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法,透過觀察法之非參與觀察及訪談法之半結 構型訪談進行研究資料之蒐集。以下分別就本研究主要研究法─個案研究法以及資 料蒐集方法之觀察與訪談進行說明。

一、主要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最初多用於醫學領域之診斷與治療,後隨社會科學研究風氣興盛,

開始被廣泛運用於教育界、心理學、社會學及工商管理等領域(葉重新,2004)。依 林佩璇(2000)所言,個案研究在於探討一個個案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活動性質,

以瞭解其中的獨特性與複雜性。研究者的興趣通常在於瞭解過程而非結果,因而著 重整體觀點,瞭解事件或現象的情境脈絡而不只是特殊的變項。再就個案選擇而言,

Merriam(1988)指出個案研究是對一個計畫、事件、人、機構或社會團體之特定現 象的檢視;即個案不僅限於個人,而可以是家庭、機構、族群、社團、學校…等。

Yin(2003)認為選擇個案研究法須考量三條件:(一)研究問題的回答核心在 瞭解「如何」(how)、「為什麼」(why);(二)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或事件不進行控制;

(三)研究的重心為當前發生的事或現象。據上列三要件對應本研究之提問與設定,

可作以下描述:(一)本研究欲探究藝術實驗室個案之場域特質、人員專業成長及其 藝術創作、教育的時代價值。場域特質的形成和人員的專業成長,在過程面即牽涉 到「如何」造成、推動;再者,便須回應藝術實驗室場域特質、人員成長要項「為 何」得以具備時代的意義。(二)研究者對於藝術實驗室個案的運行、發展並不採任 何因素之控制。(三)藝術實驗室的教學、創發乃進行中的事件,且貼近當下的科技

時代變遷現象。三項前提的符應,確立本研究之研究法採用個案研究法。採個案研 究之優勢包含:(一)藉廣泛資料的蒐集,對個案作深入的分析與探討,以掌握個別 差異;(二)個案研究過程、方法有很大彈性,研究者有相對大的發揮空間;(三)

研究對個案本身具有價值,並可提供相關論述具體實例;(四)個案研究在自然情境 中進行,研究結果有很高的應用性(高明,2007)。

在個案研究的設計上,雖然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大小規模不等的藝術實驗室案例,

但由於藝術實驗室在臺灣的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環境中,相較下仍為獨特的教學、

創發單位,亦未建構一完整的理論脈絡。故首設定從各實驗室中,選取具備發展規 模及達一定成就的單一個案進行探究,作為未來擴展相關研究的基礎。並且,誠如 研究限制與文獻探討所述,藝術實驗室的相關論述還在少數,且多為整體發展成果 面向的呈現。本研究除成果面,更著重在觀看藝術實驗室個案發展的過程面向,所 以採 Yin(2003)所言個案研究設計四基本類型之「嵌入性個案研究」(single-case embedded design,即單一個案,多重分析單位),以多分析單位,含人、場域到環境 的多重檢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

個案研究方法的彈性,在完整資料蒐集上亦有多元方法,Yin(2003)將個案研 究資料來源歸納為六,包含文件法、檔案記錄、訪談法、直接觀察、參與觀察、人 工製品的觀察與蒐集。本研究以觀察及訪談為主要研究資料蒐集方法,在研究實施 中,視需要輔以其他資料蒐集法。

二、資料蒐集方法

(一)觀察

如前個案研究法所述,觀察法為其資料蒐集方法之一,而在質性研究中,觀察

法亦為主要且常見的研究方法。觀察法指在自然情境或控制情境下,根據既定研究 目的,對研究對象的行為做有計畫、有系統的觀察,並依觀察記錄,對現象或個體 的行為做客觀性解釋(郭生玉,1997)。觀察法依據觀察的情境一般可概分為自然觀 察法與實驗觀察法,或稱實地觀察與實驗室觀察兩形式:前者指在自然狀態下,對 觀察環境不加改變和控制的情況中所進行的觀察;後者則是在人為控制的環境中進 行的系統觀察(陳向明,2002;謝佳諺、余蕙如,2007)。陳向明指出質性研究主要 使用實地觀察(自然觀察法)的方式,本研究亦即採此觀察之情境。

自然觀察法再依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關係,可分為參與式觀察與非參與式觀察:

參與式觀察指研究者參與被觀察者的生活、工作,成為該團體的一份子,從密切的 接觸及直接體驗中進行觀察;而本研究使用的非參與式觀察則是研究者不直接涉入 觀察情境,以旁觀者身分觀察、瞭解事情發展動態(陳向明,2002)。非參與式觀察 相較於參與式觀察,研究者可以保有一定距離進行較為客觀的觀察,降低因參與被 研究者所產生情感與認同,而影響客觀判斷。然而,被觀察者在非參與式觀察情境 中,易產生「霍桑效應3」的實驗影響,且研究者可能受限於觀察距離或某些具體條 件,影響觀察詮釋的深入(陳向明,2002;高明,2007)。此研究資料的缺漏,宜適 時輔以其他研究法以強化研究之分析深度,本研究即採訪談法作為研究資料搜尋、

探析相互輔助的方式。而在觀察法實施步驟,本研究參酌吳明清(1991)與葉重新

(2004)整理之程序進行:依研究問題與目的決定觀察範圍與項目、選擇確定觀察 對象、設計觀察記錄方式、爭取有關人員支持並與被觀察者建立友善關係、進入場 域進行觀察與記錄。

(二)訪談

訪談法(或稱晤談法)主要以面對面的方式,透過詢問與交談,觀察受訪者的

3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

語言、行為,並獲取研究第一手資料(呂廷和,1969)。依據訪談的結構,可分為結 構型、無結構型和半結構型,本研究使用半結構型訪談與前述非參與式觀察法交錯 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半結構型訪談兼具結構型與無結構型的封閉與開放訪談性質,

在半結構型訪談中,研究者對訪談結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時允許且鼓勵受訪 者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研究者在實施半結構型訪談前,通常會依據研究問題與目 的草擬一訪談提綱,以作為訪談進行的提示。研究者對受訪者提出問題,並根據受 訪者回應及訪談時的具體情況對訪談的程序和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陳向明,2002)。 訪談後則需進行資料的整理與求證,包含將口述資料逐字轉換為文字、受訪者的文 字稿檢核以及由廣泛資料中分層編碼、聚焦以對訪談內容做整體的評估與分析。研 究依據上述半結構型訪談方法,擬定訪談提綱以掌握訪談具體方向,並邀請相關背 景專家針對提綱進行專家效度檢視後,正式實施訪談及後續資料整理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