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本節依據本研究之三研究問題,分別說明研究結論:

一、學習社群觀點下之數位藝術實驗室發展特質

(一)數位藝術實驗室之組織、經營蘊含學習社群的形式特質

「數位藝術實驗室」因臺藝大自學院更名大學所獲教育部經費之機緣,於 2001 年成立。其經營定位除成立以來即為「臺藝大多媒所教師教學研發單位」,另在 2010 年實驗室團隊參與行政院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的促使下,正式 申請而獲「立案非營利組織」定位。設備、資源部分則因實驗室本身創立、組織、

運作基本皆於臺藝大多媒所內,故多數設備、資源取自學校,再輔以林珮淳教授個 人或實驗室以立案非營利組織定位對外尋求相關資源。以上乃對數位藝術實驗室組 織、經營的客觀性描述。

以學習社群觀點探析下,數位藝術實驗室蘊含學習社群的形式特質,首見於人 員組織層面:觀其師資組成,林教授一人為固定師資,並視教學需求邀請不同專長

背景的師資共同開課、協同教學或提供技術支援。接著看成員的組成,多媒所研究 生一方面自主選擇指導教授而進入實驗室,另一方面林教授也視其專長主動鼓勵加 入,現前任成員累積至今共有四十九名。實驗室成員各具不同創作專業、處事能力 背景,加上林教授的藝術創作專長,多元專業能力的聚合,成為數位藝術實驗室強 大的人力資本。師資、成員異質專才的集合,符應學習社群「分散式專業知能─結 合不同專才」之特質。再者,師生成員因對數位科技藝術、多媒體藝術的興趣及領 域之前瞻性,形塑實驗室共同的使命與願景,此亦為數位藝術實驗室的組成、組織 上,另一學習社群之形式特質。

另以學習社群的類型特質檢視數位藝術實驗室之組織存在類型:透過師生成員

「實際以社會協商、互動」和實驗室「無具體可見的專屬空間」兩方向的分析,依 確實獲得學習成長的主副途徑判斷後,將數位藝術實驗室歸類為兼具有虛擬特質的 實體社群組織。而上列經營定位、人員組成、類型歸屬的複合特質,也顯示在數位 藝術實驗室經營運作兩重點─教學內容方式與創作多元樣貌上。

綜觀前述,數位藝術實驗室的人員以「分散式專業知能」模式組構,且持有共 同興趣、共同使命願景,實驗室的雙重經營定位、存在類型以及教學、創作的多元 方式,其中富含分散式專業知能延伸出的「複合性」意涵。種種要件,顯示數位藝 術實驗室之組織、經營蘊含學習社群的形式特質。

(二)數位藝術實驗室之人員互動、情感態度具備學習社群的內涵特質

數位藝術實驗室就「場域」形式上,具有學習社群之組成要素。再從實驗室內 部「人」的互動、情感面向進行分析,可發現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的互動以及 互動過程建立的情感、態度,同樣呈現有學習社群的內涵特質。

從實驗室師生成員的互動層面來看:承前所言,實驗室的複合形式樣貌,使其 在經營、課程、展覽、團隊創作……等諸多工作項目上,需仰賴各能力專長之成員 的分工合作。在林教授的分配下,成員於實驗室中皆有各自的工作定位。個人創作 方面,則因數位藝術創作常涉及多元技術應用,個人技術能力不足時,即需尋求不 同專業能力的協助。此「合作分工、互相協助」的互動方式,除在實驗室內部形成 常態,亦對外部牽起「跨界合作」,將不同專長領域人員,引進實驗室的課程、創作,

開啟數位藝術實驗室嘗試跨領域創作之契機。諸多合作機會,其間師生、同儕、跨 界專家相互的溝通、磨合,不同立場的碰觸帶動「專業交流、資源分享」及「多元 觀點反思辯證」之互動特質。而上述各種互動關係中,主持人的相對主導性與同儕 間的主導流動性,常能導致不同的合作成果。

多次合作的經驗,實驗室師生、同儕在專業交流、資源分享、反思辯證等等互 動中彼此熟悉、瞭解,成員間逐漸建立合作的默契、革命情感以及師生情誼。林教 授與成員互相產生認同感,關係更為緊密,進而強化對數位藝術實驗室的歸屬感。

師生成員對實驗室的依附使其相互需要、相互支持。以上同儕間的合作默契、革命 情感,師生間的情誼、認同感,及對實驗室的歸屬感,成為數位藝術實驗室內「人」

的情感態度特質。

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互動過程的「合作分工、互相協助」、「專業交流、資 源分享」、「多元觀點反思辯證」、「學生成員平等互動關係」,直接對應學習社群的互 動層面內涵特質,「跨界合作」則為合作分工、專業交流、多元觀點特質的連結呼應。

