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葉憲峻

葉憲峻

葉憲峻

葉憲峻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生:

楊坤仁

楊坤仁

楊坤仁

楊坤仁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九十九

九十九

九十九

九十九

(2)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草屯地區 草屯地區草屯地區 草屯地區位位位位處於台中處於台中處於台中、處於台中、彰化平原通往內山埔里的要道、、彰化平原通往內山埔里的要道彰化平原通往內山埔里的要道彰化平原通往內山埔里的要道,,,,在漢人勢力未進入在漢人勢力未進入在漢人勢力未進入在漢人勢力未進入 前 前前 前,,,平埔族,平埔族平埔族平埔族北投北投社活動北投北投社活動社活動社活動於於於於本區本區本區,本區,漢人,,漢人漢人漢人於雍正年間於雍正年間於雍正年間於雍正年間開始進入開始進入開始進入開始進入本區本區拓墾繁殖後本區本區拓墾繁殖後拓墾繁殖後拓墾繁殖後,,,,平埔平埔平埔平埔 族 族族 族與漢人社會便逐漸產生變化與漢人社會便逐漸產生變化與漢人社會便逐漸產生變化。與漢人社會便逐漸產生變化。。。對對對對北投北投北投社而言北投社而言,社而言社而言,,,其原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其原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其原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其原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然然然 而 而而 而隨著隨著隨著隨著漢人漢人漢人漢人之入墾之入墾之入墾之入墾,,,,使得族群間使得族群間呈現出既使得族群間使得族群間呈現出既呈現出既呈現出既合作又衝突合作又衝突合作又衝突合作又衝突、、、既和諧又矛盾的漢番關、既和諧又矛盾的漢番關既和諧又矛盾的漢番關既和諧又矛盾的漢番關 係 係係 係,,,於,於於於關係發展上呈現出關係發展上呈現出關係發展上呈現出關係發展上呈現出相互依存與相互依存與平和的特色相互依存與相互依存與平和的特色平和的特色,平和的特色,,此等漢番關係也影響著草屯宗,此等漢番關係也影響著草屯宗此等漢番關係也影響著草屯宗此等漢番關係也影響著草屯宗 族社會之建立 族社會之建立族社會之建立 族社會之建立。。。。在土地經營及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土地經營及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土地經營及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土地經營及水利設施的基礎下,,漢人聚落於乾嘉年間大量出,漢人聚落於乾嘉年間大量出漢人聚落於乾嘉年間大量出漢人聚落於乾嘉年間大量出 現 現現 現,,,且,且且且四大姓各房派家族間存在著合作聯繫與相互照應之關係四大姓各房派家族間存在著合作聯繫與相互照應之關係四大姓各房派家族間存在著合作聯繫與相互照應之關係四大姓各房派家族間存在著合作聯繫與相互照應之關係,,,使得聚落具有血,使得聚落具有血使得聚落具有血使得聚落具有血 緣性之特色 緣性之特色緣性之特色 緣性之特色,,,,此亦成此亦成此亦成此亦成為宗族社會發展之基礎為宗族社會發展之基礎。為宗族社會發展之基礎為宗族社會發展之基礎。。因漢人的入墾及官方政策之實施。因漢人的入墾及官方政策之實施因漢人的入墾及官方政策之實施因漢人的入墾及官方政策之實施,,,, 促使著北投社貧困化及地權的流失 促使著北投社貧困化及地權的流失促使著北投社貧困化及地權的流失 促使著北投社貧困化及地權的流失,,,,也連帶影響著整個漢番勢力的轉變也連帶影響著整個漢番勢力的轉變也連帶影響著整個漢番勢力的轉變,也連帶影響著整個漢番勢力的轉變,,最後,最後最後促最後促促促 使 使使 使部分族人遠徙埔里部分族人遠徙埔里部分族人遠徙埔里部分族人遠徙埔里,,,,而留下來的而留下來的社番而留下來的而留下來的社番社番,社番,,,因因不敵強勢的漢因因不敵強勢的漢不敵強勢的漢人不敵強勢的漢人人人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最終融入漢人最終融入漢人最終融入漢人最終融入漢人 社會 社會社會 社會中中中。中。。在各姓移民間之。在各姓移民間之在各姓移民間之在各姓移民間之競爭競爭及合作的作用下競爭競爭及合作的作用下及合作的作用下及合作的作用下,,,,除為除為除為除為各姓宗族勢力帶來初步凝聚各姓宗族勢力帶來初步凝聚各姓宗族勢力帶來初步凝聚各姓宗族勢力帶來初步凝聚 的效果外 的效果外的效果外 的效果外,,,亦,亦亦促成漢化社會之形成亦促成漢化社會之形成促成漢化社會之形成促成漢化社會之形成。。。在土地開發。在土地開發、在土地開發在土地開發、、、水利經營水利經營水利經營水利經營、、團、、團團團練組織及宗祠興練組織及宗祠興練組織及宗祠興練組織及宗祠興 建之影響下 建之影響下建之影響下 建之影響下,,,,以四大姓為主的宗族社會亦隨之成型並發展以四大姓為主的宗族社會亦隨之成型並發展以四大姓為主的宗族社會亦隨之成型並發展以四大姓為主的宗族社會亦隨之成型並發展。。。。隨著隨著隨著隨著宗族社會之發宗族社會之發宗族社會之發宗族社會之發 展 展展 展,,,,除為草屯社會在經濟除為草屯社會在經濟除為草屯社會在經濟除為草屯社會在經濟、、、信仰及文教各方面、信仰及文教各方面,信仰及文教各方面信仰及文教各方面,,帶來了貢獻與影響,帶來了貢獻與影響帶來了貢獻與影響帶來了貢獻與影響,,,,亦成為日亦成為日亦成為日亦成為日 後穩定草屯社會發展的力量 後穩定草屯社會發展的力量後穩定草屯社會發展的力量 後穩定草屯社會發展的力量。。。。 關鍵詞 關鍵詞關鍵詞 關鍵詞:::清代:清代清代清代、、、、草屯地區草屯地區草屯地區、草屯地區、漢番關係、、漢番關係漢番關係漢番關係、、、、宗族社會宗族社會宗族社會 宗族社會

(3)

Abstract

The Caotu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geographical corridor extending from the

Taichung/Changhua plain to the inland Puli basin. Before Chinese settlers had achieved

domination of the area, the Beitou tribe of the Pingpu indigenous group was active

around Caotun. After the Chinese began settling in Caotun around 1723-1736, changes

gradually emerged in both Pingpu and Chinese society. In the case of the Beitou tribe,

although these indigenous people originally led self-sufficient lives, the appearance of

Chinese settlers caused relationships characterized by both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to

emerge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The simultaneously harmonious and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n and Pingpu manifested as mutual coexistence and

restraint. The Han-Pingpu relationship also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a clan society

in Caotun. Many Chinese farming villages using irrigation facilities appeared during the

1700s and early 1800s, and relationships of cooperation and mutual concern existed

between the clans of four major families. As a result, villages in the Caotun area were

distinguished by lineage. This wa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clan society developed. Due

to Chinese settl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official policies, the Beitou

tribe was impoverished and dispossessed from their land, which influenced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Han and Pingpu groups. In the end, some Pingpu members

migrated to the Puli area. Because the remaining indigenous residents did not have the

strength to oppose the dominant Chinese culture, they were ultimately assimilated into

Chinese society.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settler families

not only tended to consolidate the strength of the Chinese clans, but also promoted the

emergence of a Sinified society. A clan society dominated by four major families took

shape and developed around such activities as land development, irrigation management,

(4)

contributing to Caotun's economic, religiou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growth of

clan society also became a force promoting the eventual development of a stable Caotun

society.

