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

「政策網絡治理」為新興的公共政策治理模式,可以提供公共政策治理的嶄 新思考方向及運作模式,但是,「政策網絡治理」並非公共政策治理的萬靈丹,也 衍生諸多困境,例如:治理權力不相等、治理資源一致及治理關係緊張對立等;

故可由政策網絡治理可能困境之探討,據此推論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可能困境。

Agranoff & McGuire (2001)主張「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主要源於參與「政策 網絡」的各行動者多元特性及互動所產生,例如:各行動者的代表性不一、認知 歧異、權力不均、資源匱乏、責任分散、難以有效課責等問題。

Goldsmith & Eggers(2004) 主張「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主要源於在公共政策 場域中,各行動者會因為自利考量,而衍生出競爭治理資源的緊張關係;另外,

在政策網絡治理過程中,由於政府體制的不完整、法令規章的限制、政治因素的 影響、政策環境的轉變等,都可能形成「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

Anesell & Gash(2007) 主張「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在於各行動者間的初始條 件不一,例如:彼此曾經有過衝突經驗、行動者參與低落及彼此在資源、權力及 知識的不平等等、真誠的面對面討論次數過少、政策領導者未採取促進型領導相 關規則過於僵硬等,導致各行動者間難以產生協力關係。

Wälti & Kübler(2003)提出在進行政策網絡治理時,勢必要面對諸多挑戰,

例如;政策網絡中的參與成員是如何決定?政策網絡中的成員代表性如何決定?

政策網絡中的參與成員間之權力爭鬥問題等。

42

廖俊松(2007)主張「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在於公共政策場域中的各行動 者缺乏參與動機、各行動者對於角色的認知及責任界線模糊、彼此的政策認知具 有歧異性、資源分配不均、本身專業能力不足及協力行動難產等。

劉淑瓊(2008)表示在進行「政策網絡治理」時,會面臨到各種治理困境,

例如:參與組織缺乏明確的願景、出現具資源壟斷地位的優勢行動者、組織內部 文化抱持抗拒的態度、過去與其他組織合作的負面經驗、各行動者間相互攻擊及 鬥爭等。

陳敦源、張世杰(2010)指出「政策網絡治理」所面臨的爭議問題包括參與 者間合作與競爭衝突所產生的「協力夥伴的弔詭」、合作場域開放性與封閉性所產 生的「自我指涉弔詭」、追求彈性與可治理性之間矛盾所產生的「沒有管理者的管 理弔詭」及存在合作關係中的價值衝突之間所產生的「課責弔詭」。

江大樹、張力亞(2012)主張在「公共政策網絡治理」的過程,由於政策行 動者的多元化,容易導致對於政策目標的願景呈現多元化與分歧化的現象,不僅 會影響政府部門在政策制訂與執行過程中的跨部會整合,同時也造成非政府組織 對政策願景認知的模糊化,進而降低公共政策網絡治理之效益。

陳恆鈞(2012)指出在「公共政策網絡治理」的過程中,會面臨的困境包括:

如何確保網絡具有高度的民主正當性、如何避免過度或不充分的系統治理、如何 在有效性和民主績效之間取得平衡、政府如何在不干涉和直接涉入之間做選擇。

魯俊孟(2013)指出在「公共政策網絡治理」的過程,從資源依賴觀點,會 產生行動者的自利問題、行動者的依賴問題及行動者的平等問題,從資源動員觀

43

Agranoff &

McGuire (2001)

◎ ◎ ◎ ◎ ◎

Goldsmith &

Eggers(2004)

◎ ◎ ◎ ◎

Anesell &

Gash(2007)

◎ ◎ ◎ ◎ ◎

44

依據表 2-5「政策網絡治理」困境分析結果,由於教育政策為公共政策之一環,

可以據此推論「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根據表 2-5,從「教育政策網絡治理」

觀點,由於存在各行動者多元參與之特性,所以勢必面臨各行動者間「初始條件 不一致」、「政策角色定位不明確」及「分歧的政策認知」的困境;再者,由於 存在各行動者擁有治理資源具有差異性之特性,所以勢必會面臨「治理資源分配 不均」的困境;此外,由於存在各行動者間權力共享之特性,但因為目前政府主 要仍以科層體制為治理結構,故會存在「治理權力的不相等」,進而導致各行動 者間的「政策對話地位存在差異」之困境;另外,由於存在各行動者間應呈現協 力行動之特性,但由於各行動者間協力行動的產生需要長期的醞釀,在政策實務 上,各行動者會「受到政策時效性壓力」,而導致無法順利產生協力行動;最後,

由於存在各行動者共同承擔治理責任之特性,會因為責任過度分散及缺乏有效課 責機制,導致產生「推卸責任情形」的困境。

根據上述分析,本研究歸納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困境包括行動者的初始條件 存在差異、行動者的政策角色定位不明確、治理資源的不均等、對於政策認知產 生分歧、引入民間資源的爭議、治理權力的不相等、治理權力界線不明確、缺乏 政策領導能力、受到政策時效性壓力、難以進行具體的課責、成為特定行動者卸 責的手段等,茲說明如下:

壹、行動者的初始條件存在差異

各行動者的初始條件係指可以促進或阻礙各行動者合作的相關因素,包括權 力/資源的失衡(Power/Resource Imbalances)、對抗與合作的歷史(Prehistory of Antagonism and Cooperation)及參與動機(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Ansell & Gash, 2007)。由於「政策網絡治理」涉及多元行動者的參與,所以,各行動者的初始條

45

件存在差異;首先,在權力/資源的失衡方面,如果各行動者不具有相等的能力、

權力或資源去參與,政策網絡治理過程將容易出現獨佔控制優勢的行動者,使較 為弱勢的行動者降低參與政策網絡治理的意願,並形成互不信任的治理關係(李長 晏、林煥笙,2009)

另外,在對抗與合作的歷史方面,係指各行動者間的成功及衝突之互動經驗 會影響政策網絡治理的協力成效(Ansell & Gash, 2007);一般而言,若各行動 者間曾經有過衝突的歷史,可能會產生懷疑、不信任與刻板印象的惡性循環;若 各利害關係人間曾有過成功的合作歷史,則可能已經累積正向的社會資本及信任 關係,然而,若各行動者之間是呈現高度互相依賴的關係,彼此間的衝突歷史反 而可能會創造出實踐政策網絡治理的強大誘因,以避免各自利益的持續損失(陳 恆鈞,2012)。在參與動機方面,參與動機係指各行動者間進行協力合作之誘因 及期待,會受到各行動者權力及資源的平衡狀態、競合歷史等因素影響,若各行 動者的參與動機不足,則將導致政策網絡治理無法順利進行(Ansell & Gash, 2007)。

綜上所述,教育政策網絡治理涉及多元行動者的共同參與,例如:教育部、

教育局及學校等,由於各行動者本身的初始條件存在差異,若未建立協力關係,

則將會產生各行動者難以形成政策共識、缺乏互信基礎等困境,進而形成教育政 策網絡治理的阻礙。

貳、行動者的政策角色定位不明確

首先,「政策網絡治理」涉及多元行動者的參與互動,各行動者在政策網絡 中佔據不同的節點,象徵各行動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及擁有不同的資源,也牽涉到

46

政府及非政府部門的政策角色轉換是否順暢;若各行動者對彼此的角色期待及定 位產生差異,將會阻礙政策網絡治理的成效,例如:引入外來專業團體介入在地 脈絡的反彈與隔閡(Agranoff & McGuire, 2001);再者,由於政策網絡本身具備開 放性,各行動者的參與及退出較具彈性,所以也產生諸多困境,例如:參與政策 網絡的行動者有高流動率及不預期調動(劉淑瓊,2008)、人力資源質量不足

(Goldsmith & Eggers, 2004)、行動者缺乏足夠專業知能(廖俊松,2007)及行動 者間缺乏共同成功經驗(陳敦源、張世杰,2008)等,皆會形成政策網絡治理的 障礙。

另外,從民主政治與網絡治理的觀點,傳統民主體制的代議政治係強調由公 民選舉代議士來承擔公共治理任務,具有程序上的合法性(張世杰,2009);然 而,「政策網絡治理」的基本假定為所有相關和受影響的利害關係人都有加入治 理網絡的機會,加上各行動者參與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並非單純經由民 主選舉機制獲得參與權力,所以將可能導致產生無辜的政策犧牲者,也容易產生 政策網絡治理是由菁英團體或特定利益團體把持的爭議(Jay, 1995; Provan &

Milward, 2001)。換言之,這將導致各行動者間呈現互不信任的關係,使得政策網 絡治理過程充滿矛盾,無助解決日益複雜的公共政策問題。

綜上所述,由於「教育政策網絡治理」涉及多元行動者的參與互動,例如:

教育部、教育局及學校等,且加上教育政策網絡具有開放性,所以可能產生各行 動者之間的角色定位不明確及代表性不足等困境,進而形成教育政策網絡治理的 阻礙。

47

參、行動者對於政策認知產生分歧

「政策網絡治理」涉及多元行動者的自主互動,各行動者會根據本身的政策 偏好及認知,進行政策選擇及產生政治行為,並不會完全受到特定行動者的控制

(蔡允棟,2006);根據「政策網絡治理」觀點,期待公共政策場域中的各行動者 能夠基於共善(common good)的動機,共同創造共好的政策結果;但是,在政策 實務方面,各行動者常常只顧及本身利益,產生自利行動,間接導致產生緊張競 爭的互動關係,且政策結果將不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進而損及政策正當性

(Goldsmith & Eggers, 2004);換言之,在公共政策網絡之中,若行動者只關注本 身利益及政策偏好,而非互惠原則,協力合作行動勢必難以展開(Hayton & Gray, 1996)。

另外,從賽局理論觀點,「政策網絡治理」是參與「政策網絡」的各行動者間

另外,從賽局理論觀點,「政策網絡治理」是參與「政策網絡」的各行動者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