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藝大數位藝術實驗室為研究對象,透過觀察法和訪談法及必要時輔 以相關文件資料,檢視其組織特質、人員專業成長以及對數位科技藝術發展與教育 的具體貢獻。以下就研究對象選取原則、研究對象基本資料進行整理說明。

一、研究對象選擇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擇定研究個案對象為臺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之數位 藝術實驗室。以此實驗室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選擇原因一方面即如第一章研究動 機所言,擔任研究助理機緣開啟研究者對林珮淳教授及其主持的數位藝術實驗室之 接觸,並引發研究者對於數位藝術創作、教育的興趣與關注,導領不同以往的思維。

而數位藝術實驗室自創立至今,在實驗、創作、研究等方面確也展現相當成果,因 此研究者在研究對象選擇之初,數位藝術實驗室的領域代表性及進入場域的相對可 能性使其列入研究者選擇的重點選項。

雖然在研究對象選取上已先有上述之設想考量,但為避免研究對象選擇過度受 研究者主觀意識影響,研究者進行初步藝術類實驗室案例搜尋,其創立單位分別有 學術單位(學校、公立研究單位等)、公私立藝術文化單位(博物館、美術館、基金 會等)、私人藝術文化營利單位(藝術補習班、畫室等)等。基於本研究探討主涉及 數位藝術教育面向,故首聚焦以學術單位─大學校院成立的藝術實驗室為研究對象 擇取範圍。再者,研究者進入教育部 100 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資訊網(原全國大 學校院線上檢索系統)(參見 http://ulist.moe.gov.tw/),以藝術、設計學門進行系所查 詢,分別以系所網頁瀏覽有否設置藝術型實驗室,藉以瞭解全國大學校院藝術、設 計相關系所藝術實驗室設立概況。檢索結果可發現,藝術學門相關系所與設計學門

相關系所就設立多寡而言,設計學門相關系所設有較多且分項細微的實驗室。然而 從此多數實驗室研究項目、實驗室定位檢視,可見如文獻探討章節所述情形,即設 計相關系所因應產業人才培育需求,而易在藝術與科技的教學、實驗連結上,偏向 科技面的技術學習與訓練,又或者實驗室僅作為教學設備之一環,非屬教育的應用 方式。因此,思及數位藝術創作相關論述強調自藝術、創作本質出發,置入科技思 維及技術使用的觀點,研究者轉以藝術學門相關系所為主要檢索範圍,且依本研究 探討範疇,著重於數位科技藝術、多媒體藝術等相關系所進行本研究藝術實驗室個 案研究對象的搜尋,並透過各實驗室網頁資訊瞭解其運作情況。搜尋所獲藝術學門 數位科技媒體藝術相關系所設立之藝術實驗室與其發展現況概覽參見附錄一表件。

透過教育部 100 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資訊網搜尋藝術學門數位科技媒體藝術 相關系所設立之藝術實驗室,可主要得三所大學相關系所(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 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暨研究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 體藝術學系)成立之藝術實驗室。最終研究對象立意取樣原則如下:

(一)實驗室需建置有專屬網頁,一以回應數位時代潮流、強化數位科技藝術特質;

另則能公開呈現其建立內涵、具體成果,顯示其能見度及經營態度。

(二)實驗室運作範疇需同時具備有學術研究、教學、創作發表等等多元型態,以 突顯實驗室場域發展力量與延展性。

(三)數位藝術諸多創作型態,如數位音像、互動裝置、數位聲音、遊戲動畫、跨 領域……等。跨領域雖非數位藝術創作的必然,卻隨數位藝術創作樣貌的不 斷更新,能聯繫相異創作類型,引發更大的創作能量,於教學亦為如此。故 在取樣原則上,設定實驗室本身的研究、教學、創作發展需包含「跨領域」

概念的實質操作,以能符應數位藝術創發之需求。

(四)主持人的學術專業背景或研究創作,需具有數位科技藝術實際創發經驗,以 能於實驗室領導中發揮藝術與科技連結、思考知能。

(五)以女性主持人領導之實驗室為本研究優先選擇對象,以突破普遍「數位科技

─男性」刻板印象,呈現本研究數位科技藝術實驗室個案在組織、經營面的 一相異特色。

針對以上五項條件對附錄一表件所列藝術實驗室進行檢視,臺藝大數位藝術實 驗室與北藝大未來創意互動實驗室兩者較為符合取樣原則,唯在跨領域部分,依據 實驗室專屬網頁資訊初步判斷,未來創意互動實驗室較多著重於專案計畫的執行,

而數位藝術實驗室則包含有跨領域專門課程與創作表現,更為符合選擇條件。數位 藝術實驗室在運作範疇及教學研究與創作涵蓋領域確也豐富多元,因此在前述研究 者對實驗室之接觸、熟悉度以及上述取樣條件分析的雙重檢擇、考量後,確立臺藝 大數位藝術實驗室為本研究之研究個案對象。

二、研究對象「數位藝術實驗室」基本資料

對於「數位藝術實驗室」,第一章名詞釋義已有簡要的概述說明,其於 2001 年 成立於臺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所,由該系所專任教授林珮淳所領導主持。數位藝 術實驗室在課程、展覽、表演、工作坊、研討會、國際交流、競賽各方面,鼓勵學 生透過多元的數位媒材與手法投入數位藝術的研究與實驗創作,以能提出具時代性 的數位美學及創作觀。此實驗室之教學、創發成就並被列入葉謹睿《數位美學:電 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一書數位藝術教育討論章節(〈關於數位藝術實 驗室〉,2011)。

數位藝術實驗室的成員組成方面,每一學年增四至八位實驗室成員,前、現任 成員數自 2001 年創立至今共約有四十九人。在教學上,除林教授課堂授課外,亦包

含有講座、經驗分享、工作坊、參訪等多元學習方式;在創作上,林珮淳教授、實 驗室成員以及師生、同儕團隊皆有相當數量且多元的作品呈現;研究方面,除研究 生個人論文研究,亦包括個人及師生共同對外的學術發表;實驗室整體的發展成果,

則透過展覽、發表與所獲國內外獎項、獎學金等具體展現。承上所述數位藝術實驗 室的教學、創作、研究與創發成果,將於研究分析與討論章節再一併作詳細的說明、

呈現。而數位藝術實驗室顯示當下數位藝術發展的團體性,在研究初步觀察階段則 可自其跨領域創作實例及聯合展覽檢視之,相關創作作品及展覽紀錄詳見數位藝術 實驗室網站(http://ma.ntua.edu.tw/labs/dalab/)。以上概況多為成果面的敘述,本研 究除透過此面向的檢析,更欲以學習社群特徵作為參酌,著重於實驗室教學、創發 過程面的探究,以能從場域、人至大環境做整體的研究結果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