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育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育相關研究

第四節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育相關研究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行之有年,至今累積不少的資源與網站,根據研究者於全國博 碩士論文網鍵入關鍵字「數位典藏」,共有152 筆研究,如果再進一步用「教育」的關鍵 字下去交叉搜尋,共有118 筆相關研究,如再將範圍縮小鍵入「藝術」,搜尋結果共有 83 筆資料(2013/01/10 檢索),涵括之領域包含博物館行銷、作業程序、平台建置、教 學行動研究等。本研究在瀏覽過相關主題之研究後,聚焦於教師融入數位典藏資源於藝 術教學,歸納相關研究共分為兩大類,包含教師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 設計、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教師經驗,茲將相關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壹、 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之課程設計 

整理運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自編課程之藝術教學相關論文,與本研究相關共有七篇,

其研究重點大多於實際教學現場中發現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之操作性問題,並多方檢

視教學策略於模式之適用性,同時關注學習者在此類教學方法下之學習成效,大多採用

優缺利弊,以其作為往後推廣訓練及製

材是有趣的,而且喜歡老師用數位典藏網站來教授藝術與人文領域,並期望以後還能學 習數位典藏網站內容課程。

韓志蘭(2009)針對數位典藏資源資料庫支援課程教學之內容分析探討,以明道中 學國中部「臺灣建築古蹟」藝術鑑賞教學為例的研究中發現,教師自行編撰補充教材及 教學時,所面臨最大困難為「時間」,包括尋找適合放入教材中的資源很耗費時間;每課 程單元進度的設限,使得教師認為給學生的總是不夠多元與豐富,並建議數位典藏執行 計畫應邀請教師參與,由學科專家、教學設計專家、媒體應用專家三者合作推動數位典 藏教學專區,將精闢的學術研究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統整學習、誘發學生主動尋求意 義建構知識,發展數位學習課程編輯與分享平台。建構、管理存取與傳播典藏研究所累 積的專業知識內容和數位化多樣性資源,達到文化保存、學術研究與教育學習三足鼎立 的良性循環發展。 

林懷駿(2007)旨在進行數位典藏素材融入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 教學探究,其研究結果如下:(一)數位典藏素材在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方面,

典藏素材主要運用於「引起動機」及「教材引導」;內容方面可以提供歷史人文與藝術鑑 賞等相關課程的支援,卻缺乏相關的教學指引,並且需要加強聲光效果引起學習者的興 趣。(二)在課程設計方面必須加入實作課程,加強學生學習動機;並且在融入過程中需 要輔導人員在旁協助,提供內容方面的指引,才能形成有效的融入教學。 

鍾雯琪(2007)以學習單作為形成性評量,紀錄學生學習歷程,利用藝術鑑賞能力 測驗做為檢視學生在教學實施後鑑賞能力提升與否的總結性評量,並採「學習感受問卷」

用以了解學生對於故宮數位典藏資源與藝術鑑賞的學習感受,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循環 的資源種類,「3D 虛擬文物展示系統」及「時新與復古教學光碟」最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而其中3D 虛擬文物展示系統中的「舟體赤壁賦原文」及「模擬舟體拆解」,時新與復古 教學光碟中的「360 度賞析」等功能最能有效幫助藝術鑑賞學習。第二循環的資源功能,

學生認為「動畫人物解說」的學習感受最深刻,既能引起較高的興趣,也能有效幫助學 習,顯示在教學資源中,加入創作者或歷史人物現身說法,有助於學生在藝術鑑賞的學 習。

陳美香(2007)認為,對學習者而言,數位典藏融入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確實有助學 生體認數位典藏建置的重要意涵。然而數位典藏資源內容無法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導 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且數位典藏金銀島網站資源尚有許多缺失。在資源應用上也有 許多不利教學的狀況,如:瀏覽下載的時間過長、部分圖文無法複製擷取、資料內容不 合乎學生的心智發展及學習需求。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應超越單純地資料引用,以強 調體認數位典藏的核心意義及價值,進而引導學生對我國文化產生認同。

陳婉如(2006)表示,善用數位博物館的教學設計、慎選數位博物館的資源、掌握 數位博物館資源的教學內容;視覺藝術課程活動設計需周延、應由簡而繁且以互動教學 提高專注力;駐校藝術家的創作能開闊學生視野、有助於文化扎根和培養學生藝術人文 素養。

