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檢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節、文獻檢閱

一、公眾外交

現存研究公眾外交之學術文獻可以分為三大類:公眾外交之理論研究、公 眾外交與國際傳播、以及公眾外交在各國的演變研究。

首先,公眾外交之理論研究部分,將焦點集中於公眾外交之本質、與各學科 如社會學、心理學及傳播學之關係,以及公眾外交發展至今之概念演變。以美瀚

(Jarol Manheim)和梅利森(Jan Melissen)作為代表。

美瀚於 1994 年的文章”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綜合相關研究,認為公眾外交包括了由傳播 學、新聞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學門所組成的知識基礎,可以在進行策略傳播行 為時,提供相對精密的指引,並進而增進國家的利益。因此越來越多國家在從事 對外傳播時,重視策略性公眾外交的潛在效益。2策略性公眾外交以國家利益優 先,強調國家對公眾外交之主導性,重視實質效益。3就以色列而言,似乎可以 認為其公眾外交政策符合策略性公眾外交的描述。

梅利森於 2005 年的著作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蒐集了公眾外交至今的各 種研究發現,包含新舊公眾外交之定義、辨析、限制和未來發展等面向。並介紹 中國、美國、加拿大及挪威等國之公眾外交演變。4是針對公眾外交較全方位之

2 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2009),頁 31。

3 Jarol Manheim,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Jan Melissen,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著述。其關於公眾外交的發展和定義對本文有非常大的輔助作用,相對而言,本 文也以本書之內容為根基,融合其他學者的意見,對公眾外交的內涵做出補充。

再來,公眾外交與國際傳播部分則研究國家與媒體在公眾外交過程中扮演的 角色,討論大眾傳媒如何塑造國家形象以及影響國家利益,以及國家如何透過國 際傳播貫徹其外交政策。以吉波亞(Eytan Gilboa)和安特曼(Robert Entman)

為代表。

吉波亞於 2005 年的文章”Media-Broker Diplomacy: When Journalists Become Mediators.”則把公眾外交依照行為者不同分為三類,「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為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利用媒體影響外國民意之作法。「媒體外交」

(Media Diplomacy)則單指國家對媒體的利用。「媒體代理外交」(Media-broker Diplomacy)則將記者視為暫時代理的外交官,在國際關係裡扮演調解者的角色。

5其中,即便其並未明確定義,以色列在不同時期上可說充分運用了這三種分類。

安特曼於 2008 年的文章“Theorizing mediated public diplomacy: the U.S.

case.”提出「中介公眾外交」(Mediated Public Diplomacy)之概念,試圖以目標取 向、較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大眾媒體來影響海外閱聽者,使其支持該國的特定外 交政策。

6

其理論根據為原作者於 2004 年提出的「串連網路活化模型」(Cascading Network Activation Model)。「串連網路活化模

型」被認為是當前最能連結政策、

媒體和民意的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國菁英如總統、外交部長或媒體會爭奪設定議題 的權力,最後獲勝者將有主導最後釋放何種議題給大眾的權力,為國內層次之研究。

5 Eytan Gilboa, “Media-Broker Diplomacy: When Journalists Become Mediators,”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Vol. 22, No. 2, (2005): 99–120.

6 Robert Entman, “Theorizing Mediated Public Diplomacy: the US Cas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Vol. 13, No. 2, (2008): 87–1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而安特曼於 2008 年的「中介公眾外交」正是成功將其模型提昇至國際層次的研究。

本文第三章提到的美國大學報告正是利用此模型產出之研究。7

最後,公眾外交在各國的演變研究部分,則是以歷史研究之途徑檢視公眾交 在各國的實踐,以個案研究之方式研究各國政策之發展、組織和工具等。其中不 乏探討公眾外交理論和實務差距之論述。在眾多個案中,又以研究美國公眾外交 政策之著作數量最多。其中以塔克(Hans N. Tuch)作為代表。

塔克於 1990 年的著作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定義公眾外交為政府外交方式之一,認為公眾外交是國際通訊革命、意 識型態衝突和國家間互賴之下的產物。8 塔克解釋了美國自二戰以來的公眾外交 政策演變。聚焦在美國對外雙向溝通的手法、媒介和經驗,是理論和實務並重之 著述。本文除了參考其對公眾外交之定義,也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公眾外交研究 的寫作體例,並納為己用。

由以上文獻檢閱中,筆者認為現存研究中對於「公眾外交的定義及演變」、

「各國公眾外交實務」,以及「國際傳播」的相關論述已有相當數量,但將三者 貫串,利用國際傳播途徑研究一國公眾外交實務之研究尚在少數。筆者希望能充 分利用此作法,為公眾外交領域之帶來不同面向之研究。

二、以色列與美國雙邊關係

7 Robert Entman, “Theorizing Mediated Public Diplomacy: the US Cas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Vol. 13, No. 2, (2008): 87–102.

