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ontjoye 等人(2015)發現匿名的數據亦有隱私被侵犯問題。他們蒐集 1 百萬名消費 者,為期三個月在特定購物商場的信用卡交易後設數據(Meta-data)發現,在整合相 關數據和演算法分析之下,研究者可以辨識或鎖定 90%的消費者。他們認為相關數據 抹除個人身份資訊和卡號,卻包含交易日期、金額與商店名字。但是在演算法輔助,

可以勾勒一個人所作所為的圖像。因此匿名原實際上無法完全保護個人隱私。

基於研究倫理,我會徵求受訪者同意,取得為期一週的運動或身體活動數據、

以及社群平台貼文的截圖,但我不會索取其原始檔案或個人數據的細節,以免侵犯受 訪者的隱私權益。在數據使用方面,我僅用於本研究及後續相關期刊或會議論文使 用,皆以化名和隱去可辨識受訪者的資訊,呈現相關資訊與研究結果,不會根據截圖 內容,做進一步的演算分析。在進入訪談之前,我會說明研究相關資訊,如研究題 目、研究目的、全程錄音需求、匿名必要性,以及資料蒐集的用途與範。我會將所有 的資料儲存於個人電腦,並且會承擔保護個人數據的責任,並不會用於其他的比較或 演算分析。我亦會請受訪者閱讀同意書,在完整說明隱私保護和確認受訪者瞭解後,

我會讓受訪者簽署取得自我追蹤紀錄同意書。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步驟

(一)、研究程序

在實際操作上,首先我採用半結構式訪談,透過三個部分,即「使用自我追蹤 目的與方式」、「理解個人數據」與「理解自我與身體」,瞭解受訪者的自我追蹤實 踐。我會要求他們巨細靡遺地敘述,如何使用技術物、如何利用技術物的內置功能、

如何理解其個人數據、其判斷依據和感受體驗為何。為了進一步理解自我追蹤拼裝體 的組合過程,我亦會要求受訪者依據自身使用的經驗,繪製自我追蹤實踐的關係圖,

並且說明其基本規則:以使用者和技術物為中心,受訪者可以將身體、自我知識、數 據、數據庫等各種因素,置於關係圖的環狀之中,進而作為後續訪談與分析的基礎。

我於 2019 年 1 月進行先導研究(pilot studies),在採取立意抽樣方式,我一自 身朋友為範圍招募研究對象,邀請心慈作為研究對象。我進行先導研究旨在調整研究 意識、提問大綱,以及深度訪談的執行方式。實際上,在先導訪談前,我尚未確認訪 談對象範疇或徵募方式,因此訪談問題多數以我的個人經驗為主,我們進行輕鬆對 談,討論彼此的自我追蹤經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心慈,26 歲,政大研究生,平日有跑步、騎自行車或登山習慣。她在碩二期間 赴中國當交換生。由於交換期間無需忙於工作與學業,心慈開始購買指揮手環,進行 自我追蹤者,記錄平日的行走步數與跑步情況。這個先導訪談之中,我發現心慈使用 健康管理app,在朋友圈內展示每天的行走步數或拼排行,並且樂此不疲。平日出遊時 候,她與朋友偶爾會討論累積的步數,甚至成為日後關心彼此的依據。心慈返回台北 以後,仍會關切朋友的運動數據或行走步數,成為她們互動的話題之一。

故在先導研究後,我認為有必要探討自我追蹤者使用 app 的使用經驗,亦需要 探討數據如何介入運動與社交關係,當中有著複雜的個人與社會性關係。同時這個先 導訪談也啟發我,需要進一步確定觀察的運動項目,因為從自我追蹤者角度,跑步、

騎車、游泳或登山的使用技術物與詮釋數據有不同的形式。如我在第一章所述,台灣 的跑步與慢跑風氣,故此我聚焦在跑者的自我追蹤實踐,期望能呈現台灣跑者自我追 蹤的方式與特徵。

本研究招募的訪談對象是透過網路招募的跑者。正式訪談之前,我會說明本研 究的研究目的、蒐集相關數據的原因和使用方式。例如我會說明,蒐集自我追蹤的數 據和社群媒體貼文的截圖,藉此作為訪談和分析參考依據。在受訪對象同意和簽署同 意之後,我會開始進行訪談,全程錄音。我會要求受訪者示範,如何使用技術物、如 何查閱數據、如何解讀數字與分析圖,其判斷依據為何、該技術物的形態與功能如何 影響人與物互動過程、使用者有會否因數據改變其身體活動等。在該示範過程中,我 既是研究者的身份,具有自我追蹤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我希望研究對象將我視為 不諳自我追蹤技術與實踐的一般民眾,示範自我追蹤過程。

每次訪談後,我根據錄音檔謄打成文字稿。該過程中,我會針對不同的主題撰 寫記錄,予以歸納。所有的受訪者逐字稿整理後,我針對研究問題整理、歸納和進行 質性資料分析。接著我根據訪談結果,檢視理論文獻和問題意識,反復修正分析架 構。在進行訪談資料分析階段,我也會根據文獻文獻,檢視訪談歸納而成的主題的關 聯,探討自我追蹤追蹤的各個面向。