Key Words: Qing Dynasty、、、、Caotun Area、、、、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Chinese and Pingpu、、、、Clan Society

(5)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 ...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主題與目的 ... 1 一 一一 一、、、研究動機、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 1 研究動機 二 二二 二、、、研究主題、研究主題研究主題 ... 2 研究主題 三 三三 三、、、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 3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 ... 4 一 一一 一、、、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 4 研究方法 二 二二 二、、、相關文獻探討、相關文獻探討相關文獻探討 ... 5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章節之建構 ... 12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 ... 15 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 第一節 草屯地區的自然環境 ... 15 一 一一 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 15 地理位置 二 二二 二、、、水文流域分布、水文流域分布水文流域分布 ... 16 水文流域分布 三 三三 三、、、地勢與地形、地勢與地形地勢與地形 ... 16 地勢與地形 四 四四 四、、、氣候及雨量、氣候及雨量氣候及雨量 ... 19 氣候及雨量 第二節 草屯地區的人文環境 ... 21 一 一一 一、、、史前人類活動、史前人類活動史前人類活動 ... 21 史前人類活動 二 二二 二、、、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 ... 23 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三章 第三章 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 ... 37 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 第一節 漢人入墾與土地取得 ... 37 一 一一 一、、、各姓移民的入墾、各姓移民的入墾各姓移民的入墾 ... 37 各姓移民的入墾 二 二二 二、、、土地的取得、土地的取得土地的取得 ... 45 土地的取得 第二節 水利的開發與農業 ... 54 一 一一 一、、、水利設施的開發與管理、水利設施的開發與管理水利設施的開發與管理 ... 54 水利設施的開發與管理 二 二二 二、、、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 64 水利開發對農業發展之影響 第三節 漢人聚落之形成及街庄的發展 ... 66 一 一一 一、、、漢人聚落之形成與分布、漢人聚落之形成與分布漢人聚落之形成與分布 ... 67 漢人聚落之形成與分布 二 二二 二、、、土地的拓墾與街庄的發展、土地的拓墾與街庄的發展土地的拓墾與街庄的發展 ... 69 土地的拓墾與街庄的發展 第四章 第四章第四章 第四章 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的建立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的建立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的建立 ... 77 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的建立 第一節 草屯地區之漢番關係 ... 77 一 一一 一、、、內凹庄番殺兵民事件之漢番關係、內凹庄番殺兵民事件之漢番關係內凹庄番殺兵民事件之漢番關係 ... 77 內凹庄番殺兵民事件之漢番關係 二 二二 二、、、土地拓墾與漢番關係、土地拓墾與漢番關係土地拓墾與漢番關係 ... 82 土地拓墾與漢番關係 三 三三 三、、、社會結構與漢番關係、社會結構與漢番關係社會結構與漢番關係 ... 84 社會結構與漢番關係

(6)

第二節 官方政策與漢番關係 ... 86 一 一一 一、、、族群政策與漢番關係、族群政策與漢番關係族群政策與漢番關係 ... 86 族群政策與漢番關係 二 二二 二、、、番社管理組織與漢番關係、番社管理組織與漢番關係番社管理組織與漢番關係 ... 88 番社管理組織與漢番關係 三 三三 三、、、番屯政策對漢番關係之影、番屯政策對漢番關係之影番屯政策對漢番關係之影響番屯政策對漢番關係之影響響響 ... 92 四 四四 四、、、整體漢番勢力的轉變、整體漢番勢力的轉變整體漢番勢力的轉變 ... 95 整體漢番勢力的轉變 第三節 漢化社會的建立 ... 99 一 一一 一、、、北投社的遷移與漢化、北投社的遷移與漢化北投社的遷移與漢化 ... 99 北投社的遷移與漢化 二 二二 二、、、漢人社會之衝突與競爭、漢人社會之衝突與競爭漢人社會之衝突與競爭 ... 107 漢人社會之衝突與競爭 三 三三 三、、、漢人社會的合作與、漢人社會的合作與漢人社會的合作與地方信仰之形成漢人社會的合作與地方信仰之形成地方信仰之形成地方信仰之形成 ... 113 第五章 第五章第五章 第五章 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及影響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及影響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及影響 ... 123 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及影響 第一節 宗族社會之成型與發展 ... 123 一 一一 一、、、四大姓家族勢力的凝聚與發展、四大姓家族勢力的凝聚與發展四大姓家族勢力的凝聚與發展 ... 123 四大姓家族勢力的凝聚與發展 二 二二 二、、、祭祀組織與宗祠的建立、祭祀組織與宗祠的建立祭祀組織與宗祠的建立 ... 131 祭祀組織與宗祠的建立 第二節 宗族社會勢力的轉變 ... 137 一 一一 一、、、戴潮春事件與宗族勢力的轉變、戴潮春事件與宗族勢力的轉變戴潮春事件與宗族勢力的轉變 ... 137 戴潮春事件與宗族勢力的轉變 二 二二 二、、、社會經濟對宗族勢力之影響、社會經濟對宗族勢力之影響社會經濟對宗族勢力之影響 ... 140 社會經濟對宗族勢力之影響 第三節 宗族社會對草屯社會的影響 ... 145 一 一一 一、、、宗族社會對草屯經濟型態與信仰組織的影響、宗族社會對草屯經濟型態與信仰組織的影響宗族社會對草屯經濟型態與信仰組織的影響 ... 145 宗族社會對草屯經濟型態與信仰組織的影響 二 二二 二、、、文教的提倡與發展、文教的提倡與發展文教的提倡與發展 ... 149 文教的提倡與發展 三 三三 三、、、地方士紳與社會參與、地方士紳與社會參與地方士紳與社會參與 ... 151 地方士紳與社會參與 第六章 第六章第六章 第六章 結論結論結論 ... 159 結論 附錄一 附錄一附錄一 附錄一:::北投社番漢買賣契約資料統計表:北投社番漢買賣契約資料統計表北投社番漢買賣契約資料統計表北投社番漢買賣契約資料統計表 ... 172 附錄二 附錄二附錄二 附錄二:::小險圳諭示碑:小險圳諭示碑小險圳諭示碑小險圳諭示碑 ... 176 附錄三 附錄三附錄三 附錄三:::清:清清清嘉慶十六年嘉慶十六年嘉慶十六年嘉慶十六年((1811((181118111811 年年年)年))李寢等立十四鬮合約字)李寢等立十四鬮合約字李寢等立十四鬮合約字 ... 177 李寢等立十四鬮合約字

(7)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目錄

圖 1—1 清光緒元年(1875 年)北投堡行政區域圖 ... 3 圖 1—2 研究目的流程圖 ... 4 圖 1—3 研究步驟流程圖 ... 12 圖 2—1 草屯地區地理位置圖 ... 15 圖 2—2 草屯地區水文與流域分布圖 ... 16 圖 2—3 草屯地區地形分布圖 ... 19 圖 2—4 草屯地區氣候型態分布圖... 20 圖 2—5 草屯地區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圖 ... 22 圖 2—6 北投社與中部平埔族各社位置分布關係圖 ... 25 圖 3—1 清代草屯地區各姓移民入墾據點分布圖 ... 43 圖 3—2 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界碑位置圖 ... 46 圖 3—3 清代草屯地區新舊界與隘寮座落圖 ... 48 圖 3—4 清代乾隆台灣輿圖草屯地區聚落分布圖 ... 69 圖 3—5 清代草屯地區主要幹道及街肆分布圖 ... 75 圖 4—1 清代草屯地區各姓主要信仰中心分布圖 ... 118 圖 5—1 清代草屯地區四大姓宗祠所在位置分布圖 ... 136

