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評述

第一節 注意力恢復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注意力恢復理論 一、自願與非自願性注意力

注意力分為自願性(Voluntary Attention or Directed Attention)與非自願性注意力 (Involuntary Attention or Undirected Attention)兩種(James 1892; Ribot 1896)。自願性 注意力就是需要耗費心力的注意力,通常人們在從事不討喜、無趣但是對於他們 很重要的事情就會用到(Uninteresting but Important) (James 1892; Kaplan and Kaplan 1989)。譬如,工作、課業、處理人際關係。因為在從事這些不討喜之事時,人們 必須使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將注意力放在這些不討喜的事情上面,避免自己被更有 趣的事物吸引,如此將會耗費較多心力。人們在使用自願注意力時因為會透過上 述抑制(Inhibition)的機制所以會耗費心力。非自願性注意力則是無須耗費心力的 注意力,通常是在看到具有直接迷人或激發屬性 (Directly Fascinating or Exciting Qualities)的事物或是從事有趣、他們有熱情的活動時會用到(James 1892; Ribot 1896)。人們不用刻意將注意力放在這些具有直接迷人屬性的刺激上,他們自然而 然就會被其吸引。兩種注意力的比較如下。自願注意力是由上而下的,由意志力 控制;非自願注意力則是由下而上,由環境中的事件激發(Eimer et al. 1996)。因 此,可知非自願性注意力較容易受到服務環境中的元素影響。自願注意力是透過 意識控制歷程運作,非自願注意力則是透過自動化歷程運作(Goleman 2013)。

二、理論主張與恢復機制

注意力恢復理論的提出者是 Kaplan and Kaplan (1989)與 Kaplan (1995)。該理論延 伸 James (1892)對於自願注意力與非自願注意力的論點,指出自願注意力的使用 因為耗費心力,因此過度使用就會產生心靈疲勞(Mental Fatigue)。發生心靈疲勞 時,會讓人們無法有效運作(Human Functioning),人們的生產力、專注力、選擇能 力、對週遭事物的知覺能力、助人行為都會下降。此外,在心靈疲勞狀態下,人 們做決策會偏向短期導向而忽略長期的可能機會、人們比較會做出衝動行為、會 情緒易怒…等。有鑑於此心靈疲勞對人類生活(特別是認知運作)造成不良影響,

ART 關注的問題為如何讓疲勞的自願性注意力恢復。該理論主張由於非自願性注 意力的使用無須耗費心力,因此在自願注意力疲乏時,人們仍可使用非自願注意

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力。使用非自願注意力的時候就可以讓自願注意力得到喘息,進而恢復自願注意 力並解除心靈疲勞的狀態。該理論主張能夠讓人們使用到非自願注意力的環境即 為 一 個恢復的 環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在此環境中人們會有恢復體驗 (Restorative Experience),是一種不費力(使用到非自願注意力)的經驗。

ART 假定人們的自願性注意力是可以自動修復的,符合平衡模式(Homostatic model)的主張 (Rainisio and Inghilleri 2013)。當自願性注意力疲乏時,人們只要處 於不費力的非自願模式(Involountary Mode),就可以讓疲乏的自願注意力得以喘息,

進而自動修復到正常水準(Kaplan 1995)。ART 中的恢復機制可用恢復歷程解釋。

恢復的歷程為: 第一,清除心中的雜思意念。第二,恢復自願性注意力。第三,思 考生活中正面對的問題及解決之道。第四,思考人生的目標與方向(Herzog et al.

