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圓環與都市之探討與分析

第三節 圓環與都市之交互觀照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圓環與都市之交互觀照圓環與都市之交互觀照圓環與都市之交互觀照圓環與都市之交互觀照

在分析完圓環與都市之後,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到底一座都市跟一個 商圈的相互關係是什麼?而我們真能從這種對應關係中理出頭緒,得到進 一步的相關甚至創新的知識嗎?以下便是本文的初步嘗試:

一、都市是圓環的投影:宏觀到微觀的聚焦

若以光影的比喻來說,都市可以說是圓環的投影;一來,前者面積大 得多;二來,前者雖大,卻也包含著後者,甚至於可以說兩者是一體的兩

面,圓環的顧客與經營者及其他相關人士也都是台北的市民。那麼我們就 可以從宏觀的台北去觀察微觀的圓環及其歷史的變遷,並從中得到新的啟 發。經過研究與思索過後,本文得到兩個結論,分述如下:

(一)產業變遷直接反應在生產者的組成

這個結論的意思就是,當台北(甚至台灣)的產業產生變化,那麼生 產者(圓環)就會順應潮流,推出不同產品;當然事情遠非如此單純,因 為圓環的生存之道或特色之一就在於其不變的產品;因此,商家因應外在 變化的最主要方式反應在價格上。

(二)景氣循環直接反應在消費者的能力

看完了生產者,我們若注意到消費者,也會發現類似情況,那就是景 氣好的時候,消費者的荷包滿滿,消費能力也就提升。

二、圓環是都市的縮影:微觀到宏觀的投射

圓環是台灣都市裡鮮明的地景,在許多不同都市的都市意象研究報告 中,受訪者的都市印象皆描述到團團圍繞著車水馬龍的圓環景觀,故以此 確認都市圓環在都市中是一個可供指認,並為人們自身所命名的地景,具 有節點的功能。

三、圓環是都市社會關係的象徵

圓環在台灣發展的歷程實屬於台灣都市史的重要一環,在圓環發展超 過八十年的歷史時段中,可以看出國家如何行使權力支配一個場所,使其 成為具有驅動力的地景。生活在都市圓環中的人們對於圓環地景支配力或 反抗或順從,應證了都市中的社會關係,藉此反窺一個社會當時的真實生 活。是故討論圓環此一都市地景不單只是形式的研究,它所包含的社會訊 息遠遠超過了形式。

行文至此,本文透此章節的安排,將圓環/都市個別與其之間的關 係,分別從投影/縮影的角度,整理成比較有系統的論述。接下來的重 點,便是要透過真實的個案,將上述的理論相當程度地兌現在現實生活 裡,映證都市計劃相當於安排一座圓環的說法。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建成圓環個案研究及其 建成圓環個案研究及其 建成圓環個案研究及其 建成圓環個案研究及其 SWOT 分析 分析 分析 分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建成圓環之崛起與概述建成圓環之崛起與概述建成圓環之崛起與概述建成圓環之崛起與概述

位於大同區的建成圓環最早是日人劃定的公園,因為人群活動招來攤 販聚集,是當地的歷史空間、老市集,更是之前台北地區最為熱鬧的觀光 景點之一。昔日不僅是在地人的消費所在,也是中南部遊客甚至外國觀光 客到台北必遊之地,曾經風光一時,為大稻埕地區帶來了空前的發展。

建成圓環位於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舊建成 區),為大稻埕鬧區附近四條道路交會的環狀區域,面積約1732平方公尺。

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中心為空地,周圍遍栽七里香、

榕樹等。淡水線鐵路開通之後,該地成為大稻埕腹地,攤販聚集。

隨著大稻埕地區的發展,圓環附近的居民也逐漸多了起來,人潮聚集 造成了攤販結市,圓環美食之名便不脛而走,當時更有「北圓環,南龍山」

之美譽。而後其發展與鐵路改道、台北火車站站址變遷息息相關,後火車 站搬至重慶北路、忠孝西路口,鐵路運輸帶來不少旅人,此時夜市活動便 由後站往重慶北路、建成圓環一帶延伸,帶動了建成圓環市集的發展。

日治時期為台北市最重要小吃夜市的圓環,雖曾於 1943 年台北大空襲 期間,變成防空蓄水池,不過 1945 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恢復了小吃容貌。

1980 年代之前,建成圓環一直為台北市重要地標之一。

戰後台灣由國民政府接收,原有的防空壕拆除、蓄水池填平,重新恢 復成夜市風貌,並在 1954 年各攤販共同募款集資,將圓環進行更多的整修,

從夜市形態的攤販聚落變成有建屋的規模,1950 年代可說是圓環生意最鼎 盛的時候,同時也使其附近的寧夏路、重慶北路跟著一同興盛。

在此之後圓環逐漸邁向老舊,原有的設計規劃已稱不上良善,因此台 北市依據都市計畫的考量決議拆除與重建圓環,此一拆除從 2001 年 3 月 29 日上午十點正式執行。

隨著台北鬧區東移,多為違章攤販組成的建成圓環漸趨沒落。1993 年 及 1999 年圓環兩度大火,至此接近荒廢達十年之久,直至 2002 年耗資兩 億元才再度以美食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幕。

