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數位藝術實驗室之創作、教育發展意義

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次序從數位藝術實驗室「場域」特質,到實驗室「人 員」專業成長,第三節則總觀前兩節對數位藝術實驗室的探究,檢視數位藝術實驗 室之於「環境」的意義。以下依據數位藝術實驗室經營發展兩主要面向─創作及教 育,分別就「數位藝術實驗室之藝術創作時代意涵」與「數位藝術實驗室之藝術教 育時代意涵」進行探討說明。

一、數位藝術實驗室之藝術創作時代意涵

數位藝術實驗室的創作發展,自電腦動畫、數位圖像擴展至今的多媒體互動裝 置、跨領域創作,在形式、內容上皆不斷挑戰創新,逐步累積創作能力、創作經驗 以及創作成果。其藝術創作時代意義可從「創作觀」、「實驗性」、「團隊性」、「跨領 域整合」、「成果效益」、「問題省思」六部分談起。

(一)創作觀

前「專業成長」章節即說到數位藝術實驗室在創作方面,要求且強調創作的「內 涵概念」,作品呈現不僅只追求於技術形式,更需有其核心思想、美學論述以加深作 品深度、層次。科技、技術用以支援形式表現,或作創作發想之觀點省思,但非為 藝術創作的主體。如受訪成員所說:

數位藝術實驗室最主要的特色在將細膩的藝術觀點以科技輔助呈現創作……

(現訪 1,2012/05/16)

我們對於互動裝置的使用已經有一定的純熟度了,所以我們正思考著如何透過 數位科技來呈現心中的想法……(現訪 5,2012/05/16)

我們很注重這個…研究,應該是美學探討這一塊,你的媒材要符合你的探討,

你才能去做一個作品。(前訪 1,2012/05/12)

數位藝術實驗室它強調的是一個概念跟想法而已,我們並不是數位技術開發實 驗室,我們是數位藝術實驗室,所以我是覺得…回歸到創作的純粹性跟想法才 是重要的。你的技術就是在開發想法,而不是開發技術性。(前訪 3,2012/05/09)

如文獻探討章節對數位藝術創作本質的討論,創作「觀念」的重視,促使實驗 室成員在技術磨練外,得在議題研究、美學論述上做足功課,以讓自己的創作具有 時代思考性,觀者除受作品呈現形式吸引,更能進一步與之產生共鳴。蘊含理念觀 點的創作,透過藝術表現訴說當前重點議題、事件或創作者的生活省思、內心世界,

無形地和觀者產生對話,因此更具立足點、更會被記得、更有時代意義、歷史價值,

而非曇花一現。

(二)實驗性

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的另一特色為其「實驗性」,回應「實驗室」經營立場,林 教授談到:「……我要做的是創作的實驗,這才是我的重點!」(主訪 1,2012/05/11)。

受訪成員也說:「因為我們的東西具實驗性質,所以變成我們要摸比較久……。」(前 訪 1,2012/05/12)。

「實驗性」創作特質,反映數位藝術整體的變動性、不確定性。科技快速更新,

數位藝術創作在媒材、思想上皆隨之觸及更多元、複雜且未知的範疇,造就「實驗」

的必然。經由實驗瞭解媒材特性、運用可能性、延展性,也經由實驗開發創作多元 表現形式,如互動裝置、跨領域媒合等創作型態,形成新的觀看模式與體悟。對此 受訪成員舉互動裝置為例說明:

我覺得在臺灣啊!大家可能沒有想到這樣的互動裝置是一種藝術的呈現,我覺 得很多人應該可以慢慢感覺到這件事…對啊!……我覺得這可以讓臺灣的人多 看到藝術用另外一個方式呈現。因為在國外可能會…很多人看到,可是在臺灣 或許還沒有,多半一開始是以玩的心態,後來才會用藝術的角度去欣賞。(現訪 3,2012/05/10)

(三)團隊性

誠如第一章研究動機處提及林教授多次公開發言以「團隊」指稱數位藝術實驗 室,可知「團隊性」乃數位藝術實驗室發展中一代表性特色,受訪成員即指:「我們 相較其他的實驗室就是…比較像是一個 team 的感覺,真的是比較像是一個 team……」

(現訪 3,2012/05/10)。「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的名稱更是強化其團隊特質,

如:

比較少聽到其他類似像林珮淳老師這種…以實驗室的名義共同創作的,可能有,

可是我沒聽過,那至少在臺藝…沒有、在多媒所沒有。也比較少看到像數位藝 術實驗室這樣以實驗室的名義來推一個作品,比如說像《玩‧劇》……,“plus”

數位藝術實驗室這樣子一個名義去推的…好像比較少這種情形。(前訪 2,

2012/05/15)

團隊屬性的運作內涵則如:

我覺得數位藝術實驗室的藝術創作,它的感覺比較不像是成員個人各自去做,

而是有系統、有效率地去讓一個小組性的整合研發出一個不錯的東西出來,然 後那個東西又兼具社會性跟藝術性,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藝術創作模 式……。(前訪 3,2012/05/09)

……我們的話,應該是團隊執行力會比較強。(前訪 4,2012/05/11)

