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建立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議題與類目、進行國語領域教科書之生命

教育議題內容分析,並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將生命教育議題融入國語領域教學之實 施情形。本章共分成四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以往學校教育因升學主義掛帥,較偏重知識的傳授,相形之下,攸關生命本 質、生命意義、生命價值和生命的珍視等重要課題甚少被納入學生學習或探索的 範疇。隨著社會繁榮、富庶,科技文明高度發展,人們在物質面上有了高度的生 活品質,但在精神充實與心靈淨化方面卻有日益倒退的現象。加上社會快速變 動、多元價值盛行,莘莘學子處於自我探索與人生定向的關鍵期,極容易迷失自 我,沉溺於外在物慾享樂當中,導致自我角色認同的迷惘,以及人心疏離與道德 淪喪,甚至衍生自我傷害、不尊重他人生命、暴力事件、虐待動物等社會問題,

對生命欠缺關懷和尊重;面對日常生活中偶遇的逆境、挫折,更是動輒尋短,顯 示其對生命意義的漠視。有鑑於此,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健全人格之培 育、人本情懷的涵養、增進學生之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這些目標的達成均 與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落實有著密切的關係。

自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在台灣的一場世紀大地震,震驚了全台灣,也 激起大家對生命的教育的重視,當時的教育部長楊朝祥決定利用這次機會成立並 正視「學校生命教育專案小組」,邀集相關的許多學者,專家開始嚴肅的思考並 正視生死課題之相關研究探討和設計,在小學至大學之十六年教育中,統籌規劃 推動「生命教育」,並將生命教育納入學校正式教育體系。前教育部長曾志朗

(1999)指出,生命教育是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教改的列車除了唯智、唯形、

唯物的改革之外,還要重視情意調和的教育措施,這可能要從培養學童對生命的

尊重開始做起。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宣布民國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教育部訓 委會也於民國九十四年間訂定生命教育博碩士論文獎助要點,獎助有關生命教育 的相關論文著作,第一年錄取了六篇生命教育的相關論文,可見有關教科書暨生 命教育內容之研究已受到重視,且為教育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之ㄧ;民國九十七 年一月底教育部公布新修訂之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新課程綱要中將「生命教育」

課程從原來的選修課列為必選課程,學生可於「生命教育概論」、「哲學與人生」、

「宗教與人生」、「生死關懷」、「道德思考與抉擇」、「性愛與婚姻倫理」、

「生命與科技倫理」、「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等八個科目進行選修,意欲培養 學生具備生命教育課程的核心能力,除了要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還包括認識哲學與人生的根本議題、探究宗教的緣起並反省宗教與人生的內在關 聯性、思考生死課題,進而省思生死關懷的理念與實踐,探討生命倫理的基本議 題,瞭解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的內涵,學習知行合一與靈性發展的途徑(教育部,

2008)。

研究者在廣泛閱覽相關文獻後,發現從事生命教育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和調 查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情形的量化研究為數甚多,然而生命教育議題在國民小學 階段並未有明確的內涵架構,且針對生命教育內涵之研究文獻亦僅有曾如娟

(2007)、林宏芳(2007)、陳雅芬(2004)三篇。其中曾如娟(2007)以綜合活 動領域教科書為內容分析對象;林宏芳(2007)比較海峽兩岸國小語文教科書,

提出生命教育涵蓋五項議題;陳雅芬(2004)則以曉明女中與得榮基金會、長老 基督教會所分別編輯之國中與高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進行內涵分析,對於國民 小學生命教育議題、類目尚無深入研究,

目前國民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是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十大指定內涵之一,並 強調指定內涵所佔之時間應不少於學習領域總節數的10%,有關國民小學階段學

生應培養之生命教育核心能力、具體內涵、實施方式,並未明確陳述,讓教學現 場的教師無所依循,於是「自由興政」,隨心所欲、隨興所至。生命教育沒有具 體、統一的教學指標與議題,教育當局又怎能期待生命教育會有良好成效、豐碩 成果,更遑論學生可以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展現正確的生命態度!因此,研究 者欲建立具體、明確之生命教育議題及類目,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生命教育」融入九年一貫國語領域是指教師基於課程需要,將生命教育中