圓環內部分成兩個主要部分,一是攤販營業空間;一是中央開放的公 共空間。公共空間及主要坡道動線部分連接了許多平台,加上投射燈光的 配合,視野開放,但在營業空間的部分,視線被連續排列的柱子阻擋,不

但內部的視覺無法連續,從外部看入圓環的視線都僅止於局部,穿透性很 差,人們很難感受到來自鄰近攤販的吸引力。

而在建成圓環先前營業期間,其內部攤商攤位數、種類均很少,消費 者的選擇性不多,空間窄小,交錯面對的民眾必須側身通過,美食館內的 盥洗室安排在地下一樓,但是曲折的動線和不明的標示讓許多老人、小孩 急的四處打轉。攤位全部販賣食物沒有其他的商品,走道及座位區甚至是 攤位內部狹小,走道動線和攤位前排隊等著購買食品的消費者互相干擾,

每攤座位區中都夾了兩根約 60*100 公分的柱子,除了使用上不便之外,視 線連續性的阻斷也十分嚴重,不但沒有外觀的穿透性,反而比一般的方形 空間更狹隘。

在 2002 年才重新開業的建成圓環,因為周邊停車位不足、建築物本體 設計不良、租金昂貴、公共分攤過重、營業時間太短(十一點就打烊)以及廚 房工作空間太少,在開幕半年後生意即每下愈況,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 但二樓無法利用,攤商最早全數撤離,原本進駐於一樓的 20 攤攤位,僅存 6 攤,並嚴重虧損。2004 年 8 月,當時馬英九以市長身分到建成圓環視察,

針對攤商們的抱怨,他也無可奈何地表示:「如果都賣些不受歡迎的東西,

也不能怪我們。」在各方考量下,2006 年 7 月,建成圓環正式歇業,更名 為『台北圓環』,預計 2009 年 6 月重新開幕。

寧夏路(長約 400 公尺,寬約 15 公尺,面積約 6,000 平方公尺)與建成 圓環為圓環寧夏夜市的主要兩大部分,而寧夏路與建成圓環目前是屬於兩 個不同的自治會管理,但是因為兩者互相連結,所以台北市政府則是統一 規劃。目前寧夏夜市主要攤位是以小吃攤為主,種類多樣化,價格低廉,

而且原本在建成圓環內的傳統小吃攤位有部分都遷移至此營業。

在 96 年 1 月 11 日台北市市場管理處,辦理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 選,經評選結果由華旭圖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第一優先議約權,生活 家事業有限公司取得第二優先議約權,希望能夠改善建成圓環的衰頹現況。

然而,原本是依附圓環而發展的寧夏夜市,在開通重慶北路之後,人 潮就慢慢的沒落下去了。不過現在的寧夏路被臺北市市場管理處挑選為「夜 市改造示範點」後,經過「臺北市夜市改造計畫」的工程,不但改善了攤 販的營業環境,也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人潮也恢復了往日的盛況。

第二節 建成圓環之發展歷程

表 表 表

表 5-1 建成圓環發展歷程表建成圓環發展歷程表建成圓環發展歷程表(建成圓環發展歷程表(((續上頁續上頁續上頁續上頁))

時間 事件 備註

2001

3 月 13 日,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決議,「變更台北市大同區建成圓環 部分公園用地為道路用地,部分公園用地、道路用地為圓環專用區(兼供 市場使用)道路用地為廣場用地,及北側機關用地(警察分局)為機關用 地(文化設施使用)案」。

2001 3 月 29 日拆除舊有建物。4 月 19 日核定本案都市計畫編更書圖,台北市

政府並於同年 5 月 21 日公告實施。

為「圓環專 用區」

2002 全案於 1 月 22 日動工。並於 4 月動工時挖出二次大戰戰備蓄水池。 工程停擺

2002 5 月 15 日,建築師完成變更設計交由市場處施工。

2003 3 月 31 日,取得建成圓環新建工程案使用執照

2003 8 月 12 日,台北市政府會議通過指定「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為台北

市第一百零五號古蹟。

2003 10 月 4 日「建成圓環美食館」正式成立

資料來源:王東奎(1989b);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2001);本研究整理 第三節 建成圓環案例研究

一、社會面向

建成圓環最早是日人劃定的公園,因為人群活動招來攤販聚集,是當 地的歷史空間、老市集。早期先民到台灣之後,寄望所謂生存的兩個都市 空間,一個是廟,一個是市集或市場。廟是心理希望的寄託;市場則是生 理的寄託。

設計者著重建成圓環改建案中都市的角色,甚於單純市場的功能,從 都市的角度來看,在都市計劃中,考量周邊交通動線順暢性,配合交通動 線的改變,指定將原位於南京西路和重慶北路中央的圓環南移,使南京西 路與重慶北路形成「十字路型」,避免行車動線過於複雜。把舊圓環拆除,

利用圓環南側道路用地規劃為廣場,連結圓環與南側街廓,結合周邊地區

利用圓環南側道路用地規劃為廣場,連結圓環與南側街廓,結合周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