1997; Kaplan and Kaplan 1989; Korpela and Hartig 1996)。

若環境有讓人用到非自願性注意力的情境,就會讓人暫時抽離出生活中的煩 人事情。因為那些令人心中煩擾的事務讓人持續耗用自願性注意力,因此當人們 進到一個讓他們用到非自願注意力的環境,他們的心靈就會被環境中的事物暫時 充滿,沒有心思去管心中那些煩人的事情。Kaplan (1995)提到當人們處在一個有 很多迷戀事物的環境中會產生探索行為,此時人們的心靈會被充滿,比較不會去 想其他煩人的事情。心流經驗的文獻指出當人們從事活動處於心流狀態時,將無 暇 去 思 考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事 務 與 煩 惱 , 他 們 會 專 注 沉 浸 於 當 下 的 活 動 (Csikszentmihalyi 1990)。由於人們處在非自願注意力的環境中是處於不費力模式 且暫時抽離煩人事務的狀態,因此緊繃的自願性注意力就可以暫時休息,可以恢 復到正常的水準。當自願注意力恢復到正常水準後,人們除了可以解除心靈疲勞 的狀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又可以集中注意力去思考短期與長期的生活事務 (Mindfulness)。由上可知,恢復體驗可以降低心靈疲勞且提升注意力相關的指標。

恢復環境相對於睡覺與發呆較能恢復自願注意力的原因在於其強大的抽離效 果。根據 ART 講的恢復機制,恢復環境之所以會能有效恢復自願注意力是因為能 夠讓人暫時抽離出心中的雜念,而這些雜念正是會讓人用到自願性注意力的元兇。

睡覺雖有可能恢復自願注意力,但睡覺時可能會因為心中有煩人的事物尚待處理,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會降低睡眠品質(如,睡不著或是作夢),這樣可能會抑制自願注意力的恢復。放 空也可能恢復自願注意力。放空雖然似乎是什麼都不想,可是根據 James (1892)所 說,人的注意力一定會要投注在某個標的(感官上的或是腦子裡的),因此放空的時 候不可能什麼都不想。Goleman (2013)進一步指出,不幸的是,放空時人們很多時 候還是會想到生活中待解決的問題與煩人事情(心中的雜念還是會浮現),因此還 是會用到自願注意力,這樣可能會降低自願注意力的恢復。也因為如此,才會有 東方亞洲的冥想派,強調透過一些技巧上的訓練,就可以排除心中的雜念,但冥 想似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練成的。而到一個恢復性的環境就能有效地讓人們抽離 心中的煩人事務,因為人們的心靈被環境中的有趣、新鮮事物或是有趣的活動充 滿(Kaplan 1995),如此可讓自願注意力得到完全的休息,進而恢復到正常水準。

Korpela et al. (2001)指出人們最喜愛的地方通常就是恢復之地,因此似乎每個人可 以容易找到自己的恢復環境,不用經過麻煩的訓練過程。恢復環境相對於睡覺與 發呆而言比較有正面意義(感覺不會浪費時間),因為此時人們不是完全什麼都不 做,還是有在做事情,只是這些事情較為不費力(Kaplan and Kaplan 1989)。

三、注意力恢復理論應用在服務業情境

過去應用 ART 的研究雖然將重點放在大自然環境 (Pals et al. 2009),但亦有少數 研究指出人造環境也具有注意力恢復的潛力。Kaplan (1993)最早指出在博物館中 人們會有恢復體驗。Scopelliti and Giuliani (2004)的質性研究指出久居都市的人很 多時候沒有很多時間可以去接觸大自然,因此會選擇附近的商業場所,像是小餐 館、咖啡店、電影院等作為休息放鬆的地方,在這些地方人們也會感受到恢復性 元素。Pals et al. (2009) 亦認為大自然並非是唯一具有恢復性能力的環境,其他的 環境也應該被檢驗。因為有些人可能無法到自然環境中去感受到恢復體驗,所以 呼籲研究者應該要檢驗比較可及的環境 (Accessible Environments)。他們的研究檢 驗動物園中的兩個園區,指出動物園也具有恢復的潛力。Felsten (2009)指出即使 沒有與大自然相關的壁紙,也沒有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大自然景象,大學交誼廳 本身還是具有恢復性。最愛之地的研究中有受試者指出商業場所像是咖啡廳、餐 廳、建築物與影城等也是他們的最愛之地,在那些地方受試者會知覺到恢復體驗 (e.g., Korpela and Hartig 1996; Korpela et al. 2001)。Rosenbaum (2009)的研究中也針 對顧客最愛的商業場所的恢復體驗探討,然而該研究並未報導恢復體驗元素的含

