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數位藝術實驗室成員專業成長

前一章節對於數位藝術實驗室經營形式與發展內涵特質討論,主以學習社群理 論角度分析數位藝術實驗室「場域」組成、定位、運作焦點以及「人員」互動、情 感特質要點。為避免觀看焦點的混淆暫不特別就實驗室教學和創作之方法、過程、

成長部分進行探討。然而無論是實驗室形式或內涵面向的檢視,如:運作範疇、合 作分工、跨界合作、專業交流、多元觀點……等等,都與本節欲談論的「專業成長」

有所關連,無法全然區隔;若以學習社群觀點的探析,「專業成長」亦為必然。故本 章節可作為延續對數位藝術實驗室中「人」的動態探究,從外顯的「專業知能成長」

及內化的「專業態度成長」兩大區塊分別論述。

一、專業知能成長

根據觀察、訪談蒐集的研究資料分析,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的專業成長以 知識、能力層面居多且具體,研究者將之依屬性區分為四類:(一)教學內容方式;

(二)創作觀念、製作、成果;(三)處事應變技能;(四)職業、創作應用。

(一)教學內容方式

「教學研究」為數位藝術實驗室經營運作的重點項目之一(另則為「實驗創作」), 故實驗室師生成員的專業知能成長探討,首可從教學區塊開始檢視。教學內容安排、

授課指導方式、國際交流機會等對於主持人林教授及實驗室成員在「教」與「學」

的知能成長說明如下:

1. 教學內容安排

內容安排、設定為各種教學的基礎,於數位藝術實驗室亦然。其安排與林教授 專業知識、教學提升息息相關,更牽涉成員的興趣發起、專業吸收、創作實驗。豐 富教學案例、新挑戰嘗試為研究者自場域觀察、訪談中,引發專業知能成長的兩關 注點:

(1)豐富教學範例

以正式課程教學來說,林珮淳教授在開設課程的內容設定上,依學習層級由基 礎理論介紹至結合創作應用層層遞進。成員從課程中習得數位藝術基本理論、概念 等專門知識,再逐步進行創作的實驗、練習。在不同內容重點的課堂中,林教授皆 會盡可能提供修課學生、成員豐富的教學範例,從各範例中認識數位藝術、印證相 關理論,而能提升成員深入學習的興趣以及創作實踐之思考。如受訪者說到:

……到了那邊(數位藝術實驗室)之後,老師會給你看很多很多的東西,什麼 V2、林茲、ZKM…一些博物館的東西,你才會覺得「哇!好酷喔!他們做的東 西怎麼都那麼有創意!他們是怎麼做出來的?…」,才會想要走這一塊。(前訪 4,2012/05/11)

……老師課堂上其實都會一直給同學看很多的作品,那同學也都有吸收,所以 他們會有一定的認知啦!所以我在詢問其他同學意見的時候,他們都會知道我 在說什麼、我在問什麼,那或許就會給我一些比較好的建議,對啊!(現訪 3,

2012/05/10)

無論是各大藝術中心介紹、創作作品分享、展覽影片播放,範例的對應將文字 理論具體視覺化,有助於視覺導向的學生、成員相關知識的建構,增進教學效能。

(2)新挑戰嘗試

數位科技藝術、多媒體藝術隨科技時代而快速變遷、日新月異,連帶牽引相關 創作與教學形式內涵。故基本理論與操作課程外,數位藝術實驗室的教學內容如林 教授所言:「……每次都會希望能挑戰具實驗性的創作媒材與形式。」(主訪 1,

2012/05/11)不斷更新、嘗試。好比林教授約在 2008 年初步嘗試開設「跨領域創作 課程」,曾參與當中的受訪成員提到:

老師那堂課就是…其實那時候在合作的過程裡面很痛苦啊!因為其實彼此都還 在摸索,那個課也很新,跨領域…第一次跟舞蹈的人合作、跟音樂的人合作,

然後其實老師和我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對呀!就是…老師是第一次,我也 是第一次。(前訪 1,2012/05/12)

承上受訪者所述,新課程內容的挑戰對林教授與學生成員的教學、創作產生相 當的未知性及執行困難度,師生彼此需共同摸索,尋得駕馭此類課程、創作的方法。

主持人、成員透過新教學內容的挑戰嘗試,得到教學經驗能力或創作新知等知能開 發,並握此類能力、經驗,更能因應領域新知的隨時參入。

2. 教學指導方式

除教學內容,教學的多元方式也作為林教授的專業能力帶動實驗室成員數位藝 術知識、創作專業開展。即對數位藝術實驗室師生成員而言,教學引領的專業知能 成長乃林教授、成員雙方同步獲得的。以下依林教授課堂教學、論文創作指導過程 之重要教學方式,論其專業知能成長。

(1)即時科技資源運用

研究者實施課堂觀察期間,發現林教授在教學時常運用網路媒介即時取得課程 所需數位藝術相關資訊,例如透過 YouTube 搜尋課堂提及的創作影像,或從各大藝 術中心網站觀看重要數位藝術創作品……等。此方式提供課堂學生最新數位藝術資 訊、直接的視覺刺激與印象,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專注度及課程活潑度。

