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表 3—4 清嘉慶十六年(1811 年)李寢等立十四鬮合約字各鬮持有人一覽表

持有人 水份

李寢 二鬮水、三鬮水、十鬮水、十一鬮水、十二鬮水、十三鬮水、

十四鬮水

簡懷 三鬮水、四鬮水、五鬮水

陳愷、簡策 一鬮水

李土 五鬮水

林傳、楊錦、錢送 六鬮水

李排、朱萬 七鬮水

李葉 八鬮水

何勵 九鬮水

李瞻 十三鬮水

資料來源:謝嘉梁,《草屯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省文獻會,1999年),頁172。

二 二 二

二、 、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水利設施關係到農業作物的經營與發展,其具有灌溉農作物,增加農作產 量,提高農民收益之主要目的;同時漸具影響土地的利用及價值,使得粗放的旱

作得以轉變為水田耕作,提高水田化的面積之效果。王世慶認為埤圳修築,有促 進土地之改良,提高土地經濟價值;改變旱園為水田,主糧米穀之產量,隨著灌 溉面積之擴大而激增;隨著水利埤圳之開發,田莊村落漸次擴大;村庄快速增加 及米穀之增產,即成為農村社會繁榮,維護治安安定社會之原動力。219

在農作經營方面,漢人入墾此區域前,平埔族北投社過者刀耕火種的粗放式 遊耕農業,兼以狩獵及捕魚來維持生計。但自清初漢人大量入墾此區域後,土地 逐漸被拓墾,同時也帶來了漢人之農作及經營方式。北投社傳統獵場被墾成水田 或旱園,集約式的水田稻作取代了粗放的小米、陸稻及山芋,北投社之原始漁獵、

農耕並重之經濟活動,逐漸被漢人之農業經濟所取代。

清代草屯地區的農作經營以稻米為最重要,其次才是甘藷、玉米、花生等雜 糧。220而水稻是一種需要較長期灌溉的作物,因此當時之水利設施主要以灌溉稻 田為主,且水稻種植可以提高農民的收益。大抵而言,有水可供灌溉地區如:烏 溪沖積平原及土城平原,則以種植稻米為主,其次才種植蔬菜、甘藷、玉米、水 果等作物,缺水灌溉地區如坪頂台地、火焰山及雙冬山丘陵區則以種植其他旱作 物為主,水利設施的良窳對農作經營的影響由此可見。

在提升土地價值上,由於農田水利設施的興築,旱地水田化,不但使得農作 物產量增加,作物種類增多;也使得農民收益增加,農地價值大為提升,無形中 使得農民之財富增加。以清代草屯地區之地價為例,旱田、園、水田之地價即有 相當大的價格差異(請參見:表 3-5 清代草屯地區每分土地買賣平均價款一覽 表),清代水田價格大約為旱田之二倍左右,更為園價格之六倍左右,所以農田 水利灌溉對土地價格的提升,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水利設施及農業的發展,對於移民之經濟亦有影響。以李、洪、林、簡 四大姓為主流的各姓移民,在乾隆年間將烏溪沖積平原墾闢成田,使得可灌溉的

219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年),頁 200-201。

220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421。

面積甲數增加。隨著土地的拓墾及聚落的形成,供水需求因此大增,然而水圳的 供水量受氣候影響,雨水充足的年份,水頭水尾都有水可以灌溉;雨水不足的年 份,水頭有水,水尾便要缺水。這樣的結果造成位於水頭之李姓及洪姓移民的田 地有水;位於水尾之簡姓及林姓的田地缺水。缺水的情形,直接影響土地的生產 力、價格及農戶的家庭經濟;間接影響生活水平、享受教育的機會、就業及社會 地位。

表 3—5 清代草屯地區每分土地買賣平均價款一覽表

(單位:佛銀)

種類

時代 旱田 水田

乾隆年間 8.92 21.81

嘉慶年間 17.77 43.41

道光年間 36.67 64.80

咸、同年間 18.40

光緒年間 3.60 30.10 31.08 平均 6.26 28.18 35.90

資料來源:修改自陳哲三,〈清代草屯地區的地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第 7 期,2003 年),頁 108。

綜上所述,無論是開鑿水圳、維持水圳的運作、土地開墾及農業發展,均透 過合作的行為,來加強地域和各姓氏間的交流。隨著水利資源的掌握、水田面積 的增加及面積單位收穫量之提高,都對整個草屯社會的經濟及各姓家族勢力有著 直接的影響。

第三節 漢人聚落之形成及街庄的發展

草屯地區,早期為北投社之社地及獵場所在,經過清代漢人不斷拓墾下,至

道光年間已是漢人優勢的社會。隨著漢人之拓墾,聚落逐漸形成並發展為街庄,

至清末整個草屯地區已呈現出街庄繁榮,交通發展,人文勃興的景象。

Outlin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