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結論結論結論結論

在建成圓環更新計畫執行的過程中,各階段都會影響其再生之成效,

從更新定位、居民所凝聚之目標共識、規劃設計面的矛盾、以及經營管理 的落實,本研究以網絡治理模式,針對建成圓環更新案例來進行分析,區 分為法令制度、推動策略、實施機制等三個面向之架構,檢討建成圓環改 建案難以成功的癥結所在,歸結其重點,整理如下:

(一)法令制度面

政府資源有限,可以編列的預算越來越少,導致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 題。然而耩多 少,很多商圈或圓環更新都需要計畫的輔導協助,但並非 所有的商圈、圓環更新計畫都可以獲得資源。

從建成圓環再生個案中發現,商業營利與歷史文化古蹟形成互相競爭 的景象,為了古蹟的保存工作,致使攤商的攤位減少、聚集效應更難達到。

在景觀上,礙於現行法令的限制,古蹟無法活用進而導致古蹟變得極為崊 陋又不為人所親近。

在法令規定上,法令規定的問題有以下兩種:一是台灣法令規定眾多 的問題,商圈活動處處受限於法令規章的限制,圓環再生的工作也因此受 到影響。另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圓環再生工作缺乏一個完善的「商圈發展

條例」或是「商圈組織條例」。

另外,政治力的介入,成員習慣性尋求民意代表的協助,由民意代表 代為爭取或是協調,使政治的力量介入了計畫的推動。

(二)推動策略面

政府政策的制定,未經實地調查當地民眾之文化背景、生活需要、情 感寄託及地域環境等必要條件,雖注重歷史及都市紋理,但真正落實時卻 看不見對地方情感的尊重。規劃設計者喜歡仿效國外的量體模式,但更新 手法卻未突破,一廂情願的移植、仿效現代城市的消費空間,或僅針對硬 體設施進行改善,要重建卻又蓋的跟原本不像,徒浪費公 ,難以得到民 眾認同,導致民眾期待落空。且規劃設計者缺乏主觀且設身處地為使用者 著想、對更新本質未加以探究、計畫框限於土地產權、政府只願處理公有 土地…等原因,讓建成圓環再生案之格局越顯狹小。

研究結果回應批判性地域主義所持之觀點,強調傳統文化地景,並非 僅限圓環空間,應能與現代文明融合,以新的技術或材料賦予其跨時代的 意義,同時滿足現代社會之機能需求。在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回歸到其與 地方發展的脈絡 源,探究其本身的地域性特質及其價值所在,進而以現 代科技彌補不足之處,以此方式,才能找到人性思考與科技技術之平衡 點,建構地方之獨特文化地景。

除了設計師在規劃過程中對實際問題的忽視,規劃者不肯面對問題,

在整體的規劃上又於缺乏遠見、定位不明確等因素。此外,交通問題嚴重 存在,停車空間不足、休憩空間也被佔用,生活品質沒有得到提升,進而 導致建成圓環美食館經營不善。

改建圓環空間的過程中,民眾參與機制尚不周全,權利義務分配也沒 有完善的法規依據,政府單位與設計者在擬定改建目標並規劃空間後,才 召開說明會,民眾沒有機會表達建議或需求,僅能就規劃空間爭取自身利 益,進而引發紛爭。因此在改建過程中之民眾參與機制,應針對不同地區、

不同需求,而有彈性的提供民眾表達意見之權利,而相關法令的完善制定,

更是迫在 所需。

本研究強調圓環地域性的重要,其前提還是以組成圓環空間最主要的 角色-攤販本身,對所處的圓環及週遭環境,具有環境脈絡及商業行為基 盤的依存關係,圓環空間的構成是攤販們互利共生的結果,在面對圓環空

間改建時,應有共享權利義務的理念,以整體需求為考量,提供建築師可 參考的圓環空間特質,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構築出富有文化意義又能兼顧 實質功能的圓環空間,而非只顧個人私利,利用許多非理醳的方式要求設 計者妥協,如此建構出來的圓環空間經不起時間與顧客的考驗,最後終究 落到被淘汰的局面,實非社會大眾所樂見。

瓶頸在於設計者常有閉門造車的盲點,對於圓環文化的了解不足,對 於地方情感和使用者習性並未深入了解,也未考量台灣的民族性與圓環文 化的關係密不可分,過於著重量體本身而忽略了量體對外部環境的融合,

一味著重硬體設備改良或仿效百貨公司空間氣氛來改造市場或圓環空間,

以致建成圓環美食館反而突兀地存在老舊市區當中,造成類似的消費空間 過多,經營競爭激烈且生意難以維持,而圓環空間本身具有的獨特性卻未 受到重視,並加以保留與尊重,以致建成圓環再生案與預期目標差異甚 遠。

建築設計者的專業背景,與圓環攤販營業需求認知的落差,是在規劃 設計上難以得到良好成效的最大問題。設計者站在建築專業的考量上,必 須滿足都市、政策目標、民眾及攤販的需求,通常政策目標會受到攤販抗 爭影響而改變,設計者多半必須被迫放棄對建築風格或態度的堅持,僅求 達到硬體設備、空間量的滿足,專業者的妥協,意味著某種精神意義的喪 失,讓都市中出現了許多沒有靈 的方塊量體,犧牲的是當地民眾對生活 空間的場所感情。

(三)實施機制面

大部分的利害關係人對於建成圓環再生計畫的瞭解普遍不足,對於自 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知薄弱,多認為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地位比自己重要,欠 缺理解其自身在圓環再生過程中的重要性,對於政府機關主要投入的工作 重點為何也不清楚,哪些資源是由哪些政府機關投入也不瞭解。政府機關 與其他成員對於建成圓環再生計畫內容及工作的認知及想法也有落差,因 此在建成圓環再生計畫的認知上即產生了極大的問題。然而,在建成圓環 再生案推動的過程中,由於成員對於建成圓環再生發展的期待有所不同,

因此衝突就更易於產生。

計畫的延續性牽涉到建成圓環再生計畫案成員的更替問題,無論是政 府部門或是圓環業者的流動,甚至是組織成員的改選對於建成圓環再生的 推動都會有所影響。此外,有關圓環美食館落成後的後續經營管理議題,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都未被考量及規劃。

圓環再生計畫成員缺乏積極主動意識,期待由政府投入資源或是提供

命 等。

(二)圓環再生的經濟層面,如:活絡地方產業、促進台北市西區繁 榮,進而間接帶動台北城市的經濟繁榮;並透過周邊環境改善,提昇土地 價值。此外,穏若圓環商圈能結合產業資源以發展觀光價值,則無異是如 添岸。而唯有發揮其在地的特色,才能屓顯其與眾不同的產業價值,為 建成圓環帶來觀光財源。

(三)圓環再生的文化層面,諸如:在地傳統文化多元性的發展,提 昇文化、影藝活動的參與,以及促進都市空間的活化使用。但在兼顧傳統 文化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求創新;且在創新的同時猶不能 棄傳統,唯有 兩者相輔相成,既有傳統的加持又兼顧創新,才能夠屓顯建成圓環可貴的 生命力,進而可長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