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年來建成圓環再造過程

第六章 建成圓環網絡治理分析

第一節 歷年來建成圓環再造過程

(一)1975 年:建成圓環交通改善措施

由於 1975 年建成圓環為在六岔路口,且車流複雜,當時為改善交通狀 況,台北市政府曾於第 57 次道安會報時研討交通改善措施(黃玉淦,1986;

張文怡,2005)。

改善要點包括:

1. 重慶北路一、二段寬 30 公尺,直接對向行駛不用繞圓環

2. 南京東路東側寬 30 公尺以維持雙行,西側寬 20 公尺則改為西向東單行 3. 寧夏路、天水路寬 16 公尺則改為單行,至於寧夏路西南向東北單行,

天水路東北向西南單行

(二)1986 年:建成圓環改善方案之研究

建成圓環到了 1986 年間,依舊維持上述之管制方式,雖不甚理想,但 勉強可應付當時交通狀況。觀察近五年車流量變化穩定且有下降之趨勢,

顯見附近道路已逐漸吸引車流分散。而經過實地勘查結果可發現該路口在 尖峰時間車行尚可維持,但是路口較複雜,容易混淆、影響車行,且附近 相關道路停車需求頗高,但卻無停車場可供利用,因此造成任意違規停車 嚴重現象,這些問題都亟待改善(黃玉淦,1986;張文怡,2005)。

建成圓環在台北市 1985 年之都市計畫中,為公園綠地用地,市政府為 配合市容美化、解決交通與景觀等問題,公園處編列七十五年度預算,決 定拆除有「都市之瘤」之稱的建成圓環並將闢建為綠地。由於圓環內小吃 攤日漸破舊、髒亂,環外交通擁擠,均造成圓環夜市魅力的消失,因此台 北市政府鑑於「交通及環境」不佳,曾研擬出四個改善方案並試圖改善建 成圓環交通秩序以解決停車問題,並美化道路環境。

表 6-11986 年台北市政府擬訂之圓環改善方案

資料來源:黃玉淦(1986)、張文怡(2005)、本研究整理

從市政府規劃單位與地方團體對建成圓環的提案中,分別可見到一種

速道路、火車站特定區計劃以及大道埕特定區計劃的規劃擬定,該區老舊 社區共同問題逐一浮現,市政府希望藉由圓環更新來帶動此地區的特色。

1. 規劃範圍:以圓環為中心,以承德路、延平北路、鄭州路、民生東 路所圍之街廓建立「更新行動區」

2. 規劃目的:解決交通問題,且同時保留舊有空間及都市意象之價值。

3. 規劃內容:分別對此五個分區進行土地使用、空間結構、交通與開 放空間系統進行實質規劃,並對建成圓環的交通、機能及實質形式等提出 多項方案。最後,提出執行計劃以及法令配合、政策協商等建議。

此一長程計畫並無定論產生,反而是整體規劃為初衷,視建成圓環為 帶動附近地區更新的引爆點,研擬多種方案與構想,並保留後續規劃者許 多可能性及想像空間。

(四)1996 年: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劃-建成圓環再生方案

1993 年圓環遭逢祝融肆虐產生公共安全及都市景觀的問題,加上台北 市發展東移,圓環地區商業競爭力降低,舊市區的共同問題逐一浮現。但 因捷運松山線、捷運淡水線與東西向快速道路的規劃,為此區憑添不少契 機,且由於本身兼具的人文和景觀特色,使其發展潛力更具獨特性。

為「保存建成圓環的歷史記憶,予規劃為台灣第一美食中心,塑造大 同區新地標並加強夜間風貌妝點,帶動大同區的再造再生」。在這個發展前 提之下,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力工建築師事務所規劃建成圓環再生 方案,如表 6-2,三個方案皆規劃圓環旁側的寧夏路為夜間人行步道區,可 使夜市與圓環小吃密切結合,進而恢復昔日圓環盛名。

表 6-2 建成圓環再生方案說明

再生方案 特點 說明

方案一 多元化商業大樓-高空發

展,土地有效開發。 將圓環南移,南側道路與人行道闢為廣

場,地下一樓則是地下街,寧夏路闢建人 行步道,並加設地下道通圓環。

方案二 原 地 整 建 - 強 化 原 有 圓

環、原地整建翻修。 先設立簡易的鋼構造,配合美化改造,以

達到階段性的改善成果。

方案三 地下傳統小吃街-地下化

處理,規劃成傳統小吃街 和方案一大致相同,但在圓環中央興建紀

念性高塔地標,地面以綠化加上噴泉處理。

資料來源:力工建築師事務所(1997)、張文怡(2005)、本研究整理

專家、市民代表等多數人大多贊成方案二,支持施工速度最快即可立 即改善環境的地面處理方案,費用可由業者自行分攤。達成了原地改建的 共識後,都市發展局就土地使用、開發方式、執行分工、經費籌措等面向 進行討論,形成了 1998 年的圓環原地用地變更之規劃案。

1. 計畫構想:

