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渭水春風》與追求民主自由及社會進步的蔣渭水

第一節 蔣渭水生平與其所處的時代環境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省宜蘭人。生於清德宗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年),

1卒於日治時期昭和六年(西元一九三一年),享年四十二。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 兼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推廣知識與文化,被當時人稱為「文化 頭」,而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化機關手」,後因在一九二○年代造成 啟蒙思潮,而被稱為「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此外,也因成立「臺灣民眾黨」,

積極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推動政治改革與領導民族運動等,不畏強權 的精神,被黃煌雄譽為「臺灣的孫中山」先生。2而關於蔣氏的生平與其所處的時 代環境,筆者依照蔣氏的生命歷程,分為以下三期,作為探討:

一、出身背景與學習成長歷程

蔣父名為蔣鴻章、蔣母名為李綢,蔣氏於家中排行為老三,家中成員尚有姊 姊名為蔣葉、兄長名為蔣來福、弟名為蔣渭川、妹名為蔣花。其父親以相命為職 業,曾在宜蘭城隍廟替人卜卦算命,蔣渭水便在如此環境中耳濡目染下,接觸了 宮廟文化、了解臺灣民間信仰,並曾經當過乩童。

蔣氏五歲時,正逢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清廷派李鴻章等人做為代表,於日本 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遂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此項消息傳至臺灣後,島上已視 清朝做為宗主國的漢人皆感到強烈反對,因此有組成「臺灣民主國」以期達到國

1 蔣氏的生年有兩種不同記載,一種記載為戶籍資料、宜蘭公學校成績單皆記錄為明治 21(1888) 年 2 月 8 日出生;另一種為《臺灣民生報》與《新高新報》分別於昭和 6(1931)年 8 月 8 日、8 月 13 日,蔣氏過世後刊登蔣氏略歷,皆刊載為明治 23(1890)年舊曆 6 月 21 日生於臺北州宜蘭。然 而,蔣氏於大正 14(1925)年 8 月 28 日發表在《臺灣民報》中〈五個年中的我〉,自述自己「今年 36 歲」,因此推斷其出生年應為 1890 年,因此筆者採用此部分說法。參考自:蔣朝根:《蔣渭水 留真集》,(臺北市:昆毅彩色製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27。

2 黃煌雄:《蔣渭水傳─臺灣的先知先覺》,(臺北:旭昇圖書公司,1999 年 12 月,初版第一刷),

頁 218。

際社會的注目,進而牽制日本的接收與統治,卻因不受到任何國家的支持且清朝 也不認同,漢人轉為自立自強,在北中南各地皆有集結反抗日本的行動,於是臺 灣進入武裝抗日時期,此時,日本總督府忙於平定各地集結抗日的行動,且對於 臺灣尚屬於無法掌握的情況,在這樣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下,蔣氏遲至十歲時,

才接受教育。然而,此時期,漢人對子女的教育,仍是以進書房、習漢文,來做 為子弟學習的正規教育,蔣父因族群身分認同的關係,以及由血源親疏遠近來看,

蔣氏為正宗長子、兄長為養子,因而蔣父堅持不讓蔣氏接受日本教育,總想方設 法送蔣氏進入私塾就讀,3而日本總督府對於臺灣教育的部分也採取寬鬆手段,即 允許書房4的存在,對書房的存在暫時放任不管,蔣氏得以進入私塾學習漢文,並 受業於宜蘭宿儒─張鏡光,5黃煌雄認為:

張茂才的行儀與國學素養,實為影響蔣渭水的第一人。蔣氏最早的漢文基礎與 喜穿長袍,似均與張茂才的影子有關;蔣氏濃厚的漢民族感情,部分係經由文 化認同而來,而文化認同也與蔣氏幼小心靈受業於張茂才的背景有關。6 張鏡光除了是蔣氏的啟蒙老師外,在漢文基礎的培養與薰陶上亦有所成就,甚至 穿著與文化認同感等種種風範,皆深刻地影響著蔣渭水。

而後,也因蔣父不願子女受異族教育的因素,蔣氏遲至十七歲時,才得以進 入宜蘭公學校就讀四年級。7而當時公學校的學制為六年,蔣氏進入就讀時,直接 由四年級讀起,主要原因為日本在臺灣設立提供漢人子弟就學的公學校中,初期 以漢文做為必修科目,直到後期日方推行皇民化運動時,教育政策才開始全面廢 止漢文科目與全面禁止漢文書房,擁有漢學底子的蔣氏得以跳過前三年的基礎課 程,由四年級讀起,讀完三年畢業後,隔年,便順利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

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就讀,對蔣氏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蔣氏在 就讀醫學校的過程中,成功地經營了三面向的自我,並對他未來的人生架構出基 礎。首先是作為學生的面向,蔣氏的同窗同學高敬遠說:

蔣氏在求學中已嶄露頭角,凡諸課程,成績都優,且善與人交,素重信義,早

3 戴月芳:《再現臺灣 人物─蔣渭水》,(臺中:莎士比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 4 月,

再版),第 96 號,頁 4。

4 即私塾,臺灣漢人學習漢文的場所。

5 張鏡光:字恆如,又一稱為張茂才,宜蘭人。曾於清光緒十一年(1855)參與歲試,取得優等第 一,後因無意於官場,遂辭職返鄉,生平致力於教育,卒年七十九。參考自:盧錦堂《臺灣歷史人 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1 年 12 月),頁 435-436。