(8)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目錄

表 2—1 草屯地區各地形所佔比率與區域一覽表 ... 17 表 2—2 平埔族北投社日常生活方式一覽表 ... 31 表 2—3 平埔族北投社社會文化制度一覽表 ... 35 表 3—1 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各庄姓氏所佔比例一覽表 ... 44 表 3—2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番屯制度實施後漢番買賣契約一覽表 ... 50 表 3—3 清代草屯地區的圳道興築時間及灌溉區域一覽表 ... 60 表 3—4 清嘉慶十六年(1811 年)李寢等立十四鬮合約字各鬮持有人一覽表 ... 64 表 3—5 清代草屯地區每分土地買賣平均價款一覽表 ... 66 表 3—6 清代草屯地區洪、林、簡姓家族各房派拓墾區域一覽表 ... 72 表 3—7 清代草屯地區道光年間新、舊聚落一覽表 ... 73 表 4—1 清代草屯地區契約中有土目、通事、隘丁首圖記一覽表 ... 89 表 4—2 清道光年間分墾蛤美蘭鬮分名次總簿土地分配一覽表 ... 103 表 4—3 清乾隆年間漢番契約之漢人移墾姓氏比例統計表一覽表 ... 111 表 4—4 清代草屯地區地方寺廟建立名錄一覽表 ... 116 表 5—1 清嘉慶十一年(1806 年)李東洲兄弟等七人鬮書各鬮所得一覽表 ... 124 表 5—2 清代草屯地區平均每分水田最高與最低價格一覽表 ... 144 表 5—3 清咸豐以後北投堡科舉功名士子一覽表 ... 150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主題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區域性研究」在近年臺灣本土意識的抬頭下,成為一種新的史學探索方 向。針對某一個區域進行專門研究的專文日益增加,不論是歷史的建構、社會議 題的探討、人文社會的發展等等,都成為探討的面向,藉由這些面向的探討,能 更進一步認識並了解到地方發展的特色。因此筆者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對自己 所居住地的發展就特別關注,希望藉此能更進一步認識地方的風土民情。在偶然 的機會裡,與草屯聚落內的年長者交談,發現自己居住地的聚落名稱有「番仔 田」、「番社內」、「隘寮」、「內木柵」等地名的存在。這些聚落名稱的存在,印證 了平埔族人曾在此居住與開墾的痕跡,但今日之草屯地區卻無平埔族人的蹤跡, 只留下全為漢人居住的聚落。這樣的轉變過程,引發了筆者對漢番社會之發展想 深入探究的動機,希冀藉由研究的過程,來建構居住於本區平埔族當時之社會生 活,及漢人進入後的漢番關係,探討平埔族社會消失的原因。另外,也想從漢番 及漢人族群的角度來探討族群間的互動與交流。 在現今工商業社會的發展下,草屯地區仍存在著以洪、李、林、簡四大姓為 主之血緣聚落,同姓集居的聚落相當普遍,且各大姓聚落皆有專屬的寺廟作為信 仰中心,寺廟在聚落及宗族社會之間,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是值得去探討的課 題。除此之外,由族譜的保存、祭祀組織的成立、宗祠的建立及維護等特色來觀 察,可見現今草屯社會仍保有傳統宗族社會的特質。這些特質引起我想對當時移 墾社會轉變成宗族社會的過程進行探討,嘗試著從契約文書、鬮書、家族史及族 譜等方面,來分析探討整個宗族社會形成的過程。由上述所列之漢番關係、宗族 社會的課題,都值得本文來加以深入探討。

(10)

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本研究之區域範圍,主要以今日南投縣草屯鎮為範疇的區域,將清代北投堡 (今南投縣草屯鎮)所劃設的區域與現代草屯鎮的行政區域圖相較後(請參見: 圖1-1 清光緒元年(1875年)北投堡行政區域圖及圖2-1 草屯地區地理位置圖), 整個區域雖無太大變動。但原屬於草屯鎮山腳里的下店仔(今南投市光輝里)、 下莊(今南投市營北里)、後宅仔(今南投市光華里)等聚落,卻於民國四十八 年(1959年)行政區劃分時,將這些區域歸入南投市,1 為了研究之適宜性,本研 究以草屯地區來概括前述區域。另外,草屯地區位於台中盆地南側,具有處於平 原及山地中介區的特色,從古至今一直是台中盆地、彰化平原通往內山埔里的要 道。同時,也是中部平埔族遷移至埔里及漢人入埔里開墾所必經之地,因此草屯 地區在清代中部漢番發展史上有其重要代表性。 因本文主要在探討漢番關係的過程,此以漢人入墾的時間有關,而漢人入墾 主要在清領初期,其聚落之建立及漢化社會的形成亦在清朝中葉左右達至規模, 且宗族社會於道光年間以後逐漸成型,因此清領時期為主要的研究時間,所以本 文研究之時間斷限為清代。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偏重在平埔族與漢人,因入墾於 草屯地區的各姓移民,拓墾區域皆屬平埔族北投社人之原住地,所以漢番關係的 發展上應聚焦於平埔族與漢人。整個研究主題之時間以清代為主,囊括草屯地區 之漢人入墾、漢番關係、漢化社會及宗族社會等課題,來深入探究分析,並建構 出整個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建立之過程,藉此來彰顯地區的特色,並具體而微地 呈現出台灣清代社會開發與變遷的面貌。 1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誌編輯委員會,1986 年),頁 118-120。

(11)

圖 1—1 清光緒元年(1875 年)北投堡行政區域圖

2

三、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及研究主題的說明,本文欲達成的研究目的有四點: (一)分析並建構平埔族北投社傳統的生活方式及社會制度。 (二)探究漢人入墾的經過及影響,並分析造成平埔族社會轉變的因素與過程。 (三)針對影響草屯漢番關係發展之因素進行剖析,歸納出與漢化社會與宗族社 會間之建立關係。 (四)分析由漢化社會邁向宗族社會之因素,同時探究宗族社會為草屯社會所 帶來的貢獻及影響。 2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誌編輯委員會,1986 年),頁 276。

(12)

原始平埔族社會 原始平埔族社會 原始平埔族社會 原始平埔族社會 漢人入墾漢人入墾漢人入墾漢人入墾 漢番關係 漢番關係 漢番關係 漢番關係 漢化社會的形成漢化社會的形成漢化社會的形成漢化社會的形成 宗族社會的建立宗族社會的建立 宗族社會的建立宗族社會的建立 宗族社會的影響宗族社會的影響 宗族社會的影響宗族社會的影響 結論結論結論結論

圖 1—2 研究目的流程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探討

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取歷史研究法,主要藉由文獻的蒐集、綜合與分析,從草屯地區的 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歷史背景中,歸納出影響漢番關係之發展的因素,並 對宗族社會之建立及發展加以探討,兼論及轉變的過程。在資料的運用部份,舉 凡與清代草屯漢番關係及宗族社會有關之任何文字資料、實物史料。這些文字和 非文字之史料,包括地方誌書、官方檔案資料、契約文書、族譜、碑匾銘文、地 圖、文化資源調查資料等。主要以清代地方志為依據,並參照一些相關的清代史 料,包括奏摺、宮中檔、大清會典、實錄、碑錄等。再配合上間接資料的運用上, 包括近人對清代政治、經濟、文教、漢番關係、宗族社會等進行研究而出版的專 書及私人著述為主。這些間接資料對於清代草屯漢番的發展及宗族的建立有較多 的記載,彌補了本研究直接史料之不足。此外,本研究也輔以田野調查方法,除 了依據文化資源調查的資料,對聚落、寺廟及宗祠作實地考查外,同時以地方耆 老作為訪談對象,並蒐集與本研究相關的族譜、地契、碑文、寺廟沿革等資料, 希望能利用這些資料以透徹瞭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的發展情形。

