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公館紅棗品質轉變與行動者的動態張力

第二節 流通

在上一個章節,紅棗能夠換取現金的能力,也可以說是生產紅棗所能帶來的 經濟價值,是直接地影響到生產者決定是否投入栽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公館紅 棗的利基市場的浮現,也就是開始有人意識到公館紅棗可以投入市場競爭的可能 性,是以農民投入的生產 爲所有一切的基礎。提升紅棗的整體價格則是一種鼓勵

栽種的途徑,由特定的流通核心來集中收購是其中一種方法。就現在農民的印象 裡,公館地方上對大量紅棗的集中收購大約有兩次,一次是由民間收購,近期開 始則以公館鄉農會為主要的收購對象(2014/06/02 農業生產者徐先生)。這潛在地 顯示出,過去農民可能各自有其交售鮮果與流通的方式,包括鄰近的小販,或是 負責收購水果的盤商。也就因此可以看到的是,儘管開始有擴張栽種的聲勢,但 是紅棗對生產者的品質建構仍不穩定,紅棗的價格長期以來並沒有被統一。扮演 推動地方農業生產活動要角的農會,對紅棗較為積極的投入也是相當晚近才開始 的。從地方農會投入推廣紅棗的時間點來看,紅棗在大部分時間裡,可能確實多 不被農業生產體系視為是應當努力投入生產的農作物。

一、收購:與生產者的對峙

根據受訪者的表示,較大量的集中收購約是在 2000 年中後期,第一次是民 間私人因應產量過剩時參與收購,而具業者表示,當時農會並沒有加入收購的行 列:「第一次的量產這麼多,每個棗園都果實纍纍,都垂下來,還用竹竿撐著 (2013/08/28 加工流通業者楊先生)」。第二次則是由現任農會總幹事約在 2011 年 左右推動的。

兩次的收購最主要要達到的目標,是企圖提升,同時統一紅棗鮮果的販售價 格。例如 2011 年農會的全面收購,就將過往的紅棗鮮果的收購價格,提升並穩 定於過往沒有的高點。「保價收購就是說不要讓那些農民私下去去交易,那交易 價格都不會高(2013/08/28 公館鄉農會陳先生)。」提供收購的管道,以及用較高 的價格收購,一方面是為了鼓勵更多農民投入栽植,增加產量,這也是農產業要 能夠壯大的基本要素。而若同樣公館出產的紅棗,流通在市面上的價格卻差異很 大,對消費者來說,價格的要素在市場上是重要的,若打著牌子的產品價格卻天

差地遠 ,這意味著產品整體的品質狀況是不明朗或參差不齊的,容易造成公館紅 棗作為一種產品,其品質不易為消費者與市場所認可。

而何以過往的紅棗價格會如此的不穩定,從農會以及民間收購業者的訪談中 顯示出,過去在公館鄉從事紅棗鮮果收購的盤商就有好幾十個,這顯現農業生產 者的特定邏輯,也就是要快速的尋求能夠即有效益的將生產的作物轉換成現金的 管道。回應到農政中介單位與消費者市場都還不易接受公館紅棗這項產品時,農 民也就必須自己想方設法開闢自己的通路,為自己的產出收益謀出路。對收購或 流通業者來說,他們首先有的就是足夠的經濟資本條件可以先投入其生產成本的 開銷,後再以產品販售的方式賺取利潤。從收購、篩選與品質分級、包裝、運送 流通到市集販售的攤位或店面,這些全部都需要計算所有經濟資本的投入,因此 最後出貨的產品的價格,必須要反應這些基本成本與獲利結構。然而,農民最關 心的是如何快速的出售自己的農產品。而當農民要自己另闢收購者以外的通路時,

最會選擇的,就是降價出售,與收購業者潛在形成了競爭的關係。

棗農會覺得說,你賣那種,我自己開車上去賣,你賣一百五,我就賣一百二,

在一百二的時候就是市場崩盤的時候…你批給[收購者],剩的我就自己載去,載 去他沒有去算他的成本六十塊,他沒有去算他的油,他也沒算他的工錢,他就在 市場門口擺著也不要攤販…那你[收購者]一進來就一百二,他[收購業者]租攤位 的要請人的,你一百二來跟我拚,販子這種直接概念說,我今天就是一百二出清,

甚至一百塊賣掉,我把成本拿來,我不玩了...那時候市場就壞了(2013/08/28 加工 流通業者楊先生)。

對收購或流通業者來說,必須在考量與估算所有可能必要的成本的條件下來 獲取利潤,這也是市場銷售面的邏輯。從商業販售的角度來看,過去的農民對待 紅棗的方式就跟收購業者很不同,他們往往不容易察覺,也不會想到與計算大部

份的隱含成本。賣掉換取現金,不論是否能符合成本效益,是最直接對紅棗鮮果 的處理。

因為我們在放全省在放的時候…放了幾十個點,那販子回報,我們就知道說,

這個大操盤不容易玩,為什麼?當量一大的時候,只要棗農一出去就死了,為什 麼死?販子只要今天一虧,他沒有明天了,他就不下來跟你批了…你今天產量最 大的時候,明天又產這麼多怎麼辦?對不對?開始就賤價銷售…你認為說你可以 直接跨到銷售面,那又不照市場那個成本的銷售概念的時候,就會崩盤…他[農 民]自己受損,其實有時候我們去研究是自己造成的,並不是市場人家造成的,

