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日本的社會基礎與日本共產黨

第三章 日本共產黨民族論述的變化

第三節 戰後日本的社會基礎與日本共產黨

能夠將社會力量與個人思想納入歷史討論,為歷史唯物論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 辯證解釋概念。

葛蘭西與之後的 Robert Cox 對於歷史集團的形成與奪取權力的方式已經有了初 步的解釋,但是葛蘭西對於歷史集團究竟是以何種方式將某種意識形態推為此 集團的核心,以及歷史集團是否會出現分裂等等問題並沒有進一步討論。而在 歷史集團論中國家與公民社會的相互滲透是否能夠充分運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 動與日本共產黨的關係,也是本案例企圖回答理論的問題。

第三節 戰後日本的社會基礎

戰前大日本帝國的社會狀態,是以天皇制度為中心的歷史統治集團掌控了文 化霸權與鎮壓,並壓制經濟力量投入戰爭;戰敗後如此的法西斯體系就遭到徹 底的瓦解。文化霸權方面,戰前那些共產黨及各進步系統的知識份子等反對天 皇制的人,因勇敢反對統治集團,且並沒有轉而放棄支持而造就了所謂的「獄 中非轉向」神話,這成為了戰後的主要社會力量之一。除了這種針對特殊的英 雄神話之外,根據小熊英二的研究,從一九四五年戰敗一直到一九五○年代中 期以前,整個日本共產黨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與地位相當高。其大致上可以分為 三個理由:

第一是社會的,日本在戰後的高度經濟成長之前,有著非常嚴重的貧富差 距。戰後的現實社會狀態中,都市與農村、上層階級與下層民眾之間的文化與 經濟差距非常大。戰敗後街上到處都是孤兒與戰亂影響下的受害者。尤其在盟 軍佔領期間造成的舊支配階級混亂,一九四五年的冬季就發生一連串食糧危 機、生活危機,造成嚴重的社會混亂。當時社會普遍貧窮的狀況很嚴重,根據 1948 年聯合國所出版的遠東調查,推定當時日本的國民平均所得是 100 美元,

81

而當時的美國是 1269 美元。同時的斯里蘭卡是 91 美元、菲律賓是 99 美元、印 度是 43 美元。在這個社會現實下,更直接支持了共產黨把日本視為亞洲後進國 的論述。在戰後如此的社會基礎之上,日本共產黨的發展是可以想像的。

第二是精神上的,共產黨是戰爭期間唯一公開反對過戰爭的政黨。戰前非 共產黨系統的無產階級及相關社會主義政黨包括社會大眾黨、日本勞農黨,後 來都多少支持了戰爭,甚至於如西尾末廣參加了大政翼贊體制。戰後,這些非 共產黨系統的社會主義者結合成為日本社會黨;而日本共產黨因為沒有協助戰 爭的污點,在精神價值上擁有優越地位。

第三是知識份子的心理層面,這應是知識份子們的悔恨。小熊英二特別指 出,這並非支持發動戰爭或是左右戰爭政策之類的問題;而是知識份子們在戰 爭中所處的位置及所作所為的倫理問題。這讓知識份子自覺孤立於民眾,而且 會有著企圖融入社會整體的心理。82

因此,日本共產黨實際上成為了戰後最具有文化霸權的知識份子。知識份 子們有著以悔恨為精神動力;因此為了擁抱民眾及填補天皇制國家解除之後所 留下的空洞體制這兩個目的,各種不同的派別的知識份子都企圖在理論及實踐 上可以建立包括國家與社會的歷史集團。戰後初期知識份子們大多居住在都 市,事實上掌握了西洋知識與自由、民主等反戰意識的文化優勢;但因為前述 社會與鄉村的貧富、文化差距因此知識份子們內部有著結構上的嚴重斷裂。換 言之,當時可以說有共產黨系、所謂的進步系自由主義者以及傳統自由主義者 至少三大系統在競爭著填補過去天皇制國家所象徵的歷史統治集團。他們一方

82 小熊英二,2002 年,《〈民主〉と〈愛国〉 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東京:新 曜社,pp.153-175。

82

面要結合代表經濟力量的鄉村;另一方面要面對代表鎮壓軍事力量的美國及其 後來的親美政權。一言以蔽之,民族主義論述有其歷史環境的需要,亦發生在 日本共產黨想要建立歷史集團的論述中。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靠著盟軍佔領軍命令而被釋放出來的日本共產黨幹部 們,發表了「對人民訴說:鬥爭的新方針與我們對於新情勢的要求」的宣言。

當時日本共產黨表示歡迎「以解放世界、反法西斯與軍國主義為目的的聯合國 軍隊進駐日本」除認為這是民主主義的開端詞,並同時運作打倒天皇制以建立 日本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路線83。這點除了與戰後蘇聯為主的共產國際與美國對抗 的路線完全不同,亦與馬克斯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基本主張有相當的差距。把 象徵資本主義的「美國」視為「解放軍」,這種共產黨立場可能只有日本才 有;這應是日本共產黨相對於其他共黨國家在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路線之間最 大的差距。因此當時日本國家「鎮壓」的力量,指的是美軍;但就最初的和平 路線而言,美軍是被當作支持日本共產黨建立歷史集團的一個外在因素。所以 這「鎮壓」是雙重性的,一方面是來自外國勢力,另一方面是支持內部革命 的。