(13)

二、

、相關文獻探討

相關文獻探討

相關文獻探討

相關文獻探討

本論文之主題「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係屬區域性研究,因而以 往的相關史料以地方志、宮中檔為主。另外在今人的論著方面,則有諸多專書、 論文及期刊可供探討。本文除了參考《諸羅縣誌》、《彰化縣志》等清代誌書及 《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等宮中奏摺檔資料外,將文 獻回顧約略區分為專書、論文、期刊等三部份,以下將較具代表性及意義之研究 作一介紹。

(一

一)

)專書

專書

專書

專書

1. 1.1. 1.關於草屯社會史資料關於草屯社會史資料關於草屯社會史資料 關於草屯社會史資料 林美容的《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3 ,此書提供許多草屯鎮的田野調查資料, 包括了契約文書、各姓來台祖資料、祭祀公業沿革、寺廟內文字資料及對聯,可 提供本文在研究宗族社會與地方信仰的史料參考;謝嘉梁所編著的《草屯地區古 文書專輯》4 ,整本書以草屯地區為主題,有系統地將各聚落的契約文書予以分類。 隨著古文書的相繼問世,提供了本文在漢番關係及草屯社會發展,許多珍貴的 古契約文書資料。 2.. 2..2.. 2..關於關於關於關於草屯聚落的調查草屯聚落的調查草屯聚落的調查草屯聚落的調查 洪英聖《牛屎崎鄉土誌》5 和《大哮山腳鄉土誌》6 兩部村莊史,兩書不僅 收錄了相當多的契約原件,還有當地耆老的訪談及老照片的收錄,此兩部村庄 史在本文之小地區的歷史建構和資料採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南開技術通識 中心所編輯的《南投縣傳統聚落普查研究》7 ,是將古今聚落的變化做有系統的對 照與記錄,與草屯地區相關之聚落調查,可以提供本文在從事鄉土資源調查時, 3 林美容,《草屯鎮鄉土社會史資料》(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 年)。 4謝嘉梁,《草屯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省文獻會,1999 年)。 5 洪英聖,《牛屎崎鄉土誌》(南投:南投縣草屯鎮御史里辦公室,2000 年)。 6洪英聖,《大哮山腳鄉土誌》(南投:南投縣草屯鎮山腳里集會所,2000 年)。 7 南開技術通識中心,《南投縣傳統聚落普查研究》(南投:南投縣政府,2006 年)。

(14)

有個參考的依據。 3. 3.3. 3.關於草屯區域的發展關於草屯區域的發展關於草屯區域的發展 關於草屯區域的發展 劉枝萬主編的《南投縣志稿》8 ,該書對南投縣境內各族群之文化與遷移、漢 人的入墾、漢番衝突、文教之發展、街莊的繁榮,以及清朝政府之官方政策等, 均有相當廣泛之探討,在當時是相當難得之著作。然而成書較早,受限於時空環 境,不少新發現之史料未能運用,故仍有許多值得探討之空間,但在草屯地區的 分析上,提供了本文在草屯地域研究的基本模式,並有相當豐富的文獻資料及 古文書可供參考;洪敏麟主編的《草屯鎮誌》9 ,彙集了草屯地區整體性的資料, 在自然環境、史前文化、土地拓墾、經濟、教育、文化、政治、建設等方面均有 論述,但卻是屬於通論性之地方誌書。然而網羅各方學者的專文創作,雖然內 容簡明扼要,但是卻為草屯區域的研究,立下了基本的架構;洪英聖主編的《續 修草屯鎮誌》10 ,收錄內容雖然皆為戰後相關資料,但其中蒐集的古地契與家族 譜卻是近期蒐集的文獻資料,可以提供本文相當寶貴的資料依據。 4. 4.4. 4.關於宗族關於宗族關於宗族社會的發展關於宗族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11 透過大量官方檔案,釐清霧峰林家和草屯洪家 的土地糾紛與爭訟,藉由探討兩個家族的競爭過程,也掀開地方家族紛爭的內 容;許錫專在《草屯地區開發史資料集-洪姓故事篇》12 一書中收錄了有許多洪姓 家族的鄉土資料,可提供本文在洪姓家族研究方面不少參考的資料,但文中缺少 有系統的歸納、分析與探討;林美容在《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13 一 書中,分別就台灣的鄉土史與村庄史作一整體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村庄的建立及 宗族社會的發展,探討宗族透過血緣聯繫和祭祀活動,形成不同的宗族網絡, 8 劉枝萬編,《南投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 9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誌編輯委員會,1986 年)。 10洪英聖,《續修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公所,2005 年)。 11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 年)。 12許錫專,《草屯地區開發史資料集---洪姓故事篇》(南投:臺灣洪氏家廟,1998 年)。 13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出版社,2000 年)。

(15)

此一模式在探討本區宗族社會建立方面,提供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 5. 5.5. 5.關於平埔族北投社關於平埔族北投社關於平埔族北投社 關於平埔族北投社 梁志輝、鍾幼蘭《平埔族史篇(中)-中台灣平埔族群史》14 則以時間為主 軸,呈現中部平埔族從漢人入墾前的原始社會,至荷蘭、清朝與日本統治力介入 後的經濟社會文化變遷,以及當代的族群認同問題。針對文章內容論及北投社的 部分,可以提供本文在建構漢番關係發展的模式上做參考;柯志明《番頭家:清 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15 一書中,以整體清代台灣族群關係為出發點,應 用許多新史料來進行實證研究與量化分析,檢視官方、漢人、平埔族三方之間在 地權上的變動過程。以三層制族群分布政策作為歷史分水嶺,說明清廷從原先的 封禁與族群隔離政策,轉變到積極運用熟番政策。同時精闢的探討官方番地政策 的整體實際功效與副作用,文中所提熟番地權制度的轉變及漢番族群互動情形, 可以作為本文在清代漢番關係及漢番互動上,提供整體的概念及見解。

(二

二)

)論文

論文

論文

論文

1. 1.1. 1.關於關於關於漢番關係關於漢番關係漢番關係 漢番關係 王育傑在〈清代平埔族與漢人土地轉移關係之研究〉16 一文中,舉南北投社 為例,針對土地轉移問題對平埔族社所帶來的影響作探討,同時論及與漢人社會 之關係;洪麗完在〈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族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變遷之 考察(1700-1900)〉17 文中,從「地域與社群」的角度,來探討中部平埔族社群 的歷史變遷,涉及的層面包含清廷邊疆治理與漢人優勢社會,藉此來論析平埔族 群的社群關係發展、清廷的人群分類、教化觀點及民族相制之統治方針等。此兩 篇文章所提出的概念,可以提供本文在土地問題及社群概念作為參考的基礎。 14 梁志輝、鍾幼蘭,《平埔族史篇(中)---中台灣平埔族群史》(南投:省文獻會,1991 年)。 15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年)。 16王育傑,《清代平埔族與漢人土地轉移關係之研究》(臺北:私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年)。 17洪麗完,《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之考察(1700-1900》(臺北: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16)

2. 2.2. 2.關於關於關於草屯社會的發展關於草屯社會的發展草屯社會的發展 草屯社會的發展 研究草屯社會專文方面,較早期有曾敏怡〈草屯地區清代漢人社會的建立與 發展〉18 ,整篇文章分地理環境來敘述各區域漢人拓墾與發展,兼論述漢人社會 的建立與發展,主要焦點集中在漢人社會,較少涉及漢番關係的層面,而宗族 社會的發展也沒有做整體性的探討,且隨著契約文書的發現,各方面的發展仍 有很多未盡之處;張家榮〈清代北投社社史初步研究:以社址、社域為變遷中心〉 19 重點論述北投社的社址和社域的轉變,文中認為屯番政策擴大北投社社域,並 使之往東遷移至內木柵,隨後又遷移到埔里,以契約為重要的材料,利用相關 文獻初步建構北投社之生活層面、歷史事件,也對社址和社域做了初步探討,較 少涉及漢番關係與轉變;而張家綸〈草屯社會發展與地方菁英(1751-1945)〉20 , 將焦點聚集在地方上的菁英,從地方菁英的觀點切入,探討地方菁英對草屯社會 發展所造成之影響,主要探討的重心放在日治時期之地方菁英,較少涉及清代宗 族社會的議題。

