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

教育政策源於公共政策領域,故教育政策研究會受到公共政策研究典範變遷 的影響,傳統公共政策研究主要依循邏輯實證論的量化取徑,但隨著公共政策環 境 及 問 題 的 日 益 複 雜 化 , 在 一 九 九 ○ 年 代 公 共 政 策 研 究 開 始 重 視 詮 釋 性

(Interpretive)及批判性(Critical)的質性取徑,以深入掌握及瞭解教育政策問題的 本質意義(林子倫,2008;Dryzek, 2000)。據此,「信實度」(trustworthiness)成 為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包括「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轉移性」

(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及「可驗證性」(confirmability)等概 念,相關內涵如表 3-4(鈕文英,2007;Lincoln & Guba, 1985);本研究信實度的 促進策略如下:

壹、進行厚實描述

在進行教育政策研究時,研究者可以進行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以促 進研究的可轉移性(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潘慧玲,2003;藍毓仁譯,2008);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會盡可能將研究情境脈絡、研究方法、他者聲音及研究發現 等細節豐富呈現,且在資料蒐集與分析上,採取開放立場,以藉由厚實描述的進 行,掌握我國「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現況、實際效益、目前困境及其因應策略。

貳、三角檢核法

在進行教育政策研究時,研究者可以進行三角檢核法,以提升研究的確實性 及真實度,三角檢核法係指在研究過程中,可運用不同研究方法,在不同情境和 時間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資料蒐集及驗證(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陳向明,

94

2009);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採用文件、訪談及焦點團體座談蒐集多元的研究資料,

並進行交叉檢核,另外,研究者得出初步結論後,在遵守研究倫理的前提下,會 進行參與者檢核,以提升研究資料的確實性。

參、進行詮釋學的循環策略

在進行教育政策研究時,必須盡可能蒐集第一手資料進行相關理解、解釋及 分析,並可透過詮釋學的循環策略,例如:將理論框架及偏見都先置於括弧之中、

確保所有研究參與者的觀點都有相等機會呈現、對資料的詮釋應重視情境脈絡的 瞭解與對社會文化的認識,以進行深度的詮釋分析等(王文科、王智弘,2012;

林生傳,2003;陳向明,2009)。所以,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透過訪談及焦點團體 座談蒐集第一手資料,並會確保教育部、教育局及學校的相關陳述都如實呈現,

且客觀進行相關研究資料的分析。

表 3-4 教育政策研究的信實度 信實度 內涵

可信性 關心研究者是否充分適當呈現研究參與者對教育政策實體的多元觀 點,重視研究真實性。

可轉移性 主張教育政策研究結果只能作暫時性的應用,必須根據兩個情境(政 策研究情境、讀者類推情境)相似程度決定研究可轉移性及應用性。

可靠性 瞭解教育政策研究工具存在不穩定性,所以應去探究對於造成政策 研究不穩定因素的相關解釋,重視研究一致性。

可驗證性 強調教育政策研究資料可以進行驗證,而非只是研究者本身的主觀 想法,重視研究中立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鈕文英(2007)。

95

綜言之,不同的公共政策研究典範具有不同理論觀點及學術語言,也產生量 化及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從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觀點,由於 具有動態性及開放性的特性,所以不同理論立場的研究者,會帶來多元的研究品 質規準,不僅豐富教育政策研究的視野與內涵,也象徵在進行質性取徑的教育政 策研究時,研究者必須根據研究題目及研究方法,採用適合的研究品質規準,以 提升教育研究品質及嚴謹性,進而建立以證據為本位的教育政策研究。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