8 Hans Tuch,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London: Macmillan, 199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現存對於以色列和美國兩國間關係的學術文獻則分有兩大類,分別是美國對 以色列援助和中東區域安全。

首先,在美國對以色列援助方面,主要論點是認為美國對以色列援助是美以 關係的重要支柱,多數由軍事和經濟方面探討美國對以色列援助之原因、方式和 目標。以布里根(Frida Berrigan)和馬克(Clyde R. Mark)做為代表。

布里根於 2009 年的文章” Made in the USA: American Military Aid to Israel”

聚焦在美國對以色列的武器銷售和對以色列國內軍火產業的援助上,認為美國對 以色列武器銷售和援助具有強烈政治性9,由硬實力的角度探討兩國關係。

馬克 於 2005 年的文章”Israel: US foreign assistance”針對文章美國文章對國 文章以色列章經濟援助提出大量數據,綜整其政策的特殊性,包括無償貸款、對 以色列貸款數量之承諾和軍事技術交換等他國沒有的項目10。是針對經濟方面硬 實力援助的文獻。相對於上述兩類文章,本文則是希望由軟實力的角度探討其無 法討論的面向。

再來,在中東區域安全方面,主要論點是在討論中東區域、中東國家和其他 領土、自然資源等問題對以色列-美國關係的鞏固或分離。相關學者則包括杭士 基(Noam Chomsky)、史匹格爾(Steven Spiegel)和吉波亞等。

杭士基於 1999 年的文章” The fateful triangle: the United States,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s.”聚焦在以色列、美國和巴勒斯坦三方之間的關係。認為美國和以色

9 Frida Berrigan, “Made in the USA: American Military Aid to Israel,”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38, No. 3 (Spring 2009): 6-21.

10 Clyde Mark, “Israel: US Foreign Assistanc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 (2005), https://www.fas.org/sgp/crs/mideast/IB85066.pdf.(檢索日期:2015.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列是拒絕和平的兩個國家,美國尤之,而巴勒斯坦則是多年來盡力配合妥協的一 方11。杭士基在當年首先以系統性的架構和豐富的資料整理將美國納入作為以巴 衝突的其中一個行為者,至今仍為此領域之重要著作。而本文亦參考了其相關歷 史研究之寫作體例。

史匹格爾於 2008 年的文章” The American–Israeli Relationship: Past and Future.”以歷史研究途徑整理美國和以色列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在中東各國反對下 的關係。將歷史分成三個階段來描述以色列對美國而言的重要性變化。12

吉波亞於 2008 年的文章” Obama and Israel: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則是 在 2009 年美國歐巴馬總統和以色列納坦雅胡總理上台後對兩國關係的總體檢,

對美國對以色列政策和美國的中東政策做了初步預測,認為歐巴馬政府希望為中 東和平帶來新頁,但以色列人則是對其政策抱持保留立場13

三、以色列對美國公眾外交

如前所述,現存相關文獻對於以色列-美國雙邊關係的討論大多由戰略安全 或中東問題等外部層次切入,重點多聚焦在硬實力如軍事和經濟的討論。對兩國 關係的內部層次探討亦僅止於以色列對美國遊說團體的影響,極少由公眾外交之 層面探討以色列和美國之雙邊關係。

11 Noam Chomsky, Fateful Triangle: The United States,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s (London: Pluto Press, 1982).

12 Steven Spiegel, “the American - Israeli Relationship : Past and Future,” Israel Journal of Foreign Affairs, Vol.11, (2008): 15.

13 Eytan Gilboa, “Obama and Israel: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Israel Journal of Foreign Affairs, Vol. 3, No.5, (2009): 51–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吉波亞於 2011 年的文章”Rebuilding Public Diplomacy: The Case of Israel.”

則詳盡的介紹以色列公眾外交的改革目標、過程、方法和未來之方向。14

趙可金於 2007 年的「族裔外交模式︰以色列對美公共外交的發展」一文概 述了以色列藉由在美國猶太族群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由在外國之本國族裔角 度切入探討公眾外交之其中一種中介途徑。15

以色列智庫莫拉德(Molad)於 2012 年的”Israeli Hasbara: Myths and Facts”

一文則討論以色列公眾外交至今的演變,包括先前被各方批評的失敗模式和改革 後的現有模式。16上述文章不但為本文提供寫作靈感,也是本文寫作時的重要參 考資料。

最後,在猶太人對美國遊說方面,則是大量強調猶太人對美遊說團體對以美 關係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主要代表人物有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和沃 特(Steven Walt)等人。而 Robert Lieman 則是學界持反對意見者,雙方曾在此 議題上產生數次攻防。簡述如下。

米爾斯海默和沃特在 2007 年的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一書中 延伸兩人於 2006 年的同名文章內容,將美國猶太人對美遊說定義為一種「由想 要形塑對以色列有利之美國外交政策的眾多個人結合而成之鬆散聯盟。」全書聚 焦在在美猶太人對美國外交政策之影響和其對美國甚至以色列本身利益之損 害。其中認為美國花在以色列的經費遠遠大於其所能獲得的回報,認為以色列其 實不如美國人想像中的脆弱,並認為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the American

14 Eytan Gilboa, and Shai, Nachman, “Rebuilding Public Diplomacy : the Case of Israel,” Trials of Engagement: the Future of US Public Diplomacy, (2011): 35.

15 趙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6 Shivi Greenfield, Israeli Hasbara : Myths and Facts (Jerusalem: Molad, 2012).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 AIPAC)是造成美國對以色列過量援助的主要原 因。17此文章和此書的出版引起美國政界和學界的震撼,許多人認為兩位作者有 反猶太傾向,猶太團體、歷史學家和媒體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例如,猶太世界 評析(Jewish World Review)網站的記者吉利克(Caroline Glick)便認為,美國 本來就存在各種合法利益團體,對國會遊說也是常態,米爾斯海默和沃特把猶太 人對美遊說的正當性單獨拿出來討論,除了顯示對猶太議題的無知,也否認了其 他合法團體存在的正當性。18

米爾斯海默和沃特在 2009 年的”Is It Love or The Lobby? Explaining America's

米爾斯海默和沃特在 2009 年的”Is It Love or The Lobby? Explaining Ameri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