(三

三)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1. 1.1. 1.關於關於關於關於草屯草屯草屯草屯地區地區地區家地區家家家族史族史族史 族史 洪敏麟〈草屯茄荖洪姓移殖史〉21 是透過口述訪問、族譜重建,釐清草屯洪 姓的移殖過程,勾勒出洪姓四大分支的基本輪廓,從漳浦縣洪姓各派移墾於草 屯、茄荖的區域與分派,兼論宗族組織的發展;林文龍的〈草屯李元光簡化成史 蹟調查〉22 是針對李元光與簡化成兩位宗族精英的資料作詳盡的調查,敘述宗族 菁英在宗族社會建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論及對宗族社會的貢獻;林金田 18曾敏怡,《草屯地區清代漢人社會的建立與發展》(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19 張家榮,《清代北投社社史初步研究:以社址、社域為變遷中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年)。 20張家綸,《草屯社會發展與地方菁英(1751-1945)》(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年)。 21洪敏麟,〈草屯茄荖洪姓移殖史〉,《臺灣風物》(第 15 卷第 1 期,1965 年),頁 6-12 。 22 林文龍,〈草屯李元光簡化成史蹟調查〉,《臺灣風物》(第 35 卷第 1 期,1985 年),頁 53-81。

(17)

在〈草屯林氏家廟春秋祭祖〉23 一文中論述草屯林姓宗族與家廟和祭祀的相關研 究,透過祭祖的儀式凝聚林家子弟,對歷史記憶的保存有相當貢獻,對於研究 草屯林家歷史者幫助很大,但缺少歷史文獻配合,所以在歷史意義上不明顯; 張家綸〈李姓入墾草屯之初期貢獻(1735-1895)--兼論草屯地名起源說〉24 以李 家為對象,結合田野訪查、族譜、契約等材料,重建李家在草屯的重要貢獻, 但只針對下庄李姓移民一派來作探討,並未提及李姓各派間的關係。上述 文章皆屬單一家族與領域去探討,在同姓各房派間及各姓家族間的互動關係上甚 少提及,所以本文嘗試著以這些資料為基礎,進而深入探討各姓之間的互動與交 流。 2. 2.2. 2.關於草屯地區開發關於草屯地區開發關於草屯地區開發關於草屯地區開發 溫振華〈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25 ,主要探討虎尾溪至大甲溪間 的中部平原,在漢人入墾後,對土著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漢人社會藉由宗教 信仰及宗族組織來整合社會,同時擴及文教發展的整個過程,可提供本文在地方 開發史研究的基礎;陳哲三在〈清代草屯地區開發史---以地名出現街庄形成為中 心〉26 一文中,針對草屯地區的地名及街庄形成的先後進行探討,試圖釐清並考 證文獻的正確性。在社會經濟議題上,有〈清代草屯地區的地價及其相關問題〉 27 及〈從鬮書看清代草屯的社會經濟〉28 兩篇文章,前篇主要探討影響草屯地區 地價問題的因素及各時期草屯地價的變化。後篇主要從鬮書內容來分析草 屯社會經濟型態,藉此來觀察草屯經濟的轉變。這三篇對於草屯社會所進 行探討的文章,雖然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卻稍嫌不足,但文章中提出了許多 23林金田,〈草屯林氏家廟春秋祭祖〉,《臺灣文獻》(第 46 卷第 4 期,2000 年),頁 211-267 。 24 張家綸,〈李姓入墾草屯之初期貢獻(1735-1895)-兼論草屯地名起源說〉,《臺灣人文》(第 8 期, 2003 年),頁 153-172 。 25 溫振華,〈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13 期,1983 年),頁 253-274 。 26陳哲三,〈清代草屯地區開發史---以地名出現街庄形成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3 期, 2001 年),頁 119-147 。 27陳哲三,〈清代草屯的地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7 期,2003 年),頁 89-116 。 28 陳哲三,〈從鬮書看清代草屯的社會經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9 期,2004 年),頁 61-89。

(18)

精闢的見解與創見,可以讓本文在漢番關係與漢人宗族社會建立上,提供不 同角度的思考方向。 3333....關於關於關於關於 漢番關係漢番關係漢番關係漢番關係 鄭喜夫在〈清代台灣番屯考〉29 一文中,針對清代整個番屯政策進行整體的 探討,從其創立緣起談起,擴及至屯制、屯務、屯地、屯租、屯餉等各層面,來 進行討論及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將整個清代的番屯制度做基礎性的探討;黃富三 〈清代台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30 ,從耕地取得的角度去探 討,說明漢人取得耕地的過程及方式之運用,過程中所造成漢番之糾紛與衝突, 同時也兼論失去土地對平埔族經濟、社會的影響;溫振華〈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 埔里分析〉31 則從原鄉的推力、埔里的吸力、族社的合作、資金的來源、及拓墾 的方式等方面,有系統地分析中部平埔族,包括北投社在內的入埔背景,從大區 域的整體漢番關係來作探討,可以讓本研究在釐清整體概念上,提供參考的依據。 4. 4.4. 4.關於關於關於社關於社社會衝突及族群對立社會衝突及族群對立會衝突及族群對立會衝突及族群對立 湯熙勇〈清乾隆十六年台灣彰化之番殺兵民事件〉32 ,該文中雖然是從朝廷 處理態度與對治臺措施影響的角度做論述,但提及與北投社之人、地相關聯的部 分,可以作為本區開發初期之漢番關係的發展作參考;林偉盛〈乾隆四十七漳泉 分類械鬥的個案分析〉33 ,是以彰化縣首宗漳泉械鬥事件來探討分類械鬥的發生、 蔓延原因及其成員身分,藉此歸納出械鬥與漢人村落的地緣性之相關性,雖然涉 及草屯區域的部分不多,但可以提供本文在漢人社會衝突及對立上,有個基本的 29鄭喜夫,〈清代台灣番屯考(上)(下)〉,《臺灣文獻》(第 27 卷第 2-3 期,1976 年),頁 111-130、 頁 59-89。 30黃富三,〈清代台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下)〉,《食貨月刊》(第 11 卷 1-2 期,1981 年),頁 19-36、頁 72-92。 31 溫振華,〈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臺灣歷史與文化(五)》(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 年),頁 1-22。 32湯熙勇,〈清乾隆十六年台灣彰化之番殺兵民事件〉,《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 史蹟研究中心,1989 年),頁 35-71 。 33林偉盛,〈乾隆四十七漳泉分類械鬥的個案分析〉,《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7 年,頁 173-194。

(19)