團隊性對應的時代意義、社會意義則在於「力量的匯集」。尤其數位科技藝術、

多媒體藝術、互動藝術等等類型的創作,往往涉及藝術、科技各能力的使用,若僅 欲以個人力量完成,技術能力與時間成本都可能造成很大的限制。再者,以數位藝 術此種相對需要多方資源挹注的創作型態,團隊會比個人容易被看到、被注意,而 有助於資源爭取。

(數位藝術實驗室)在「型態」上可能是比較新,因為它一個 group 的狀態比 較強烈,所以它在推一個…過程中,它可以動用到的資源也相對的強烈,出自 實驗室的作品越來越多,你可以看到它能比較快速地在臺灣成為一個體系。(前 訪 2,2012/05/15)

然而,「團隊性」之於「藝術創作」在此尚可作一反思:正如受訪成員所述:「數 位藝術跟跨領域整合這個東西基本上有時候並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前訪 3,

2012/05/09),藝術創作的種類關係到團隊性質的需要。數位科技藝術創作確有此需 求,但純繪畫創作如同西畫創作、水墨創作通常以個人獨立進行,這是可作思考的 部分。

(四)跨領域整合

承繼前「團隊性」藝術創作時代意涵,數位科技藝術創作的領域能力需求,使 其亦直接關聯於「跨領域」整合,好比受訪成員說到:

團隊性質的合作,能結合不同領域專業。舉例說明實驗室中有相當多的作品,

都是各領域學生運用多媒體影音、互動科技與舞蹈表演之跨領域專業能力,實 際透過團隊合作完成跨領域創作成果。(現訪 5,2012/05/16)

是故「跨領域整合」與「團隊性」對於數位藝術實驗室、對於現下數位藝術創 作來說,可視之為一體兩面的特質概念。在此將「跨領域」作一獨立論述區塊,主 要想就先前提及的受訪成員不同觀點作一敘述思考,同時印證數位藝術實驗室互動 特質─多元觀點省思辯證。此位受訪成員談及跨領域的定義問題:

對他們(雲門舞團)而言,anything 都是舞蹈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種種如喝水 可能都是舞蹈的一部分。影像搭配舞者是理所當然的結合,並不是什麼兩個領 域的共同合作。所以我覺得在藝術這方面,談跨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很弔詭的事 情,為什麼你在做藝術創作要把自己畫地自限?那這樣子你跟人家合作的時候,

是不是就變成兩個端,兩個端勢必有兩個立場,那這時候只會產生衝擊,不管 再 match 的合作都會產生衝擊。(前訪 2,2012/05/15)

當你站在一個比較狹隘的地方去看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喔我在做跨領域,

可是當你站到制高點去看的時候,看到事情的全貌,你理所當然會把那些都規 劃在你的經營底下。我現在要寫一齣合作的作品,我需要的是這個、這個、這 個…你們通通進來,而不是說我屈於下中來找你合作,這個差別是這樣。(前 訪 2,2012/05/15)

雖為少數人的意見言談,但在現今數位藝術相關論述多強調「跨領域」概念,

多數人也普遍認同的當下,此受訪者的觀點,確實帶給研究者思考的刺激。

(五)成果效益

數位藝術實驗室團隊、個人的創作發展,至今已有相當成果展現,並獲得不少 國內外獎項肯定。所引發的成果效益,其一為向國際推出臺灣文化,藉由創作參賽、

獲獎,展開臺灣文化的國際能見度;其二則為實驗室本身能見度的提升,引起國內 對數位科技藝術發展的關切,投注更多資源,如受訪成員所說:

就是…我這一屆就是我的作品得獎,還有○○的作品得獎,連續兩屆在法國(安 亙湖)得獎之後,文建會那邊開始有了這個藝術與表演的旗艦計畫,而且經費 越來越多,因為他們覺得這一塊會被國際重視到。(前訪 1,2012/05/12)

臺灣是一個文創資源要很辛苦爭取才可以取得的一個地方,然後也會有很多的 阻力跟一些問題,就會變成說…有時候你必須要在得到一個肯定跟定位之後你 才有辦法再去引入資源來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前訪 3,2012/05/09)

(六)問題省思

除前述及「團隊性」、「跨領域定義」兩部分的反思,研究者整理受訪者談論內 容,歸結另兩項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發展上的限制、問題作以下討論:

1. 空間、設備限制

數位藝術實驗室本身並無一專屬空間,成員僅能利用學校公共空間進行實驗創 作,這成為創作過程中器材放置、測試、排練以至於成果展示上的限制。受訪者表 示:

……真的是需要一個空間!譬如說你器材就可以放在那邊一直測試,然後…有 排練的地方,這樣才是一個實驗室呀!……就是空間,我覺得空間真的可以凝 聚太多人。(前訪 1,2012/05/12)

環境吧!我覺得現在能夠實驗的環境很少,……像跨領域的創作,它會需要很 大的展演場地,然後需要的實驗空間也會很大。……我們沒有一個真的很好的 環境讓我們去模擬舞臺上面的樣子或是空間的樣子,創作實驗就比較容易受限。

(前訪 4,2012/05/11)

設備需求量大、功能類別多,需透過溝通借用或其他方式取得設備,設備使用

設備需求量大、功能類別多,需透過溝通借用或其他方式取得設備,設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