因為你讓人家賺不到錢,反過來,不來給你收,你也賺不到任何錢,你就會很辛 苦(2013/08/28 加工流通業者楊先生)。

這位參與民間收購的業者仔細的描述毫無經驗的第一次收購過程,以及他用 極大的代價從中學到的紅棗特性與管理貯存方式。在產量很大而通路卻仍不明朗 的狀況下,大量收購與尚未發展出完善的紅棗保存與儲藏的情況下,收購與集中 流通紅棗,幾乎可以說是一場與紅棗和農民之間的激烈對峙。而付出的代價是難 以計數的虧損。

你收一萬斤,譬如說[一斤]六十塊,就六十萬,三萬斤、五萬斤的話就是三 百萬,就是我們這樣去算說,他如果收十萬斤,有三成沒賣掉,損耗掉,那個就 是虧掉的,就是虧那三百萬,如果都不好,那就全虧,那時候收,棗農也沒有概 念,那時候我們找了很多的人,開很多次會,就是說品質要怎麼去產,[品質]不 行的就拿回去,那時候還抗議,說我棗子丟下來,我就不管了,你就要收 (2013/08/28 加工流通業者楊先生)。

因此,農民與收購者之間的互動,可能比起一般所稱的層層「剝削」概念都 還要更複雜,但又不完全像過去的文獻所詮釋的,有意識地建構促進紅棗通路發

展的協同行動網絡(黃宏至,2010)。農民與收購業者反而在收購這一環節上,形 成爭奪販售紅棗鮮果獲利的部份競爭關係。這中間牽涉到的是不同行動者的實踐 邏輯。當紅棗作為一個市場仍不明確的新興產品時,農民急於快速出售自己的產 品以確保自己的收益,這種思考反而對立於收購或流通者的運作方式,不利於這 些較有能力投入較大經濟資本,卻尚未掌握新興產品特性的收購或流通業者進一 步去鞏固與擴張地方特產的市場。「在地的那種農人的感覺思考是很簡單的,他 們沒有管銷的概念(2013/08/28 加工流通業者楊先生)。」

紅棗鮮果的自然失重與乾果保存在自然無形狀態之下產生的成本耗損,當收 購的量大的時候,耗損的總量也就越多:

紅棗它本身顆粒小…裡面的酵素很高,它會自熟,它會催熟,它不能悶,譬 如說你堆這個高,隔天下面的就紅了,它會有溫度,會有熱度…它會轉紅之外,

它會蒸發水份…那棗農他的概念不一樣,往年他是採來馬上給你,他是一刻都不 停,他一採來就給你,他也知道說會變輕,但是他不知道變輕多少,他的量沒那 麼多,也許一百斤少一斤,他覺得趕快給你,我不要損那個重量,但是你量大的 時候就很可觀,所以像我剛講,一年做下來,虧五六十萬正常,一萬斤要虧差不 多快五萬,那你還有耗損的、壞掉的、果蠅的,那還有一些我們很自然散失的部 分,譬如說你一萬斤,你一個晚上,隔天散失掉兩百斤,差不多四百斤的棗子不 見了,它自然就不見了,他說你賺多少,很難,箱子要錢、運費要錢,所以這不 賺錢的,所以[農民]他們不太曉得(2013/08/28 加工流通業者楊先生)。

如今,則由於公館紅棗整體的價格抬升,使得光是鮮果的價格,就與進口紅 棗的價差多了要一倍。2000 年後期農會同樣也面臨契作收量過多,使得農會必 須要再接下來幾年裡逐漸調整收購的標準的情況,也就是在上一章裡頭提到的在 訴求高價時也力求紅棗生產管理品質的更進一步要求。可以說是通過分級的方式,

變相地來收購自己能夠負荷的存量以防止虧損。「他其實也不是跑價啊…我們現 在收購喔,我們不是全部收購,我們是依我們的需求(2013/08/28 公館鄉農會陳 先生)。」

不過,現今高價的公館紅棗面臨的其中一項問題是,當開放中國紅棗進口,

與市面上大部份的紅棗亁相比,公館紅棗的價格就變得非常高,然而對消費者而 言,顆粒沒有對岸進口的要大顆。對流通紅棗的中介管道,例如農會來說,價格 反而又成為不利於市場競爭的因素。因此,如今透過要求紅棗達到藥用安全或產 銷履歷等認證標章,也是為能了要能以相較市場上一般紅棗的更高價格來出售。

公館鄉農會認證的地方產品標章,也就成為護衛高價的公館紅棗產品在市場上流 通的一種措施。

那很多消費者來,你農會怎麼[價格]那麼高?外面那些一盒一百塊,裡面賣 到一百六,我們就跟他講說因為你們那個沒有經過認證驗藥,驗藥採樣都沒有,

我們是負這個責任,如果有什麼問題,公館鄉農會的 Logo 在那邊…那如果有抽 檢[到農藥]的話,罰的都很高。所以它們變成就是有一種約束的力量(2013/08/28

我們是負這個責任,如果有什麼問題,公館鄉農會的 Logo 在那邊…那如果有抽 檢[到農藥]的話,罰的都很高。所以它們變成就是有一種約束的力量(201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