認知概念;羅士傑在〈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 件為中心〉34 一文中,雖然將重心放在地方菁英在整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兼 論及與國家之間所形成的互動關係,但所探討之地方菁英的角色,可作為本區在 地方菁英與宗族社會間所存在之關係,提供參考的基礎;郭伶芬〈臺灣中部望族 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觀察〉35 ,由整個戴潮春事件中,探討中部地區各 家族的對立與聯合之情形,兼論及擁戴與反戴的家族勢力,受此事件影響後重新 分佈的情形,文中論及草屯家族勢力變動,可提供本區家族勢力轉變及消長之概 況。 綜觀上述與草屯區域之研究文獻,平埔族北投社的研究著眼於整個社史與社 域的建構,雖然有提及在漢番的互動上,也都是附屬在漢人社會發展下做討論, 較少探及較廣泛的漢番關係發展。在漢人族群方面,有從漢人社會建立的整體方 向來探討,或是侷限於地方菁英與社會經濟議題,皆未針對族群關係及社會各姓 宗族間之關係作更深入之研究。再者,涉及草屯漢番關係之研究文獻,文章皆以 大範圍區域來作探討,所探討的議題雖然包羅了各層面,但卻只提供整體方向, 無法呈現出在地的特色。因此本文嘗試著在此等概念基礎,運用更多的資料來具 體而微的呈現出研究主題的特點。 因此,對於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建立的研究,除了要以草屯地區 的研究文獻及涉及草屯地區的研究文獻為基礎外,並應再結合其他領域學者的相 關研究與其他學科的理論觀點來輔助研究,如此方能對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 社會之建立做更深入的探討及剖析。 34羅士傑,〈試探清代漢人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戴潮春事件為中心〉,《臺灣史蹟》(第 38 期,2001 年),頁 135-160 。 35郭伶芬,〈臺灣中部望族的對立與聯合---從戴潮春事件觀察〉,《臺灣人文.生態研究》(第 4 卷第 1 期,2002 年),頁 19-50 。

(20)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章節之建構

首先依照自己的興趣與研究動機來確立研究主題後,必須針對與主題相關的 文獻資料進行回顧與評斷,並著手擬定研究的方法。選定研究方法後,進行相關 文獻之探討,蒐集各類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同時對資料進行評鑑及綜合分析,並 輔以田野調查,然後進行論文的撰寫

整個研究步驟

請參見:圖1-3 研究步驟 流程圖

)。

圖 1—3 研究步驟流程圖

本研究章節之建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緒論緒論緒論」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的動機、主題及目的,第二節研 究方法與相關文獻探討,第三節說明研究步驟與章節之建構。 第二章「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分為二節,第一節草屯地區的自然環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 境:針對地理位置、水文流域、地勢與地形、氣候及雨量等自然條件對區域開發

(21)

的影響。第二節草屯地區的人文環境:除了探討史前人類活動外,主要針對平埔 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文化制度來深究。 第三章「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漢人入墾與土地漢人的入墾與聚落的形成 取得:先說明各姓移民入墾的情形,兼論及漢人取得土地的途徑及方式。第二節 水力的開發與農業:對水力設施的開發與管理進行探討,並分析水利設施對農業 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第三節漢人聚落之形成與街庄的發展:先說明漢人聚落之形 成與分布的情形,並就漢人土地拓墾的過程來分析,探究與街庄形成之關係。 第四章「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之建立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之建立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之建立」分為三節,第一節草屯地區之漢番關漢番關係與漢化社會之建立 係:先就內凹庄番殺兵民事件所呈現出的漢番關係來作探討,兼論及土地拓墾與 社會結構所呈現之漢番關係。第二節官方政策與漢番關係:從族群政策、番社管 理組織、番屯制度等三方面來探討漢番關係,同時論及影響漢番勢力轉變之因 素。第三節漢化社會的建立:從北投社的遷移與漢化、漢人社會之衝突和競爭、 漢人社會之合作與地方信仰的形成三方面來做論述。 第五章 「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與影響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與影響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與影響草屯宗族社會之建立與影響」分為三節,第一節宗族社會之成型 與發展:探討四大姓家族勢力的凝聚與發展,同時說明四大姓祭祀組織與宗祠建 立的情形。第二節宗族社會勢力的轉變:由戴潮春事件與社會經濟兩方面,來探 討宗族勢力的轉變。第三節宗族社會對草屯社會的影響:從草屯經濟的發展、宗 教組織、文教的提倡與地方士紳參與四方面來論述,藉此了解宗族社會為草屯社 會所帶來的貢獻與影響。 第六章結論,綜覽清代草屯漢番關係與宗族社會之發展,歸納出漢人入墾及 影響漢化社會、宗族社會建立的因素,兼論及為草屯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22)
(23)

第二章

草屯地區開發前的環境特色

舉凡聚落的發展及人類活動,皆會受到自然環境所影響,36 人類依據自然環 境所產生的適應行為,就會成為整個族群文化的特色。所以必須先針對自然環境 來作分析,以此作為探討草屯地區人文發展特色的基礎。

第一節 草屯地區的自然環境

一、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就其地理位置而言,草屯地區位於南投縣西北部,北接台中縣,西鄰彰化縣, 南接南投市及中寮鄉,東面與國姓鄉相連(請參見:圖 2-1 草屯地區地理位置圖)。

圖 2—1 草屯地區地理位置圖

37 因位置具有處於山地與平原的接觸地帶之特色,故從古至今,草屯地區一直 36 石再添等著,〈濁大流域的聚落分佈與地形之相關研究〉,《臺灣文獻》( 第 28 卷 2 期,1977 年), 頁 75-94。 37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南投縣》。(南投:台灣文獻館,2004 年),頁 154。

(24)

是西部沿海平原與埔里兩地間物質交換、人員進出所必經的交通要道,此項地理 位置的特色也影響著本區人文活動發展。

二、

、水文流域分布

水文流域分布

水文流域分布

水文流域分布

草屯地區境內的水文分布,北有烏溪,中有隘寮溪,南有貓羅溪,皆屬於大 肚溪流域的範圍(請參見:圖 2-2 草屯地區水文與流域分布圖)。而烏溪上游 分支為北港溪和南港溪,流域面積達 1094 平方公里,洪水流量 13900;貓羅溪 上游分支為樟平溪和平林溪,流域面積達 344 平方公里,洪水流量 420,38 從這 樣的數據來觀察,烏溪實際上在本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為本區的人類活動 帶來了影響。

圖 2—2 草屯地區水文與流域分布圖

39

三、

、地勢與地形

地勢與地形

地勢與地形

地勢與地形

草屯的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向西的地形分布,依序為山地、台地及平原, 其在草屯地區所佔比率與區域(請參見:表 2-1 草屯地區各地形所佔比率與區域 38南投縣政府編,《南投縣統計要覽》(南投:南投縣政府,1961 年)。 39 修改自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55。

(25)

一覽表),40 由表中所示,平原及山地為主要地形。草屯東部區域主要涵括了雙冬 山區及火炎山區兩大地形區,前者分佈於烏溪主流南側,屬於集集大山之西北 部;後者分佈於草屯地區東北角,山地構造主要是由厚度約達一千公尺之火炎山 層礫所構成,因礫岩鬆軟均質而出現特殊地形,屬於惡地地形。41 整個區域皆由 無數矗立圓錐狀山峰排列而成,狀如火焰,故稱為「火焰山」。42 雙冬山及火焰山兩大山地間為烏溪流貫區域,此區受到地盤上升與斷層活動 的作用,使得高低河階交錯分布,形成了石灼子階地、雙冬河階、坪林階地、三 層崎河階等地貌。43 其中石灼子、坪林兩處河階面更是火焰山區之聚落及果園分 佈的地域。44 這些河階地屬於洪積層,在顯著乾雨季條件的影響下,土壤呈現出 甎紅土化,使得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迅速,並殘留了大量的高價鐵鋁氧化物,促 使「赭土」的形成。45 因本區受到地勢的影響,使得水力設施興修不易,在缺乏 水利設施灌溉的條件下,造成土地利用價值低,連帶著影響此區人文的發展,與 西部烏溪沖積扇區域相較之下,生活環境明顯趨於劣勢。