「認識生命、珍惜生命、體驗生命、尊重生命」的概念,安排在既有的課程之中,

依此實施教學單元,以達成學科能力指標,落實生命教育的理念(孫效智,2006)。 專家學者對生命教育議題的探討及呼籲不曾停過,然而有關「生命教育」的 研究,大多偏向教科書對死亡名詞的界定,或以童話繪本(例如:林宮嫚,2007;

馬長生,2006;洪昭岑,2005……等)、少年小說(林秀英,2003)、學習單(呂 淑玲,2006)、兒童詩(吳慧月,2006;陳勇祥,2006)進行生命教育融入既定 課程之研究,但卻甚少針對現有的國語領域教科書進行「生命教育」議題之內容 分析,缺乏對教育部審定版教科書內容適當性的省思。

教科書是國民小學課程中的重要教材,不但是老師用來教學、學生用來學習 的重要工具,也是評量命題的依據,是教育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黃政傑(1995) 更指出,教科書是知識、文化和師生交會之處。教科書具體地承載課程設計者選 擇的知識文化,把這些知識文化傳遞給學生,此外,教科書也扮演著價值傳遞和 塑造的角色,教導學生成為社會所接受的個體。正因為教科書在教育歷程中對教 師及學生均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教科書中所蘊涵之生命教育議題便更值得加以 深入探討。

龔鵬程(1985)曾指出國語課程,不管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常 常表現出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及生命價值,是最能引導學生體驗生命的科目。但 是,文學作品的意涵、價值,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讀者的「感受能力」

而變動。一位生命力豐盈而且感受敏銳的讀者,跟一位對生命毫無感覺或感覺遲 鈍的讀者,作品對他們而言,會呈現不同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國語領域教 學時應重視教科書中生命教育議題的著墨,深入剖析知情意價值,對學習者而言

,不僅能提升生命的層次、境界,也更能欣賞到文學豐富的意涵,達到相得益彰 的效果。又國語領域具備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媒介,教師若 能於傳授知識之外,進一步引導學生共同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建立正面積極 的人生觀,學生將受益無窮。

而高年級學生正處於J. Piaget認知發展論中的形式運思期,不再侷限於事實 面或可見面的思考,能對許多並非真實的假想過程及事件做邏輯推理(張春興,

1996),適合從事抽象思維、價值判斷與情意陶冶,是塑造良好品格與純善價值 觀的重要階段,如此,國語教學則能在既有學科知識下兼顧生命教育意義的傳達 和生活態度的內化。於是研究者以高年級為研究的主要階段,並採用台中縣市國 民小學高年級教師選用比例最高之翰林版國語領域教科書進行生命教育議題的 內容分析,探討國語領域教科書之生命教育議題與課文的連結情形,此為研究動 機之二。

教育改革在國內推行已有相當時間,前教育部長曾志朗(1999)曾說生命教 育提點生命意義,統整情意和知行,並強調對人及對生命的尊重,是教育改革最 核心的一環。教育部也正式宣布民國九十年為生命教育年,並由教育委員會規劃 辦理「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及「普通高 級中學生命教育類選修課師資培育課程實驗暨種子師資培育計畫」(民國九十三 年至九十五年),可見生命教育已漸漸受到教育當局的重視,但如何將方向正確、

立意良好的政策,落實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是生命教育能否發揮功效的關鍵所在。

生命不能等待,教育亦不能等待,生命教育是每一個教育人員必須著重且立 即去做的教學任務。而教師是教學活動進行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教學目標的確

立、教學內容的呈現、文章意義的傳達、心靈情意的薰陶、人格發展的影響,無 一不借助教師為推手。教師個人信念決定其對生命教育議題的實施態度,而教師 在國語教科書中生命教育議題的實施方式更左右實施成效。倘若教師能在教學活 動進行中或教學後省思自己的教學情形,針對教學實務可修正的部份提出實施建 議,則不僅對教師自身的教學專業更為精進,也能提供教學現場的實地經驗給教 育相關人員參酌,作為往後教學的參考依歸。因此,研究者欲探討教師在國語領 域教學時,融入生命教育議題的實施態度、實施方式、實施困難與實施建議等實 施情形,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冀建立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議題與類目,使國小階段之生 命教育推展有更明確的方向,並且透過內容分析,了解生命教育議題、類目與國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冀建立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議題與類目,使國小階段之生 命教育推展有更明確的方向,並且透過內容分析,了解生命教育議題、類目與國