黃景瑋(2005)針對數位博物館應用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進行行動研究,依 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結論:(一)運用上網機制教學策略是一種創新,能促使師生線上 互動得到立即的回饋,並利用同儕之間的學習和互動開發多元價值觀。(二)運用個人學 習與啟發式教學策略能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參與,並讓學生體驗如何解決問題。(三)

分組教學模式的合作學習策略之應用,能激發開發同儕共同合作研究與發展多元觀點的 價值,並透過網路學習、分享知識、訊息、觀念和經驗。 

綜合以上與教學設計相關研究,發現大都是以學生中心的概念進行分析與闡述,如 黃景瑋(2005)對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與數位博物館的結合,在教學上應用的優勢有哪 些。而陳婉如(2006)則是針對國小視覺藝術課程與數位博物館的結合。2007 之後則以 數位典藏為主要研究範疇,如鍾雯琪、陳美香、林懷駿、韓志蘭與陳孟吟等研究,多以 數位典藏融入國中小視覺藝術課程的行動研究為主,並探討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與學習反 應,包括教學者在教材的選擇與設計、活動的規劃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困難或教學後 的反思,這類的研究貼近教學現場,能實際反映師生對於此類課程的意見與看法,所以 多以個案研究、行動研究或質性研究為大宗,優點是能對於微觀現象做深入的描述與探 究,但在巨觀的部分較難以做具體的陳述。本研究欲以其在質性研究或行動研究之結果

為基礎,發展能夠以量化方法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並就教師的使用者角度分析,數

教學案例之課程建構模式、應用策略與融

例  意義。 

黎炳森(2012)以國中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運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之使 用意願與情形,研究結果發現資訊品質、使用動機與認知易用性皆分別對認知有用性有 正向顯著影響;系統品質與資訊品質皆分別對認知易用性有正向顯著影響;認知有用性 與認知易用性皆分別對使用意願有正向顯著影響。最後,系統品質、資訊品質、使用動 機、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皆分別對使用意願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效果。

黃秀苓(2011)針對高中國文教師運用數位典藏網站融入教學作深入探討,以質性 訪談與數位典藏歷屆得獎教案內容分析之方式,發展高中國文教師數位典藏資源融入高 中國文之教學模式。研究結果發現,「引起動機」、「發展活動」與「綜合活動」是數位典 藏資源融入教學最適宜進入的時機;「問題導向」、「網頁主題探究」是數位典藏最常應用 的教學策略;「自編並使用數位典藏評量」是最常使用之教學評量模式,主要以學習單和 專題實作為評量工具。而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的困難包括教師對其認知不足、教師需 配合課程進行篩選與組織、相關網站缺乏資源統整的教學入口網站,導致使用意願不高。

余采樺(2011)針對數位典藏融入藝術教學歷屆得獎教學案例進行內容分析,研究 結果為,數位典藏融入教學在國小階段有豐厚之成果,彰顯數位典藏扎根於小學教育之 價值;「資訊教育」議題常為數位典藏資源融入教學時所用;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 以自編教材為大宗,而數位典藏資源為加深加廣之補充資料;另外更針對不同學校階段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藝術教學案例之差異情形進行比較。

劉永蕙(2009)以臺北市立國小教師為例探討數位典藏融入小學教學之研究,其研 究結果如下:(一)臺北市國小教師經常利用網路相關資源融入教學;最常透過網路搜尋 引擎如Google、Yahoo 等來搜尋教學相關資源,並認為在教授國語、社會、自然、數學、

資訊科學最常利用網路資源;另認為社會、資訊科學、國語、自然、健康教育科目最適 合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融入的方式以課前準備的上網蒐集教學相關資源為主。(二)

超過六成的國小教師聽過「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有58.7%使用過「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相關網站;得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主要管道是「學校的 公告」;數位典藏相關資源融入教學的方式,以課前準備之蒐集教學相關資源為最普遍;

高達九成以上的國小教師未來有使用相關網站資源作為教學資源的意願,此外推薦別人 使用的意願也頗高。(三)多數受訪者認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提供的資源,

內容豐富且網站設計精美,資料取用無遠弗屆與不受時空限制,有助於資訊融入教學的 推展,但主題內容太過學術性與專業性,不易使用。(四)國民小學教育的科目當中,以 社會、自然科學與藝術人文部份最適合融入數位典藏所提供的相關資源,並認為中、高

內容豐富且網站設計精美,資料取用無遠弗屆與不受時空限制,有助於資訊融入教學的 推展,但主題內容太過學術性與專業性,不易使用。(四)國民小學教育的科目當中,以 社會、自然科學與藝術人文部份最適合融入數位典藏所提供的相關資源,並認為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