表 2—1 草屯地區各地形所佔比率與區域一覽表

46 地形 面積(平方公 里) 比率(%) 區域 山地 46 44. 2% 火炎山地區、雙冬山地區、茄荖山環流 丘區、大虎山山地區 台地 6 5.8% 坪頂台地區 平原 52 50% 烏溪沖積扇、土城平原區、烏溪河谷區 40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33-34。 41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41。 42 周璽,《彰化縣志》(道光 11 年、1831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12。 43 林朝棨,《臺灣地形》(臺北:省文獻會,1957 年),頁 80-81 ;石再添等著,〈大肚溪流域的地形學 計量研究〉《臺灣文獻》(第 26 卷 2 期,1975 年),頁 23-82。 44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41。 45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67。 46 修改自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33-34。

(26)

由東部山地漸往西行,地勢趨於平坦,且北有土城平原,南有坪頂臺地, 使得地勢呈現出北低南高的特點。土城平原的範圍,北自茄荖山與烏溪南岸, 南至大虎山與坪頂台地,整個區域向北延伸成為半月形狀,其南北寬度約為三 公里。47 坪頂台地分佈於土城平原南方,位於隘寮溪及其源流圳寮溪之北,東 西各與雙冬山地及大虎山為鄰,為一塊赭土緩起伏面,其下分布著七股及三層 崎等高位河階面。土城平原區具有地勢較平坦及適合農業發展條件優勢,故在 開發上相對地較坪頂台地區來的早。 烏溪在出臺中盆地後,因受盆地出口和地勢影響,流路向西北展開,形成了 沖積扇向右岸發育的現象,48 促使著左右不對稱的偏形沖積扇之形成。沖積扇的 左扇開展至霧峰喀里附近,而沖積扇的右扇開展至芬園下茄荖、草屯頂茄荖、新 庄、林子頭及南投內轆附近。49 由整個烏溪沖積扇平原來觀察,牛屎崎、草屯街區、山腳等聚落位於其東 緣,西至貓羅溪岸,東西長約四至五公里;北自烏溪南岸,南達平林溪,而南 北寬可及七公里。沖積扇平原的土壤,主要是由粘板岩、砂岩、頁岩這些風化 物堆積而成的,多為無構造的砂質壤土與砂質黏壤土,土質多呈強酸性至近中 性,適合種植稻米。50 同時烏溪水源充足,夏季雨量豐富,配合上極為適合農 業發展的平原地形,所以本區的人類活動相對早於中部與東部地區。 此外,貓羅溪也另成沖積平原,但因流路比烏溪短,灌溉效用相對偏低,且 烏溪沖積扇過於發達,使得貓羅溪沖積平原發展受限。51 所以此區的競爭並沒有 像烏溪沖積扇地區來的激烈,這也影響到日後移民的分佈區域與競爭力。大虎山 與茄荖山所處位置剛好南北夾峙成一連線,共扼本區入埔里地方之交通要道,過 47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42。 48石再添等著,〈大肚溪流域的地形學計量研究〉《臺灣文獻》(第 26 卷 2 期,1975 年),頁 31。 49 林朝棨,《南投縣志稿(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頁 693。 50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67-69。 51 林朝棨,《南投縣志稿(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頁 693。

(27)

去在隘寮台地南緣,設有關隘並派有隘丁駐守。52 而在茄荖山周圍有形成環流丘 地形,此地形乃因河川改道,使得原本流經茄荖山南緣之烏溪,取現在流路所造 成的。53 由上述內容可觀之,本區的地形有著影響聚落的分佈與人類活動範圍的 特點。 所以針對草屯地形特色來分類,可以將其分為下列幾個地形區:坪頂台地 區、火炎山丘陵區、烏溪河谷區、雙冬山丘陵區、土城平原區、烏溪沖積扇區 (請參見:圖 2-3 草屯地區地形分布圖)。

圖 2—3 草屯地區地形分布圖

54

四、

、氣候及雨量

氣候及雨量

氣候及雨量

氣候及雨量

依《彰化縣志》所載:「邑治居臺灣之中,寒暖適均,與淡水之極北而多寒 霜雪頻降者異矣。…故夏暑而冬寒,秋暖而春和,此其氣候亦適中也。」55之內 52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48。 53 林朝棨,《南投縣志稿(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頁 707。 54修改自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35。 55 周璽,《彰化縣志》(道光 11 年、1831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30-31。

(28)

容,可得知中部地區氣候有著溫度適中、適宜人居的特色。就其氣候類型的分類, 草屯地區全境域大抵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請參見:圖2-4 草屯地區氣候型態分 布圖)。除東端極少部分因海拔較高,冬季較為低溫外,一般而言,冬季涼爽乾 燥,夏季高溫多雨,頗利於農業生產及各項經濟活動。冬季雖較為乾旱,不利於 農作,然而隨著灌溉事業的發達,乾旱問題已獲得改善。而長時間陰雨或颱風所 造成之災害仍時常發生,所以防洪、蓄水之工程仍有待加強。

圖 2—4 草屯地區氣候型態分布圖

56 另外,影響草屯地區氣候還包括地形和位置兩項因素。就地形而言,可分為 西部的平原熱帶潤濕氣候,以及東部邊緣的低丘熱帶潤濕氣候區。57 就位置而言, 草屯地區位於臺灣南北部的中介地帶,氣候具有過渡性的特質。58雨量主要分佈 在夏、秋兩季,容易造成洪水災害,相對地,冬、春兩季明顯少雨,所以旱災發 生頻率甚高,有著乾濕季節分明的特性,所以灌溉農業在本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 角色。 56 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88。 57王洪文,《南投縣志稿(四)》(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頁 1109-1111。 58 王洪文,《南投縣志稿(四)》(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頁 988-989。

(29)

在降雨類型方面,以對流雨和地形雨為主,越往東地勢越高,雨量越多,其 年雨量大約為1900〜2000公釐左右。就整個氣候狀況而言,基本上跟台中、彰化 一帶無太大差別,年平均氣溫大約為攝氏22.7度,極適於人居。但因雨季分配不 均,旱災和洪水都是本區的天然災害,就以烏溪沖積扇為例,該地屬低階地形, 加上網流甚多,若雨量太過集中,造成洪水挾勢而來,時常造成洪害。 總結而言,烏溪沖積扇平原及土城平原除了具備了地形上的優勢,又有烏溪 流貫其中,提供農業灌溉所需的水源,且有適合種植稻米的土壤,所以成為草屯 地區人文活動匯集的精華區。由此觀之,自然環境的特色深深影響著草屯地區聚 落分佈與人類活動範圍。

第二節 草屯地區的人文環境

一、

、史前人類活動

史前人類活動

史前人類活動

史前人類活動

依照考古調查的發現,草屯地區的史前人類遺址,包括了平林、石灼子、草 溪路、大墩(草鞋墩)、隘寮、中原、三層崎、土城、雙冬、下雙冬、茄荖山共 十一處的考古遺址59 。其中有較確切時間的包括草溪路及大墩(草鞋墩)遺址是 屬於新石器時代牛罵頭文化之早期,而中原遺址是介於牛罵頭文化晚期與營埔文 化之間。由上述內容所示,草屯地區的史前文化應皆介於牛罵頭文化(約在西元 前三千年至二千年前)及營埔文化(西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後)這兩個時期間的遺 址文化。60

又根據臧振華對草屯地區史前文化層的分類,可以分為四類:包括1.大坌坑 式繩紋陶(3000B.C.)。2.紅色繩紋陶(2500-2000B.C.)。3.素面紅陶(2000-1500B.C.)。 4.黑色夾砂陶(1500B.C.- A.D.)。61 由這些年代可推測,人類到達此地大約在3000B.C. 59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147-149。 60 宋文薰,〈史前時期的台灣〉,《歷史月刊》(第 21 期,1986 年),頁 68-80。 61臧振華,〈南投縣烏溪河谷考古調查〉《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研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1977 年),頁 234。