台北市政府研擬的圓環空間內部再生構想中,包含有硬體建設(圓環 美食館與美食文化館)以及軟體活動(小吃飲食與傳統美食文化展示),此 外,依循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所研擬之交通改善策略,市政府 計劃變更周邊土地使用將圓環南移後,圓環空間與北端寧夏路夜市之連結 成為對外最重要的課題。詳細內容如表 6-3:

表 6-3 建成圓環再生案構想說明

構想 說明

考量周邊交通流量集中於

重慶北路與南京西路 將圓環基地向南移動,使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形成近「十

字路型」,避免車行動線過於複雜。

保存圓環歷史記憶 發揚傳統美食文化並提供居民休憩功能,規劃開發為圓

環專用區(兼供市場使用)

結合圓環周邊地區發展 利用圓環南側道路用地規劃為廣場,連結圓環與南側街

廓,提供市民及附近居民安全便利之步行空間。

保存傳統美食文化 於圓環基地興建地上二層樓美食館,提供民眾品嚐美食。

為塑造周邊地區文化據點 於圓環東北側街廓之警察局外事服務處規劃為「美食文

化館」

目的以保存傳統美食為主 未來所引進之攤商業種仍延續目前攤商經營項目為主。

未來美食館設計 初步構想採煮食區與共食區分開設計的配置方式。除容

納現有攤商,另公開徵選具有特色的經營商進駐。此外,

東側美食文化館將配合提供傳統美食文化展示的機能。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2001b)、張文怡(2005)

2. 計畫內容與做法:

年 4 月 19 日核定並公告「變更台北市大同區建成圓環部分公園用地為道路 用地,部分公園用地、道路用地變更為圓環專用區(兼供市場使用),部分 道路用地廣變更為廣場用地,及北側警察分局機關用地變更為文化設施使 用」。市政府賦予新量體一個「保留歷史記憶、美化都市景觀、傳承小吃文 化」的再發展構想,藉由都市計劃、都市設計及建築設計的策略達到創新 地區活力的目標,並以提供傳統美食為定位興建「圓環美食館」。其再生案 的內容及工作項目如表 6-4:

表 6-4 建成圓環再生案之工作項目與規劃單位

再生案工作項目 規劃單位 執行單位

1. 變更建成圓環為圓環專用區 都市發展局

2. 圓環專用區規劃設計 都市發展局

3. 建成圓環現有攤商處理作業 市場處 市場處

4. 美食館經營攤商甄選活動 市場處 市場處

5. 美食館及廣場開闢興建 都市發展局 市場處

6. 文化廊道規劃設計 都市發展局

7. 美食文化館規劃設計 文化局 文化局

8. 美食文化館新(改)建工程 文化局 文化局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張文怡(2005)、本研究整理

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2003)的說帖得知,為了逐步將建成圓環形 塑為大同區的美食新地標,規劃設計單位試以漸進式的都市計劃、都市設 計及建築設計策略,將建成圓環再生案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茲分述如下:

(1)第一層次:都市計劃策略

「變更台北市大同區建成圓環部分公園用地為道路用地,部分公園用 地、道路用地變更為圓環專用區(兼供市場使用),部分道路用地廣變更為 廣場用地,及北側警察分局機關用地變更為文化設施使用」以上計畫的公 佈實施,如下表 6-5:

表 6-5 都市計劃變更內容

原計劃 公園用地 公園用地 道路用地 道路用地

新計劃 道路用地 圓環專用區 圓環專用區 廣場用地

面積(平方公尺) 421 1360 362 994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2001b)、張文怡(2005)、本研究整理

變更後,原有公園用地消失,而增加了圓環專用區及廣場用地,其中 圓環用地往南移動並變更為圓環專用區(專供市場使用),圓環可利用變更 後的廣場用地與南側街廓相連結,而廣場用地成為可提供市民休憩功能的 開放空間。

目的:積極改善地區交通、強化原都市涵構,並且創造新都市空間。

(2)第二層次:都市設計三大策略

在此層次中,建築師所擬之都市設計策略內容如表 6-6,建築師除了以 設計手法創造量體對外的和諧,同時在都市設計上必須達成之要求包括:

在圓環專用區反映出傳統美食文化的歷史記憶及形塑路口魅力端景、在廣 場用地留設人行空間並塑造文化活動廣場意象、在機關用地之文化設施配 合了建成圓環美食館建築物之造型色彩。

目的:創造都市活力、活絡地區再發展並吸引消費新人潮。

表 6-6 都市計劃變更內容

設計策略 實質做法

圓環意象:重新聚焦 再生巴洛克時期以都市為主體、以圓環為「視覺焦點」的都

市設計構想。

都市樞紐:重新連結 圓環南移連結周邊土地,形成新的生活廣場,產生連貫性人

行動線網絡及都市樞紐的功能。

美食市集:品質再造 功能再造後的新美食市集,改善原空間品質並形成觀光據

點,以吸引不同世代的消費人潮及觀光客。

資料來源: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2003)、張文怡(2005)、本研究整理

(3)第三層次:建築設計

(3)第三層次: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