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Johnstone and Todd (2012)的質性研究指出零售環境 (購物中心)是具有恢復的 潛力,顧客在裡面可以藉由享受在逛的過程或社會互動得到暫時逃離、放鬆與年 輕的感覺。既然檢視商業場所恢復性的研究不多,意味著對這些服務場景的恢復 元素之檢驗亦十分缺乏。

四、注意力恢復理論的實證

有很多研究支持 ART 的主張,亦即大自然相較於其他環境最具有恢復力,能帶來 自願注意力的恢復 (Berto 2005; Hartig et al. 2003; Kaplan 2001; Taylor et al. 2001;

Wells 2000),這些研究多數使用實驗法,亦有少數研究使用調查法 (p.3, p.50)。

使用實驗法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在檢驗大自然相對於其他環境而言較能促成自 願性注意力指標的提升。Hartig et al. (1991) 採用前測-後測設計並比較三種背包 客的校稿 (Proofreading) 績效,分別是剛去野生地方度假回來的、剛去都市度假 回來的及沒有度假的。結果發現只有剛在野生地方度假的背包客校稿績效有改善。

Hartig et al. (2003) 採用重複測量設計實驗室研究法檢驗自然環境對注意力恢復 的影響,也發現在中長期時注意力測驗 (Necker Cube Pattern Control Task) 的分數 在接受自然環境組是提升的。Berto (2005)以實驗設計的方法檢驗自然環境對注意 力恢復的影響,發現恢復性相較於不具恢復性的場景而言,處於情境中的受試者 的 注 意 力 恢 復 程 度 高 , 因 為 持 續 性 注 意 力 反 映 測 驗 (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est)的分數有改善。其他研究則針對易受傷害族群 (Vulnerable Group)為 對象進行,並指出自然環境有助於這些人恢復注意力。對於剛剛做完乳癌外科手 術的女性們,會有注意力不足 (Attention Deficit)的症狀,若讓他們從事和大自然 有關的活動,像是園藝,就可以有助於他們恢復注意力。相對於控制組而言,從 事園藝活動組的女性患者在需要使用注意力的任務上績效表現較好,他們的研究 中使用較多種類型的任務,像是向前掃點 (Digit Scan Forward)、向後掃點 (Digit Scan Backward)以及字母消除 (Letter Cancellation)等。Wells (2000)發現孩子們如 果從一個不好的居家環境轉換到較好的居家環境(指的是與大自然接觸增加)則自 願 性 的 注 意 力 會 改 善 。 注 意 力 會 改 善 的 偵 測 為 媽 媽 評 估 孩 子 的 可 運 作 性 (Functionality) 變 化, 使用的 量 表為注 意 力 不 足過動 症狀評估量 表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 Evaluation Scale)。

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亦有研究檢驗不同環境類型對於知覺恢復性的影響。研究發現指出大自然環 境相較於人造的環境而言有較高的知覺恢復性。Hartig et al. (1997) 發現大學生會 知覺大自然的環境相對於人造環境有較高的知覺恢復性,他們的研究乃請大學生 親身體驗此二類環境後做評估。Laumann et al. (2001) 的研究乃請大學生想像身歷 其境或是給大學生看場景的投影片之後評量, 研究發現大學生知覺大自然相對於

亦有研究檢驗不同環境類型對於知覺恢復性的影響。研究發現指出大自然環 境相較於人造的環境而言有較高的知覺恢復性。Hartig et al. (1997) 發現大學生會 知覺大自然的環境相對於人造環境有較高的知覺恢復性,他們的研究乃請大學生 親身體驗此二類環境後做評估。Laumann et al. (2001) 的研究乃請大學生想像身歷 其境或是給大學生看場景的投影片之後評量, 研究發現大學生知覺大自然相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