6 黃煌雄:《蔣渭水傳 臺灣的先知先覺》,(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9 年 12 月,初版第一刷),

頁 16。

7 蔣朝根:《在最不可能的時刻─蔣渭水留真集》,(臺北市:昆毅彩色製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12 月),頁 24。

著聲望,每次票選組長級長,輒以大多數中選,凡為組級,做事努力,儕輩頗 服之,即善御人也。8

蔣氏做為醫學校的學生,能夠顧及學業已屬不易之事,況且要保持諸多課程皆優 良,可見才智過人,而在待人處事方面,更是周到,因此,除了盡到學生的本分 以及課業表現良好外,也擅長結交朋友、經營人脈。另外一個是政治的面向,黃 煌煇訪問蔣氏的同窗同學高敬遠說:

蔣氏在學時,於專門知識外,不僅有餘力,且更有勇氣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 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民族統治與學校當局注意之下,蔣氏所表 現的這種反抗精神,實不失為同學中的豪傑。9

蔣氏除了在學業的部分表現優良外,尚能不畏異族的統治,從事民族意識的反抗 行為,如:在校內鼓吹民族運動、曾經主持暗殺袁世凱的計劃、在校內發動「國 民捐」,支持中國革命等,再三顯示出領導人的氣息,這樣的反抗精神,在就讀醫 學校時已展露無遺,不外乎日後推行民族運動時,展現更為強烈的行動。此外,

第三個面向,便是商人的面向。蔣氏於臺北城內經營冰店與東瀛商會,並藉由商 業場所或商業活動來做為政治社會運動的合法掩護以及提供聚會的方便,可謂是

「動機不純正」的商人。

以上由三個面向來看蔣氏在醫學校的作為,可發現蔣氏頭腦之清晰,既可同 事進行許多事,亦可兼顧學業,最後以總平均第二名畢業,因此在醫學校階段的 蔣氏,經歷多方面的發展後,可說是奠基蔣氏未來推行各項運動的基礎。

二、成家立業期

蔣氏於二十一歲時,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隔年,蔣家便安排他與從小一 起長大的童養媳─石有成親,並在婚後陸續生了蔣松輝、蔣松銘、蔣時欽與蔣時 英,四個兒子。然而,成親後的蔣氏,返回臺北完成學業,妻子則繼續留在宜蘭 老家。

蔣氏在就讀醫學校三年級時,便已開始事業發展。當年二十四歲的蔣氏,已 懂得在臺北城內經營冰店並與妹夫戴旺枝合股經營銷售日用品的東瀛商會。二十 六歲畢業後,被分發至宜蘭醫院內科實習一年,隔年,即在臺北大稻埕開設大安 醫院,專治內科、婦科、花柳科。二十八歲時,在離醫院不遠處與友人合股經營

8 同註 42,頁 16。

9 同註 42,頁 16-17。

春風得意樓,並且透過妻舅石煥長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10於是,

開業後的五年內,蔣氏做為醫師兼商人,經營冰店、春風得意樓、取得甘泉老紅 酒的代理權等,種類之多,顯得頗有經營事業的頭腦,而此時期為蔣氏事業有成 的黃金階段,卻是蔣氏政治熱退卻的時刻,並在〈五個年中的我〉11中,認為自己 在這五年過的生活是「無意義的生活」、「我的悲觀時期」。

三、文化與政治運動時期

一九二○年代的蔣氏,正是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臺灣第一代知識分子,他們 有了新舊教育的底蘊以及受到西方思潮與革命的影響下,這些知識分子開始組成 社會運動,吸收理念相近且結合志同道合的人,來為共同的目標發起運動並持續 努力地進行著,因此一九二○年代又被稱為「自覺的年代」、「狂飆的年代」。而臺 灣的抗日行動,也由初期的武裝抗日轉為以社會運動為主的非武裝抗日運動,臺 灣總督府對臺灣得治理方式,進入了內地延長主義階段,蔣氏於此時期推廣民眾 提升文化之諸多作為,以及領導民眾「倡民權,爭平等」所展現出不畏強權、越 挫越勇的精神,除了有效啟蒙民眾外,也引進了許多西方新思潮,為一九三○年 代文明思想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蔣氏於一九一六年開業至一九二一年間,為政治熱退卻時期,他曾於〈五個 年中的我〉中,回憶自己開業的五年間結交朋友的情形:

私情上的普通朋友─所謂酒肉朋友─卻是不少,而公務上的同志則全無,使我 不得不隱忍待時、韜晦過日。12

由此可見,蔣氏政治熱退卻的原因,乃來自於未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以致於五 年中所過的多為物質上醉生夢死的生活。到了一九二一年春季時,蔣氏透過朋友 介紹而認識林瑞騰,接著在一場宴席中,經由林瑞騰介紹而認識林獻堂。13蔣氏在 得知林獻堂即將至日本東京爭取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當下,並無任何實際做 為。待到林獻堂所領導的第一次請願運動展開後,蔣氏看到請願旨趣書時,深感

「和我的主義,大有暗中相合」,並認為「這真是臺灣人唯一無二的活路」,而在 經過此次請願運動的刺激之下,蔣氏的政治熱終於被重新點燃,而與林獻堂遙為

「和我的主義,大有暗中相合」,並認為「這真是臺灣人唯一無二的活路」,而在 經過此次請願運動的刺激之下,蔣氏的政治熱終於被重新點燃,而與林獻堂遙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