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教育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

「政策網絡治理」可能衍生諸多困境,許多學者嘗試從不同觀點提出因應策 略,例如:Sorensen & Torfing(2009)從後設治理的觀點,提出可從網絡設計、網 絡建構、網絡管理及網絡參與等環節思考「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由 於教育政策屬於公共政策的的一環,具有公共政策之相關性質,故可由公共政策 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之探討,據此推論教育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

Agranoff & McGuire (2001)提出「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包括:必 須要先確認政策網絡所要達成的目標,將擁有關鍵治理資源的行動者盡量納入政 策網絡;再者,必須營造適合政策網絡正常運作的制度化規則;此外,應該透過 政策網絡的制度化規則,確保各行動者能夠進行協力合作;最後,可以適度調整 政策網絡的的行動者及運作規則等,以提升政策網絡治理的績效。

Sadao & Robinson(2002)在”Interagency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 the Pacific Islands: A Process Model for Rural Communities”一文中,主要是從網絡治 理觀點,以李克特氏量表為研究工具,分析美國對於位於太平洋六個託管地區(澎 貝島、塞班島、關島、夏威夷、馬歇爾共和國、帛琉)的福利政策執行效能;提 出,由於上述的託管地區缺乏足夠的物力及人力資源,所以若能夠落實網絡治理 的精神,將可以有效促進各種資源的整合,以發揮福利政策的正向效果。

Goldsmith & Eggers(2004) 提出「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包括:建 立政策具體目標、針對政策結果採取適當監督策略、有效整合不同資源、提升各 行動者的正向貢獻、強化政策資訊透明性及完整性、提升行動者的政策領導能力 等。

55

Anesell & Gash(2007) 提出「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包括:可從協 力治理觀點,掌握各行動者的初始狀況、整合不同行動者的資源、進行健全的制 度設計、落實促進型領導、建立信任關係等策略,以獲得良好的公共政策治理結 果。

蔡允棟(2006)主張「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在於公共政策場域中的;所以,

其建議在「政策網絡治理」的過程,政府仍必須扮演主要的後設治理者角色,亦 即,政府應透過建立政策網絡的制度化規則及整合各類治理資源,以引導及促進 各行動者的協力行動。

廖俊松(2007)提出「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需要同時掌握個體 層次的賽局管理與總體層次的結構管理,賽局管理的主要重點在於順暢網絡內成 員間的互動,結構管理的主要重點則在於健全網絡結構的體質,包括:積極協調 衝突性強的行動者妥協認知差異、建立新的制度性正當性、建置透明公開的政策 資訊系統及資料庫、形塑以對話取代對抗的政策氛圍、建構各行動者間平等互惠 及互信的夥伴關係、完善溝通協調機制等。

劉淑瓊(2008)提出「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包括:各行動者具 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及職責,並擁有協力合作的意願及承諾、建立具體可行的課責 機制,據此進行相關評估、明確告知相關資訊及互相分享治理資源等。

江大樹、張力亞(2012)主張在「政策網絡治理」的過程中,建議政府應扮 演主要的願景領導者角色,建立合乎共識的政策願景及目標、建立有效的跨部會 整合機制及營造健全溝通的對話平台等。

56

Agranoff &

McGuire (2001)

Goldsmith &

Eggers(2004)

◎ ◎ ◎ ◎ ◎ ◎

Anesell &

Gash(2007)

◎ ◎ ◎ ◎ ◎

蔡允棟(2006) ◎ ◎ ◎ ◎

廖俊松(2007) ◎ ◎ ◎ ◎ ◎ ◎

劉淑瓊(2008) ◎ ◎ ◎ ◎

57

江大樹、張力 亞(2012)

◎ ◎ ◎ ◎ ◎ ◎ ◎

陳恆鈞(2012) ◎ ◎ ◎ ◎ ◎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依據表 2-6「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分析結果,由於教育政策為 公共政策之一環,可以據此推論「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之因應策略;

根據表 2-6,從「教育政策網絡治理」觀點,由於存在「行動者初始條件不一 致」及「角色定位不明確」等困境,所以可採取「明確化各行動者的角色定 位」及「政策議題具體化」等策略予以因應;再者,由於存在「治理資源分 配不均」等困境,所以可採取「建立政策資源整合機制」等策略予以因應;

此外,由於存在「政策對話地位存在差異」、「與科層體制存在矛盾」、「缺乏 政策領導能力」及「受到政策時效性壓力」等困境,所以可採取「實踐互為 主體的政策對話」、「建立政策網絡的互動規則」、「強化彼此的互信關係」及

「提升政策領導能力」等策略予以因應;最後,由於存在「產生推卸責任情 形」及「難以有效課責」等困境,所以可採取「建立多元的具體課責機制」

等策略予以因應。

根據上述分析,本研究歸納教育政策網絡治理困境的因應策略包括明確 化各行動者的角色定位、政策議題具體化、建立政策資源整合機制、實踐互 為主體的政策對話、提升政策領導能力、建立政策網絡的互動規則、強化彼 此的互信關係、建立多元的具體課責機制等,茲再進一步說明如下:

58

壹、各行動者間進行充分溝通,以明確化各行動者的角色定位

根據「政策網絡治理」觀點,其涉及政府部門、私部門及公民社會等多元行 動者的共同參與,由於各行動者各有不同的政策偏好及立場,各行動者的政策價 值認知容易呈現出多元複雜的情形,所以,必須促使處於對立立場的行動者進行 真誠對話,以彌平彼此的政策認知落差(廖俊松,2007;Agranoff & McGuire, 2001);另外,各行動者間進行充分溝通,可以明確化各行動者的角色定位,以作 為後續治理資源分配、治理權力互動、治理關係經營及治理責任歸屬的基礎(陳 恆鈞,2012;劉淑瓊,2008)。

據此,教育政策網絡治理之實踐,各行動者在協力合作之初,必須針對政策 願景、理念、目標、運作方式等議題,進行充分討論,瞭解彼此差異及可達成共 識之處;另外,必須營造自由無宰制的對話空間,以讓各行動者可以有相互溝通、

說服及彼此認可的機會。

貳、進行治理資源的適當整合

根據「政策網絡治理」的觀點,由於在政策場域中,政府部門、學校及非政 府組織各自擁有不同治理資源,所以可以先明確化政府部門、學校及非政府組織 的資源角色及可利用資源,例如:政府應扮演政策領航者的角色(江大樹、張力 亞,2012)、學術團體於政策網絡中具有提供觀念諮詢、專業知識、專業人力資源 等功能(劉佳蕙,2007)、非營利組織可扮演中立角色居中溝通協調,以達到資源 整合的成效(Goldsmith & Eggers, 2004)等。

59

再者,在「政策網絡治理」過程中,各行動者會進行治理資源的互賴互換,

希望能夠維持「政策網絡治理」的順暢運作,但由於治理資源具有不均性及不確 定性等爭議問題,所以尚必須透過治理資源的適當配置、整合及透明化等策略,

例如:建構治理資源整合平台、建置透明公開的政策資訊系統及資料庫等(廖俊 松,2007;Anderson, 2002; Goldsmith & Eggers, 2004),以有效提升「政策網絡治 理」效益及實踐最大化公共利益。據此,治理資源的適當配置、整合及透明將是

「教育政策網絡治理」邁向「善治」結果的關鍵。

另外,在「政策網絡治理」過程中,為了確保各行動者間呈現資源互賴互換 的策略性夥伴關係,可透過建立永續性的治理資源互惠機制之相關策略,例如:

政府可扮演後設治理者的角色維持政策網絡的永續運作,除提供經費資源外,尚 可主動結合及整合各行動者的治理資源(Goldsmith & Eggers, 2004)、鼓舞及引導 各行動者持續學習,強化本身專業及建構策略性夥伴關係(劉淑瓊,2008)、培育 在地化的教育人力資源(陳淑娟、陳盈宏,2014)、加強政策資訊管道的多元性、

完整性、透明性及回應性等(江大樹、張力亞,2012)。

據此可知,「教育政策網絡治理」主張教育政策的規劃與制訂,教育部、教育 局及學校等行動者在治理資源方面具有互賴互換的特性,在教育政策執行時,若 只是單純依賴政府部門投入教育經費,這並非是推動教育政策的成功關鍵;所以,

政府部門若能夠與非政府部門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並根據學生需求,引入非政 府部門的資源,建立永續性的治理資源互惠機制,將可以產生不同教育政策治理 資源整合的正向效果,進而提升教育政策品質。

60

參、建立政策網絡的互動規則

根據政策網絡治理的觀點,其涉及不同行動者間的交互行動,需要新的制度 性正當性來支撐,所以,建立政策網絡的制度化規則,例如:具體法令規定或基 於互信共識的制度規範,以作為各行動者進行協力合作的指引方針,並實踐程序 合法性,進而維持政策網絡治理的順暢進行(廖俊松,2007;Goldsmith & Eggers, 2004);然而,當進行法規制度設計時,必須保留政府部門及非政府部門自主運作 的彈性空間,以避免因為僵化的科層規則,導致政策網絡治理失靈的現象(張世 杰,2009;陳恆鈞,2012;張奕華、劉文章,2012)。

據此可知,在「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過程,首要的制度設計關鍵在於在治 理過程中盡可能納入與教育政策相關的行動者,且要保障各行動者合法參與治理 過程的機會及權力,以促使各行動者發展出共識導向的過程承諾;再者,教育政 策網絡治理過程的制度設計也必須建立清楚的基本規則及確立互動過程的透明 性,以強化程序合法性及建立各行動者間的互信關係;此外,也可採用漸進式的 修政策略,引導各行動者間形塑正向的互動關係;最後,在進行制度設計時,亦 必須考量時間因素,亦即要讓各行動者認知到教育政策效果是可預期的,以提升 各行動者的參與動機。

肆、實踐權力共享的領導策略

肆、實踐權力共享的領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