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跑步和減少跑步訓練量。因此他更加看重於自我追蹤數據,希望提升跑步效率、速度 與技術,並且減少運動身體負荷。

整體而言,金龍同時擁有最多的智慧手錶與手環,但其實踐方式與芝儀的個案 最為接近,皆是以個人目的為主,藉由自我追蹤數據,記錄運動表現和改善身體活動 與跑步技術。他尤其關切深層睡眠與安静心率,藉由數據判斷大量的運動訓練之下,

身體的恢復程度。此外,在金龍個案之中,我們看到自我追蹤數據另一個關鍵面向,

也就是跑者試圖透過數據降低受傷的風險。正如所述,跑步訓過於劇烈,練得太猛或 太密集,只會導致身體無法負荷訓練量,增加膝蓋或身體受傷的風險。我在第陸章中 進一步分析受傷與脆弱身體面向,探討自我追蹤者如何藉由數據與技術物提升跑步技 術,數據與技術物如何引導著跑者改變身體姿勢與跑步活動。

以上四個案例,看似平凡無奇的實踐過程,不過我認為可以看得出使用者如何 運用自我追蹤提供的數據(配速、心率、安靜心率與步數等),展現數據與身體的連 結關係。他們開始展開自我追蹤實踐,以各自的目的、興趣與利益為主,開展不一樣 的使用方式。當中,心慈是初階跑者,多為關切日常生活中的心率和步數,較少蒐集 進階的運動數據。但對芝儀、金龍與芷琪三人而言,主要關切跑步當下的訓練表現和 確認身體感受,也透過數據規劃訓練課表、與跑步同儕互動交流,以及提升跑步技術。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金龍和芝儀仰賴技術物與數據,進而規劃跑步訓練和改善跑步技 術。究竟自我追蹤實踐中還有哪些個人與社會使用面向?這些數據與身體的關係為何?

下文我從整體結構進一步分析15名受訪者的自我追蹤實踐。

第二節 、整體分析

本節從「數據/身體」的雙重性角度,我探究第一個研究問題:從自我追蹤的跑 者的角度,如何使用數據理解身體,以及其實踐過程為何。本節將就四個部份:個人 使用動機、數據型態、同儕連結與社會監控、互為主體的數據及身體,對 15 名跑者的 自我追蹤展開整體分析。

(一)、個人使用動機

研究訪談發現,跑者使用自我追蹤實踐的動機,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 日記式的記錄,瞭解每次跑步表現;二是全天候監測心率,實現自我照護目的;三是 輕便攜帶裝置,配合跑步身體移動。對此進一步說明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日記式的記錄,瞭解每次跑步表現

當你用手錶連手機app, 我有看到東西,我知道這次狀況怎樣,下次 要怎麽樣,一個前進標準。我每天跑個十圈,但不知道我時間配速心跳怎 樣,沒有一個前進感覺。可能我是數據化的人,要看到數字。--芷琪

我就是要看到我的記錄,上個月、半年前和這次跑步比下來,我到 底有沒有提升跑步技術。對於跑步的人來說,跑步技術其實還蠻重要,跑 步技術好,就可以用最少力量,跑最遠距離。--金龍

過去的自我追蹤實踐研究(Didžiokaitė, etc , 2018;Lupton,2017a)討論每日自 我追蹤者的目的,都是圍繞著健康、減肥或維持體態等因素。我發現,基於本研究選 取的受訪對象, 幾乎所有受訪跑者均表示,自我追蹤的最主要動機是,看到明確的訓 練成就:「我可以直接知道跑幾公里、心率大概多少。」(嘉榮), 「就想要跑步留著 記錄,可以隨時做分析。」(庭偉)。相對於以往運動訓練時,只能記錄跑步時間與 距離,跑者認為無法立即確定自己付出的努力。如今自我追蹤之下,他們為之奮鬥、

為之努力和為之規律的運動,可以透過數據化方式,記錄每一次的運動表現。芷琪是 個初階跑者,兩年前加入跑步行列,她說:

因為跑步不是你短時間可以看成果,你沒有一些些數據輔助的話,

你不可能練了兩個禮拜就會有感覺。你要是有手表,把你的運動換成數據 來看,你至少看了數據,可以感覺有一點一點進步,就算十秒二十秒都是 進步啊,我至少有前進。--芷琪

芷琪每週固定跑步四次,經常一個人在河堤、公園或操場跑步。運動初期,她 感受到跑步時候的孤獨和無聊,因此她開始使用小米智慧手環,希望一方面可以鞭策 自己和養成跑步習慣,另一方面可以隨時隨地掌握自己的運動表現,包括了解時間、

距離或配速等數據。自我追蹤的運動記錄,對她而言,可以了解跑步表現和身體狀況,

並且累積數據作為下一次跑步規劃的依據。

誠如 Lomborg 與 Frandsen(2016)所述,自我追蹤者的身體活動是銘刻於各種的 數位位元痕跡之中。跑者在運動過程,跑步時候的速度、路徑、公里數、身體心跳率 等身體活動,可以轉化為數位數據,並且留下大量的數據與後設數據(meta data)。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成為制訂運動計畫的主要依據(芝儀、柏彥、冠博、金龍)。固定參加馬拉松和三 鐵比賽的柏彥認為,透過智慧手錶蒐集的記錄,像幫他寫「日記」。如今這份「日記」

