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教學增能相關研究

面對眾多教學議題,第一線的教學教師即使受過專業教育訓練,

仍需透過不斷的自我精進才能與時並進,掌握最新的教學資訊內容,

但是除了面對眾多的教學內容外、包括行政業務、親師互動、教育政 策更迭等課題同樣造成教師不少的負荷及日累的壓力,逐步壓垮著現 場教師的信心。國內學者認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即在教師身上,教育品 質的良窳也在於教師,如果沒有將教師角色放置優先處,則任何的教 育改革只會流於空談(饒見維,1999)。因此影響學校教學成效的最 終關鍵人物始於教師本身,維護教師優良的教學品質不僅是一項充分 條件,亦是一項必要條件(黃瀞瑩、黃哲彬,2010)。

參考 Lord 及 Hutchison(1993)提出增能的需求中,包括以下常 見的教師特質可作為分析教育現場中擁有增能需求的教師族群,包括

「面對轉換情境的危機」、「長期處於憤怒或是挫敗情境」、「針對新興 議題的反應」及「建構能力及專長之際」等類別。對應自 102 學年度 起即著手推辦之全民健保教育議題,同樣為教師較不熟稔之課題,因 此期望能激發教師提升個別教學能力的需求,願意參與相關增能活動,

並將所獲教學能力實際展現在課室教學中,提升教師在此課題上的信 心。因此,透過增能議題期望能協助教師面對教育體制、親師互動及 新興議題等的壓力,近年來亦有許多研究陸續探討教師增能的重要性,

試將教學概念連結至以學校為主體等各種場域中,從而演化出不同的 增能內涵,促使教師實踐更完善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增能的重要性

國外始自 1980 年代開始出現增能相關研究,直至近十年才引用 至教師增能,進而分析教師增能等相關因素之研究。而國內博碩士論

75

文中,也有部分提及教師增能議題。針對國內外研究增能議題中,包 括探討教師增能與專業承諾(Professional commitment)之間的相關

(Bogler & Somech,2004),而所謂專業承諾指個人在工作上的展現,

進而提升其教學工作自尊的程度。因此教師主動參與校內決策,可增 進個人對於學校的歸屬感,及其對於專業上的承諾,最終則會改善其 對於教學工作的滿意度及接受度(Bogler & Somech,2004)。

Gaziel 及 Weiss(1990)則分析教師各種不同的參與情形,針對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或制定政策等程度,都是典型可以預測教師在專業 發展上的結果,或提升與教師同事間共事的效益。

例如 Aksel, Serinkan, Kiziloglu & Aksoy(2013)歸納近十年來探 討教師增能的文獻中發現若提高學校教師的增能,則會提升教師對於 教學工作上的滿意程度,並減少教學工作的抱怨感受,也可增加對於 學校工作的忠誠度,及增加在教學工作上的效率,進而讓教學問題更 有效率的解決,因此在其研究中增設包括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責任感(responsibility)、自主性(autority)以及創新程度(innovative)

等部分變項,作為增進教師增能效果之參考來源。

由上可知,教師增能的議題自 90 年代開始,及自職場推動範疇 陸續拓展至教育現場,在許多研究當中指出教師增能可促進教學工作 的滿意度、學校機構的歸屬感、自尊的實現及增進對於教學目標推廣 的效益,因此本論文將教師健保議題以增能模式推廣,預期同樣能增 進教師在日後推廣健保教學工作之成效。

二、教學增能相關理論

Bogler 與 Somech(2004)將教師增能定義為教師擁有改善教學環 境的知識與技能的信念,而在國內外也普遍進行許多提升教師課室教 學的增能研究,例如自英語教學、數學演練或是面對學生健康議題上,

76

皆以相似增能的概念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考 Sweetland 與 Hoy(2000)曾針對教師增能提出了四個假設,

首先,當為了增加教師的專業程度,教師增能是最有效益的;第二,

增能需要提供結構性的課程內涵;第三,當教師在學校教學和學習時 透過增能可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第四,為使教師有效的增能,需要確 認評估其增能最後的效果為何(Bogler & Somech, 2004)。

其次,Allamech, Heydari, Reza Davoodi(2012)、Fook, Brinten, Sidhu, Fooi(2011)及 Brancato(2007)等針對教師為對象之研究,

多引用來自 Spreitzer 的心理增能概念,並自意義(meaning)、能力

(competence)、自我決策力(self-determination)及衝擊(impact)

等面向延伸至不同的介入內涵,譬如發展成為工作效能感、工作獨立 能力及認同感等,藉此探討護理教師的增能成效,而能作為日後發展 教師增能模組之重要內涵。

Gensante 及 Matgouranis 認為以往針對教師的發展,多著重教學 技術上的探討,但現今教師應強調其反思的能力,才能深入預測以及 分析教室內的各種事件,因此,Gensante 等學者鼓勵教師反思,並提 出「我看得越多,就教的越好」(The More I See, The Better I Teach)

(Karant, 1989),提倡每位教師可以透過課室前廣泛收集資料的方式,

藉由需求評估,能讓所觀察到的行為更有效率的被檢視。

這樣的觀點猶如近年來所探討的教師增能概念,強調每一位教師 都應該具備主體性,而能主動分析並增進所處的教學情境效益。為深 入了解各主要增能理論提及教師增能要項,以下針對常見理論歸納相 關重要概念:

如國內博士論文中,邢小萍(2011)認為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且 要發自內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並在動態的學習過程中,才能看見自

77

己專業成長的可能,讓自己的教學專業獲得實質的成長,而以下將以 收集到擁有較充分變項的教師增能研究為依據,說明如下:

(一)Short 及 Rinehart 教師增能內涵

而在國外眾多的教學增能文獻上,也進一步將教師的增能變項擴 展至更多不同的變項層面,例如 Short 及 Rinehart(1992)將教學增 能定義為以下六種內涵,包括「決策力」、「專業成長」、「自我效能」、

「自主權」、「衝擊」及「聲望」等,說明如下:

1.決策力(decision making)

教師做決定的能力指教師能參與校內重要的決定的傾向,包括校 內預算的決策、新進教師面試、校內行事曆規劃、課程學習進度安排、

而教師必須真實的參與各項環節,及能自信的認為這些決策可以真實 的影響到學校最終的決策。

2.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

教師自覺學校可以確實提供他們成長和發展專業的機會,並且提 供他們持續學習的機會,而學校也能提供教師在學校或是教學上使用 到的任何技巧。

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教師自覺他們擁有可以幫助學習的技能與能力,及有能力發展課 程,讓教師在運用知識及教學實踐上也都認為擁有掌控權。

4.自主權(autonomy)

教師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各種教學工作,包括課程發展、教學計劃、

用書篩選等,讓老師們覺得在教育的環境中可以自在地做出決定。

5.衝擊(impact)

教師覺得他們有能力可以影響及改變學校的教學環境。

6.聲望(status)

78

教師自覺學校能尊重他們的教學專業,並能在教師同儕間讚賞教 師在教學專業上的表現。並且授予教師可以展示或是示範專業知識的 機會,或是進而衍生支持教師所做的決定。

(二)Manojlovich 教師增能模式

若普遍考量周圍環境因素時,Manojlovich 模式(2005)則納其概 念並將廣泛運用在護理教師或是實習教師的議題上,概念包括 1.結構 性的增能(structural empowerment);2.專業應用行為(professional practice behaviors);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4.領導關係(leadership)

等內涵,因而強調工作環境可以直接影響各項實際操作增能行為。

三、教學增能相關研究

面對教育工作的科技化、技能喪失感及工作加重等負荷,均導致 教師權力和地位喪失,Klecker 和 Loadman(1996)指出教師增能是 美國教育改造的基石,學校必須對所有成員賦權增能,包括教師、職 員和學生等,始能突破既有教學困境。國內自鍾任琴(1997)最早以 教師專業評鑑觀點提出教師增能概念屬於專業發展歷程,增進專業自 主將能解決現有教學問題;郭逸瑄(2003)指增能即為培養教師具備 專業知能、自我效能及決策力;劉建男(2004)認為增能乃提供教師 專業成長,提升自我效能使其達成專業目標。針對教師增能或賦權觀 點,普遍以問卷調查(劉建男,2004;游象昌、陳俊龍,2010;鄭卉 玶,2011)或質性訪談法(林惠苗,2010;陳淑君,2009)探討其在 教育場域發展專業能力之相關性。

眾多探討增能模式中,又以心理增能理論能對重要行動提供結構 性與認知性的指引而獲重視,Conger 與 Kanungo(1988)認為增能並 非要求遵守相同準則,而是能跨越不同情境角色和場域,透過組織支

79

持和線索改善員工面對工作的無力感,強調個體為了順應環境而能培 養自我決策的內在需求及自主性;Thomas 與 Velthouse(1990)提出 心理增能是提昇工作表現的重要內在動機;Dee、Henkin 及 Duemer

(2003)認為增能是員工對組織承諾的主觀心態,而非探討組織對員 工的作為,因此強化個人工作效能也能提高工作表現。

推論至以教師為主體之心理增能理論,乃聚焦於教師本體的內在 動機,強調教師發展自主性的需求,而非傳統自管理或政策層面分析 影響教師權力與義務的範疇;近年來亦有許多研究以學校場域為主,

分析教師教學表現及教學承諾等專業發展傾向,因此心理增能理論逐 漸成為提升教師主體,建立專業發展核心價值的新契機。

有鑑於心理增能理論各自表述,Spreitzer 於 1995 年將 Conger 與 Kanungo(1988)及 Thomas 及 Velthous(1990)所提模式採驗證性因 素分析,進行聚合與區辨效度檢驗,最終聚焦工作意義、能力、決策 力及影響力等變項能呈現高度一致性,作為近期發展心理增能理論研 究之基準;Allameh, Heydari & RezaDavoodi(2012)以此針對伊朗各

有鑑於心理增能理論各自表述,Spreitzer 於 1995 年將 Conger 與 Kanungo(1988)及 Thomas 及 Velthous(1990)所提模式採驗證性因 素分析,進行聚合與區辨效度檢驗,最終聚焦工作意義、能力、決策 力及影響力等變項能呈現高度一致性,作為近期發展心理增能理論研 究之基準;Allameh, Heydari & RezaDavoodi(2012)以此針對伊朗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