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組織改造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 政府組織改造的內涵與理論

「組織改造」是八○年代中期以來最重要的管理概念之一。所謂「組織改 造」,是組織所進行的全面、深入、對組織績效有重大影響的改變,又可稱之為

「組織轉型」(corporate transformation or reorientation)、「組織變革」(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al change or frame-breaking change)或「大規模組織改變」(large-scale organizational change)。

學術界或實務界對於政府組織改造進行研究者相當多,並已累積甚多足資 參考研究的理論面和實務面的著作文獻。為有系統彙整和分析政府改造相關文 獻,將依普遍理論(universal theory)、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及學習型 組織理論(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分析如下:

壹、 普遍理論

普遍組織理論認為組織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找出一最佳的組織結構。誠 如朱楠賢1992 年於《從組織重組觀點論行政院組織設計之研究》一文,從組織 重組觀點,認為組織重組是「行政政治」的一環,並受內外環境因素影響,除 注意傳統組織設計原則外,應兼顧重組的時機、開放性、幅度及重組研議機構 等政治因素考量,使能有成;同時參照歐美先進國家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其重組 經驗研擬對策(引自連宏華,2010)。

普遍理論以傳統行為理論出發,從規範角度研究組織的目標、分工、結構、

指揮、協調和責任的理論,焦點集中於發展分析的工具與原則,使管理者更容 易設計組織活動。

學者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在其著作《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中 指出,我們無法駕馭變革,我們只能走在變革之前。在現今這個動盪不安的時 代,變革是常態。事實上,變革是痛苦和冒險,最重要的是,變革要下很多苦 功。然而,除非把「主導變革」看成是組織的任務,否則任何組織都不可能存 活下去。在結構快速變遷的時期,只有領導變革的組織才能存活。管理在二十 一世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使組織成為變革領導者。變革領導者視變革為機

會,他們主動尋求變革,懂得如何找到適合組織、在組織內外都會發揮效能的

步驟八 新做法深植於組織文化中 »創造客戶導向和生產力導向形成的表現 改善,更多、更優秀的領導,以及更有效 的管理

»明確指出新作為和組織成功的關聯

»明訂辦法確保領導人的培養和接班動作 資料來源:研究生整理自國家文官培訓所授課講義(2009)。

學者盧溫(Kurt Lewin)也提出一套有關變革過程的理論模式,其認為成功的 變革需要經歷解凍(unfreezing)、變革(change)、回凍(refreezing)三個步驟(Lewin, 1947)。解凍主要是脫離現有的狀態,在此階段主要包括兩種力量的運作,分別 是驅離的力量(driving force)與滯留的力量(restraining force)。驅離的力量是一種 要離開現狀的力量,而滯留的力量是指一種不願離開現狀的力量。解凍現狀可 經由三種方法來達成,分別為增加驅離力量、降低滯留力量及同時增強驅離力 量與降低滯留力量。解凍完成後就可以進行變革的步驟。然而僅僅引入變革並 不能保證變革得以落實,還須經過回凍的步驟,新變革才得以持續久遠(林建煌,

2001)。

綜此,普遍理論較著重於組織技術面的效率,對本學派而言,如何設計出 有效率的工作方法與組織結構才是當務之急。

貳、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強調組織結構設計必須與情境相配合。現代組織理論將組織視為 開放的系統,不僅從組織內部分析組織各次系統的特點及相互關係外,尤其著 重研究組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其著眼點由組織內部轉移到外部環境,並 由被動適應環境的觀點轉變到影響環境。

學者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的漸進決策途徑是一個有關決策制定的理 論模型,在批判傳統理性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此途徑指決策者在作決策時,著 重從現在已有的政策或措施(the status quo)去找尋漸進的代替性政策,而不作大 幅的政策變動。換言之,新政策只是對過去政策某些漸進修正而已。其理論要 點如下(吳定,2003):

1.目標的選擇與手段的選擇應同時考慮。

2.只尋求與現政策稍有不同的替選方案,而不求全盤改變的替選方案。

3.僅考慮少數可代替的替選方案,而不考慮所有可能達成目標的方案。

4.對每一替選方案僅考慮少數幾項後果,而不考慮所有可能的後果。

5.對問題不斷重新界定,並尋求解決方案,並非問題一經決定即不再 變 動。

6.強調無最正確或最佳的方案,而只有較符合實際需要的方案。即為大家 所同意的方案,就是一個好的方案。

7. 必要時,可修改目標以迎合手段。

我國學者黃朝盟(2011)在《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的研究中,採討各國 組織改造經驗,提出我國可以借鏡之處,並分析我國不同時期組織變革的政經 脈絡,發現組織改造難易度與憲政體制及執政黨是否具有多數席次有關。並且 認為我國部會數之多寡設計,妥協性甚為明顯,增減尚有彈性空間。

李雙玲(1994)在《組織設計的理論及應用:我國行政院組織調整之實證分 析》論文中,亦採權變途徑,探討行政院組織的歷史與現況分析,並探討行政 院組織的問題。同時從管理、政治、法律途徑三者,探討行政院組織調整的目 標面向,以及其各種調整方案。認為行政院組織調整應重視三點:(1)適應環境。