實驗室人員在情感、態度面的「認同感」、「歸屬感」、「需求支持」亦符合學習社群 內涵的態度特質呈現。

依學習社群檢視觀點,自「形式」面的組成、定位、類型,到「內涵」面的互 動、情感、態度等諸角度,觀看數位藝術實驗室的整體發展特質:數位藝術實驗室 的整體經營發展,因其仍屬研究所階段的研究發展單位,人員之間必有「師生」關 係而非全然平等基礎的互動、對話,成員也是在必須選擇指導教授的情況下進行自 主選擇,參與數位藝術實驗室的自主自發性不是那麼絕對,所以在此研究中並無法 完全以「學習社群」作涵蓋。但是,藉由分析探討,可見其「形式」、「內涵」發展 的眾多特質皆符應本研究的學習社群探究依據,故可說明數位藝術實驗室在整體經 營發展上,確包含學習社群的組織特質。此組織特質的確認,除可具體化數位藝術 實驗室的發展特質,亦印證本研究採「學習社群」檢視觀點的應用合理性。

二、學習社群觀點下之數位藝術實驗室成員專業成長

(一)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得相當之專業知能成長

專業成長的追求以及此區塊的探討,為學習社群相關發展與研究中,不可或缺 的部分。在確立數位藝術實驗室具備學習社群的組織特質後,實驗室師生成員的專 業成長即如研究問題之設定,成為第二大項檢視重點。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透 過互動、教學、創作一系列的過程,在專業知能如:教學能力、專業知識、創作知 識與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處事應變能力等方面皆有相當的成長,並對畢業 後的創作、工作產生後續的影響,回應文獻探討章節論學習社群與專業成長處,對 於建構專業成長的「動態歷程」要項之敘述。

主持人林教授在帶領數位藝術實驗室當中所得的專業知能成長,主要在教學能 力、專業知識及創作知識與能力部分。教學能力的成長來自於長期教學經驗的累積,

使其能善用不同教學技能、方法於課堂。另亦得自於國際學校間的交流、觀摩,以 及教學內容的創新挑戰,使之在摸索過程中,逐步尋得因應新課程的新授課方法。

專業知識的成長方面,一為本身不斷地接觸國內外數位藝術界,從中吸取新知;另 外則源自於教學、創作中,經由與協同教師、學生的對話互動,理解程式內涵、取 得媒材最新資訊……等。創作知識與能力的提升,除課堂教學、國際交流中所獲,

也來自自我的省思及真實創作的過程。

實驗室成員的專業知能成長有專業知識、創作知識與能力、技術能力、思考能 力、表達能力、處事應對能力以及創作和工作上持續的成長影響。專業知識、創作 知識與能力、技術能力主要得自於課堂教學、師生討論、實際操作或同儕間交流分 享。思考、表達能力的成長則源於林教授對創作觀點的要求、課堂上的即時問答、

同儕間的討論答辯。處事應對能力來自於實驗室中眾多工作任務及整體互動過程。

以上專業知能成長,並能延續轉移到職場、後續創作之應用。

(二)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得專業態度成長

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的專業成長,除較具外顯性的專業知能成長,也包含 內隱性的專業態度成長。多數成員在專業態度成長上,有自我剖析、自我調整、合 作認知、學習創作積極度轉變等層面。自我剖析指自我認識到技術能力的極限、創 作的屬性或發現自我潛能;自我調整主要在於情緒、心態的轉換。合作認知即對於

「個人獨立創作」認知的轉換。而實驗室內的合作、互動、新體驗等等,皆對成員 的學習、創作積極度有所提升。

總覽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的專業知能、態度成長,可發現多項專業成長的 推動過程,亦回應到學習社群各特質項目。例如教學能力成長中,教學指導方式談

及的「創作分享、專家交流」,就顯露學習社群「專業交流、資源共享」特質;「課 堂發問」則訓練成員的「多元觀點反思辯證」能力。專業態度成長所提「學習創作 積極度」即呈現學習社群的「自主自發歷程」特質……等等。整體專業成長歷程如 第四章第二節段落小結所述,可對應文獻探討章節,論及引領學習社群成員專業成 長的過程特質:合作學習、動態歷程、知識轉換內化。可再顯示數位藝術實驗室依 其蘊含的學習社群組織特質,帶動、建構其中人員的專業成長。

三、數位藝術實驗室之創作、教育發展意義

(一)數位藝術實驗室藝術創作之價值與意義

數位藝術實驗室在藝術創作上,以過程和成果兩面向顯示其時代價值。過程面 向包含藝術創作的創作觀、實驗性、團隊跨領域整合,呈現的價值意義分別說明之:

數位藝術實驗室在創作上對「創作觀」的強調,即如當前數位藝術相關論述所提「回

數位藝術實驗室在創作上對「創作觀」的強調,即如當前數位藝術相關論述所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