(30)

以前,也就是說至少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經歷了新石器時代晚 期,到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這些史前遺址的發現,足以說明了草屯地區在距 今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且分布於境內的範圍廣泛(請參見:圖2-5 草屯地區 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圖),也可發現草屯境域皆適合人類居住。

圖 2—5 草屯地區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圖

62 再依據劉益昌對人類生活史的分類,草屯地區史前人類生活,雖然還是處於 產食+採食的階段,但生態史已從「人類配合自然互動,未改變環境」演變到「尋 找新的適應方式,往中海拔山區發展,且略改變環境」。63 同時本區也從史前文化 進入平埔族社群文化階段,以至於到漢人的移墾文化。只是本區史前人類文化與 鄰近地區的土著族群之關聯性,目前缺少直接的證據可以來解釋其關連性。只有 黃士強認為內轆文化內轆類型可能和當地的洪雅族社群有關,因主要遺址分佈跟 現今洪雅族社群分佈區域相近。64 此內轆文化內轆類型遺址,其主要是猫羅溪東 62 修改自洪敏麟,《草屯鎮誌》(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 年),頁 150。 63劉益昌,《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2 年),頁 51。 64 黃士強,〈南投縣內轆遺址〉,《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2 卷第 5 期,1987 年),頁 30-44。

(31)

的內轆遺址。65 雖然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本區的史前文化與北投社有關聯,但是從考古學 界對於史前時代各階段的探討,以及對本區考古遺址的整理,我們仍然可以大約 瞭解北投社在史前時期的生活情景。同時透過史前文化遺址分佈的時間與區域來 看,由西向東漸往國姓與埔里擴張,66 也可看出草屯地區介於東西交通區位上的 優勢。繼史前文化之後,接著在本區登場的是屬於Hoanya(洪雅族)之北投社人。

二、

、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

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

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

平埔族北投社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

(一

一)

)文獻記載之北投社及社址位置

文獻記載之北投社及社址位置

文獻記載之北投社及社址位置

文獻記載之北投社及社址位置

中部平埔族在現今的學者分類下,可包括:Papura(巴布拉族)、Pazeh(巴 則海族)、Babuza(拍瀑薩族)以及Hoanya(洪雅族)。67而草屯境內之平埔族社 群是屬於Hoanya(洪雅族)之Arikun支族。在荷西時期,本境內平埔族社群隸屬 於北部集會所,載於十七世紀的荷蘭戶口調查紀錄中,稱為Tausa Mato之社名,68 也就是清代所稱的北投社。 根據學者的研究,十七世紀中葉,中部地區曾經有一個「跨部落聯盟」的存 在,其統治者為大肚番王,統治範圍大約包括今日的台中縣南部到彰化縣北部, 以及南投縣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現今分類下的Papora(巴布拉族)、Pazeh(巴 則海族)、Babuza(拍瀑薩族)以及Hoanya(洪雅族)四大社群。69 由此可知北 投社已受大肚番王跨部落的統治,或是與其建立起聯盟的關係,也可看出本境平 埔族社與其鄰近社群有著密切互動。 而在清代文獻中,最早關於北投社之記載,可由完成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 65劉益昌,《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2 年),頁 94。 66 臧振華,〈南投縣烏溪河谷考古調查〉,《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研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1977 年),頁 235。 67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 年),頁 349-351。 68 中村孝介著、吳密察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社會文化》(臺北:稻香出版社),頁 13。 69翁佳音,〈被遺忘的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第 42 卷第 4 期,1992 年), 頁 176-177。

(32)

年)的《臺灣府志》所載70「南北投社,離府治五百六十里。」,南北投社是指 南投社和北投社,而府治是指今臺南市。關於社餉徵收的敘述:「南北投社徵銀 五百零一兩三錢二分八釐八毫」。71 此時南北投社已成為納餉單位之一,顯示在 政治上已歸附于清廷之下。而《諸羅縣志》72也載有:「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 南為南投,北為北投」,此溪為貓羅溪,且對於北投社番社之聚落位置有了更清 楚的記載。 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於雍正二年(1724年)所撰之〈番俗六考〉一文中,73 除 了對於清代初期之平埔社群,在生活各方面皆有詳細的紀錄外,同時也是第一本 將平埔社群作分類的文獻。文中依其地緣關係,將草屯地區平埔族北投社與南投 社、貓羅社、半線社、柴仔坑社、水里社等五社劃歸為北路諸羅番六,各社之間 的位置分布(請參見:圖2-6 北投社與中部平埔族各社位置分布關係圖)。文中 對於北投社在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各方面都有詳盡的記錄。 依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北投社主要分佈在今日南投縣草屯鎮及南投市一部 份。74 至於北投社最早的社址,則是位於北投埔(俗稱舊社)(今草屯鎮碧峰里), 至少在雍正十三年前(1735年)才遷到番社內(稱為新社)(今草屯鎮北投里),75 到 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遷移至內木柵(今草屯鎮土城里)。76 由上觀之, 遷移三次之紀錄皆發生於入清之後,究其因是受到漢人逐漸進入並佔墾土地的影 響,才迫使著北投社將社址往東遷移,再由北投社遷移的社址範圍觀之,大部份 區域仍位於烏溪沖積扇平原。 70高拱乾,《臺灣府志》(康熙 34 年、1695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38。 71 高拱乾,《臺灣府志》(康熙 34 年、1695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135。 72 周鍾瑄,《諸羅縣志》(康熙 55 年、1716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9。 7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雍正 2 年、1724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頁 115~117。 74陳哲三,〈古文書對草屯地區歷史研究之貢獻〉,《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5 期,2002 年),頁 107-126。 75 張家榮,《清代北投社社史初步研究:以社址、社域為變遷中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 年),頁 102。 76 陳哲三,〈古文書對草屯地區歷史研究之貢獻〉,《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5 期,2002 年),頁 114。

(33)

圖 2—6 北投社與中部平埔族各社位置分布關係圖

77

(二

二)

)日常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方式

平埔族的傳統文化即平埔族傳統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包括物質與精神的 內容表現,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宗教、藝術、思想、習俗皆屬之。78 前述內容可觀察,康熙年間關於北投社之記錄,主要為賦餉或道里之單位。而直 到黃叔璥於雍正二年(1724年)所做的〈番俗六考〉才出現關於北投社生活各方 面記錄。79 這也可提供我們認識及分析北投社人在清代初期之生活原貌與記錄。 茲將其日常生活分述如下: 1. 1.1. 1.聚落聚落聚落及聚落及及住屋及住屋住屋住屋 關於平埔族北投社的社群生活,可以先從聚落景觀及房舍屋宇來觀察。平埔 族傳統聚落景觀的最大特點是小型非固定性集村,而採取集村的方式存在,實則 77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9 年)。 78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8 年),頁 228。 79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雍正 2 年、1724 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頁 115-1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有鑑於全球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再次升溫趨勢,經濟表現有待政策支撐,東南亞國家積極因應。印

所、臺中市北區區公所、臺中市西屯區公所、臺中市南屯區公所、臺中市北屯區

以土地清冊與地籍圖核對,劃出區土地是否在劃出範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紐西蘭地處大洋,國土分為北島與南島,兩個島的輪廓均呈南北狹長形,北島緯度介於南 緯 34.5-41.5 度間;南島介於南緯 40.5-46.7

遷庇(今山東東平縣西北)、17 代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縣東),最 後第 19 代領主盤庚遷黄河北岸,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往後 至商紂時均以此地為國都(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