(2)注意多元性。(3)著重民主需要。

參、政策執行理論

政策執行自1973 年 Pressman 與 Widavsky 研究加州奧克蘭計畫(Oakland Project)的政策執行之後,政策執行才被學者加以重視。兩人在他們著名的《執 行 : 華 盛 頓 的 偉 大 期 望 如 何 在 奧 克 蘭 破 碎 》(Implementation : 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一書中認為:政策執行乃是 實現達成、促成、產生與完成政策(吳定,2012;李允傑、丘昌泰,2009)。該 書的主要研究議題,在於回答為甚麼 1960 年代美國詹森總統推動利許多立益 甚佳的政策大多面臨失敗。

我國學者丘昌泰(2010)認為,過往許多人皆以為,有完善的政策方案規 劃後,就代表政策問題已經可以自動解決,嗣後之方案執行必能順利進行;但 是事實上,卻往往因為忽略政策執行階段之中許多變數的發生,繼而連帶影響

政策品質產出的良窳。更嚴重者將導致政策失敗,主要的因素即是因為過去的 政策理論與實務界,過度簡化政策執行的因素,未能賦予對政策執行應有之關 注;過度強調政策規劃過程決策者的權威,忽視基層實際執行員工的政策參與;

不願正視政策執行研究時的繁瑣細目;且無意將時間及經費投資於政策執行之 研究。

時至今日,關於政策執行的研究,國內外許多學者方家已累積不少論述,

首先在意涵的界定方面,政策執行乃一套導向某方案付諸實行的有關活動。其 具體執行活動涵括: 1、組織活動;2、闡釋活動;及 3、應用活動等 3 個面向。

吳定(2012)認為:「政策執行乃是指政策方案在經過合法化後,擬訂施行細則,

確定專責機關,配置必要資源,以適當的管理方法,採取必要的對應行動,使 政策方案付諸實行,以達成預定目標或目的之所有相關活動的動態過程。」均 是淺顯易懂的說明。而學界關於政策執行的研究亦從未間斷,並出現許多重要 的研究成果,以及提出許多不同的執行模式。此外,亦有學者對於理想政策執 行要件加以研究闡釋,例如:Hogwood 及 Gunn 即曾提出政策執行的理想十要 件(李允傑、丘昌泰,2009)。

政策執行研究途徑的演進檢視,謹歸納如下:

(一) 第一代政策執行理論:

強調政策制訂者優越的地位、由上而下、理性模式,學者 Sabatier and Mazmanian(1979)認為影響政策執行成功的因素包括政策問題的特性、政策內 容的結構與執行機關的相互配合、其他諸如特定團體的支持外在因素等。茲以 第一代政策執行理論,其由上而下的執行模式,因較強調貫澈政府公權力的執 行,故於實務上較適合運用於管制性政策及重分配政策。

(二) 第二代政策執行理論:

由下而上、強調執行階層的各種不同政策行動者如何影響政策執行,重新 塑造公共政策。強調應該給予基層官僚或是地方行政機關自主權,又稱後理性 模式,認為政策執行結構是有共識的自我選擇過程(process of consensual self-selection),而非政策制訂者一廂情願;有效政策執行取決於多元行動者的複雜 互動結果。茲以第二代政策執行理論,其由下而上的執行模式因較強調政策制

定者與執行者間之互動,彼此透過協商以決定政策目標,形成合作關係,故於 實務上較適合運用於自我管制政策與分配性政策。

(三) 第三代政策執行理論:

整合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途徑,學者 Goggin(1990)等人認為第一代理 論以上級命令為出發點,地方服從為終點,是一種演繹的途徑,但是太少的個 案以及太多的變項;第二代理論認為政策執行起始於基層官員之間的互動,然 後逐步形成交互依賴的互動網絡,這是一種歸納途徑。Goggin 認為應該結合二 者,並且更強調府際關係所形成的衝突與合作關係對於政策執行的影響(聯邦、

州政府、地方政府),同時也認為應該由理論建構轉向為理論檢驗,建立操作化 與測量的工具。

(四) 第四代政策執行研究:

由學者 Peter DeLeon 所提出,其在 1999 年發表〈重訪失落的連結:當代 執行研究〉(The Missing Link Revisited: Contemporary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一文,他檢視了過去三代政策執行的主要內涵及缺失,並提出了若干未來政策 執行的主要內涵及缺失與改進之道,其主要論點包括:1、強調第一線公務人員

(the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與公民參與政策執行的重要性。2、兼顧價值與事 實論述的後實證邏輯。3、對於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均予以重視。4、執行面上 聚焦於中層執行機關與多元社會團體之間的連結關係,即所謂的Middle-Out 執

(the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與公民參與政策執行的重要性。2、兼顧價值與事 實論述的後實證邏輯。3、對於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均予以重視。4、執行面上 聚焦於中層執行機關與多元社會團體之間的連結關係,即所謂的Middle-Out 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