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意涵與實施方式

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台灣社會持續重視的議題,也是教育當局積極推動的一 種整合性教育,它關注到全人的發展,從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到發展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期使個人能懷抱正向樂觀的態度與信念,積極踐行,成為生 活行事的圭臬。因此,本節從生命教育的意義、內涵、目的與實施等面向加以探 討,以確切掌握生命教育的核心概念。

壹、生命教育的意義

對「生命教育」一詞的釋意,論者很多,以下即列舉國內外幾位學者為生命 教育所下的定義。

Bloom(1956)認為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於體會、了解自己的生命和別人同等 的重要及存在的價值。營造一個至高無上的超越,達到我、人、環境與天的四重 關係發展。學校可透過課程,建立感動學生的校園文化。

孫效智(2001)認為生命教育是指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行動力的 一種有關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理想與實踐的教育。

鄧運林(2001)指出生命教育是在於透過生命的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

思考自己生命的歷程,以及每項重要的生命事件對自己的意義,同時個人應該如 何加以面對與採取行動。

吳永裕(2001)認為生命教育係指教導個體去瞭解、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

尊重他人的一種價值性活動。

陳佳禧(2001)指生命教育的意義是在提醒並激發生命個體,在整個生命過 程中,如何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培養積極的生命態度,充實生命內涵。

黃培鈺(2002)則更從通義性及簡要性兩方面界定生命教育。就通義性說生 命教育是一種身、心、靈三元合一的整體性教育,經由這個整體性教育,個人學 得整合「我的生命」和人、時、地、事、物,進而妥善的處理人的生存、人的生

活、人的事業、人的成就以及人的死亡。就簡要性說,生命教育是對凡與人的生 命有關的一切事宜所做的關懷、教導和幫助的教育。

從上述論者提出的各種對生命教育的定義,可以歸納出主要的觀念如下:

一、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愛惜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命歷程,了解人 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整合知、情、意行為目標,去瞭解生命及其價值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生命態度,並內化為個 人價值觀、深化為處世人生觀,是整合行動力去實現自我、尊重他人、和善人群 的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兼具和結合身、心、靈合一的教育,透過此一教育的過程,對 凡與人的生命有關的一切事宜給予關懷、指導和幫助。

總而言之,生命教育雖不是獨立設置的專門學科,但它確是針對「人的生命」

的教育,是一種兼具身、心、靈生命智慧的教育,透過適當的課程安排與教學方 法的運用,期使學生們發揮內在潛質、人本情懷,正向地看待世界,提升對生活 的感受能力與承受生命起伏的堅韌意志。

貳、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的內涵範疇廣大,常以各種不同的生命理念與教育結合,可由下列 學者之論述來探討生命教育的內涵:

曾文宗(1995)認為生命教育就是一種全人教育,包含以下四個內涵:

一、生命教育就是一種人文教育

從我國儒家宣揚生命可貴的觀念,到古希臘哲學家主張「人為萬物的尺度」,

以至現代所標榜的人的自主性與自由性,古今中外以「人」為教育的中心,就是 一種生命教育。這種具有人文思想的主張,包含了個人對自己的人格修養與自我 尊重,以及對他人的人道關懷,對周遭生命成長的尊重態度。

二、生命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教育

生命就是從簡單的生活之中去完成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去實踐生命的意義與 價值,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教育。

三、生命教育就是一種發展教育

自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是一種連續不斷且動態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發展,

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殊、獨特的一面,以完成生命中雋永的價值意義。

四、生命教育就是一種生涯輔導教育

生涯輔導的意義是在協助個體瞭解自我的興趣、專長與個性,進而接納自 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生活風格和生命目的。

錢永鎮(1998)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有四個基礎概念需要讓學生瞭解,並在 生活中實踐:

一、自尊的教育

自尊教育的核心觀念就是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工具,也不把別人當成工具,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把自尊和尊人的觀念融入教學活動中,使學生 在國小階段社會我的發展、國中階段心理我、人格我、道德我的發展上,能對生 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重新澄清。

二、良心的教育

生命教育在提醒學生「不安之心」和「不忍之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生 活細節中不斷的反省,在做任何判斷、選擇時,先問自己的良心安不安、忍不忍 心,實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虐待動物、折斷樹枝是否忍心?