(二)、選擇訪談對象

本研究透過批踢踢實業坊(簡稱批踢踢或 PTT)招募受訪者。PTT 從 1995 年成 立至訪談執行時的二十四年計算,當時使用 PTT 的在籍大學生或研究生,至今已經成 為接近四十歲的社會人士。因此在考量使用 PTT 的網友年齡,我認為在該網路平台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較易尋得合適的受訪者,因此我使用 PTT 徵詢受訪者。不過這個招募方式的缺點在於 受訪者的同質性高。我的受訪者都是大學或研究所的學歷背景、固定會上網或積極透 過網路蒐集運動資訊的跑者,而且集中在台北或高雄區域。這些因素都導致訪談對象 偏向數位落差較高一方,傾向社會資本、經濟資本、都市化的人士,導致資料蒐集的 侷限,形成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在2019 年 3 月初,我以 PTT 的 Road Running 版和 MobileComm 版作為招募訪 談對象範圍。在徵得兩個版主同意,我張貼徵求文章(詳見附錄一 PTT 的受訪者徵求 文),以及招募對象的問卷連結,讓有興趣參與研究的自我追蹤者進入谷歌線上問卷。

這份問卷主要目的在於招募受訪者,要求有意受訪的網友提供個人資訊:名字、生理 性別、現居住地點、出生年份,以及目前使用的穿戴裝置品牌或型號。我在該招募對 象問卷中說明:研究緣起、招募對象、研究方式、資料蒐集方式與原則等詳細資訊

(詳見附錄二 谷歌的線上問卷帖文)。

在本研究執行至 4 月中旬,我一共回收 49 份招募受訪對象問卷。針對問題意 識和受訪對象型態,我逐步確認研究方向,最終鎖定在使用自我追蹤實踐的「跑 者」。我主要以三點作為立意抽樣,篩選受訪者對象的標準:其一,在 Shipway 與 Holloway(2016)區分出三種類型的跑者:運動員(athletes)、跑者(runner)與慢跑 者或輕鬆跑者(joggers/funners)。運動員指以參與體育比賽為職業的運動員;跑者則 是長期規律地訓練與跑步,追求特定運動或比賽目標的參與者;慢跑者則並非頻密訓 練,主要是輕鬆跑為目的。依照這個分類方式,本研究的篩選訪問對象都是跑者或輕 鬆跑者。

其二,據運動網路平台「運動筆記」展開的 2018 年的跑步調查中,針對台灣逾 五千名男性和女性跑友中,年齡層主要介於26 至 45 歲之間,其中 36 至 45 歲的青壯年 跑者佔 44.5%,而 26 至 35 歲的年輕族群佔據 21.8%。另外跑步經歷超過 2 年的跑者佔 66.8%,而規律跑步達 1 年的跑者佔 20.3%。對照這份調查,本研究將訪談對象年齡層 設定在22 至 65 歲之間,跑步年資至少 1 年。基於研究時間與經費所限,我傾向挑選台 北和高雄地區為主的受訪者,職業和性別不拘。

其三,為了對應於問題意識,我聚焦在有半年以上的自我追蹤經驗,以及會關 注數據理解身體或自我狀況的跑者為主。同時我從 49 名填寫招募問卷者中,根據其使 用智慧手錶或手環的使用品牌與型號的人數分佈,篩選受訪對象,瞭解不同裝置的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人),其他有 MW Watch(2 人)、Apple Watch(3 人)與 Tomtom 手錶(1 人)。

另外有少數使用者佩戴 Papago, Epson,Fitbit 和華為等手環/手錶,不過他們皆沒有回 復我的電郵,因此沒有納入資料蒐集範圍。

另方面,基於我無法聯繫大多數的Apple Watch 和智慧手環使用者,因此我在 4 月初於 PTT 的 Road Running 版張貼第二次的徵求受訪對象文章。我旨在徵求 Apple Watch 和手環的佩戴者,以得到更豐富的相關產品使用資料。這一輪的招募過程,我 共收到12 名 PTT 網友回應,經過一輪詢問和確認以後,只有 1 名 Apple Watch 的使用 者答應參與訪談。依照此標準,我選出8 人是 Garmin 產品使用者,3 人佩戴小米手環/

手錶,2 人使用 Apple Watch,各有 1 人使用 MW Watch 以及 Tomtom 手錶。

經過訪問過程,我發現使用者佩戴不同廠牌的行動裝置的使用方式與經驗大同 小異, 不一樣之處在於使用產品價格與使用 app 數量。多數初階跑者選擇較為廉價

(台幣五千元或以下)的智慧手環或是入門款的智慧手錶,有 3 年以上跑步資歷的受 訪對象皆佩戴規格配備和價格較高(台幣八千元或以上)的智慧手錶,並且會搭配至 少2 款以上的運動或健康管理 app。

經過電郵協商與篩選之後,實際納入質性資料的共有 15 人(包括初訪對象),

全數有 1 至 8 年的跑步訓練資歷,多數人有參加馬拉松或慢跑比賽,以及持續關注自 我追蹤數據。當中有 9 位男性,6 位女性,最年輕是 23 歲的彩珊,最年長的育修是 45 歲跑者。就職業而言。當中有 2 位學生、1 位教授、4 位工程師,以及 5 人是業務人員。

全數有 1 至 8 年的跑步訓練資歷,多數人有參加馬拉松或慢跑比賽,以及持續關注自 我追蹤數據。當中有 9 位男性,6 位女性,最年輕是 23 歲的彩珊,最年長的育修是 45 歲跑者。就職業而言。當中有 2 位學生、1 位教授、4 位工程師,以及 5 人是業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