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條件

接續前述教師教導審議民主應具備的專業素養的探討後,此部份接續審議民 主融入高中職課程的其他面向做探討。為了讓高中職教師們能將審議民主融入課 程,教育行策與學校行政條件等面向又能提供給教學何種協助,以下就教師將審 議民主融入課程所需要的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條件支援做探討。

50

一、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

未來的師資培育應更多元化,以配合社會整體性的發展,並且將培育課程精 緻化,培養專業精神與教學知能,同時,為配合「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 習領域任教專門科目認定參考原則及內涵」,要考量到教師是否具備跨科教學能 力(鄧毓浩,2002)。就審議民主融入課程來思考,教師要確實具備跨科的教學 能力,才能在實施審議民主教學時,適當處理學生做各領域的議題溝通,教師也 才能做出全面性的思維操作與溝通,而不會因為教師專業限制而受到侷限。

透過師資培育,教師們會為了熟悉教學場域,而開始發展教學架構,經由角 色扮演、所選擇的角色模塑(selective role modeling)、形象經營(impression management)、自我正當化(self-legitimation)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來發展社會科 教師的教學觀點的,經由這樣的過程,教師是主動的去建構自身的教學專業,而 非在培育的過程中被動的接受知識,因此師資培育機構要能讓教師成為能反思的 實踐者,能更具批判與分析能力,並不僅止於成為一名「教書匠」(Ross, 1987)。

因此,專業教師需要在職前接受過專業培訓,透過培育的過程,教師才能具備專 業知識、專業知能與專業精神。同時,師資培育機構的潛在課程,同樣也是影響 教師日後教學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強華,1996)。

因此,教師實施「審議民主」之前,應事先受過必備的培育過程,才能具備 專業的知能,也才能在教育現場有最佳的授課表現,師資培育機構的重要性,除 了能提供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知能外,也要在培育機構中營造出「審議民主」的氣 氛,教師受到潛移默化,有實際的體驗,在未來也才能更有思考力去建構屬於個 人的課程理念,並能成熟的運作課程,而不會如同往日過度依賴教材課本,而無 法掌握審議民主的運作重點。

在台灣,「審議民主」仍為新興的民主概念,也正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目前 在教育現場的師資,在過去也許尚未有機會接受「審議民主」的洗禮。因此,在 未來,教師在職進修方面,需要不斷的自我充實,才能迎頭趕上未來發展的腳步。

51

終生教育與終生學習的理念已不可輕忽,所以身為專業人員的教師,應該要有深 刻的體認,要能主動積極的提升自己不足之處(高強華,1996)。再者,教師不 應再以過去所接受的知識,教導現在的學生,要能不斷的自我更新,在教學上才 能讓學生耳目一新,更能展現教師活躍的生命力。教育體制應該建立起教師終生 學習的網絡,常態性的辦理進修活動,增加教師自我充實的機會。因此,要讓師 資培育階段化,除了職前教育之外,還要強化實習及在職進修兩個部份,讓在職 進修普及化(鄧毓浩,2002)。教育當局應具體擬訂公民教師進修計劃,經由學 位進修、學分進修、定期舉辦公民教學研討會等,讓教師們有機會提升教學技能,

並藉由和其他教師的交流互動交換教學心得(楊國賜,1985)。

在職進修可以透過多樣化的研習活動,例如:透過辦理優秀教育人員短期出 國考察、教師進修講座等方式(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1997),或是 經由教育部(2005)在公民教育實踐方案10中規劃的模式,加強辦理審議民主的 相關研習,提升教師公民知能,建立教師終生學習的觀念。

為了因應明日多變的教育環境,教師多參與官方或民間舉行的相關審議民主 活動,教師可以利用機會多參與各種專業會議或研究會,有助於專業知能增進,

而透過這些專業組織或專業團體,能形成個人新的洞見與創新理念,增進個人自 知與自信(高強華,1996)。此外也藉由參與校外的活動,可以聽聽來自不同領 域的聲音,並且和自己的想法相互激盪,時時自我更新與成長。

二、學校行政配合

(一)學校建構民主開放的環境

Newman(2005)認為審議是建立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而學校的首要目的 就是培育審議的技能及價值觀。因此,教育機構是培育公民審議民主精神的中心

10 2005 年 4 月 21 日訂定,目標之一為強化師生公民知能,希望能培養民主參與能力,建立公共溝通機制,學習公共決 策過程,發展衝突管理能力,強化品德教育。

52

角色,就長期來看,對審議民主的發展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開放自由的環境是建 立發展審議能力的基礎,能建立實施審議民主的場域,學校也要全力發揮民主的 角色,讓民主公民更具備審議的精神(Englund,2006)。若要讓審議精神深築在 未來公民的生活中,教育機構就要負起關鍵性的責任。