三、意志自由的教育

自己是個人行為的主人,一個「全人」,身體和心靈都要發展,意志教育就 是心靈的部分,培養學生有理智、有恆心、有志向,進而決定自己未來的生命方向。

四、人我關係的教育

人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生存,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生命教育強調「我和

你」的關係,把任何一個生命個體當成「你」來尊重。如此,人與人之間有良好 的互動,人生才活得好,生命才有價值。

黃德祥(2000)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 五個範疇:

一、人與自己的教育:教導學生認識自我,協助學生發展潛能,實現自我。

二、人與他人的教育:教導學生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重視次級文化的 存在,進而關懷弱勢族群,以創造人際間和諧的互動。

三、人與環境的教育:教導學生調和小生命和大生命價值的衝突,珍惜生存環 境,實踐保護地球,關懷社會、國家、宇宙的生命。

四、人與自然的教育:教導學生尊重生命的多樣性和大自然的規律性,多去親 近生命、關懷生命,以維持一個永續、平衡的自然生態。

五、人與宇宙的教育:引導學生思考信仰與人生的問題,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以宏觀的視野審視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認識國家、世界的倫理,關心人類的 危機,建立地球村的觀念,活出全方位的生命。

林治平(2000)以全人教育的觀點來談生命教育,內涵為:

一、從「我」的方面: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要先認識自己、

接納自己、並以智慧的選擇,來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生命的意義。

二、從「人」的方面:人是社會的動物,必須以合理的態度、方式與別人互動,

建立,「我─汝」關係,發展互為主體性的真正的人際關係。

三、從「物」的方面:人固應以物質科技來利用厚生,但必須本著愛惜資源、

保護環境、尊重生命的態度,並且知行合一,視倫理、環保之實踐為己任。

四、從「天」的方面:人必須對自然宇宙存著敬畏的心態,採取信仰與崇拜的 態度來加以體驗,以尋求個體心靈之安適,以激發超越自我的潛能,建立和諧的 天人關係。

孫效智(2000)指出生命教育的內涵應涵蓋以下三個領域:

一、人生與宗教哲學:核心議題為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亦即有關生 命意義的安頓、人生理想的建立等問題。

二、基本與應用倫理學:關心人應該如何生活,探索「善是什麼」以及「如何 擇善」等問題。

三、人格統整與情緒教育:養成自省自覺的習慣、同理心的培養等。

吳庶深、黃麗花(2001)指出生命教育是關乎全人的教育,是關乎與他人、

與自然萬物、與天(宇宙主宰)之間,如何相處互動的教育:

一、宗教教育取向:生命意義、死後歸宿、終極信仰。(安身立命)

二、健康教育取向:生理衛生、心理衛生、生態保育。(健康快樂)

三、生涯規劃取向:認識自我、發展潛能。(自我實現)

四、倫理教育取向:思考能力、自由意志、良心道德的培養。(倫理行為)

五、死亡教育取向:珍惜人生、超越悲傷、臨終關懷、安寧照顧。(生死尊嚴)

從上述曾文宗、錢永鎮、黃德祥、林治平、吳庶深與黃麗花等學者的觀點可 知,生命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整體性、多元性、共存性、全程性及統整性上,它 強調同時提昇學生身、心、靈全方位的發展。其以全人教育之論點提出生命教育 的內涵,著重在生命成長過程中,個體與周遭環境的交互影響,進而型塑個人對 待生命的正向態度和觀念。

生命教育的內涵範圍十分廣泛,統整上述學者專家的觀點,本研究將生命教 育定位於全人發展的教育,從認識生命獨一無二的特性,進而重視生命成長;從 生活調適的面向來看生命教育,當以積極、樂觀、負責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危機,

以完成各階段的發展任務,得到良好的適應;從死亡認知觀點中看到生命的有限 性,學會珍惜生命;從生態保育層面培養尊重生命的態度,與天地萬物共存共榮,

並在互動中體驗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於發揮自我潛能的歷程中,達到

實現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本研究的生命教育議題內涵說明如下:

一、生命成長:包括了解生命起源、延續與發展歷程;能自我探索、理解與認 可,接納自我,欣賞自我;進而嘗試自我超越,努力進取,開發潛能,讓生命 成長、茁壯。

二、社會生活:學習生活適應的能力,能具備良好生活習慣,與人溝通互動,

適應多變的社會;加強挫折容忍力,面對失敗與逆境時,較能自我調適,尋

適應多變的社會;加強挫折容忍力,面對失敗與逆境時,較能自我調適,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