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溝通動態值與主題連續性 (McNeill,199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溝通動態與手勢

2.2.2 溝通動態值與主題連續性 (McNeill,1992)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2.2.2 溝通動態值與主題連續性 (McNeill,1992)

McNeill 認為溝通動態值的變化對於手勢的出現有決定性的影響。手勢出現在 溝通動態值的頂端(the peaks of the CD);而低溝通動態值傾向於缺乏任何手勢的 出現」(McNeill,1992:207)。也就是說,McNeill 認為手勢會與高溝通動態值出 現,但是手勢不會與語言成份攜帶低溝通動態值共同出現的。此外,手勢的複雜度 也與溝通動態值相關聯。McNeill 援用 Giv n 的語碼原則(the coding principle)作 為這項主張的基本理由。語碼原則為「一個話題越是不可預測、越不易取得或是越 不連續(less predictable/accessible/continuous),語言上所使用的來代表的語碼材料

(coding material)便會越多」(Giv n,1985:197)。例如,Giv n 舉出名詞指涉形 式在不同語碼量的階層呈現便可以說明語碼原則:

最連續∕最易預測(Most continuous/ predictable) 零回指(zero anaphora)

非重音之代名詞∕語法一致(unstressed pronouns/verb agreement)

具重音之代名詞(stressed pronouns)

完整的名詞片語(full NPs)

修飾的完整名詞片語(modified full NPS)

最不連續∕最不易預測(Less continuous/ predictable)

McNeill 認為因為語言與手勢為一個統合的系統,因此在主題越不連續或越不 易預測的的資訊當中,在語言上以及手勢上的代碼材料上的數量勢必也會較多。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然 McNeill 認為手勢的出現既是反應手勢在代碼材料上在數量上的表現,同時也反 應了高的溝通動態值,再將 Giv n 的語碼原則援引作為其基本理由,因此可得知 McNeill 認為倘若語言成份的主題較不連續,即可以視為高溝通動態值。

Levy 與 McNeill(1992)指出:「因為越具溝通動態性的資訊是越不連續或是 越不可預測的,因此暗示著溝通動態與代碼材料之數量的相關性 」(Levy 與

McNeill,1992:280)。因此,越不可預測、不易取得或是越不連續的資訊便被視 為攜帶高溝通動態值。以手勢而言,高溝通動態值反應了兩種在代碼材料上量的表 現:手勢的出現以及手勢之動作複雜程度(kinesic complexity)。

McNeill 使用了敘事語料,發現不同的手勢在不同的敘事階層(narrative levels)

當中,可以發現有不同類型的手勢之出現,說法節錄於下:

圖像手勢(iconics)出現於敘事階層(the narrative levels),在此階層中,

其內容包含故事事件中的情節(emplotted story events);圖像手勢,便存 在於這些事件當中。比喻手勢(metaphorics)出現於超敘事階層(the metanarrative levels),在此階層中,內容包含將整個故事結構視為一個物 體或是空間上的安排(an arrangement in space)。當焦點內容(the focal content)為定位(orientation)或是變更定為的話,指涉手勢(pointing)

則出現於各階層當中。最後,節拍手勢(beats)出現於快速的轉換至各階 層中。節拍手勢不牽涉傳達各階層中的語意內容,而是指轉換的時間點

(the temporal locus of the shifts)(McNeill,1992:188-189)。

在敘事階層中,語碼原則藉由在複雜的圖像手勢出現於較高溝通動態值來彰 顯;在超敘事階層中,比喻手勢出現於溝通動態值的高峰上。然而,指涉手勢與節 拍手勢卻與低溝通動態值出現。由此可知,圖像手勢與比喻手勢相對而言都是較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複雜的手勢,因此傾向與高溝通動態值共同出現;而指涉手勢與節拍手勢是較不複 雜的手勢,因此與低溝通動態值共同出現。

回到Giv n 的語碼原則,已知主題的連續性可等同於溝通動態值一併討論,也 就是說越連續的主題,就不會是說話者發展新話題的關鍵點,也就不會促成整個溝 通持續下去,因此溝通動態值越低;反之則反。在此要探討的是,是否主題的連續 性是否可有一套標準測得呢?答案是有的。Giv n 於 1984 年發展了測定言談中之 主 題 性 的 三 個 方 式 :( 一 ) 指 涉 距 離 ( referential distance ), 又 稱 「 往 回 看

(look-back)」。 (二)潛在相互指涉(potential interference),稱「歧異度(ambiguity)」。

(三)持續性(persistence),又稱「衰退(decay)」。這三個方式反應了主題或是 指涉物的不同特性,「指涉距離」反應了主題連續性(topic continuity);「潛在相互 指涉」反應了主題或是指涉物的辨識性(topic identifiability);而「持續性」反應 了主題或是指涉物的重要性(topic importance)。但是,「潛在相互指涉」與「持續 性」並不與溝通動態值相關聯,因此,在本研究中便不考慮此兩種作法。「指涉距 離」既反應了主題連續性,便有必要在此說明指涉物間的指涉距離該如何算起。指 涉距離計算現今討論的指涉物與前一個相同的指涉物中間所間隔的距離的子句多 寡。就如「往回看」所示,也就是說檢視的語境需往前推算。與前一個相同的指涉 物最少的距離相距為一個子句,這樣的情況之下,主題則視為是最為連貫的。

由於 McNeill 將 Giv n 的語碼原則視為手勢與主題連續性與溝通動態值共同討 論的基本理由,本研究將使用Giv n 於 1984 所提出測定主題連續性的方法—「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涉距離」為主要方式探究主題連續性的方式。並進一步將各「指涉距離」轉化為溝 通動態值,而實際的做法將於第三章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