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混合式學習之相關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混合式學習之相關探討

一、混合式學習相關理論基礎

(一)行為主義(Behaviorism)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是較為早期的學習理論,在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該理論的代表 人物是華生(Watson)和斯金納(Skinner),核心觀點是通過強化和回饋建立 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使學習者產生預期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的典型觀點 是刺激(S)-反應(R)理論,認為「環境因素決定行為,一切行為都遵循著S-R的學 習過程,通過條件反射可以建立有機體的複雜行為」(Watson, 1957)。斯金納 在華生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他認為「人的行為獲得大多是因操作性條件作 用,行為的習得與強化有關」(Skinner, 1974)。行為主義理論在學習過程中具 有重要地位,尤其在電腦技術與資訊技術逐漸成熟的新時代背景下。在線上學

習環境中,行為主義者把課程分成更小的教學步驟,用這些較小的、更易於管理 的重複的步驟可以持續監控學生的學習。

從行為主義者的立場來看,網路空間不能使教師與學生發展像面對面的課程 那樣的關係。在網上學習的情況下,外部環境並不是有形空間的實體課堂,而是 在網路空間中通過網路來説明和教導學生。行為主義理論雖然給教學帶來了很 多的啟示,並且對線上學習設計也帶來一些思路,但限於其理念和主要方法,

行為主義暴露出非常多的劣勢,如過度強調機械式的條件反射及外部環境影 響,忽略了學習者內部的主動構建,漠視了實踐與社會交往的在學習上的價 值。學習者主要是回憶基本事實、自動反應或執行任務,並不需要解決複雜的 問題或使用創造性思維。

(二)認知主義(Cognitivism)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源於格式塔心理學派,加涅(Gagne)和奈瑟(U.Neisser)等是該 學派代表人物。認知主義學派研究視角開始轉向人的內部思維,認為「人的行 為是受意識支配的,學習並不是刺激與反應的簡單聯結,而是如何依靠主觀的 構造形成認知結構,主動有選擇地獲取刺激並進行加工」(加涅, 1999)。1967 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的《認知心理學》一書出版,標誌著這一理論走向成 熟。他們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 作用而實現的,並提出學習是依靠頓悟,而不是依靠嘗試與錯誤來實現的觀 點」(羅姆·哈瑞, 2006)。學習過程是有機體主動建構並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 程,學習者的內心感受與思維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學習的效果(約翰·

安德森, 2013)。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比較關注學習者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習風格,另一個則 是心理變化。所以,在進行教學內容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組織上會首先考慮學習 者的知識結構與心理特徵,在教學設計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習慣,主 要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者能形成特別穩定的學習風格,並最終 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學習是學習者不斷獲得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 環境對學習者的學習品質產生影響。認知理論強調知識的習得和內部心理結構, 認知理論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概念化過程,解決資訊是如何獲得、組織、存儲、

檢索的問題。學習不是有關於學習者們做什麼,而是知道什麼和知道如何得到它 (黃榮懷、周躍良, 2006)。知識獲取是一種心理活動,需要內部編碼和建構,因 此,學習者是學習過程中十分活躍的參與者。認知主義強調學習者的大腦活動, 認可心理規劃、目標設置和組織策略。認知理論認為,在某個教學情境中,環境

和引導方法本身不能解釋所有的學習,還包括其他的關鍵因素,如學習者的參 與、編碼、轉換、排練、存儲和檢索的方式資訊。學習者的思想、信念、態度 和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是有影響力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致力於將學生學習的 過程概念化,研究資訊的接收、組織、貯存和提取的過程。隨著電腦科學技術 不斷發展,將人類的認知過程類比為電腦資訊處理過程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收 到了高度重視。知識獲得被看成是一種心理活動,其中包括了學習者的內在編 碼和組織工作。學習結果的檢驗是靠最終的、外在的作業和考試。