(2)創作分享、專家交流

課程教學在理論講述、技術練習之外,林教授營造一分享交流的空間。在研究 者的觀察課堂上,即安排修課學生、實驗室成員輪流上台分享個人的創作,且在課 程創作練習啟動後,要求各小組報告創作理念、實踐進度。個人創作的分享使學生、

成員有機會整理省思自我創作理念、特質、歷程,同儕並可藉機互相認識、熟悉各 人專長,為促使合作的契機。創作演練的進度分享,則讓創作小組在報告及同學討 論回饋中,檢視表現形式、理念內涵上的優點和缺失,陸續修正提高作品品質、完 整度。

除要求修課學生進行個人創作、課堂創作分享,亦會請實驗室學長姊分享創作 作品,或邀請學界、業界等學者、專家、藝術家至課堂演講交流。直接面對面接觸 互動,實驗室成員與其他修課學生、甚至是林教授本身,藉由演講者第一手創作資 料、藝術工作經驗談以及課堂上至課餘時間的對話交談,可得更多思考、刺激。如 受訪成員回應:

學長姊啊…他們會回來分享他們自己的創作,然後因為他們的那些創作都已經 發表啦!就是老師已經去蕪存菁了,這時候我們就會去思考…會去想「诶!我 是不是做太多了?」或「是不是放錯方向了啊?」……。(前訪 1,2012/05/12)

……可以知道我們以外的人是在做些什麼事情,所以是很有幫助的。我覺得找 別人來演講比單純上課還要有更多刺激。(現訪 2,2012/05/10)

……老師可能會請很多人來演講,比如說像那個...林俊廷,林俊廷他是一個很 難看到的人,就是今天你想跟他說話,也可能沒辦法跟他說到話。老師可能請 他來演講,那我們…可能演講結束或是下課之後,我們就可以…诶!私下大家 請教啊!或是有交流這樣…對啊對啊!(現訪 4,2012/05/10)

(3)課堂發問

林教授在課堂上,常常採用發問的方式,講述理論中、範例觀看完、同學分享 報告後……等不定時且隨機的發問,訓練課堂學生、成員不斷思考並能口頭陳述,

這也是研究者在觀察中親身體驗而印象深刻的部分。成員在訪談時紛紛談及此教學 方式:

課堂上老師會一個一個問學生說「這堂課你要做的作品,目前有什麼進度,跟 大家分享……」,那每個人就輪流上臺報告。每個人講完以後,老師會要其他同 學發表意見,說說你對於這個學生的作品有什麼看法?那…要不要採納是看你 自己本人,但其實大家都會講出一些不同角度的想法這樣,對啊!我覺得還不 錯!(現訪 3,2012/05/10)

對,會問哪!會一直激發你去想、作連結,她會問「看完這個東西,你覺得這 個東西如何?」……她這個東西還蠻好的。她會強迫你要說話,不是只有一直 看。(前訪 1,2012/05/12)

老師在教學上有一個方式我覺得還滿用心、有趣的、也滿有用的啦!就是課堂 上播放影片或播放某個人的作品出來,看完後,老師會叫每一個學生起來詢問

「你覺得這個作品怎麼樣?」。每個人要講出自己的想法,一定要練習講,講概 念也好、講別的東西也好,就要講出來。……你可能發現他有什麼,說不定創 作人自己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然後你找到了!所以雖然別人可能覺得沒什 麼,但是對你而言,你看到了講出來,就會更有其意義。(前訪 4,2012/05/11)

……老師她就是會點人起來回答,那每個人可能以不同角度…他可能以互動的 角度去看這個作品,然後我可能覺得它聲音怎麼樣、視覺怎麼樣,那你可能就 是…以理論觀點來講哪!……(前訪 5,2012/05/11)

由上列受訪者所談內容與研究者親身經歷,歸結課堂發問的教學方式,能刺激 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思考然後嘗試表達,即思考、口語發表能力的訓練。經由表達 及聆聽同學意見想法,可得多元立場訊息,於知識吸收、創作概念思考、作品層次 調整等等皆有相當幫助。不僅在學生、成員的成長,對林教授來說,此教學方式一 方面為個人教學能力的發展運用,另一方面也可能從學生的各式思考回應中獲取新 知。

(4)引導、整合

上「課堂發問」教學方法,也可視之為「引導」方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成員 在思考、表達、聆聽多元觀點後,整合內化為自我研究、創作的養分。誠如受訪者 說:

引導的方式啊!…她不會說就是有,她會要求你…「○○你要去查,我記得是 有唷!然後你搜完了之後再跟我講你的想法、看法,你覺得那個字如何?」……。

(前訪 1,2012/05/12)

以「引導」代替直接告訴,給予師生雙方更大發展空間,然後在眾多意見、訊 息、創作模式中,林教授再予以適當的「整合」,協助思考、研究、創作越來越聚焦。

如在課堂的發問,受訪者言:「林老師會開放著讓你們先去談,然後再去做一個綜合

如在課堂的發問,受訪者言:「林老師會開放著讓你們先去談,然後再去做一個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