原本日本共產黨的主張是傳統二階段革命論的。日本共產黨的主流理論是 由野呂榮太郎為首、以資本主義發展史講座為綱的講座派,講座派認為日本的 資本主義發展背景與其他國家不同,所以在革命過程中首先要執行類似法國大 革命那樣先打倒封建君主制度的「布爾喬亞民主革命」,再來才是社會主義革 命。但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戰爭經驗」以透過被佔領軍解放的經驗中,美軍 得以被視為「解放軍」而出現在歷史進程上。或許有著對於戰爭經歷的厭惡,

導致日本共產黨有所謂「和平路線」之論述:相信在美軍佔領下得以「和平手

83 小山弘建,2008 年,〈戦後日本共産党史 党内闘争の歴史〉,東京:こぶし書房,p17。

83

段」達到民主革命。且當時的文化思想霸權是反法西斯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 論述,整個上層結構似乎是非常適合產生以共產黨領導的歷史集團,這讓人們 得以期待和平革命的發生。簡單而言,就「階級革命」的立場而言,這個時候

「和平路線」似乎是壓過「二階段革命論」的。所以在這段期間日本共產黨主 張佔領下的和平革命,無條件接受以美軍為首的盟軍佔領的進步性,透過民主 主義革命和議會方式以及和平的教育方式完成社會主義革命。

正如葛蘭西所提,國家是透過宣揚共同文化,來維持歷史集團的凝聚力與認 同。在前述「對人民述說」的宣言中,可見日本共產黨亦進一步主張「掃除軍 國主義與警察政治,是日本民族從死滅中解放以及確立世界和平的前提要 件」。這所謂的「日本民族」是被形容為「軍國主義」與「警察政治」的受害 者。換言之,這個論述中包含了對於民族的承認,甚至是要解救日本民族的

「愛國心」。換言之,日本共產黨建立了其愛國的「國家論述」作為歷史集團 的範圍及歷史基礎。此種「民族獨立」的立場則是延續了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 動的官方路線。當時為了對抗法西斯主義,共產國際主張各國內以共產黨為主 來結合各種勢力構成「人民戰線」。這種革命戰術在一九五三年第三國際的第 七回大會中被採用;並被具體應用在二次大戰的中國共產黨及歐洲戰場對抗納 粹的戰爭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的過程中,所主張的就是一種由殖民地 狀態下的民族解放。這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線」,亦是符合二階段革命論的。

因為在殖民支配之下,打倒封建傳統勢力與民族獨立被視為是一體的。中國共 產黨批判舊勢力為協助外國的「買辦勢力」;這此論述之下,得以同時進行

「愛國」的對外抗日戰爭以及「解放」的對內社會主義革命。

1946 年三月,於日本共產黨雜誌「前衛」第二號,刊載了論文「關於愛國主 義」,再次確定了這樣的愛國路線。該文是翻譯自 1945 年六月時刊載於蘇聯的

84

全聯邦勞動組合之中央評議會官方雜誌之上之文章,其可說是二戰戰後共產黨 系理論者愛國論之基礎。其主要的貢獻在於區別了「真正的愛國主義」及「布 爾喬亞民族主義」。後者那種民族主義是有害於世界和平的,那是主張「自己 民族的自我優越性」,這會導致民族偏見以及帝國主義的慾望。所謂「真正的 愛國主義」指的是如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及法國大革命那樣,是為了自己民族 自由而戰的意志及尊重他民族平等的權利。

第四節 圍繞新憲法的戰爭觀

戰敗後,以天皇制為中心的法西斯體制瞬間崩解;而隨之重新匡定這個國家架 構的就是日本國憲法。於 1946 年開始的針對日本新憲法之爭論,導致了戰後社 會主義者的大分裂。支持憲法草案的日本社會黨及堅持打倒天皇制的日本共產 黨,對此產生了嚴重的對立。但就日本的國內及國際的現實而言,保守勢力與 美國都支持這憲法草案。新的日本國憲法對共產黨而言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意 義,其一是象徵天皇制,其二就是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當時的立場與現在 日本共產黨堅守憲法第九條的態度不同;戰後初期的日本共產黨是全面反對新 憲法,包括了對天皇制及放棄戰爭的第九條。如在 1946 年的憲法改正審議中,

戰敗後,以天皇制為中心的法西斯體制瞬間崩解;而隨之重新匡定這個國家架 構的就是日本國憲法。於 1946 年開始的針對日本新憲法之爭論,導致了戰後社 會主義者的大分裂。支持憲法草案的日本社會黨及堅持打倒天皇制的日本共產 黨,對此產生了嚴重的對立。但就日本的國內及國際的現實而言,保守勢力與 美國都支持這憲法草案。新的日本國憲法對共產黨而言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意 義,其一是象徵天皇制,其二就是放棄戰爭的憲法第九條。當時的立場與現在 日本共產黨堅守憲法第九條的態度不同;戰後初期的日本共產黨是全面反對新 憲法,包括了對天皇制及放棄戰爭的第九條。如在 1946 年的憲法改正審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