混合式學習理論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混合式學習改變了 學習的中心角色:以前學習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基於混合式學習理論的學習則是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會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分析,且以 此為依據制訂相應的教學計畫與目標,這是混合式學習比較顯著的特徵,同時也 是認知學習理論在資訊時代的創新應用。在教學設計方面,混合式學習非常強調 以學習者為中心,對學習者開展全方位的個性化學習活動,以對學生學習過程的 記錄為依據,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總結學生的學習風格,最終使學習者的學習能 力得以提升(李寶, 2016)。混合式學習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同樣沒有忽視 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教師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引導與 監督作用,時刻掌握學習者的學習動態,瞭解學習者的心理與感情變化。而認知 學習理論也同樣強調教師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應 該發揮其主導作用,幫助學生一起實現既定學習目標。

(三)聯結主義(Connectionism)學習理論

聯結主義曾經和認知主義作為主流的研究範式出現在認知心理學發展的歷 程上。聯結主義代表人物為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他認為「學習是通 過行為受獎勵而進行的,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繫,是一個將知識點與資 訊源連接起來的過程,它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內化過程」(Thorndike, 1940)。該 學派認為認知由簡單而大量的加工單元組成,形成聯結網路,此網路中的每一 個單元在某一特定時刻總是處於某種啟動狀態水準上,而其實際的啟動水準與 來自環境的其他與之相連接的單元有關。美國學者霍普菲爾德發表著名的霍普 菲爾德神經網路模型(Hopfield, 1982),標誌著聯結主義的復興。在資訊時代, 人們日常生活中充斥著大量資訊,這也使得知識的構成經常發生變變且變化迅 速,而知識的快速變化又使得決策同時也會發生變化, 從而也使資訊在學習過程 中具有重要作用(葛魯嘉, 1994) 。無論是認知主義還是聯結主義,研究目的就 是試圖去建立某種關於人類心智的認知模型,其思想起源甚至有點類似,但早

期的聯結主義研究無論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還是在研究技術方面,都因為其自身 的特定原因(大腦或神經系統隱喻)而受到了極大程度的限制,難以進行實踐 層面的應用研究。因此,聯結主義即使在20 世紀80年代再次復興,也最終無法 擺脫其內在困境,研究範式開始轉變。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非常看重人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為將每個人的 知識網路全部連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全新的知識系統。因此,在知識系統中, 個人就是該系統中的節點,而龐大的知識資源就是由數以萬計的節點組成的。同 時,其他人也可以從別的個體中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從而在循環往復中形 成新的知識網路。

混合式學習過程是一個嘗試與錯誤或選擇與聯結的過程,是個體在已有的反 應中保持正確動作、淘汰錯誤動作的過程。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學習也 是如此,因此,在聯結主義看來,知識理解、加工、運用和傳播過程都應該由個體 單獨完成,這樣每個人就會形成風格不同的知識資源,學習者個性化學習也就能 得到實現。如果學習者有準備,教師組織其參與活動,學習者則會感到滿意;如果 學習者有準備而卻沒有活動,學習者則會感到煩惱;如果學習者沒有準備,而教師 強制其活動,學習者也會感到煩惱。準備律涉及主體動機、成熟程度和學習能 力,也就是說,當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學習準備,看到學習的目的或益處,並 有動機參與時,他們會學得最好。如果學生身體不好,在學習中沒有目的或價值, 或有個人問題分散他們的思想,學生就不會有動力去學習。

(四)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於知識和學習的理論,代表人物是皮亞傑。建構主義理 論源自皮亞傑,其著作《結構主義》出版,標誌著發生認識論已經形成一定的 體系。認為「認知發展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而獲得的思想的產物,通過與更多有知 識的文化成員的互動來實現」(皮亞傑, 2009)。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 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基於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來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 程,通常是在互動活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學習活動的特點是積極參與、探 究、解決問題,並與他人合作。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指導者、促進 者和共同的探索者,鼓勵學習者提出問題、發起挑戰和形成自己的想法、觀點和 結論。

隨著網路學習的日益普及,人們越來越重視在網路學習中使用建構主義方 法。當實施教育技術時,我們應該把注意力從套裝軟體的設計上轉移到一個基於 交互、基於問題的環境中,在此環境中,學生被授權負責自己的學習。這些豐富

多樣的學習環境可以包括整合的課程,其中包括課文、參考資料來源、多媒體和

多樣的學習環境可以包括整合的課程,其中包括課文、參考資料來源、多媒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