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決策理論模式與型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7-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決策理論

2.2.3 決策理論模式與型態

一、決策模式

一個好的決策應該要面面俱到,在做決策之前應該思考到所有的選 擇,涵蓋到每個方面,希望能預見結果以獲得「確切不移」的證據,所 以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出更好的決策是決策者最大的期望。然而,好的決 策者是將「邏輯」與「直覺」兩大思考方式加以結合運用,做出更有效 率的決策。而很少決策是光靠邏輯推演就能完美導出的。

自從1960 年代末羅傑·史派利(Roger Sperry)針對感知能力進行研究 之後,用「左腦」或是「右腦」思考的說法越來越流行。一般認為「左 腦」跟邏輯推演、語言、推理、數字、線性和分析有關;「右腦」則跟 圖像、創造、韻律節奏、第六感、聯想力和創造力有關。甚至說有些人 的思考方式「過度」偏向左腦或是右腦主導。這種分類模式雖粗糙呈現 腦部運作研究成果,卻反映出對於思考模式的深層看法而顯得相當有價 值【25】。

通常人們將心靈運區分成「硬性分析的」或是「理性的」及「軟性 直覺的」或是「富於想像的」兩大範疇,而做決策是屬於何種方式?如 果偏好符合邏輯推演的方式,以蒐集數據資料、計算發生概率並評估風 險,一切都是量化處理。但是有效的決策往往還包括一些比較難以控制 或估算的因素,例如洞察力或靈感,美學的訴求或「直覺」【25】。

二、決策模式型態區分

決策模式的型態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分類的方式,分類的方式主要 是依據決策者的組成、認知型態、內容本質與是否需考量政治因素而定

【3】。決策理論在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領域內的研究非常多,在綜合各 類決策理論與研究後,可將決策模式的型態區分為幾大類,詳如表2.3。

表2.3 決策模式的型態

分 類 原 則 模式型態 定 義 應 用 方 式

個人決策 偏重於個人選擇行為的決策 決策一為「理性的決策途徑」,二為

「有限理性的觀點」

依決策的者 組成

組織決策 偏重於組織成員參與其中的 決策

可細分為「管理科學途徑」、「卡內 基的決策模式」、「漸進的決策模 式」、「垃圾桶決策模式」等四種

方式

理性分析

決策者重視決策程序的各個階 段,強調在每一個階段都蒐集 足夠的相關資訊,完成階段任 務後才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

項目

通常使用科學化的理性分析方法,

將問題分割成數個較具結構性的 子題

依決策者的 認知型態

經驗法則

決策者不強調決策程序的各階 段施行,而以試驗學習的實作

來調整制定的方向

多目標規劃模式都屬於規範式決策 模式

規範式 決策

搜尋所有的可行解空間後,試 圖找出滿足期限制條件下的最

佳解決方案

多目標規劃模式都屬於規範式決策 模式

依決策的內 容本質

描述性 決策

將決策者有限資訊處理能力等 先天限制納入考量因素,而僅 描述實務運作過程中各參數及 決策變數之間的關係,而不去

找最佳解決方案

非常適合審查研究各方案在不同情 況的下的可能結果,及一般常用的

模擬分析模式

協商性決 策模式

決策牽涉到二人或二人以上的 政治權利分配

決策支援系統學門中提出的群體支 援系統都是對此類決策模式加以支

援 依是否考量

政治因素

單純理性 模式

一個或是一個決策者對決策目 標範圍都有一定程度的共識情 況下,以透過一組理性的資料 彙集、表達、分析、排序、選 擇的規則而決定的分析模式可

能是基本的數學統計

分析模式,可透過友善的人機介面 的決策支援幫助決策者擷取相關資

資料來源:【3】

三、作戰決策模式

如果作戰決策的品質是勝利的起始,則作戰決策模式的建立則是作 戰決策品質的保證。在包熙迪及夏藍(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所著 執行力(Execution)一書中提到,要跨越策略與現實間的巨大鴻溝,就必 須具備執行力,而執行力的落實則必須靠企業內三大流程的遂行與結 合,第一是策略的流程、第二是人員遴選的流程,第三則是作業的流程

【7】。此三大流程也詮釋了作戰決策模式建構的主要因素。作戰策略的 流程是確保決策的可靠性與完整性,並且避免存在不必要的風險性;作 業流程是分享與整合組織內部的資訊流,以發揮更佳的協調性及功能 性;另一流程則是整合作業流程與策略流程介面的”人員遴選流程”, 人 員的遴選流程是決策機制中的決策者與執行者的角色,所以三種不同流 程的機制在作戰的組織或單位內是扮演著作戰決策的靈魂。要建構一完 整的作戰決策模式,必須先探討戰場的本質與特性,才能有效區隔一般 決策與作戰決策的差異性,進而有效的建立一個作戰決策專屬的決策模 式。為有效因應戰場瞬息萬變的特性,戰場的決策模式由三大系統流程 組成:第一系統程序為戰場情報準備(Intelligence Preparation of Battlefield, IPB ) 程序。第二為作戰決策程序(Military Decision-Making Process, MDMP)。第三部份則為幕僚與部隊執行程序,如圖 2.1 所示。

戰場情報準備的程序最主是針對戰場的特質,戰場除充滿危險、勞 累和偶然性外,更是充滿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領域。軍事作戰行動中 所掌握的情況約有四分之一,如同隱藏在雲霧裡一般,或多或少是不確 實的,此即所謂的「戰爭之霧」。由於各種情報與研判的不可靠與互相 矛盾,指揮官會不斷發現情況與所預料的不同,不可避免會對原先計畫 產生影響,因此特別需要綿密情報程序及蒐集分析處理運用能力,藉由 此項程序而啟動指揮官與組織內幕僚與部隊的相對應決策及反應措施。

作戰決策模式以三大主體系統-戰場情報準備系統(IPB)、作戰決策系統 (MDMP)及幕僚與部隊執行系統等循環流程相互銜接各自相關的決策環 節,形成一特有的流程結構,系統內部有許多流程是相互並行且具備相 互輔助的功能。如戰場情報準備流程對作戰地形的分析,發現有易於敵 軍實施攻擊的路徑,則此一系統的產出中就會結合偵蒐部隊行動的相關 計劃,經適當指揮層級(作戰決策系統)許可後即可對此一地區派遣偵

蒐部隊(幕僚與部隊執行程序)採取防範措施,同一步驟也會將此一行 動及可能造成的影響作成相關的風險性評估,如此處理的程序僅為單一 循環步驟。針對此一可能產生的風險,實際的狀況應為動態且具備連續 性質(Continuity),偵查後的回饋情資與再一次的作戰決策程序與幕僚、

部隊的調整相對應行動才構成完整的單一事件的處理循環。

圖2.1 作戰決策模式 資料來源:【24】

2.3 決策程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