累積將近三年後,柏彥不定時讀取運動記錄,也成為他設定馬拉松比賽目標的依據。

像幫你寫日記,記錄我跑步方式,後天的比賽之前,我會把記錄看一次。

這一兩個月跑下來,成績大概在多少,那麼我大概有個底。我後天跑步,要 依什麼速度做配速,才會最穩定,能夠突破自己。--柏彥

近年來台灣的自我追蹤的人數持續上升,許多跑者如同上述的敘述,以追蹤日常 跑步,記錄跑步表現,看到運動數據為主要動機。不過他們當初是如何接觸自我追蹤 實踐?以本研究的受訪者而言,主要是藉由社交關係,也就是家庭成員或同儕的影響,

開啟自我追蹤經驗。通常是受到哥哥(彩珊)或父親(冠騰)影響,開始佩戴智慧手 錶或手環,加入自我追蹤實踐行列。因為家人開始佩戴智慧手錶或手環,他們處於好 奇心,開始自我追蹤。相較於家庭成員,同儕的影響較為深遠,由同學(心慈、冠 博)、同事(雅竹)、跑步朋友(柏彥、芝儀、芷琪或嘉榮)等相互影響之下,藉由 行動裝置追蹤和記錄自我的運動表現,促成人際交往和連結關係。

2、全天候監測心率,實現自我照護目的

除了記錄運動表現,跑者實行自我追蹤另一個主要動機是全天候監測健康狀況或 減肥目的。根據美國民調機構 Pew Research Center 於 2012 年調查,當時發現多數美國 人 希 望 透 過 自 我 追 蹤 實 踐 , 瞭 解 體 重 與 健 康 狀 況 (Fox & Duggan, 2013 ) 。 在 Didžiokaitė, Saukko 與 Greiffenhagen(2018)的研究指出,一些自我追蹤者會長期關注 每日的食物攝取熱量,以免自己增胖;也有人為了準備度假或結婚拍照,掌握身體數 據,積極減肥或維持身材,讓自己的外型更好看。我的訪談對象之中,心慈、子皓與 雅竹皆以「關切健康」為出發,使用自我追蹤實踐監測健康狀況。因為沉重的工作負 擔和壓力,引起心臟病的健康問題,因此子皓開始佩戴智慧手錶和規律地跑步。他希 望可以減掉多餘體重和全天候監測心率狀況。

有一陣子出現心臟問題的狀況。那時候我也很怕,所以同時要控制體重,

瞭解自己的心率狀況。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說,在運動過程裡面,我希望配合 心率的可負擔程度,可以做全天候監控,我比較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化趨 勢長什麼樣子。--子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基於健康問題展開的自我追蹤實踐背後,實際上是由生物科技與資訊傳播技術 發展的推進。在公共與社會層面,醫學研究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出現數據驅動的生物 資料庫(biobanks)和大型的健康數據庫;在個人使用層面,自我追蹤者將日常行為、

身體功能和活動進行「數據化」,預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疾病情況惡化。就像心臟 健康狀不好的雅竹,最初佩戴智慧手錶目的,也是為了全天候監測心率狀況,透過數 據化瞭解健康狀況。雅竹平時在高雄戶外公園或健身房運動,不過她擔心臟無法承受 運動量:「我不可以衝太快,不然心臟會受不了」(雅竹)。有次半夜睡覺期間,雅 竹感到身體不舒服,立即對照數據即刻赴醫院檢查身體狀況。

因為半夜睡到一半,你會覺得身體不舒服,我起來時候壓了一下手錶,

發現心率是 43。我就去跑去看醫生。醫生有幫我打藥,跟我說,一般來講,

運動員來講心跳會比別人低一點點,但不能太低。--雅竹

依據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或健康社會學的理論文獻(Smith & Vonthethoff, 2017; Fotopoulou & O’Riordan, 2017;Lupton, 2017;Ruckenstein & Schüll 2017),我們 可以看到一些學者主張,自我追蹤實踐可以推動「自我照護」(self-care)的目標,當 代社會民眾或病患可以藉由穿戴技術、行動裝置、數位感應器與無線網絡技術中介,

透過「健康的數據化」(The datafication of health),蒐集和瞭解身體數據,並且成為 一位自我照護和自我負責的健康主體。在Lupton(2019a)的經驗資料中也呈現受訪者 使用健康與健身app(MyFitnessPal 或 Weight Watchers)監督心率、卡路里消耗、行走 步數等。同時也有人的動機,用於醫療提醒、訓練課表規劃與追蹤睡眠等功能。

本研究受訪者的回應,我認為可以看到心慈、子皓與雅竹主要是因為健康問題,

展開自我追蹤全天候監測心率狀況,旨在照護身體與健康狀況。他們認為,以往沒有 佩戴智慧手錶或手環時候,需要醫療設備或由醫生判斷其心率狀況。自我追蹤技術進 入日常生活以後,自我追蹤者可以藉由數位裝置更加輕易和方便地獲取自我數據,確 認其健康狀況過程變得更加即時與輕便,形塑一種規律的生活秩序。就像心慈佩戴智

展開自我追蹤全天候監測心率狀況,旨在照護身體與健康狀況。他們認為,以往沒有 佩戴智慧手錶或手環時候,需要醫療設備或由醫生判斷其心率狀況。自我追蹤技術進 入日常生活以後,自我追蹤者可以藉由數位裝置更加輕易和方便地獲取自我數據,確 認其健康狀況過程變得更加即時與輕便,形塑一種規律的生活秩序。就像心慈佩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