當我們以民主校園為根基來出發,才可能培養出具有民主特質的教師與學 生,「境教」扮演了關鍵重要的潛在效應,同時,也應建立開放的組織氣氛,讓 全校的教職員踴躍參與,使民主參與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簡俊華,1991)。

從學校行政運作出發,宜先架構出理想的溝通目標,讓教師要學習和教師同 儕及學校內的行政人員、校長、主任們在民主平等的原則下,共同協商並激盪出 對課程的新想法。學校相關機構要配合「審議民主」課程來做規劃,將審議精神 運用在行政上,學校行政單位應該營造理想的言談情境,廣納雅言,讓教師與行 政單位都能公開討論,運用陳述性、表意性及有規約性的溝通過程,在不斷的反 省和理性的辯證下,不僅可以讓整個學校運作更加順利,也可以讓整個言談情境 更和諧,並且在共識下產生的政策,進而做出雙方皆可接受的合理決策。如此一 來,也更有利於學校的政策推動,一來一往間產生良性互動,也同時會讓學校每 個成員都能更加全力以赴(吳坤詮,1996;吳坤詮,1997;郭乃菁,1990)。

如前所述,教育人員能在瞬息萬變的脈絡中,透過「審議對話」提供一個「開 放」且「雙向互動」的場合,讓成員們能表達自己對於制定政策的關心,讓整個 社群有機會去參與,學校並能瞭解教育者及學生們在學校所面臨的問題,教育者 不再孤立無援,並在強而有力的支持下,走入「審議民主」的格局(Guzman, 1999)。

(二)學校行政資源的協助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2005)舉辦的中小學教師「審議民主」與公民會議研習 會發現,老師們實施「審議民主」教學,最大的困難是面對學校行政體系的架構,

若實施新的會議流程或是互動方式,短時間內可能會有執行的困境,創意與約定 成俗的體制有一定的衝突。因此,青輔會(2007c)建議,學校在進行審議民主

53

相關活動實施,可以尋求相關的行政資源,或配合學校的行政業務,以得到行政 單位的支援協助,讓審議民主課程或計劃實施更順利。

(三)鼓勵教師學習社群的發展

將教學與研究合而為一,有系統的檢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將理論與實踐相互 為用,實施教學者即研究者,教師組成學習社群,將教學和課程實務與理論結合,

並激發最適合教學實境的教學方式(甄曉蘭,2004)。

因而,學校應鼓勵教師們走出獨立作業的型態,教師要轉變「單打獨鬥」的 教學模式,讓教師有機會可以形成「教師團隊合作模式」,在教學團隊中,藉由 團隊分工與互動,以協同教學的模式,共同合作教學,並依個人的專長相互激盪 出有特色的課程,教師不在停留為教學執行者,也能成為教學規劃者,在知識經 濟的時代,教師應走出傳統窠臼,以開放及更敏銳的心思來面對參與校內外的教 育培育活動及團隊,教師與教師間能時時交流教學經驗與專業,建立教學網絡,

強化知識管理(鄧毓浩,2002)。

學校應該要提供開放的環境,鼓勵學校內教師與教師間組成公民教育團隊,

在團隊內要營造良好的組織文化及工作氣氛下,讓教師發揮自己所長,和具有其 他專長的教師共同合作交流,發展在地化的審議民主課程,學校並要提供正向的 回饋,讓這樣的學校文化長久發展。

(四)教學設備的支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之,學校能提供教師視聽輔助器材,以利 多元的教學方式,例如:影音設備、圖片等,讓教學更有效率,多樣的教學器材 能輔助教學,提升師生間的溝通與互動,利用學校提供的網路資源,教師也能建 立在地化的教學資源,讓教學內容主題化系統化,另外,可援用社會資源,邀請 專家或學者到校演講,讓教學資源更多樣化,讓學生可以接受軟硬體媒介的傳遞 與洗禮(楊國賜,1985)。

54

未來的學習並不僅止於書本上的學習,因此,學校應時常更新軟硬體設備,

讓教學科技與世界接軌,而不會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除了提升教學內容的豐 富性之外,直接就能吸引學生接受多元化的知識洗禮。

三、其他政策配合

(一)課程教材設計的配合

目前台灣的高中教科書提供「審議民主」內容,而其所篇幅十分有限,因此,

仍需要在教材的編輯上,包含適量的知識內容,以利審議民主融入課程的基本需 求。為了要發展審議民主課程,在公民教育的教材中應該要有相當的篇幅內容,

仍需要在教材的編輯上,包含適量的知識內容,以利審議民主融入課程的基本需 求。為了要發展審議民主課程,在公民教育的教材中應該要有相當的篇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