個社會思潮,並以此作為奠基與啟蒙臺灣人的 文化水平。且陳澄波於美術方面的成就,也在此年代進入日本帝展,獲得榮耀,

並對臺灣美術界起到深刻的影響作用。

而到了一九三○年代,臺灣因受西方文明的衝擊,在器物上有電燈、電話、

自來水與飛機,娛樂器物則有電影、留聲機與唱片,並有鄧雨賢大量創作臺灣曲 調風味的臺語流行歌,且電影與廣播也在此時期迅速發展,使臺灣富有新的流行 文化。新的思潮則有女性戀愛的自主觀念,如: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傳入臺 灣、陳君玉所寫的〈跳舞時代〉中的歌詞內容中,有所展現。服飾的部分,如:

西裝、洋裝等,皆代表著西方文明的傳入。

蔣渭水、鄧雨賢、陳澄波皆為日治時期,接受過漢學教育與日本西式教育的

知識份子,在面對文明的傳入,由於所處年代不同,而有不同看法。蔣渭水認為 臺灣人當時所患為智識的營養不良症,因此希望透過推動文化教育以醫治臺灣人 的病情。陳澄波則是透過畫作來呈現,文明的意象,如:畫作中有電線桿、公園、

文教機構、洋傘等,呈現現代化的建設與西方文物的傳入。鄧雨賢則認為當時臺 灣人,對西方文物的過度迷戀,而忘了自身擁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各自將不同 的體察運用於自己所開創的夢想中。

然而,夢想先行者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除了有獨特的看法與想法外,且不 受他人眼光與外界的影響,堅定且勤奮地朝向夢想前進,在夢想初步達成且開啟 前所未有的風潮後,仍能持續實踐夢想,並在夢想的天地中發光發熱,甚至引領

然而,夢想先行者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除了有獨特的看法與想法外,且不 受他人眼光與外界的影響,堅定且勤奮地朝向夢想前進,在夢想初步達成且開啟 前所未有的風潮後,仍能持續實踐夢想,並在夢想的天地中發光發熱,甚至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